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数学教学;高效课堂;教学目标;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20—0058—01
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和深入发展,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也不断更新。在新课标下,教师作为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具有更强的生命力,更高效呢?我认为,课堂的高效,始于教师,源于学生。在此,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打造高效数学课堂,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深钻细研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每一节课堂教学的灵魂,也就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首要条件。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深刻领悟“如何教”和“如何学”的问题,在深钻细研教材内容的基础上,从最初的备课,到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以及课后练习的安排,始终贯彻既定的教学目标,为高效课堂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备课时,我忽视了让学生学会“画角”这一教学目标,而是用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制作活动角的学具、比较角的大小的课件,目的是为了讲清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我用尽自己所掌握的教学办法,还是没有达到好的教学效果。课后我翻阅了整个阶段的数学教材,认识到本节课我制订的教学目标过高,强学生所难,结果让该教的“画角”环节草草了事。这件事让我认识到,教师只有细心研读课程标准,整体把握教材,才能深入领会我们每一个阶段的工作方向,才能明确每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在教学实践中对数学教学目标的定位才能准确无误。
二、结合学生实际,因材施教,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数学教学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没有形象的语言文字和丰富多彩的图案设计,学生往往觉得枯燥无味,不感兴趣。作为教师,必须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1.利用故事来创设趣味性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一节时,教师先以民间流传的“讲不完的故事”为课前导语: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一个老和尚给一个小和尚讲故事,讲什么故事呢?老和尚讲: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一个老和尚给一个小和尚讲故事,讲什么故事呢?……以此为基础,学生先明确了这个故事讲不完是因为故事情节不断重复,再引导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重复现象。通过这样的教学情境,为循环小数中数的重复进行了铺垫,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急于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创设开放型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探究和思考。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的体积计算”时,创设这样的情境:让学生回顾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是怎样计算的,接着回顾圆的面积计算方法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演示课件,圆柱体能否转化成长方体呢?如果能,那么转化成的长方体与圆柱体的体积有什么关系?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以及高与圆柱体的哪些条件又有怎样的关系呢?这一系列的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展开探究性学习。学生从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中受到启发,采用切分、插拼成近似长方体的方法,很快得出结论。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没有过多的讲解,仅仅作为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发散思维,自己推导出答案。
3.创设质疑型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创设质疑型的教学情境,是让学生先处在矛盾状态,以矛盾深深扣动学生的心弦,在发现矛盾、发现疑点的过程中提出质疑,寻找答案。例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教师有意识地设置含有新旧知识矛盾的算式让学生计算:169÷13, 169÷1.3,第一题学生能顺利计算,第二题如果套用第一题的计算思路就“卡壳”了。这时学生猜想:能不能把除数转化成整数?根据什么性质把它转化等等。通过在悬疑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学习动力自然也就产生了。
编辑:谢颖丽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20—0058—01
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和深入发展,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也不断更新。在新课标下,教师作为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具有更强的生命力,更高效呢?我认为,课堂的高效,始于教师,源于学生。在此,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打造高效数学课堂,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深钻细研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每一节课堂教学的灵魂,也就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首要条件。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深刻领悟“如何教”和“如何学”的问题,在深钻细研教材内容的基础上,从最初的备课,到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以及课后练习的安排,始终贯彻既定的教学目标,为高效课堂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备课时,我忽视了让学生学会“画角”这一教学目标,而是用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制作活动角的学具、比较角的大小的课件,目的是为了讲清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我用尽自己所掌握的教学办法,还是没有达到好的教学效果。课后我翻阅了整个阶段的数学教材,认识到本节课我制订的教学目标过高,强学生所难,结果让该教的“画角”环节草草了事。这件事让我认识到,教师只有细心研读课程标准,整体把握教材,才能深入领会我们每一个阶段的工作方向,才能明确每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在教学实践中对数学教学目标的定位才能准确无误。
二、结合学生实际,因材施教,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数学教学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没有形象的语言文字和丰富多彩的图案设计,学生往往觉得枯燥无味,不感兴趣。作为教师,必须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1.利用故事来创设趣味性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一节时,教师先以民间流传的“讲不完的故事”为课前导语: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一个老和尚给一个小和尚讲故事,讲什么故事呢?老和尚讲: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一个老和尚给一个小和尚讲故事,讲什么故事呢?……以此为基础,学生先明确了这个故事讲不完是因为故事情节不断重复,再引导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重复现象。通过这样的教学情境,为循环小数中数的重复进行了铺垫,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急于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创设开放型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探究和思考。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的体积计算”时,创设这样的情境:让学生回顾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是怎样计算的,接着回顾圆的面积计算方法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演示课件,圆柱体能否转化成长方体呢?如果能,那么转化成的长方体与圆柱体的体积有什么关系?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以及高与圆柱体的哪些条件又有怎样的关系呢?这一系列的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展开探究性学习。学生从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中受到启发,采用切分、插拼成近似长方体的方法,很快得出结论。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没有过多的讲解,仅仅作为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发散思维,自己推导出答案。
3.创设质疑型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创设质疑型的教学情境,是让学生先处在矛盾状态,以矛盾深深扣动学生的心弦,在发现矛盾、发现疑点的过程中提出质疑,寻找答案。例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教师有意识地设置含有新旧知识矛盾的算式让学生计算:169÷13, 169÷1.3,第一题学生能顺利计算,第二题如果套用第一题的计算思路就“卡壳”了。这时学生猜想:能不能把除数转化成整数?根据什么性质把它转化等等。通过在悬疑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学习动力自然也就产生了。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