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如今,高职院校课堂中大学生消极参与、甚至是拒绝课堂教学活动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如何解决这种教学现状成为了大学教师必须面对的挑战之一。本文从大学生课堂参与度的现状入手,分析了影响参与度的因素,提出了几点如何提高大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措施,从而提升大学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大学生;课堂参与度;措施
一、大学生课堂参与度现状
1.课程学习主要依赖老师。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大部分不愿意主动预习,对于知识点的获取完全依靠老师的课堂讲解,他们更习惯老师“讲”课这种方式,主动学习和思考较少。
2.课程参与度低和不均衡。对于课程内容不感兴趣,课程互动环节也表现出不愿参与的态度,即使被老师强行要求参与,也是很不情愿应付了事。即使有参与,表面上看,你说,我说,他说,好像很热闹,但实际情况是,课堂中积极参与的总是那些少数几个人,相当多一部分同学是无动于衷的“观望者”。
3.课堂玩手机现象严重。很多大学生每天上课,本着混日子的心态,能浑浑噩噩一天算一天,能不学习一节课就不学习一节课。尤其是在当今社会诱惑力特别大的情况下。很多大学生整天整天地与手机、电脑同为一体,表面上来到课堂,实则玩了一节、一天的手机游戏。
4.学生不愿意参与表达。虽然现代高校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虽然出现了较大程度上的创新和变化,但是仍然有很多学生因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认为课堂的“满堂灌”与“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是常见的,进而严重影响到了其主观能动性的激发和培养。在很多学生的意识当中,老师就是绝对权威的存在,他们不敢向老师提出自己的質疑,在课堂中遇到了不理解的问题也不会去主动向老师求教。
二、影响大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因素
1.课程特点。学生们表现出来对某类型课程更感兴趣,或者感兴趣的人更多,这类课程往往比较有趣,知识点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够立刻领悟或掌握一些常识或技巧,学生在这类型课堂上参与度明显更高。
2.课堂特点。比如课堂的规模,人数较少的课堂学生不易“躲藏”,不会太紧张,更愿意参与。再比如座位的布置,传统的一排一排课堂座位排列不利于学生的课堂参与,如果改成“U”形或圆形,这样能保证学生彼此之间可以看到,可以交流,学生会更愿意主动参与课堂。如果有老师的鼓励,比如学生课堂参与的情况计入最后期末分数,或者可以获得额外奖励的话,学生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另外,允许学生成为课堂参与评价过程的一份子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的数量和质量。
3.学生特点。学生的性别和年龄会对学生的课堂参与有影响,学生的自信、自尊、交际能力、责任感、课堂焦虑、对课程是否感兴趣以及对课堂氛围的感知,也会影响参与度。
4.教师特点。包括教师在课堂的状态、人格魅力、使用的教学技术、教师的对学生的评价和肢体动作、与学生交流的方式,对学生的要求等都会影响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度。
三、增强大学生课堂参与度的相关措施
1.成为积极又有魅力的教师
一方面,老师不再一味的让学生去被动的接受知识与已知结论,也不要通过死板的期末考试分数来判定他们在课程学习上优秀与否,而应当积极“支持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例如老师在课程一开始时就告诉学生会有参与环节,鼓励积极的课堂参与者,即使学生在课堂上问题回答错误也没关系,遇到这样的老师,学生会更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其次,教师应注意个人魅力的展示,学生更愿意遵从有个人魅力的老师,在大学阶段中,学生越是对哪位老师有好感,就会对他所教授的课程越是“情有独钟”,从而会表现出超高的学习热情与课堂参与度。
2.鼓励学生互相促进
持积极正面特质的同班同学能够激励班里的其他学生自愿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同时这也为学生的课堂参与营造了一个良好放松的环境。
3.丰富课程内容
通过适当减少理论课时间与数量的方式来为学生创造更多自我学习和思考的空间,帮助他们创造一些参加实践与交流活动的机会。老师要充分的信任学生本身的自学能力,将课本中那些无关痛痒的内容忽略掉,让学生自行理解这一部分内容;其次,针对那些比较棘手或是难度较大的问题,老师也要让学生先思考,在说出自己的疑问与想法之后再对正确答案进行公布和讲解,为学生创造出更加轻松且自由的学习氛围;最后,老师不应总是过于担心学生是否能够听懂自己的讲课内容,在教授一些必讲知识时也要将传授思路与学习方法作为课程重点,并将自己的学习历程与思考方式告知给学生知晓,帮助他们逐渐的了解到独立分析的重要性。
4.良好的教室环境
良好舒适的教室环境和小班级上课会让学生更愿意参与到课堂中来。如果班级规模较小,学生会感到非常舒服且愿意跟课堂里的其他同学分享观点;同时,师生交流的声音也不用特别大声,学生的想法很容易被大家接受和赏识。这样的教室环境让学生更容易参与到课堂中。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参与课堂效率低是近几年以来长期存在的问题,又是各种因素相互交织影响的结果。虽然在本文就这个现象进行了分析,而且就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提出了几点意见,但是如何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各方面不断地尝试,努力寻找切实可行的方法,保证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输送可靠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涛,杨书天.高校研究性教育和教学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5,(19):221-222.
[2]崔爽,温恒福.大学生课堂效率低下的原因及改进策略[J].现代教育管理,2014,(9):100-103.
关键词:大学生;课堂参与度;措施
一、大学生课堂参与度现状
1.课程学习主要依赖老师。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大部分不愿意主动预习,对于知识点的获取完全依靠老师的课堂讲解,他们更习惯老师“讲”课这种方式,主动学习和思考较少。
2.课程参与度低和不均衡。对于课程内容不感兴趣,课程互动环节也表现出不愿参与的态度,即使被老师强行要求参与,也是很不情愿应付了事。即使有参与,表面上看,你说,我说,他说,好像很热闹,但实际情况是,课堂中积极参与的总是那些少数几个人,相当多一部分同学是无动于衷的“观望者”。
3.课堂玩手机现象严重。很多大学生每天上课,本着混日子的心态,能浑浑噩噩一天算一天,能不学习一节课就不学习一节课。尤其是在当今社会诱惑力特别大的情况下。很多大学生整天整天地与手机、电脑同为一体,表面上来到课堂,实则玩了一节、一天的手机游戏。
4.学生不愿意参与表达。虽然现代高校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虽然出现了较大程度上的创新和变化,但是仍然有很多学生因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认为课堂的“满堂灌”与“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是常见的,进而严重影响到了其主观能动性的激发和培养。在很多学生的意识当中,老师就是绝对权威的存在,他们不敢向老师提出自己的質疑,在课堂中遇到了不理解的问题也不会去主动向老师求教。
二、影响大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因素
1.课程特点。学生们表现出来对某类型课程更感兴趣,或者感兴趣的人更多,这类课程往往比较有趣,知识点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够立刻领悟或掌握一些常识或技巧,学生在这类型课堂上参与度明显更高。
2.课堂特点。比如课堂的规模,人数较少的课堂学生不易“躲藏”,不会太紧张,更愿意参与。再比如座位的布置,传统的一排一排课堂座位排列不利于学生的课堂参与,如果改成“U”形或圆形,这样能保证学生彼此之间可以看到,可以交流,学生会更愿意主动参与课堂。如果有老师的鼓励,比如学生课堂参与的情况计入最后期末分数,或者可以获得额外奖励的话,学生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另外,允许学生成为课堂参与评价过程的一份子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的数量和质量。
3.学生特点。学生的性别和年龄会对学生的课堂参与有影响,学生的自信、自尊、交际能力、责任感、课堂焦虑、对课程是否感兴趣以及对课堂氛围的感知,也会影响参与度。
4.教师特点。包括教师在课堂的状态、人格魅力、使用的教学技术、教师的对学生的评价和肢体动作、与学生交流的方式,对学生的要求等都会影响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度。
三、增强大学生课堂参与度的相关措施
1.成为积极又有魅力的教师
一方面,老师不再一味的让学生去被动的接受知识与已知结论,也不要通过死板的期末考试分数来判定他们在课程学习上优秀与否,而应当积极“支持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例如老师在课程一开始时就告诉学生会有参与环节,鼓励积极的课堂参与者,即使学生在课堂上问题回答错误也没关系,遇到这样的老师,学生会更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其次,教师应注意个人魅力的展示,学生更愿意遵从有个人魅力的老师,在大学阶段中,学生越是对哪位老师有好感,就会对他所教授的课程越是“情有独钟”,从而会表现出超高的学习热情与课堂参与度。
2.鼓励学生互相促进
持积极正面特质的同班同学能够激励班里的其他学生自愿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同时这也为学生的课堂参与营造了一个良好放松的环境。
3.丰富课程内容
通过适当减少理论课时间与数量的方式来为学生创造更多自我学习和思考的空间,帮助他们创造一些参加实践与交流活动的机会。老师要充分的信任学生本身的自学能力,将课本中那些无关痛痒的内容忽略掉,让学生自行理解这一部分内容;其次,针对那些比较棘手或是难度较大的问题,老师也要让学生先思考,在说出自己的疑问与想法之后再对正确答案进行公布和讲解,为学生创造出更加轻松且自由的学习氛围;最后,老师不应总是过于担心学生是否能够听懂自己的讲课内容,在教授一些必讲知识时也要将传授思路与学习方法作为课程重点,并将自己的学习历程与思考方式告知给学生知晓,帮助他们逐渐的了解到独立分析的重要性。
4.良好的教室环境
良好舒适的教室环境和小班级上课会让学生更愿意参与到课堂中来。如果班级规模较小,学生会感到非常舒服且愿意跟课堂里的其他同学分享观点;同时,师生交流的声音也不用特别大声,学生的想法很容易被大家接受和赏识。这样的教室环境让学生更容易参与到课堂中。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参与课堂效率低是近几年以来长期存在的问题,又是各种因素相互交织影响的结果。虽然在本文就这个现象进行了分析,而且就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提出了几点意见,但是如何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各方面不断地尝试,努力寻找切实可行的方法,保证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输送可靠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涛,杨书天.高校研究性教育和教学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5,(19):221-222.
[2]崔爽,温恒福.大学生课堂效率低下的原因及改进策略[J].现代教育管理,2014,(9):1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