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言与不可言之间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utz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老子、庄子思想中的“道”与“言”是相冲突的,“道”的超言绝象的特性决定了用平常语言是很难把握它的(“不可言”)。然而,《老子》、《庄子》中又有很多关于“道”的“描述”,向我们展现了“神秘莫测”的“道”的很多方面的内容。也就是说,老庄在否定了“常言”对“道”的表述后,又使用了一种特殊的“言道”方式(“可言”)。这是中国哲学史上很独特的分野,体现了道家独有的语言哲学观。
  [关键词]道;言;不可言;可言
  [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08)03-0081-(03)
  
  在先秦道家哲学中,“道”与“言”的问题,是其语言哲学的核心问题。“道”指道家之大道、常道,“言”指语言文字。《老子》开篇即论述道与言的关系:“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第一章)这里突出“道”与“言”的紧张,指明道的不可言性与不可名性。然道如真的不可用语言来表示,《老子》五千言,《庄子》洋洋洒洒的内、杂、外篇,又该作如何解释?我们不禁要问,老庄哲学是否存在一套特有的言道方式?本文就是在试图回答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探索道家语言哲学的独特魅力。
  
  一、道不可言
  
  “道不可言”就是说不能给它一个严格的定义,不可以日常语言来对它做出精确表达。“道常无名,朴”(《老子》第三十二章);“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老子》第二十五章);“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当名。”“夫道,窗然难言哉。”(《庄子·知北游》)
  这种超言说性与概念性是指:(1)道没有名称。它是无形无象的存在,与具体事物截然有别,不具备赋予它名号的条件。(2)道不可言。“难言”、“言而非也”都表明语言在把握道时存在无法克服的障碍,即使勉强说出来一些东西,也已经与道相距甚远了。
  为了更好地理解“道不可言”,我们可从两方面着手:
  其一是道的超言绝象的特质。“道”字早已有之,但直到道家那里才被提升到哲学根本范畴的地位上来,使它有了根源性、无限性、超越性等品格(产生并决定世界万物,是世界的本原和根据;超越具体存在,恒常存在;超越经验知识和可名言领域,实现对宇宙与人生的最本质的抽象)。作为世界的绝对性存在、世界的绝对根据,“道”已远离有形有象的具体事物而在老庄的形而上学里发挥作用。“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老子》第二十五章)“道乃久,没身不殆。”(《老子》第十六章)“(道)为天地根。”(《老子》第六章)“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大宗师》)这些都是在说“道”的无形无象、亘古常存、化育天地的特征,表明它是先于太极而在的最高哲学范畴。
  其二是语言文字(常言)自身的局限。常言与逻辑密切相关,是合逻辑内容(排斥矛盾)的表达形式。同时,它所把握的总是具体事物,因为它们都有一定属和种差(定义的本质),既可与不同类的事物,也可与同类中的其他事物相区别。也即是说,语言的对象是特定的东西、有限的存在。可以看出,语言的这些基本功能决定了它在面对“道”时的无能为力。因为“道”是绝对性的存在,是包含一切规定性与自身的整体性存在(结合上文所述“道”的特征),这与具体存在着的“物”显然是两个世界的东西,“物物者非物”(《庄子·知北游》)。语言一旦以“道”为对象,就意味着给它以某种规定性,同时就排斥着该规定性的否定(规定是一种肯定,但也是对其他规定性的否定)。而“道”包含着一切规定性,同时包含着语言所给予的规定性与此规定性的否定(在“道”身上不存在差别与区分),这对于具体事物来说是不可能的,是矛盾的,而它恰是“道”的本质——浑然的“大全”。也就是说,当我们以“道是a”这一判断将“道”与一切“非a”分离开来时,所谓“道”就已经是亏损的“道”了。因为“a”以外的一切“非a”只要是一种存在,则不可能与“道”有分际,“道”就不可能只是“a”而不是“非a”。因此,“道”不能作为语言的对象。对于这一点,冯契先生也认为“有限的概念不能表达无限。”此外,相对于“道”是无目的、无意志的“自然”,“言”总是“言者有言”,带有很强的针对性与指向性。这也说明了语言是不适宜用来把握“道”的。
  从道家语言哲学的角度来看,语言如作为“表达”道的存在的工具,就会成为道向我们彰显的遮蔽。因为它是片面的、有限的,常执于一偏,难以洞晓“道”的全面、整体的意义。这也从另一层面揭示了“道”与“言”的冲突,“言”对“道”的“本真性”的损害(言而有非),“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庄子·齐物论》)
  
  二、独有的言“道”方式
  
  维特根斯坦提出哲学就是要区分“可说的”和“不可说的”,并认为“凡是可以说的都可以说得清楚;对于不能谈论的东西必须保持沉默”。“道”属于“不能谈论”的范围,理应排斥语言文字的使用。然而,老庄却没有做到“沉默”,其著作中大量存在的有关“道”的表述即是明证。也就是说,他们一方面坚持“道不可言”;一方面又不断地言“道”。这后一种“言”是道家特有的“言道”方式,可称为“道言”(与“常言”相区别的语言)。维特根斯坦虽否定了谈论“不可说”的必要性,但又指出“不能谈论的东西”可向我们显现,被我们所把握。“道言”恰好充当了“道”的“显现”的媒介,是其哲学思想之为哲学的本质。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说:“不可思议,不可言说者,不是哲学,对于不可思议者之思议,对于不可言说者之言说,方是哲学。”“说不可说”看似悖论,实乃道家思想玄妙幽深的必然要求,这也正是其学说的魅力之处。
  不可否认,老庄“道论”的确“玄之又玄”,“道”的性状幽渺难测。因此他们的“道言”也就超出常规,不受逻辑规律的束缚,将修辞手法运用到极致。“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老子》第四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老子》第二十一章)“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老子》第十四章)这些都是形象化的语句,是用象征性的手法对“道”进行的描述。老子频繁使用“恍兮、惚兮”、“窈兮暝兮”等称谓,多角度对“道”进行描述(或称“摹状”),就是为了让我们以它们为中介,去把握那高深莫测的“道”。生动语言的启发作用是明显的,有助于读者领悟其中的“真意”。
  除了形象描述以外,《老子》中还有一些“正言若反”的言说模式:“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第四十一章)“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第四十五章)两相对照与相反(以反为正,以正 为反),不是矛盾的对立统一,而是矛盾双方的共存。这些语言强烈冲击着人们的常识,完全不顾思维的逻辑存在,可谓“空谷足音”。“道言”是颠覆性的,它破坏已有的思维习惯,要求人们从“常规”领域中解脱出来进入到“道”的境界。
  《庄子》在“言道”方面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庄周本人就是一位语言大师,能将“奇谈怪论”发挥得淋漓尽致。《庄子·天下》在评述庄子时说:“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以觭见之也。”依陆德明《释文》、郭象注、成玄英疏,“谬悠”、“荒唐”者,悠远、广大、宏深、虚玄之谓也,即不着边际,放任不拘。庄子的言说(其形式为:寓言,寄托寓意的言论;重言,借重先哲时贤的言论;卮言,无心之言,即无心而自然流露出的语言。此三者见《庄子·天下》、《庄子·寓言》篇。“三言”的本质是隐喻)常荒诞不经、空疏不实、缥缈玄远,擅长多种修辞手法的结合使用,借以表达广大而精微的深奥道理,这得到后世众多学者的肯认。司马迁曾经称庄子“善属书离辞,指类事情。”(《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当代学者郭齐勇也称先秦“道家(重指庄子)以诗与语言,以隐喻、多义的比兴手法来表达形而上的意涵,深宏而肆,诙诡谲奇,文约意丰,哲理宏博,机趣盎然。”
  具体来看,庄子的“道言”较少直接描述“道”,而多关注于“体道”境界的阐述方面。因为庄子的“道”与老子的“道”虽有一致,但仍各显侧重。老子的“道”,重客观的意义;庄子的“道”,却从主体透升上去成为一种宇宙精神,“道”成为人生所达到的最高境界。如:“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庄子·逍遥游》)“登天游雾,挠挑无极;相忘以生,无所终穷。”(《庄子·大宗师》)“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吾与日月参光,吾与天地为常。”(《庄子·在宥》)“道”的境界是常人无法体会到的,因为它超越时空,超越物我之分,没有任何分际,遨游在六合之外,“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庄子·天下》)。这是一种真自由、大逍遥的境界,也是一种审美与艺术境界。
  
  三、结论
  
  总之,老庄在充分意识到“道不可言”的情况下,对已有的言说方式作了改造与创新,提出了自己独有的“言”的方式——“道言”。这是一种朦胧、模糊且虚妄的语言,它“超越了作为交流工具和记事符号的普通语言,超越了名实相符的羁绊,超越了是非彼此的分辨”,用“无谓有谓,有谓无谓”的“孟浪之言”来说(《庄子·齐物论》)。正如罗勉道注释所说:“谓,说也。人之无说者独有说,道是也;人之有说者独无说,是非是也。”它不合逻辑,以种种文学性、艺术化的语言,颠覆常规的话语系统,打开一种全新的“言说”局面,引导我们去思索、去玩味。“常言”是确定的,也是自我封闭的,它会将人的思维限于某一处而不允许突破。其所带来的好处是可获得各种不同的知识,而弊端就是“固步自封”,难以超越具体而达至形而上的整体存在——“道”。“道言”弥补了此不足,因为它是极端“反常”的,否定现实存在的差异性,追求“未始有封”(《庄子·齐物论》)的“大道”境界。也就是说,它能使“道”之“本真存在”向我们呈现。
  “道”与“言”的悖论所包含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老庄尽管怀疑语言(常言)的作用,深刻揭示了语言对“道”之遮蔽与损亏,但是他们仍然无法完全抛弃语言的使用,只不过是否定一种“言”的方式,而代之以另一种“言”的方式。这种否定“常言”而独创“道言”的特征恰是道家语言哲学的独特魅力所在。
  
  责任编辑:陈可阔
其他文献
[摘要]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博客技术的发展,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提供了契机。在这一新媒介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新的运行特点,具体可概述为:教育环境的原生态性与开放性并存;教育空间的去层级性与便捷性共存;运行模式的自组织性与交互性并存;教育文化的跨地域性与歧视性同在。要实现高校博客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就要强化思政博客空间的伦理规范性、突出议程设置的舆论导向性以及发挥思政博客多重交互
期刊
[摘 要]开展科学普及活动,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增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全球共识和普遍行动,中国为此也制定了相关的规划和实施方案。科学普及的内容、科学素质的要求涉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及相应的应用能力等多个方面。在中国大力开展科学教育和普及活动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需要从加强制度和法规建设、深化教育改革、充分发挥现代传媒作用以及打击各种反科学和伪科学等多个方面来加以推进。  [
期刊
[摘 要]文学中的病人叙事视角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在纪实类疾病叙事作品中,病人视角是真实存在的。而在小说中,病人视角大都是虚拟和模拟的。就文学价值而言,价值较高的病人视角是小说中的虚拟病人视角。小说中的病人视角可分为精神病人视角和普通病人视角。精神病人叙述视角是文学价值较高的叙述视角。它对提高文本的诗性品格、增强文本的诗性含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病人视角;精神病视角;文学  [中图分
期刊
[摘 要] 严羽提出的系列诗学观念影响深远,但这并非全是他的独创。严羽以通达的眼光对历代理论资源兼容并蓄,为我所用地“拿来”,在广泛吸收和精心改造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巧妙地创造,纳入其独特的诗学体系中,使之具有深刻的辩证性和独立的美学品格。其诗学在此前相同或近似话语的基础上,获得了空前的深刻性,被赋予了新的面貌。文章选取“识”、“书”、“学”与参诗起点等方面作为切入点,管中窥豹,以洞其堂奥。《沧浪诗
期刊
[摘要]行政诉讼法不适用调解的规定,有着其独特的历史背景。目前,人民民主法治观念日益强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日益普及,不适用调解的理由在今天已经站不住脚。家长制模式下的维护人民权利的思想需要适时进行变更,人民应该有更多的自主权。在以和谐社会构建为主题的背景下,2007年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提出和谐诉讼模式,为将来行政诉讼法修改适用调解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和谐诉讼模式;行政诉讼;调解  [中
期刊
[摘 要] 音乐是一定社会文化、政治环境的产物,能准确把握和及时反映时代的主旋律,能动地反作用于时代的政治。20世纪80年代,中国复兴起以“富强”为主要内容的民族主义,受到思想解放激励的音乐界也正当蓬勃发展之时。彼时,音乐工作者们精心编写歌词,树立民族认同,抒发民族情感,彰显民族精神,唤醒民众的爱国热情与民族主义情结,为转型期的中国提供了新的合法性来源。  [关键词] 改革开放;歌曲;民族;民族主
期刊
[摘 要] 传统文学经典的网络化之路,同时也是被解构之旅。传统文学经典的网络化解构中,经典情节与经典人物被刻意变形,突显出现代化与肉身化两个主要特征,戏仿是其主要运作机制。网络对传统文学经典的解构,一方面是基于网络的技术特性、人文特性,另一方面又与近十几年来文坛“去经典化”的动向同声相求。网络文学迅速显出落潮迹象,与其对文学经典一味解构而不是潜心自我建构有很大关系。  [关键词] 文学经典; 网络
期刊
[摘要]鸦片战争以降,中国政治的、经济的合理性出现了危机,五四知识分子反思这一历史过程,最后将中国近代以来的全部失败归罪于儒家文化。笔者认为:他们对儒家文化的攻击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情绪化的反应,而这种情绪化反应是累计合法性危机的必然后果:中国经济体系、政治体系的有效性及其合理性的危机引起其同构的传统文化的正当性危机。  [关键词]五四儒学;新文化运动;累积合法性危机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
期刊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行政法治经历了初步恢复以及发展与繁荣时期。其动力归因于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现行宪法的诞生与不断修订以及平稳的经济社会环境。中国行政法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法治的普适价值的汲取仍显不足;行政法治的公共服务功能欠缺;行政监督和救济制度不完善;中央和地方的职权分配法治化程度低。中国的行政法治须继续推进。  [关键词]行政法治;30年;稳步推进;反思  [中图分类号]D91
期刊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对公共行政现代性的追寻,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合理性价值及其限度日益凸显。20世纪末,西方的新公共服务等理论范式对伦理价值的关注,无疑是解决此问题的一盏指路明灯。在制度之外辅以一种建基于内在道德信念的自我约束机制——责任伦理,契合了公共行政道德化趋向。责任伦理作为行政自由裁量权价值生成与公正运用的基本前提与保障,可确保行政自由裁量权以一种符合民主、公正要求的负责任的方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