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林樊家地区孔店组与上覆馆陶组为不整合接触,形成一系列地层不整合圈闭和油藏,但油藏成藏条件、油气分布尚不清楚。通过对油气成藏条件、油气成藏模式和油气分布规律的综合研究,认为林樊家地区孔店组在“源岩区高压供源—侧向断裂输导—网毯输导聚集”成藏模式控制下,主要形成不整合油藏,以及受断层和不整合面共同控制的复合油藏,油层平面上受剥蚀线控制,沿剥蚀线走向呈北西-南东向条带状分布。进而对部分老井复查后解释油层,并落实多个不整合圈闭,为油气勘探指明方向。
关键词:成藏特征 不整合圈闭 分布规律 林樊家地区
林樊家地区地处山东省滨州市,尚店以西、里则镇以北,构造位置处于东营凹陷以西和惠民凹陷以东的林樊家凸起上,东部以尚店油田沙一段地层超覆线为界,南部以林南断层为界,北部和西部过渡在林樊家构造上,是一个在古、中生界地层之上覆盖了下第三系孔店组、上第三系馆陶组和明化镇组的大型披覆构造,勘探面积650km2。目前,林樊家主体构造已为三维地震所覆盖。
该区自上而下共发现明化镇组、馆陶组、孔店组三套含油、气层系,其中馆陶组底部油藏在林樊家油田广泛分布,是主力产油层,明化镇组底部和馆陶组中上部气层为主力气层,孔店组不整合油藏发现程度最低,成藏条件、油气分布尚不清楚,已经作为该区油藏评价部署的重要层系。
1油气成藏条件
1.1油源条件
林樊家地区三面环洼,周边洼陷的生烃量为234.866×108t,排烃量为41.382×108t,资源潜力丰富,成藏条件十分优越。东部倾状端为东营凹陷最富也是济阳坳陷最好的生油洼陷—利津洼陷,该洼陷面积1000km2,最大埋藏深度4850m,烃源岩体积大,生油指标高,主要生烃层位为沙四段上部与沙三段下部[1]。沙四段上部有机母质类型以I型为主,有机碳含量0.51%~2.43%,生油岩平均厚度158.3m,大部分暗色泥岩镜质体反射率0.5%~0.9%,沉积中心部位镜质体反射率大于0.9%,沙三段下部有机母质类型以I型为主,有机碳含量1.42%~2.16%,生油岩平均厚度135.5m,大部分暗色泥岩镜质体反射率0.5%~0.7%,通过油源地化指标对比表明,林樊家油田的油气来自利津洼陷沙三段暗色烃源岩,通过断层、区域性不整合,以及骨架砂岩输导层运移至该区,聚集成藏。
1.2储集条件
该区孔店组是盆地发育早期冲积扇、河流、浅湖-半深湖沉积,构造高部位遭受较长时间的剥蚀,残余厚度大于1100m。其中孔一段厚度大于550m,岩性为棕红色砂岩与红色泥岩不等厚互层,夹少量绿色泥岩,孔二段厚度大于540m,岩性为灰色、深灰色泥岩夹砂岩、硬砂岩、含砾砂岩、油页岩、炭质泥岩及煤层等,为半深湖相沉积,泥岩比孔一段发育。
孔店组儲层岩性主要为细砂岩和粉砂岩,粒度直径最大0.5mm,最小0.1-0.25mm,平均0.15mm,粒度中值0.14mm。岩石矿物成份主要为石英、长石和岩屑,石英和长石约占70-90%。岩石颗粒磨圆度差,多为次棱角状,分选中等,分选系数1.5。泥质胶结,疏松—较疏松,孔隙度平均为28.6%,渗透率平均为301.2x10-3um2。49个小层的层内渗透率非均质参数研究表明,变异系数在0.3-1.4之间,突进系数在1.5-4.9之间,极差在2.2-338之间,非均质性不强。总体来说,目的层属于高孔中渗储层,储集层物性较好。
1.3封盖及保存条件
林樊家构造上覆馆陶组河流相地层,厚约170m左右,全区稳定分布;泥质含量比较高,馆陶组上段泥质含量平均90%以上,可作为区域盖层,馆陶组下段泥岩含量平均70%以上,各砂体间的泥岩隔层可作为孔店组不整合油藏直接的局部盖层。同时孔店组为一套氧化环境中沉积的红色砂泥岩互层,尤其是孔一段主要为河流相沉积,泥岩比较发育,可与河道砂体形成稳定的储盖组合。
油气成藏后的保存条件与盖层条件、后期构造升降活动、断裂活动有关。林樊家地区孔店组圈闭形成期在明化镇组沉积之前,而沙三段生油层进入生烃门限大量成油是在馆陶组末,明化镇组沉积之后,成藏期间,区内构造活动较弱,断层不发育,没有区域性升降活动,对油藏的破坏作用较小,油藏得以很好保存。
1.4圈闭类型及特征
林樊家地区孔店组地层由北东至南西呈上倾迭瓦状分布,地层倾角25度左右。从剥蚀面下40ms瞬时相位切片来看,孔店组剥蚀线沿北西-南东向展布,局部地区则呈环状展布,与上覆馆陶组呈角度不整合接触,沿着孔店组剥蚀线形成众多北西-南东向展布的地层圈闭。研究区被十七条大小断层分割,断裂系统以东西向断层为主,延伸较长的三级断层对油气的运移聚集起控制作用,四到五级小断层落差小,只对圈闭的复杂化起作用。圈闭和断裂系统共同作用,孔店组主要形成不整合圈闭,以及受断层和不整合面共同控制的复合圈闭。
2油气成藏模式
2.1油气成藏模式
地层不整合地区油气运移通道主要有不整合面、断层和储层。研究表明,林樊家地区油气主要来源于利津洼陷沙三段暗色烃源岩,在异常高压作用下,生成的油气沿断裂或微裂缝首先运移至平方王-尚店披覆构造带,形成平方王油田和尚店油田;进入尚店油田的油气随着林南断层的持续活动,在浮力及水动力的作用下,部分油气以林东断裂带和区域不整合面为运移的优势通道,向林樊家构造运移并在适合的圈闭中聚集成藏,构成“源岩区高压供源—侧向断裂输导—网毯输导聚集”成藏模式。馆陶组早期形成的区域不整合面之下的孔店组易于优先捕捉到油气,主要形成不整合油藏,以及受断层和不整合面共同控制的复合油藏。
2.2油气分布规律
林樊家地区孔店组地层与上覆馆陶组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形成了以孔店组为储层,馆陶组为遮挡,受不整合面封闭的地层层状油藏。
根据目前油藏认识,该区孔店组不整合油藏有以下分布规律:
①纵向上,孔店组成藏受剥蚀面控制,含油层段多位于剥蚀面下50m的地层内。分析林樊家地区探井油气显示深度,油气显示井段最深可达1097.5m,孔店组成藏条件比较有利,因此推测1097.5m之上孔店组不整合圈闭均可以成藏。
②平面上,孔店组油层受剥蚀线控制,沿剥蚀线走向呈北西-南东向条带状分布,宽度一般在200~400m。油气聚集在不整合面以下,地层迭瓦上倾部位,含油井段在剥蚀面附近,油水关系复杂,显示多油、水系统层状油藏的特点。
3主要认识及勘探效果
①林樊家地区位于边缘斜坡带,是油气运移的优势方向,同时目的层埋藏浅,储集物性好,与河流相泥岩形成储盖组合,具有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
②林樊家地区在“源岩区高压供源—侧向断裂输导—网毯输导聚集”成藏模式控制下,孔店组主要形成不整合油藏,以及受断层和不整合面共同控制的复合油藏。
③经综合研究,在林樊家东部地区测井重新解释、落实B514等40余口井有孔店组油层。此外在已上报储量区块外,在林樊家地区西部和北部落实了多个不整合圈闭,结合老井复查,为该区油气勘探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 毕义泉.陡坡带砂砾岩体油气成藏模式[M].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2002.
[2] 鲍振兴,沈国华,王小霞等.东营凹陷林樊家地区馆陶组底部油气成藏条件[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3,25(4):24-25.
关键词:成藏特征 不整合圈闭 分布规律 林樊家地区
林樊家地区地处山东省滨州市,尚店以西、里则镇以北,构造位置处于东营凹陷以西和惠民凹陷以东的林樊家凸起上,东部以尚店油田沙一段地层超覆线为界,南部以林南断层为界,北部和西部过渡在林樊家构造上,是一个在古、中生界地层之上覆盖了下第三系孔店组、上第三系馆陶组和明化镇组的大型披覆构造,勘探面积650km2。目前,林樊家主体构造已为三维地震所覆盖。
该区自上而下共发现明化镇组、馆陶组、孔店组三套含油、气层系,其中馆陶组底部油藏在林樊家油田广泛分布,是主力产油层,明化镇组底部和馆陶组中上部气层为主力气层,孔店组不整合油藏发现程度最低,成藏条件、油气分布尚不清楚,已经作为该区油藏评价部署的重要层系。
1油气成藏条件
1.1油源条件
林樊家地区三面环洼,周边洼陷的生烃量为234.866×108t,排烃量为41.382×108t,资源潜力丰富,成藏条件十分优越。东部倾状端为东营凹陷最富也是济阳坳陷最好的生油洼陷—利津洼陷,该洼陷面积1000km2,最大埋藏深度4850m,烃源岩体积大,生油指标高,主要生烃层位为沙四段上部与沙三段下部[1]。沙四段上部有机母质类型以I型为主,有机碳含量0.51%~2.43%,生油岩平均厚度158.3m,大部分暗色泥岩镜质体反射率0.5%~0.9%,沉积中心部位镜质体反射率大于0.9%,沙三段下部有机母质类型以I型为主,有机碳含量1.42%~2.16%,生油岩平均厚度135.5m,大部分暗色泥岩镜质体反射率0.5%~0.7%,通过油源地化指标对比表明,林樊家油田的油气来自利津洼陷沙三段暗色烃源岩,通过断层、区域性不整合,以及骨架砂岩输导层运移至该区,聚集成藏。
1.2储集条件
该区孔店组是盆地发育早期冲积扇、河流、浅湖-半深湖沉积,构造高部位遭受较长时间的剥蚀,残余厚度大于1100m。其中孔一段厚度大于550m,岩性为棕红色砂岩与红色泥岩不等厚互层,夹少量绿色泥岩,孔二段厚度大于540m,岩性为灰色、深灰色泥岩夹砂岩、硬砂岩、含砾砂岩、油页岩、炭质泥岩及煤层等,为半深湖相沉积,泥岩比孔一段发育。
孔店组儲层岩性主要为细砂岩和粉砂岩,粒度直径最大0.5mm,最小0.1-0.25mm,平均0.15mm,粒度中值0.14mm。岩石矿物成份主要为石英、长石和岩屑,石英和长石约占70-90%。岩石颗粒磨圆度差,多为次棱角状,分选中等,分选系数1.5。泥质胶结,疏松—较疏松,孔隙度平均为28.6%,渗透率平均为301.2x10-3um2。49个小层的层内渗透率非均质参数研究表明,变异系数在0.3-1.4之间,突进系数在1.5-4.9之间,极差在2.2-338之间,非均质性不强。总体来说,目的层属于高孔中渗储层,储集层物性较好。
1.3封盖及保存条件
林樊家构造上覆馆陶组河流相地层,厚约170m左右,全区稳定分布;泥质含量比较高,馆陶组上段泥质含量平均90%以上,可作为区域盖层,馆陶组下段泥岩含量平均70%以上,各砂体间的泥岩隔层可作为孔店组不整合油藏直接的局部盖层。同时孔店组为一套氧化环境中沉积的红色砂泥岩互层,尤其是孔一段主要为河流相沉积,泥岩比较发育,可与河道砂体形成稳定的储盖组合。
油气成藏后的保存条件与盖层条件、后期构造升降活动、断裂活动有关。林樊家地区孔店组圈闭形成期在明化镇组沉积之前,而沙三段生油层进入生烃门限大量成油是在馆陶组末,明化镇组沉积之后,成藏期间,区内构造活动较弱,断层不发育,没有区域性升降活动,对油藏的破坏作用较小,油藏得以很好保存。
1.4圈闭类型及特征
林樊家地区孔店组地层由北东至南西呈上倾迭瓦状分布,地层倾角25度左右。从剥蚀面下40ms瞬时相位切片来看,孔店组剥蚀线沿北西-南东向展布,局部地区则呈环状展布,与上覆馆陶组呈角度不整合接触,沿着孔店组剥蚀线形成众多北西-南东向展布的地层圈闭。研究区被十七条大小断层分割,断裂系统以东西向断层为主,延伸较长的三级断层对油气的运移聚集起控制作用,四到五级小断层落差小,只对圈闭的复杂化起作用。圈闭和断裂系统共同作用,孔店组主要形成不整合圈闭,以及受断层和不整合面共同控制的复合圈闭。
2油气成藏模式
2.1油气成藏模式
地层不整合地区油气运移通道主要有不整合面、断层和储层。研究表明,林樊家地区油气主要来源于利津洼陷沙三段暗色烃源岩,在异常高压作用下,生成的油气沿断裂或微裂缝首先运移至平方王-尚店披覆构造带,形成平方王油田和尚店油田;进入尚店油田的油气随着林南断层的持续活动,在浮力及水动力的作用下,部分油气以林东断裂带和区域不整合面为运移的优势通道,向林樊家构造运移并在适合的圈闭中聚集成藏,构成“源岩区高压供源—侧向断裂输导—网毯输导聚集”成藏模式。馆陶组早期形成的区域不整合面之下的孔店组易于优先捕捉到油气,主要形成不整合油藏,以及受断层和不整合面共同控制的复合油藏。
2.2油气分布规律
林樊家地区孔店组地层与上覆馆陶组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形成了以孔店组为储层,馆陶组为遮挡,受不整合面封闭的地层层状油藏。
根据目前油藏认识,该区孔店组不整合油藏有以下分布规律:
①纵向上,孔店组成藏受剥蚀面控制,含油层段多位于剥蚀面下50m的地层内。分析林樊家地区探井油气显示深度,油气显示井段最深可达1097.5m,孔店组成藏条件比较有利,因此推测1097.5m之上孔店组不整合圈闭均可以成藏。
②平面上,孔店组油层受剥蚀线控制,沿剥蚀线走向呈北西-南东向条带状分布,宽度一般在200~400m。油气聚集在不整合面以下,地层迭瓦上倾部位,含油井段在剥蚀面附近,油水关系复杂,显示多油、水系统层状油藏的特点。
3主要认识及勘探效果
①林樊家地区位于边缘斜坡带,是油气运移的优势方向,同时目的层埋藏浅,储集物性好,与河流相泥岩形成储盖组合,具有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
②林樊家地区在“源岩区高压供源—侧向断裂输导—网毯输导聚集”成藏模式控制下,孔店组主要形成不整合油藏,以及受断层和不整合面共同控制的复合油藏。
③经综合研究,在林樊家东部地区测井重新解释、落实B514等40余口井有孔店组油层。此外在已上报储量区块外,在林樊家地区西部和北部落实了多个不整合圈闭,结合老井复查,为该区油气勘探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 毕义泉.陡坡带砂砾岩体油气成藏模式[M].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2002.
[2] 鲍振兴,沈国华,王小霞等.东营凹陷林樊家地区馆陶组底部油气成藏条件[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3,25(4):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