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能带来双元效益吗?

来源 :金融发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021326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选取宜信的农村金融业务进行单案例研究,分析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发挥作用的路径及结果,推演出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以利益相关者为导向、通过双重实现途径创造双元效益的理论框架。提出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内在的、主动的战略表达;是以利益相关者为导向的可持续性战略行为;双重实现途径为价值链创新和与社会共生;经济—社会双元效益对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具有再推动效应等管理启示。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企业;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农村金融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8)05-0034-07
  DOI:10.19647/j.cnki.37-1462/f.2018.05.005
  任何一家企业都在社会环境中参与竞争及获取利益,随着社会环境中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对企业社会公民的身份要求也越来越高。近年来,政府和整个社会都在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除了经济效益之外,对企业社会效益的期待和诉求也日益增长。但据《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2015》指出,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企业将社会责任作为一种额外负担,或认为慈善捐赠等就是全部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没有融入企业价值观等深入层面(刘建秋和盛梦雅,2017)。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实践时间还较短,许多企业没有意识到社会责任同自身的依存度,也不能从战略高度认识社会责任,因此,社会责任在企业中应有的作用并没有发挥出来(邵兴东和孟宪忠,2015)。
  Burke和Logsdon(1996)最早提出了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即能够为企业同时带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社会责任,也是传统社会责任和企业战略相融合的结果,寻找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在战略层面的互通共融(刘建秋和盛梦雅,2017)。而且,企业一旦将社会责任提升至战略层面,就不再是额外的负担,而成为创新性的企业管理思想,有利于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两者共享价值的实现(Porter和Kramer,2006)。虽然从理论上,战略性社会责任能够为企业带来双元效益的逻辑和原理逐渐被探明,但从企业实践来讲,如何将传统的社会责任上升到战略层面?如何实现战略性社会责任的双元效益?这些问题还有必要进一步探索,尤其是中国企业亟待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以上问题的解释能够更好地指导企业承担战略性社会责任。本文以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典型代表——宜信公司(以下简称宜信)的农村金融业务为例,构建发挥战略性社会责任作用以实现双元效益的路径模型,有利于为中国企业尤其是互联网金融企业提供战略发展借鉴。
  一、文献综述及理论框架构建
  (一)战略性社会责任的内涵及维度
  新古典主义倡导的“股东利益至上”思想使得经济利益成为企业生存的信仰和发展的追求,企业社会责任是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显然其落脚点与新古典主义背道而驰,对企业的社会诉求和企业公民身份的要求使企业形成了社会效益有碍经济效益实现的固有观念,造成了企业的发展压力。而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主动”还是“被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如何平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学者和企业家们。
  直到Burke和Logsdon(1996)提出了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即能够为企业同时带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社会责任。Port和Kramer(2006)将企业社会责任分为反应型和战略型。反应型是指企业减轻价值链活动对社会负面影响的良好企业公民行为;战略型是指企业通过改造价值链活动既为社会谋福利也为自身获利。McElhaney(2009)认为,战略性社会责任是一种企业的核心业务目标和核心竞争力整合的业务战略,从一开始就是为创造商业价值和积极的社会改变而设计的,并嵌入到日常的商业文化和运营中。McWillams和Siegel(2011)认为,一切有利于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负责任”行为都是战略性社会责任。也就是说,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的根本特征就是其目标的二元性,即同时追求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彭雪蓉和刘洋,2015)。
  Carroll(1991)提出了 “金字塔”模型,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包括企业的经济利益(经济责任)、法律法规要求(法律责任)、社会道德规范(伦理责任)、社群生活质量(处理责任)。Burke和Logsdon(1996)指出,战略性社会责任行为的五个标准为一致性、专属性、可见性、自愿性和前瞻性。Bhattacharyya(2010)认为,社会责任的“战略性”体现在其意图是前瞻性而非反应性的;聚焦的是企业的目标;是一项长期的承诺计划;贡献于企业内外部活动情境。
  (二)战略性社会责任的绩效结果
  传统社会责任的有效性一直是学者们探讨的重点和热点问题,绩效导向是企业社会责任探讨的三个基本脉络之一。从理论研究来看,社会责任对企业的好处是有据可循的,逻辑上支持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并获得经济补偿甚至经济收益,但从实证证据方面支持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有效性的相关研究来看,学者们的分歧较大,有学者分析得出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正相关,如Waddock和Graves(1997)、Vogel(2005)等 ;有学者认为两者是负相关,如Wright和Ferris(1997);也有学者发现两者既有正向作用也有负向作用,如Kang、 Lee和Huh(2010)的研究;更有学者发现两者之间不相关,如Roman、Hayibor 和Agle(1999)。
  除了經济效益,社会责任的其他好处包括:降低成本和风险;获得竞争优势;扩大名誉与声望;寻求协同价值创造的双赢(Kurucz、Colbert和Wheeler,2008)。社会责任的绩效结果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许英杰和石颖(2014)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企业规模越大,承担社会责任越多;盈利性强的企业不仅可以为开展社会责任活动提供充足的财力,使社会责任由理念变为现实;行业可见性(环境敏感性和客户敏感性)较高的行业具有较低的战略性社会责任水平;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水平较高以及有更大动力开展社会责任实践。学者们大都认可战略性社会责任的正面绩效结果,能使企业更好地成为企业公民,通过降低各种运营成本、强调企业提供的特色产品、发展内部员工系统等更好地实现企业定位(Bhattacharyya,2010)。同战略管理相结合的企业社会责任能够带来竞争优势和高于竞争对手的收益,战略性社会责任的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高于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收益,而社会效益表现在企业的声誉、形象和品牌(邵兴东和高清,2016)。   (三)本文的理论框架
  社会责任是企业的一种付出,而这种付出能获得怎样的回报,以及如何获得更高的回报,这些是企业家们关注的重点问题,也是社会责任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环境和社会的变化改变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方式,社会责任必须融入企业战略以帮助企业获得新的收入来源,当企业将社会维度添加到其价值命题中,社会影响成为整体战略的一部分,则成为战略性社会责任(Rajput等,2014)。社会责任不仅是整个战略的核心和企业成功的关键,而且要符合企业的战略目标,并通过战略活动落实和转化。最终,企业“负责任”的结果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双元效益。因此,本文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构建了战略性社会责任创造双元效益的理论模型(见图1)。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选择
  本文是典型的“问题驱动”研究。首先,发现现实中互联网金融企业由于经济利益驱动出现了许多不当行为;其次,思考这类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否也能同时利于企业和社会的发展;最后,提出研究的目的为探索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发挥作用的路径及结果。本文采用单案例研究方法,主要原因是:首先,深入的个案研究能够通过对案例现象所处情境和发生过程的丰富描述(黄江明、李亮和王伟,2011),更好地回答“什么(What)”和“怎么(How)”的问题;其次,案例研究的目的除了突出情景、展示过程,更关键地在于揭示关系,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虽然在国内外已有不少研究成果,但对于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及实现二元目标的理论机制等问题还不甚明确(彭雪蓉和刘洋,2015),而在互联网金融企业情境中的研究则几乎没有,因此,这类还有待明确的问题比较适合利用单案例研究法进行探索。所以,基于研究情境的特殊性和研究案例的典型性,本文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深度研究,解释互联网金融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的表现以及如何实现企业绩效等问题。
  (二)案例选择与数据收集
  本文进行案例选择的标准包括:案例企业所处行业为互联网金融;企业经营规范、业绩良好;在行业内处于较为领先的地位,社会责任感突出。宜信于2006年创建,是一家从事普惠金融和财富管理事业的金融科技企业。宜信在网贷行业具有较高的行业地位,其农村金融业务旗下宜人贷(NYSE:YRD)于2015年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并于2016年当选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常务理事单位,其经营发展对于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及金融改革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宜信将企业战略、日常管理与商业运营相结合,搭建了社会责任三级治理体系,强调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这些使得宜信完全符合本研究所重点关注的问题和情景。
  本研究从多渠道获取案例的数据和资料,以保证“三角验证”的有效性,数据来源主要有:(1)访谈数据。与宜信农村金融业务负责人进行深入访谈与交流,研究人员对所有访谈和讨论进行了录音,并转化成文本资料。(2)公司内部文档资料,宜信公司战略、年度报告、社会责任报告、农村金融相关产品介绍等。(3)其他二手资料。通过网络和其他媒体获取了大量关于宜信的新闻、报道等。
  三、案例分析
  (一)宜信的战略性社会责任
  宜信将企业战略、日常管理与商业运营相结合,搭建了社会责任三级治理体系。在此体系中,宜信将“合法合规”视为企业最基本的操守和责任,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保障公司的各項行为合乎法律要求。而“有效公益”则是在“合法合规”的基础上,将企业的日常运营与公益项目相结合,打造“负责任”的商业运营。在治理体系中,宜信将“战略发展”放到最高层面,公司立足行业发展和社会进步,以推动行业健康发展和社会信用体系构建为己任,并通过自身示范形成“水波效应”,促进信用理念和价值的持续传播,同时战略发展和有效公益可以相互影响。在战略发展层面,宜信将战略重点部署于农村金融业务,同时还强调创新战略,宜信的创新战略开展于宜信利益相关者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在业务开展、产品设计等方面从内部顾客、行业、社会三个主要层面进行创新,辅以奖励制度、团队建设等手段,激发员工创新精神,使创新理念融入公司发展中,通过创新加强员工发展、合作伙伴共赢和社会进步。
  (二)宜信的利益相关者沟通
  利益相关者的信任与支持是宜信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宜信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准则,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与利益相关者的沟通,积极构建互利友好的合作共赢关系,实现与各方的共同进步。本文着重分析内部顾客、行业和社会这三个利益相关者,其基本情况见表1。
  1. 关爱内部员工成长。“以人为本”是宜信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宜信为员工提供了尊重、平等、信任和欣赏的工作环境,使员工充分感受到企业文化,激发出员工的巨大潜能,尤其注重激发和培养员工的创新精神。
  宜信开辟了多元渠道寻找国内外优秀员工,并且为新员工建立“新兵28天计划”来帮助新员工适应公司、实现与公司价值观匹配和考核。为了发挥员工的创新能力,宜信给予员工充分赋权,并建立了容错机制,鼓励员工创新并允许其试错,共同推进公司业务的发展创新。同时针对农村金融战略,宜信把自己的员工派驻农村,或是在当地招聘,用宜信的方式和管理经验为农民带来普惠金融服务。
  2. 引领行业新发展。宜信在相关领域有一定发展后,与同行业共享经验,促进行业共同发展,同时用创新的方式与合作伙伴创造共赢。
  宜信认为,由于网贷行业的特殊性质,行业发展需要行业间的协作,在合法合规的自律基础上,需要他律和互律。宜信首创了银行监督网贷交易资金的先例,引领了互联网企业和传统金融机构的跨界合作创新,同时在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北京市网贷行业协会、首都金融服务商会等行业协会中担任理事、会长等职务,积极促进行业规范经营,并与行业共享风控经验。宜信对于自己培养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去其他网贷公司工作也抱有宽容的态度,甚至当其他网贷公司出现问题时,只要有原先的宜信员工在,宜信都会最大限度地提供帮助,不是将其当作竞争对手而更多是同行之间的互助。这种开放宽容的姿态不仅利于网贷行业的健康发展,还帮助宜信树立了良好的行业形象。   对于供应商、经销商等合作伙伴,宜信打破传统的合作模式,与其建立新型的合作关系,尤其在租赁领域,通过资金支持、优先回购等方式帮助有信用、有能力的合作伙伴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例如,为应对国外进口奶粉对国内奶业的冲击,伊利、蒙牛、光明等龙头企业引领整个行业进行升级改造,牧场迫切需要进行全面升级,宜信发现奶牛市场存在较大资金需求,但当时金融租赁行业并没有活体租赁的先例,于是宜信在对全国近200家千头以上中型及大型奶牛牧场进行调研后,根据所采数据建立了风控模型,创新性地开展了以生物性资产为标的物的融资租赁业务——“宜定牛”,这项业务的推出不仅满足了奶牛养殖行业的融资需求,也推动了国家鼓励发展生物租赁指导意见的出台。
  3. 建立信用新体系。在宜信农村业务中,从购买生产资料的小额信贷产品、购买农机的融资租赁产品,到抵冲农产品价格波动风险的玉米期权产品,再到保障农机手人身和机器安全的保险咨询服务,甚至是合作社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农业生产链条上每一个环节的资金问题,其都能找到相应的服务产品和解决方案。以农村金融租赁业务为例,自2012年起,宜信租赁在每一笔业务合作中,认真准确地记录每一位用户和合作伙伴的信用成长,并于2015年发起“诚信之家”用户评选活动,率先在农机融资租赁用户中筛选信用记录和履约状况优异者授予“诚信之家”荣誉称号。2016年,宜信租赁将诚信荣誉体系扩展到了与宜信租赁携手合作共同服务三农事业的农机经销商群体中,发起了“诚信伙伴”评选,面向社会充分肯定优秀经销商的诚信价值。
  宜信坚持做公益金融,其最典型的公益金融产品就是“宜农贷”。在“宜农贷”平台上,城市爱心出借人只收取2%的利息,以降低农户的负担,借款农户可以获得3000元至2万元不等授信额度的种子资金。宜信还联合中航信托推出了中航宜信小善大爱结构化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将部分收益捐赠给国内知名公益项目“大爱清尘”,为尘肺病农民工提供医疗、呼吸设备与子女教育费用。同时,宜信发起中国公益金融创新计划(CISF),聚集更多的金融投资公益领域先驱者与实践者加入公益金融行列。
  (三)宜信双元效益的实现
  战略性社会责任能够带来经济和社会双元效益,宜信双元效益的实现主要依赖于两个途径,通过价值链创新实现经济效益和通过与社会共生解决社會问题实现社会效益,同时,依赖品牌价值、创新能力等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相互促进。
  1. 社会效益。宜信认为,通过解决社会目前存在的问题,与社会共同发展进步是企业长久经营的重要手段。
  由于借贷门槛、地域差异、信用缺失等问题使得农户、小微企业主等无法从传统金融机构获取借款,宜信为满足这部分群体的金融需求,创新性地建立了综合式金融服务,并以此传递“人人有信用、信用有价值”的创新理念和建立农村信用体系。直至2017年第四季度,获得宜信租赁“诚信之家”和“诚信伙伴”荣誉称号的农户和合作伙伴已突破1000家,这项帮助农户和农机经销商建立信用体系的荣誉称号正在无声地推动着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目前公众参与公益的渠道较为狭窄,且个人和企业的投资行为更注重收益性,宜信为此创新性地推出公益类金融产品,扩大公众参与公益的渠道,让投资行为更富有社会责任,除前文提及的公益类金融产品外,宜信还推出了绿色宝、“公益+”投资基金等适合国内理财者需求的公益金融创新产品,提供创新性、多层次公益金融产品和全套解决方案。
  尽管互联网金融行业存在一些乱象,但宜信通过创新开创了多个行业先例,创造了多个“宜信标准”,对行业整体规范有着深远而重要的意义,这些先例和标准是宜信履行社会责任的一大体现,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 经济效益。由于宜信将创新战略贯彻于企业经营中,将创新作用于其价值链的每一环节上,形成了较强的创新能力,成为宜信的可持续性竞争优势之一,这种价值链创新为宜信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在创新战略的引导下,宜信瞄准了农村市场,虽然农村金融业务是传统金融覆盖面较少的领域,是传统金融业认为无利可图、风险性较大的领域,但是宜信通过客户精准定位、产品创新、合理定价、把控风险等方式做大了农村金融业务规模,使其成为有利可图的“香饽饽”。银行不愿意做的客户恰好就是宜信的客户,宜信采用高于银行信贷额度和利率的方式,使得农户获取其所需资金的同时,自身也实现了较高的利润。
  在产品创新上,以宜信租赁为例,宜信租赁通过将原有的租赁业务扩展到覆盖全产业链的租赁链,除传统农机之外,还涵盖喷水设施、烘干设施、粮食加工设施、粮食存储等,满足农户的需求,同时也为宜信带来了利润。宜信还通过大数据、实地调研等方式选择有发展潜力的融资租赁客户,约定客户在利用农具获得收益时给予宜信不超过50%的净利润所得,使得宜信的利润得到进一步扩大。
  在风险把控上,以宜农贷为例,宜信一般采用“小组联保”的方式控制风险。通过农户个人找到他们认为可靠的人组成小组,以小组的方式提供借款服务,为他们建立最初始的信用,这种方式不仅保留了公益色彩,还使得业务风险进一步降低。对于单活体租赁,宜信认为其风险主要包括市场性风险、经营性风险、重大疫情风险、提前收回土地风险等,宜信在充分分析风险的基础上,创新产品设计,引入奶牛财产保险保护机制,有效防控相关风险。宜信善于利用金融科技,坚持科学的长期价值投资,使风险更加可控,收益更加可期。
  3.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相互促进。宜信的战略性社会责任不仅实现了社会和经济的双元效益,而且两种效益相互促进,主要通过创新能力和品牌价值实现。
  2009年,宜信提出五年期的农村金融战略规划——春风计划,2016年提出第二个五年规划——谷雨战略,宜信用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理念,不断打造和巩固农村金融品牌。扎实、专业、可信的品牌形象为宜信开拓和深耕农村市场提供了便利,同时由于经济效益的提升巩固了行业领先地位,其行业影响力成为建立农村信用体系的强大支撑。   经济效益的提高促进了宜信创新能力的提升,使其有能力运用新技术、新产品去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评估信用及控制风险,不断拓宽金融服务的边界,提供更广泛的金融服务,从而更好地解决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宜信先期选择的融资租赁客户由于获得了资金、生产资料、技术等支持,往往成为当地的致富带头人,起到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同时社会中出现的新问题又推动宜信不断进行创新,并在创新的过程中实现经济价值。
  4. 双元效益对战略性社会责任的推动。双元效益获得实现后,可以更好地推动企业的战略性社会责任行为。宜信在获得社会认可和较高利润后,其行业领导者地位得到强化,企业规模也进一步做大做强,并且在农村金融领域有了更多的经验积累,树立起“农村金融业务专家”的企业形象,也有更多资金投入到创新和研发上,以进一步加强自身的创新能力。为继续实现这种可持续性发展优势,宜信更加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在合法合规的基础上开展有效公益和实施企业战略,打造人人均可享有的金融服务体系,与社会共享信用价值,以最终实现宜信“宜人宜己,信用中国”的愿景。
  四、研究结论与启示
  (一) 研究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宜信的案例分析,研究互联网金融企业通过何种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和途径实现双元效益,然后在此基础上,将构建的理论框架进一步完善如图2。
  宜信通过搭建社会责任和战略管理融合体系实现其战略性社会责任,由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特殊性,合法合规是实现企业发展的基础,而宜信将战略放到最高层面,显现出战略性社会责任的“可见性”,之后以三方利益相关者(内部顾客、行业、社会)为导向实施企业社会责任行为。
  宜信对于内部顾客、行业、社会等利益相关方的关系处理突出表现为战略性社会责任的“专属性”;敢为人先,不拘泥于具体规章制度的限制,利用员工的创新意识为行业开创先河的行为突出表现为战略性社会责任的“自愿性”;在进行战略部署、企业调研、产品升级创新时,关注时代、科技的发展状况,表现出与社会发展步调的“一致性”;为建立农村信用体系、开展公益金融业务、建立行业规范等付出了巨大努力,希望通过企业行为影响社会发展进程的方式表现出战略性社会责任的“前瞻性”。
  宜信在具体的企业经营中形成了价值鏈创新的可持续竞争优势和与社会共生帮助社会解决存在的问题两条途径,实现了企业双元效益,并借由品牌价值和创新能力载体实现了企业双元效益的传导,最终通过企业绩效的提升更好地推动了战略性社会责任的实现。
  (二)研究启示
  1. 战略性社会责任是企业内在的、主动的战略表达。传统的社会责任往往是外在的,企业迫于社会压力被动承担社会责任;战略性社会责任是从战略视角看待社会责任,将企业社会责任内化为战略导向,是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战略的表达。战略性社会责任强调企业在解决社会问题上有所取舍,从“战略性”市场定位和竞争优势的来源两方面入手。一方面,选择那些和自身业务有交集的社会问题,将与目标客群有关、与利益相关者有关的社会问题确定为主要承担问题,对社会问题进行细分和定位,将社会问题融入企业的使命和价值观。另一方面,企业内部的异质性资源是竞争优势的来源,企业在选择承担社会责任时要从自身资源基础出发,确保有能力解决这些社会问题,以实现较好的预期效果。
  2. 战略性社会责任是以利益相关者为导向的可持续性战略行为。企业在社会环境中生存和发展,需要与政府、机构、其他企业等各方合作,社会责任为加强企业和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提供了机会(Rajput等,2014),企业要想通过承担社会责任获得利益,就必须和利益相关者就社会责任进行充分沟通,将利益相关者的关注转化为对社会责任的需求。因此,以利益相关者为导向,关注顾客、员工、政府、环境等多方企业内外部主体的利益诉求,从可持续性视角看待企业发展,将对利益相关者的长期承诺作为一种资源,推动构建企业的可持续性竞争优势,才有可能创造既利于社会也利于企业的双重效益。而如果仅以绩效导向尤其是短期财务绩效作为企业经营效果的判断标准,很可能导致企业的短视或违反社会责任的不当行为。
  3. 战略性社会责任的价值链创新、与社会共生双重实现途径。企业可以通过两条途径创造双重效益:引领价值链创新或解决社会环境制约因素(Burke和Logsdon,1996)。从内部来看,企业可以对自身价值链或价值创造活动进行检视,发现各环节或各项活动对社会的影响,从而在价值链创新中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导向,将社会问题的解决和价值创造融为一体。从外部来看,社会环境是企业生存和竞争的重要因素,影响着企业的战略行为。社会和环境的快速变化改变了企业持续发展的方式,企业必须通过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共生才能获得长期收益,因此,企业要找到环境中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并发现促进竞争优势形成的机会,形成企业和社会价值共创以及共享。
  4. 战略性社会责任的经济—社会双元效益再推动效应。企业在进行战略活动之前,应充分评价利益相关者的期望和权利,这能为企业创造一种责任意识,以使得企业在运营中获得更好的收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既是对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行为的评价和衡量,也为进一步的战略制定指明了方向。没有明确经济回报、没有回馈社会成效的领域将被企业过滤掉,而只有那些与企业的品牌形象和资源能力相匹配的社会问题,才会被纳入企业的责任范围之内,确保为企业带来双元效益。丰厚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也强化了企业的资源基础,使企业更有实力筛选和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五、结语
  本研究存在一定不足:单案例研究使得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研究结论还有待大样本研究的检验;在实践中,战略性社会责任在实现企业绩效的途径上可能会出现新的发展,未来还可以进一步研究;战略性社会责任的利益相关者导向只重点关注了三个层面,没有考虑政府、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未来可以更全面地观察利益相关者的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Burke L, Logsdon J M. 1996. How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pays off[J].Long Range Planning,29(4).
  [2]Porter M E, Kramer M R. 2006. Strategy & society:the link between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84(12).
  [3]McElhaney K. 2009. A strategic approach to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J].Leader to Leader,2009, (52).
  [4]McWilliams A, Siegel D S. 2011. Creating and capturing value: strategic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resource-based theory and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J].Journal of Management,37(5).
  [5]Carroll A B. 1991. The pyramid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oward the moral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al stakeholders[J].Business Horizons,34(4).
  [6]Bhattacharyya S S. 2010. Exploring the concept of strategic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for an integrated perspective[J].European Business Review, 22(1).
  [7]Basu K,Palazzo G. 2008.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 Process Model of Sensemaking[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33 ( 01).
  [8]Waddock S.,Graves S. 1997. The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financial Link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8.
  [9]Vogel D J. 2005. There a Market for Virtue? The Business Case for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47(4).
  [10]Wright P,Ferris S. 1997. Agency Conflict and Corporate Strategy:the Effect of Divestment on Corporate Valu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8.
  [11]Kang K H, Lee S K, Huh C. 2010. Impacts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ctivities on company performance in the hospitality indust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 29(1).
  [12]Roman R M,Hayibor S,Agle B R. 1999.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Repainting a Portrait[J].Business & Society,38 ( 01) .
  [13]Kurucz,E.,Colbert,B. and Wheeler,D. 2008. The business case for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rane,A.,McWilliams,A.,Matten,D.,Moon, J. and Siegel,D. (eds),The Oxford Handbook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4]Rajput N, Khaitan N, Aggarwal P, Kaur R. 2014. Strategically Leveraging Corporate Socialresponsibility Towards a Sustainableenterpris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IT and Engineering,4(8).
  [15]劉建秋,盛梦雅.战略性社会责任与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J]. 经济与管理评论,2017,(1).
  [16]邵兴东,孟宪忠.转型期中国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以华为和碧桂园为例[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36(9).   [17]彭雪蓉,刘洋.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与竞争优势:过程机制与权变条件[J].管理评论,2015,27(07).
  [18]许英杰,石颖.中国上市公司战略性社会责任影响因素研究——以沪深 300 指数企业为例[J].经济体制改革,2014,(4).
  [19]邵兴东,高清.战略性社会责任行为对企业持续竞争优势形成的影响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6,(3).
  [20]黄江明,李亮,王伟.案例研究:从好的故事到好的理论——中国企业管理案例与理论构建研究论坛(2010)综述[J].管理世界,2011,(2).
  Abstract:Selecting the rural finance business of CreditEase to do single case study,this paper analysis the path and result of strategic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o play a role. The study put forword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that strategic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s stakeholder oriented and create the dual benefits through double implementation approaches. And also put forward some strategic implications,such as the strategic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s the internal and proactive strategic express,is a stakeholder oriented and sustainable strategic behavior,is with dual realization approach of value chain innovation and social symbiosis,is with a repromoting effect of the economic - social dual benefit.
  Key Words:internet finance enterprises,strategic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economic benefits,social benefits,rural finance
  (責任编辑 刘西顺;校对 XS,GX)
其他文献
摘 要:近期,国际清算银行(BIS)发布《应急可转债发行和银行脆弱性报告》,介绍了应急可转债的主要特征和发行情况,分析了应急可转债发行的决定因素、发行应急可转债对发行者CDS利差及股票价格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一是资本规模越大、资本状况越好的银行,越倾向发行应急可转债;二是应急可转债发行会显著降低发行者CDS利差,银行发行应急可转债能够减少风险并降低债务成本;三是触发条件水平较高的本金减记类应急可
期刊
摘 要:本文选用我国A股上市公司2011—2016年的数据,从资本结构调整速度和偏离程度两个层面,探讨女性董事对资本结构动态调整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女性董事对资本结构调整速度具有正面效应,即女性董事存在于董事会中,能够加快资本结构趋于最优负债水平的速度;同时,女性董事与资本结构偏离目标程度存在负相关关系,即董事为女性时,能够降低资本结构偏离目标程度。  关键词:女性董事;资本结构;动态调整  中
期刊
摘 要: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有助于降低环境污染发生的频率、有效保障受害人的权益、建立恰当的风险分担机制。在我国目前供需双冷的现实情况下,推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已经是大势所趋。它是法律对现实目的需要的回应,具有深刻的社会公共性,其正当性基础正是源于对公共利益的保护、补偿和预防损害的追求。本文试图论证推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的正当性,从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后,受害人的损害无法经由传统的二元责任机制得以充分填
期刊
摘 要:本研究以2011—2015年沪深A股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考察了风险投资参与对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的影响。研究发现:相比无风险投资参与的企业,风险投资参与企业的高管货币薪酬与会计业绩敏感性和高管股权激励与市场业绩敏感性显著较高,而高管货币薪酬与市场业绩敏感性和高管股权激励与会计业绩敏感性显著较低。本文研究结论说明风险投资参与使得被投资公司的高管薪酬结构
期刊
摘 要:“新兴加转轨”的特殊经济体制下,我国政府一直注重采用以五年规划为核心的产业政策对特定的行业进行鼓励和支持,以满足国家经济稳定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产业政策的颁布实施不仅直接影响实体经济,对证券市场亦有影响。本文基于国家“十一五”、“十二五”规划,以行为金融学的视角,研究产业政策对我国证券市场股票定价效率的影响及其影响路径。研究表明,受产业政策支持的上市公司其股价往往被高估,投资者关注在其中
期刊
摘 要:本文以金融开放为立足点,使用2010年全球创业观察(GEM)中的数据系统地分析了金融开放对个体创业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显示,金融开放与个体创业呈现负向的相关关系。分样本研究发现,金融开放对发达国家个体创业抑制作用不明显,对发展中国家个体创业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关键词:金融开放;个体创业;GEM;Chinn-Ito指数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
期刊
摘 要:本文运用非参数法中的SBM模型和DEA窗口分析度量了中澳两国31家财险公司在2011—2015年间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变化,实证结果表明:2011—2013年中国财险公司的技术效率低于澳大利亚财险公司,2014年,中国财险公司各项效率均值呈现总体上涨势头,并在2015年反超澳大利亚。虽然我国财险公司在规模效率方面表现良好,但我国财险行业发展仍不完善,财险公司个体技术差距较大、经
期刊
摘 要:美国的金融机构大致分为商业银行、银行控股公司、储蓄机构、信用社、财务公司、投资银行、共同基金、保险公司和养老基金等类别。其中,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实施资本金要求和其他审慎监管,并受到存款保险和央行“最后贷款人”支持;银行控股公司受联邦储备系统及专业职能管理机构管理;储蓄机构也处在严格监管下;信用社由国家信用社管理局监管并提供存款保险;财务公司受到的监管少;投资银行可以获取流动性支持,也受到银
期刊
摘 要:通过新公共管理创新以及引入市场化行为,政府和市场找到了公共财政管理的共同点,但目前仍缺乏完备的公共财政管理架构。提高公共财政透明度的政策措施包括使用互联网和其他工具使操作流程更便捷、逐步扩大立法机构的职责及广泛听取社会公众的意见。明确的财政约束、绩效目标的事前规范等,也能使公共财政更加透明。  关键词:市场化;透明度;政府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
期刊
摘 要:本文基于1999—2016年相关变量的月度数据,借助非线性的马尔科夫区制转换向量自回归模型(MS-VAR),描绘了具备非线性、时变性特征的全球流动性在不同区制状态下(全球流动性水平低速增长、混合波动增长、高速增长)对我国股市波动的影响,考察了在不同区制下全球流动性冲击对我国股市的传导渠道,并提出了应对冲击实现高效率流动性管理的相关建议。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全球流动性冲击通过三条渠道共同发挥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