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瑞龙在川陕苏区

来源 :党史纵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u200630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瑞龙,1910年10月生于江苏南通。1927年9月入党,1929年11月,任南通县委書记。1930年6月,任中共通海特委书记,与李超时等创建和领导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
  红十四军失败后,刘瑞龙调入江苏省委,在陈云任书记的省委外县工作委员会担任副书记及省农委书记兼省军委委员。1932年秋,因为出现了叛徒,刘瑞龙无法继续留在上海,中央派他前往川陕苏区工作。


  入陕进川,出任川陕苏区军政领导
  川陕苏区是1932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略转移到四川、陕西边界地区,在川陕边区党组织和广大群众的配合支持下建立的一块苏维埃区域。
  1933年2月3日,刘瑞龙启程赴川陕苏区。临行前,中央交代他的任务是到西安协同陕西省委研究有关陕北问题,再到红四方面军报到,接受新的任务,同时将几份共产国际和党中央的文件用药水密印在旧小说上,带给红四方面军总部。为隐蔽行动,刘瑞龙伪装成商人,化名王大舜,随党中央交通员崔凤远取道西安,尔后转道川陕。他先是从上海乘火车到潼关,再从潼关乘汽车到西安。2月7日到达西安后,交通员把刘瑞龙领到西安陕西省委秘密联络处——西北文化日报社社长宋绮云(即小萝卜头的父亲)处。接着,刘瑞龙会见了陕西省委书记贾拓夫、省委委员张德生、省军委负责人汪峰等,参加了省委的会议,转达了党中央的指示,讨论了陕西的政治、军事情况,陕北游击运动和工作等问题。2月19日,刘瑞龙离开西安,同省委巡视员杜润之一起到汉中中共陕南特委,与负责人孟芳洲讨论了建立红二十九军的工作,并与孟芳洲、杜润之一道到西乡县马儿岩研究红二十九军的筹建工作。
  红二十九军是从川陕边区游击队发展起来的。红四方面军于1932年底进驻西乡后,指示将共产党员陈浅伦领导的游击队和张正万的“神团”、王国民等人的民团改编为川陕边区游击队。12月25日,马儿岩苏维埃政府成立。陕南特委于1933年1月作出扩大西乡城固边新苏区、创建红二十九军的决议。2月7日,中共川陕省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在通江县城召开。大会选举刘瑞龙为中共川陕省委委员,任命他为中共川陕省委宣传部长。2月下旬,陈浅伦被任命为红二十九军军长,政委是李艮,刘瑞龙任副军长兼参谋长,军部驻马儿岩。
  1933年3月18日,正值红四方面军反“三路围攻”时期,刘瑞龙带着一部分到川陕苏区接受训练的红二十九军骨干,终于到达川陕苏区中心——通江县,和红四方面军总参谋长曾中生、总政治部主任张琴秋见面后,立即赶到南江县的两河口前线,向红四方面军总部领导人张国焘、徐向前、陈昌浩递交了带来的中央文件,汇报了从陕西省委和陕南特委处了解的敌我情况、研究的问题以及陕南红二十九军的情况。红四方面军总部领导随即正式派刘瑞龙到红二十九军担任政治部主任,让他率领川陕省政治保卫局的一个排,连同原来护送他入川的一个排,配齐武器,迅速返回陕南红二十九军,开展游击运动,以配合红军主力的反“三路围攻”。
  当刘瑞龙率部由通江返回红二十九军驻地马儿岩时,得到当地群众报告:在敌人的金钱收买下,原“神团”首领张正万趁刘瑞龙到四方面军参加军事训练,军部空虚,以及军部主要负责人正在开会之机联络民团,组织叛匪分4路袭击红二十九军军部,陈浅伦、李艮、孟芳洲、陈子文等主要领导人壮烈牺牲。
  闻讯后,刘瑞龙立即会同红四方面军十师二十九团2个营的兵力直奔马儿岩,迅速平息了叛乱,将找回来的失散战士120多人,与带回的2个排的兵力合编成“陕南游击队”,开展游击斗争。同年6月,刘瑞龙率红二十九军余部编进红四方面军。
  开创苏区,“宣传工作打先锋”
  川陕苏区是全国第二大苏区,位于四川和陕西交界的米仓山和大马巴山,地势偏僻,交通不便,党的活动较少和群众基础比较薄弱,“许多农民住在交通闭塞的山旮旯里,连三民主义、国民革命还闻所未闻,更不要说共产主义和苏维埃运动了”。针对这种情况,红四方面军政治机关和川陕省委、省苏维埃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提出“在开展各项工作时,宣传工作要打先锋”,“党的宣传工作要成为开展斗争发展组织的导火索”,以宣传群众、唤醒工农为切入点,红军发展到哪里,就要把党的宣传工作做到哪里。这对于年仅23岁的川陕省委宣传部长刘瑞龙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为尽快适应新的工作,刘瑞龙首先认真学习党代会、工农兵代表大会文件,向曾中生、张琴秋等领导了解川陕苏区情况。在实际宣传工作中,刘瑞龙领导的省委宣传部与红四方面军政治部、省苏维埃文化教育委员会并肩作战,迅速打开了川陕苏区宣传工作新局面。
  首先是组建强有力的宣传队伍。省委宣传部机关有20人,负责编写列宁学校、苏维埃学校的课本,编印歌曲、党报、画报、标语口号、宣传大纲和印装文件。机关下设4队1组:有200多名妇女组成的宣传队,宣传党和苏维埃的政策、红军的政治主张;有20多名石匠组成的钻字队,把标语镌刻在石头上;有10多人组成的粉笔队,用各种颜料在住房的墙壁上写标语;有10余人组成的贴发队,将写好的标语、传单到处粘贴;还有5人组织的木工组,在刨光的木板、竹片上写上革命标语、口号,钉在醒目处,或顺水漂到下游白区。
  另外一个手段就是办报纸。川陕苏区党政军群机关创办了数十种报刊。有川陕省委主办的《川北穷人》《共产党》报、省工农政府主办的《苏维埃》报、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办的《赤化全川》报、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办的《红军》《干部必读》等。这些报纸都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油印出版的,虽版面不大,但对鼓舞群众和红军战士进行艰苦的战斗,起到极大的鼓舞作用。
  1933年9月,在刘瑞龙负责的川陕苏区宣传部指导下,还成立了川陕省工农剧团,每逢大会就表演节目,有话剧、歌舞等。省委宣传部组织一些老艺人演出川剧《刘湘投江》、话剧《慰问》、歌剧《送郎当红军》等剧目,紧跟形势,密切配合党的中心任务,起到了提高群众觉悟,揭露敌人罪恶的作用。   军事宣传,扩大红军与地方武装
  川陕根据地是红军枪杆子打出来的,这是它最显著的特点。刘瑞龙总结道:“军事斗争的胜败是决定一切的。”因此,川陕苏区宣传工作的重点首先是配合红军保卫和扩大苏区,即“首先是鼓励群众参军、参战,配合红军作战,保障争取各个战役胜利”。
  1933年4月,四川军阀组织6万余人,对根据地发动“三路围攻”。面对红军仅1万余人的不利形势,扩大红军队伍,就成了苏区的中心工作。为了发动苏区青年踊跃参军,刘瑞龙决定在苏区进行大规模的“扩红”宣传。他带领省委宣传部与西北军区政治部编写了《参加革命红军的十大好处》《扩红传单》等宣传品,同时编排小品《扩红谣》、歌剧《十劝夫》、歌曲《参军歌》《送郎当红军》《十送红军》等。为了动员群众参军参战,宣传队每到一处便临时搭个台子,上面写上“参加红军报名处”,宣传队员在台上表演“劝郎当红军”等节目,“节目一演完,就有数十上百人参加红军”。
  刘瑞龙还亲自组织编写了通俗易懂的《革命三字经》《消灭刘湘三字经》,前者述说穷苦大众的痛苦,揭露反动势力的罪恶,鼓动工农参加红军,开展土地革命;后者揭露军阀的罪恶,号召苏区人民参加红军,消灭刘湘。
  在他们强有力的组织宣传下,川陕苏区中心的通(江)南(江)巴(中)平(昌)4县的120万人中,每10人就有1人参加了红军。1933年6月,在反“三路围攻”结束后,红军队伍迅速扩大,部队由入川时的4个师1.5万人扩大到4个军4万多人。同年10月,在仪南、营渠、宣达3大战役结束后,红四方面军发展到5个军8万余人,加上地方武装共计10万人以上。
  平分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
  “耕者有其田”,不仅是历代中国农民的梦想,也是土地革命时期党和红军的政治承诺。红四方面军一进入川陕区,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便颁发了《关于土地问题的布告》,号召广大农民群众赶快行动起来,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配合红军,彻底改革封建土地所有制度。但是,由于战争频繁和阶级关系复杂,川陕苏区初期土地改革并不彻底。为尽快打开局面,刘瑞龙在调查实践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在南通创建红十四军之初编印《农民歌》小传单受欢迎的经历,创作起草了《农村阶级划分(五言歌)》和《平均土地办法》两本通俗易懂的小传单,先是在局部地区试行,后来正式推广到整个川陕苏区。
  《农村阶级划分(五言歌)》把整个社会阶层划分为雇工、贫农、中农、富农、地主5类。如“空着两只手,啥子都没有,专替人做工,才能糊了口,这就是雇工;自己有点田,不能吃和穿,还要卖力气,生活很艰难,这就是贫農……自己种有田,还有田出租,又放高利贷,还请长活路(富农)”等等,语言颇具川北地方特色,短小精悍,琅琅上口,易记易懂,让基层土地委员会和群众一目了然,成为党和苏维埃土地政策法令的群众读本。
  《平均土地办法》操作性也非常强,它不仅规定了没收豪绅地主土地,把土地平均分给穷人,而且明确富农土地的处理方式,甚至规定了中农土地的分配方法。就连土地分配的先后顺序都有规定:先雇工、贫农、红军,然后才中农、地主。而且“分田要按收成计算,田地肥瘦搭配均匀”。
  小传单讲明了大道理,大道理唤醒了苏区民众。《农村阶级划分(五言歌)》和《平均土地办法》这两份小小的传单,以其浅显易懂和操作性强的特点,助推了川陕苏区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
  农民有了土地,就要扩大生产。为了“不让苏区有一寸土地放荒”,1934年3月,刘瑞龙领导的川陕省委宣传部印发了《春耕生产宣传要点》,要求各级党政军群宣传系统大力宣传,动员发展苏区生产。
  历史上的川北地区种植鸦片由来已久。四川国民党军阀强迫农民种鸦片,不种要抽“懒捐”。为了增进粮食产量,提高民众体质,川陕苏区在全区范围内发动禁烟运动。如编写《戒烟歌》,内容朴实,琅琅上口,很快在苏区广泛流传。苏区各地通过禁种鸦片、禁开烟馆、查办烟贩、强制戒烟等禁烟措施,经过半年的宣传和组织实施,到1934年反“六路围攻”收紧阵地之时,戒烟运动取得实效,青壮年根除了吸食鸦片的恶习,提高了人民健康水平,发展了农业生产,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川陕苏区中心“通南巴”1933年和1934年的粮食产量,普遍比1932年增加1倍多,得到了毛泽东“川陕苏区的农业收成良好”的肯定。
  红军石刻,留在大山的记忆
  红军石刻是一种刻写在石头上的宣传语言文字,有石刻文献、石刻标语、石刻对联等形式,是红军的一大发明和创举。川陕苏区红军石刻以其刻写和保存数量最多、分布范围最广、单幅幅面最大、单幅字数最多,成为中国特有的革命历史文化资源,堪称世界一大文化奇观。
  “在川陕苏区最独具特色的宣传形式,就是利用那里山高石头多的资源优势,发动当地党组织,组织书写队、錾字队,在群山之巅、道路两旁、关隘渡口、村民院落、街道周围、祠堂庙宇、坟园墓地等处的石崖、石墙、石碑、石柱、石坊、石门廊、石板壁上錾刻言简意赅、短小精悍、通俗易懂、乡土味浓的石刻标语……像‘列宁万岁’‘争取苏维埃中国’‘军民合作’‘平分土地’‘拥护中国共产党’‘建立苏维埃政权’等等。人民看了这些标语,斗志倍增,敌人看了胆战心惊”。
  红军石刻作为宣传工作的一种重要宣传形式,受到了川陕苏区党政军领导的重视。刘瑞龙担任部长的川陕省宣传部,专门设有一个石刻标语机构——钻字队,又叫钻花队,全队20多人,主要由石匠组成,任务是把标语镌刻到石头上去。红军各军、师政治部,川陕省省、道、县苏维埃也都设有钻字队。
  当年,川陕苏区和红四方面军长征沿线共刻制红军石刻1万余幅,其中川陕苏区7000幅,目前尚存1000余幅。其中通江县“赤化全川”“平分土地”石刻堪称“标语王”“世界之最”。
  “赤化全川”石刻,位于通江县沙溪乡景家塬800米的石崖上,是全国最有名的红军石刻标语。1934年春,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钻字队来到景家塬,准备在石壁上刻一条“国民党是帝国主义的走狗”的标语。当在石壁右侧刻好“国民”二字时,刘瑞龙到此巡察。他认为此标语字数太多,镌刻在崖壁上不壮观,显示不出气势,便把标语内容改为“赤化全川”。钻字队随后重新搭架,请巴中恩阳河一名姓张的小学教员书写了“赤化全川”4字,每字55米,宽47米,由20多名石匠用了40多天才刻完,然后涂上白色的石灰水,使之更加醒目。这些石刻标语在动员群众,打击敌人,战胜敌人,保卫苏区的伟大斗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刘瑞龙在担任川陕省委宣传部部长的1933年和1934年,为苏区宣传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他领导下的川陕苏区宣传工作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进而推动了苏区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1935年3月,为策应中央红军长征,共同北上抗日,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向川西转移,放弃了川陕根据地。刘瑞龙随红四方面军离开川陕苏区,踏上艰苦曲折的长征征途。
  (责任编辑:胡北)
其他文献
所谓“前南地区”,在地理上指的是南斯拉夫联邦所处的地区。“前南地区”的特点就是过渡性,共同点在过去,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连续性和共同性,涵盖了地区所在国家转型的
北大室友姜锡柱  1963年我在北大读三年级。有一天,系领导交给我一个任务,让我帮助一位名叫姜锡柱的朝鲜留学生学英语。此后我就与姜锡柱住一屋。  那个年代纪律严格,他留学回国后,我们就不再联系。但我们都曾表示,毕业后要为加深中朝传统友谊努力工作。若干年后,姜锡柱担任了朝鲜第一副外相,内阁副总理。  2004年3月24日,我作为外长正式访问朝鲜。晚上,姜锡柱设晚宴欢迎中方代表团。  他先讲了一段话:
摘要:本文以广西大新县边境地区少数民族农民和田阳县少数民族农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收集数据和分析两县少数民族农民收入的构成和特点,根据这些特点提出两县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  关键词:农民收入构成;增加农民收入;少数民族农民  增加农民收入对解决农村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老、少、边、穷”地区的农民,其意义更是重大。广西“老、少、边、穷”地区的农民收入的增加关系到广西现代化建设和广
日前,美国俄亥俄州设计师马特·吉莱斯皮研制出GoSun户外太阳能烤箱。它能自动跟踪太阳轨迹,吸收来自太阳的热量,热利用率高达80~90%。在太阳光照射下,仅10分钟便能烤熟食物,使用户
解放战争时期,聂荣臻担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兼晋察冀中央局书记。属区内有多支其他部队,既有国民党的中央军,还有傅作义、阎锡山部队及其他国民党派系部队。面对复杂的情况,聂荣臻敢出奇招,在别人认为该“取”时他勇敢地“放弃”;当别人不敢“取”时他勇敢地“夺取”,显示出一个无产阶级军事家高超的军事谋略艺术。  面临大好发展机遇,聂荣臻主动相让  聂荣臻所谋的是希望,所以,他把最珍贵的军事资源——地
期刊
[摘 要]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农民增加收入、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农业现代化。而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土地流转有促进和制约的双重影响,本文主要阐述农村土地流转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之间关系,分析辽宁省农村土地流转与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土地流转;适度规模经营;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F323.4;F323.6 [文献标识码]
2015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公布了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其中,河南信阳商城籍的新四军第三师八旅兼苏北军区盐阜军分区二十二团副团长童世明烈士名列其中。童世明原名童锡福,1912年12月出生于商城县武桥乡(今上石桥镇)高庙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43年3月19日,在江苏省阜宁县羊寨镇单家港村对日军作战中不幸为国捐躯,牺牲时年仅31岁。他的抗战事迹被收录于新四军人物志,民政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全球金融危机爆发、GDP增长放缓、消费力下降、投资缩水、劳动成本上升等一系列问题,使得中国大量的传统企业正经历严酷的经济寒冬,而电子商务却在寒冬中
摘要:文章选取中国15家上市银行2008—2012年的面板数据,并将银行按性质分为三类,通过面板数据模型分别进行实证检验贷款集中度与银行收益和风险的关系。结果显示,贷款集中度对上市银行资产收益率、Z指标和不良贷款率的影响,在不同类型银行间存在差异,其影响也各异。  关键词:上市银行;贷款集中度;收益;风险  一、引言  金融对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而银行作为金融业的典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各国经济体制的健全,利率市场化作为金融自由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也以渐进式的方式逐渐深化,在深化过程中,利率市场化对我国经济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以及挑战。本文就银行业与非银行金融两方面,对利率市场化对我国金融的影响进行讨论,并结合现阶段中国经济情况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利率是市场化;银行;金融;影响  一、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