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一句人不能道,然未有一篇人易道也”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tta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
  提起孟浩然,人们一般都想到他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因为其中有“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几句,写得大气磅礴,浩瀚壮阔。据说,后人把这诗挂在岳阳楼上大厅的左边,把杜甫的《登岳阳楼》挂在右边,以后,谁也不敢在厅上题诗了。其实,孟浩然这诗的后面四句并不见佳,他只是向丞相张九龄表达想当官的愿望,所以,从整首诗看,未免有“偏枯”之讥。至于前面被普遍赞赏的几句,确也道出祖国山河的气象,但也许人们没有注意,这孟夫子在赞叹洞庭之美中,又多少夹杂着奉承张九龄气度和唐王朝气象的成分。所以,这诗并非“偏枯”,只是一些人未看透它的“高级红”而已。
  不过,人的思想是复杂的,孟浩然确想出仕,但也并非执着。当官不成,他也真放得下,看得开。率性随缘,顺其自然,这样的品性也表现在诗风中。像他的《过故人庄》,写的就是很平常的事:老朋友准备了很普通的饭菜,邀请他到很普通的田家;他看到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那普通的风景;他们很随便地坐在窗前,聊的是普通的家常话。临别时,倒郑重些了,约定“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他主动提出要再来田家看菊花。这“就”字,是靠近、亲近的意思,用得很巧妙,诗人不是说看菊、赏菊,不是刻意地追求什么,只是要趁着高雅的氛围,重来聊天。整首诗写得像一篇散文,流畅而亲切,但又确是一首具有典型性的表现田园风光平和心态的好诗。
  不过,我认为最能代表孟浩然诗风的,则是上引的一首短诗《春晓》。
  孟浩然是湖北襄阳人,生活在唐代经济比较繁荣、政治也相对稳定的时代。他喜爱游山玩水,在鹿门一带过着田园生活。当然,他也和许多人一样希望得到一官半职,四十岁时便参加科举考试,却没有中举。后来,被张九龄赏识,也做过一段秘书之类的小官,却又不太如意,便辞职回家,过着散淡的生活了。
  在官场上混不出名堂的孟浩然,在诗坛上却名声显赫。杜甫说:“复忆襄阳孟浩然,新诗句句尽堪传。”李白也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可见,当年连最卓越的诗人也都很佩服这位前辈。不过,李白说他“红颜弃冠冕,白首卧松云”,却不是事实。其实,他不是不想当官,而是没有当官的命,倒是他自己说“不才明主弃”才是事实。孟浩然向另一位大诗人王维诉说自己的情况:“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他认为自己既无法施展才华,雖然有点牢骚,但也随遇而安,回家过着平和散淡的生活。后来,好朋友王昌龄来访,他十分高兴,忘记了自己重病初愈,不该大酒大肉,他却随心所欲,率性而为,结果病发逝世。总之,生性随便的他,反映在诗歌作品中,也让人觉得总是流注清淡随意的风格。他的创作,绝没有像李白那种浪漫夸张的描写,沒有像杜甫那种愤世嫉俗的气概,更多的是平静地抒发一缕愁思,或者细腻地纪录心灵一刹那的颤动,他的《春晓》一诗正好是这类作品的代表。
  《春晓》写的是春天早上的情景。
  春天的早晨,一般人都会联想到青春的活力,会写春天的充满生气,写生命的开始,写万物的昭苏,写阳光雨露,百花开放,绿草芊芊。像宋祁说“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像白居易说“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都让春天的气息熏人欲醉。而孟浩然这诗的第一句,竟然是“春眠不觉晓”。
  有意味的是,这诗名《春晓》,作者却从“不觉晓”切入,这出人意料的写法说明了诗人的机巧。他也不是像有些人那样,让春天触发出许多莫名其妙的烦恼,致使“春色恼人眠不得”,而是晚上睡得很香、很甜,睡得一塌糊涂,“不知东方之既白”。孟浩然直说:自己睡很充足,心情自然也很舒畅,于是,他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也从睡懒觉的叙述中隐隐流露了出来。
  睡醒了,孟浩然写他第一个感觉是:“处处闻啼鸟。”这表明了正是鸟声,把他从黑甜乡中唤醒。“处处”两字,点明了鸟儿之多、鸟声之欢,而这句又表明当天早上天气的晴好。要知道,只有晴天,才有鸟啼。这又隐隐地表明,睡足的好心情迎来了好的天气,于是这淡淡写来的两句,便切合《春晓》的诗题。
  请注意,孟浩然写他知道春天早晨的到来,使用了一个“闻”字,这表明他是从听觉上感受到春天的到来的。是小鸟的啼声,让他知道天已大明,春光美好。而这“闻”字,又让读者知道,他虽然醒了,却依然在室内,甚至还躺在床上。他只是听到了处处都是叽叽喳喳的鸟啼声,又从鸟儿的啼声,感受并且想象到外面处处是一片明媚的春光,体味到春天的早晨是多么的美好。这鸟声,是春之声。在这里,作者似乎只是淡淡地客观地叙述,但通过写听到鸟的欢叫声,他对春光喜爱的心情,也让读者有所感悟。
  若按一般诗人的写法,在写了春天早上的到来后,很自然会跟着描写春天的景色:或是群莺乱飞,或是春阳照眼,或是千红万紫,也都不失为情理中事。可是,孟浩然又让人想不到的是,他竟把这春之声、把明朗的春晓作为推进感悟的媒介。从鸟声,他联想到昨天晚上的风雨声;从醒来的清爽,联想到睡觉时天气的倒霉。昨晚,这里下过一场春雨,风声阵阵,雨声沙沙,于是又引出他对花落的联想。在这里,“闻”字贯穿着整首诗,是在听觉的作用下,诱发诗人思绪的演进。而听觉获得的意象,不如视觉那样直接,它既是存在的,却又是“虚”的。鸟声、风雨声,作为“虚”的意象,更能引发人们产生种种的联想。
  从风雨声,诗人进一步想到“花落知多少?”从这句,我们知道作者早上起来,实在足未出户,也没有细数有多少落花。至于昨夜,外面有风有雨,他一觉睡去,自然也不知道有多少花朵,被风吹雨打,落到地下。这一来,末句的“知多少”(实际上是说“不知多少”),便和首句的“不觉晓”,说睡得懵懵懂懂,互有关系,似隔还连。他是在春天早上浓睡醒来心情开朗的时候,联想到昨夜在雨疏风骤中无可奈何的状态,再推到春花被风雨摧残,以致零落。到底花被打落了多少?他在睡觉前、睡梦中和睡醒以后,都是没有计算过的。但他想春花经过风吹雨打,一定会从枝头凋落。这也说明,此时此刻,已到了暮春时节,是美好春光将要离开的季节。我认为,这首诗的高明之处,正在于诗人捕捉住自己一刹那的感触,表达出对春天即将过去的忧虑。其实,他只是在心中暗暗发问,也不是认真去计算。而这淡淡地流露出的惜春之情,却又能让读者深深地领悟他对美好时光的怀恋。   孟浩然的这首小诗,写的只是在春天早上一刹那萌发的心灵状态。诗中没有描写任何春天的景物,他写听到鸟啼,想到花落,只是描述自己思想感情律动的过程,只是他内心的一道“风景线”。他把爱春、惜春之情,融合在细小的看不见的听觉中,表现在微末的事情上。在日常生活中,对某些事物产生一种淡淡的惋惜之情,是人人都会有的,但如何捕捉并且准确地表达情感的细微变化,如何概括这种具有典型性的心路历程,却不是人人所能够做到的。正如明代的许学夷在《诗源辨体》中说,孟浩然的诗“无一句人不能道,然未有一篇人易道也”。我们甚至可以说,这样的写法比描绘大悲大喜的状态更为困难。
  孟浩然这首《春晓》之所以被人喜爱,首先是他所写所思,虽然是微末的,却是具体的,像鸟声、风雨声、落花,都是读者可以感知的意象。而他把对落花的关切作为诗的着力点,这又似是没有多少道理的。你看,风雨过后,他不关心其他事物,只想到枝头的花朵,只想到它会有多少被吹落,豈不是很多余而且没有什么意义的吗?为什么这似是闲得无聊的小小心事,反会得到读者的共鸣,引起人们对这首诗的重视呢?
  在我国,花的形象往往被诗人作为生命或理想的寄托。花开花落,也往往被看作流光变化人生起落一种象征,特别是对落花,人们更多用以寄寓生命和命运的沦落。这一来,本来是季节更换气候变化引起的自然现象,往往会触动会诗人的感情,会把自身的命运和它联系在一起,从而引起或哀伤或惆怅的情绪。在《红楼梦》里,不是有林黛玉把落花扫在一起,写了一首《葬花词》吗?为什么曹雪芹写林黛玉如此哀伤,并且引发读者对黛玉的同情?是因为人们知道她在埋葬落花,也是埋葬自己命运和理想。至于在诗词创作中,作者以落花衬托自己心情心的写法就更多了。像王维说“兴阑啼鸟散,坐久落花多”,王安石写“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李清照“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等,都是把落花和自己特定的心境联系在一起。
  孟浩然忖度著“花落知多少?”他所担心的,也真不算是什么大事,但透过这语势平缓的似乎是很普通的诗句,读者会想到孟浩然对年光的留恋。花落是小事,但诗人连这也惦念着,关切着,由此可以看到他的人文情怀,看到他对生命对时光的挚爱。于是,这表面似是闲得无聊的小事,却含蓄地孕育着颇为深刻的内涵。不错,它味很淡,却有着“味外之味”。沈德潜说:“孟诗佳处,只一‘真’字,初读无奇,寻绎则齿颊间有余味。”在唐代诗坛,大概也只有比他小十二岁的朋友王维,才会写出和他风格相近的名篇,像《杂诗三首》(其二):“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也和孟浩然的《春晓》一样,通篇明白如话。他惦挂故乡,却只向来自故乡的人,询问窗前的寒梅开花了没有?然而,这样的写法,固然表达出他的清雅情怀,也表现连微琐的事,也记在心头,又恰好表现他事事关心,思乡情切。所以,这首诗和孟浩然的《春晓》异曲同工,同样受到人们的赞许。这也说明,诗歌创作,尽管写的是很平凡很细微的心情律动,但如果能捕捉住这具有普遍意义的心态,写的是人人心中所有,那么,其作品也可以流传千古。
  《春晓》一诗,写得自然而平淡,似乎别无深意,一看就懂。当然,如果像一些打油诗,和说大白话没有两样,只供一笑,则实不足取。但是,如果作者用语平淡无奇,却能让人悟出其中包含着话语之外的意蕴,这就难了!对此,北宋著名诗人梅尧臣就有深切的体会,他认识到“作诗无今古,唯造平淡难”。一般的情况是,诗人在感情澒洞之余,发而为诗,喜怒哀乐,也自然溢于言表,包括李、杜,也是如此。但如果在激动过后,能平静地对待一切,让激荡的心涛逐渐化为平静的涟漪,那就非具有广阔的心胸和冷静的品性者不可。《诗品》说:“素处以默,妙机其微。”诗人好像没有说什么,而妙在能够让人感悟到在平静的心中,有不易言喻的律动,这就难了。闻一多先生在《唐诗余论》中指出:“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地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地分散在全篇中,淡到看不见诗,才能是真正孟浩然的诗。”闻先生对孟浩然诗风的概括十分准确。的确,能够让“绚烂归于平淡”,才是达到诗文创作最高的境界。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不过,请勿以为孟浩然不费经营,随便就写。其实,他在艺术构思上是下过功夫的。从诗的结构来看,他首先写早上梦醒,从鸟声引出对昨夜风雨声的联想,想到昨夜的风雨会摧残花朵,这就没有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落笔。如果按照时间的顺序,倒是应从昨夜下雨写起,亦即应先说“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再说“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才符合时间逻辑。但是若如此,便无法突显诗人对春光和对生命的珍惜与惋惜,也无表现出诗中所要传达的那种“回味”的意韵。可见,平淡的风格,并不等于没有精妙的安排,《诗品》说:“遇之匪深,即之愈稀。”像《春晓》这样的诗,骤然一看,它一点也不深奥,似乎很平凡,但如果能接近作者的心灵,最紧密地体察诗中的真意,便能懂得它是多么的不平凡,是多么难以企及的作品。
其他文献
一、引子:深圳之约与成都再会  2013年10月,台湾逢甲大学的副董事长高承恕教授应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城市规划与环境学院邀请,到深圳大学城给学生们讲课。授课之余,刚好有一个上午的空挡。正好也在“深研院”授课的北大社会学系教授刘世定先生是高教授二十多年的朋友,他问我有没有时间开车陪高教授去深圳东部华侨城转一转?他对我说,高教授的父亲曾在台湾侨务系统任职,你父亲离休前也在侨务系统工作,是否愿意认识一
凤凰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责任编辑马清江,封面设计速泰熙,封面国画刘二刚,开本850×1168毫米,字数13.7万,印数3500册,216页,定价13.50元。  【钟题】 历尽风波亦偶然,  偶然成此册戋戋。  偶然题赠萧工锻,  举首长空月正圆。  癸巳中秋钟叔河。  该书与朱正、范用、流沙河、绿原、舒芜等人著作一道同列《开卷文丛》第一辑,由蔡玉洗任主编、董宁文任执行主编。 
钱谦益《列朝诗集》中的闰集,主要是为宗教人士和女性设立的专集。其中香奁集部分为闺秀、妓女立传。仅窥其大概,便可见钱谦益在文化观念上的丰富内涵和开放态度。本文主要根据对《列朝诗集》闰集的分析,结合他晚年的经历和创作,研究钱谦益的女性观。  晚明东南经济的繁荣和市镇文化的发展使女性的经济地位有显著的提高。以纺织业和商业为主要经济增长点的东南地区,许多女性的收入占家庭财政的主要部分,她们是真正掌管家庭事
一  秘色瓷乃越窑名品,一般认为“秘色”二字最早见于晚唐诗人陆龟蒙所作《秘色越器》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  比陆龟蒙年代稍晚的唐五代诗人徐夤,也写过一首题为《贡馀秘色茶盏》的诗来歌咏秘色瓷,诗云:“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古镜破苔当席上,嫩荷涵露别江濆。中山竹叶醅初发,多病那堪中十分。”  陆龟蒙和徐夤之后,
一  1057年,年轻的苏轼和弟弟苏辙同榜应试共中进士,一时轰动京师。也是这一年,母亲病逝。新科进士苏轼在家守孝服丧。守孝期满,于1060年2月举家迁往京都开封。次年,朝廷任命他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父亲苏洵被朝廷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弟弟苏辙陪父亲在京城,被朝廷初授秘书省校书郎。他们父子三人都以文学而著称于世,“三苏”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  苏轼、苏辙兄弟一生情谊深切,《宋史》称他们兄弟
微笑舞台   林依晨(Ariel)  生日:1982年10月29日  血型:A型  身高:160cm  星座:天蝎  兴趣:看书(故事性或生态百科)和报刊杂志、看电影(视)、游泳、旅行、唱歌、听音乐、整理房间、演戏  专长:游泳、朗读、英文、韩文    黄河从哪里发源  地理课上,老师提问道:“黄河从哪里发源?王斌,你回答!”  王斌:“天上。”  “为什么?”  “书上不是说‘黄河之水天上来,奔
记住“胡仄佳”这个有点特异的名字,确实源自2005年秋天她的那篇获美国《世界日报》散文首奖的《梦迴黔山》。一篇立起来的文字真的能够立马雕塑出一位作家的立体形貌来。那些妍丽招摇得能亮瞎眼的黔地老刺绣老银饰,那些喝醉酒就躺卧在公路边醉言醉语的“壮苗男”,那些吊脚楼边、老屯河畔鸡鸣狗叫的乡场热闹……,随着作者俏丽跳脱的笔触,一幅幅如歌如画的走来;你好像真切听到了飘拂到耳边的苗语、侗语、彝语、布依话那些八
靖康元年岁暮,女真铁骑再度南下。这一次,金人未再满足于北宋的割地称臣,而是将徽、钦二帝及后妃宗室、外戚宰执尽数俘虏,带着一并俘虏的工匠伎优等十余万民众与劫掠的大量金银财帛、冠服礼器、文物图籍北归,曾经繁荣富庶的北宋王朝轰然倒塌。第二年春,张邦昌听从吕好问的建议,派人寻访徽宗诸子中唯一未被金人俘虏的第九子康王赵构,送上传国玉玺,赵构遂在应天府即位,改元建炎,史称高宗,这一年他二十岁。  这位年轻的君
身处晚明的风雨飘摇和思想激荡当中,大多文人都向往隐逸生活,乐于参禅学道,追求身心自由。但受到身世经历、个人性格等条件的影响,每人的思想倾向与处世态度各不相同。身为公安派副将的江盈科,选择了东方朔作为自己的精神楷模。查江氏诗文,东方朔的出现频率极高。东方朔是一位形象多面、层次丰富的名士。《汉书》称他为“滑稽之雄”,其人“应谐似优,不穷似智,正谏似直,秽德似隐”。这些正与江盈科“吏隐”的处世态度相合,
在2013年9月从雅加达回羊城的航班上,我与古远清教授比邻而坐,其间他拿出所藏书信选初稿供我翻阅,见我似饶有兴致,便询我为其作一序如何。开始我以为这只是他随口一说的玩笑话,须知他乃著作等身的大家,而我只是一初生牛犊,且从事着与文学基本不相干的工作。岂料他竟十分坚持,并以“布置作业”的名义“逼我就范”,我只好以不知者无畏的心态,写下如下几点体会:  其一,内容之宏富。此书信选为古教授数十年来所藏两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