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的彼方

来源 :新作文·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f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远方,寂寞的天空燃烧着璀璨的红霞。
  我是一条路,一条穿梭于荒地之间的路。从无数踏过我的人口中得知,我似乎通往一处让人沉重的地方——宁古塔。
  秋色已深,天气很冷,映着阳光,几位乞丐般的中年人用麻绳捆住自己身上又脏又破的长袍子,脚下的破洞草鞋在我的皮肤表面摩擦,发出刺耳的声音。
  他们的后面,紧跟着赤脚单衣的女子,还有枷锁千里的孩子。这是第几批从我身上踏过的人了?我不知道,只是静静地等待着他们倒在我的身上。
  是夜,月高悬,行走的人们渐渐停下了脚步,零落如同被风雨撞落后的落叶,蜷伏着。
  阳光没有如期洒在我的身上,早晨的天墨一般的昏黑。
  我的耳边是哀恸的声响,几位女子和小孩躺在我的手臂下方,风没有吹开她们紧闭的双眼。
  紧接着,是一阵鞭打之声,几位蓬头垢面的长袍者继续走向我的顶端。他们边行走边哭泣,却未曾停下脚步。
  “这条路可真……”
  是啊,我的头发是杂乱不堪的枯树枝,皮肤也早已皲裂,我的双眼不是被强光刺得生疼,便是浸满浑浊的泪。没有任何事物装饰我的破布衣,哪怕一间破庙、一株有生命的植物……
  我愈加地开始埋怨自己:为何总是与死亡相连?为什么不能给走过我的人带去希望?我作为“路”的价值到底在何处!
  “履道坦坦,幽人贞吉。”
  我蓦地睁开双眼,阳光竟有些柔和。
  一位长袍者不知在晒干的桦叶上写下了什么,踏过我的一双双脚下竟顿生出几丝轻松与愉快。
  他们的口中不断流淌出抑扬顿挫的语句,又不时捡起零乱的树枝在我的手掌上画下一笔又一笔的“横”“竖”,那凝视的神情专注得如同注视慈母手臂上的血管又或是妻子的一根发丝……
  他们眼中迸发出的光芒是我从未见过的,他们似乎并不埋怨踏上我的原因,我听见的只是如星光般清明,如风声般雄浑的诵读之声。此刻,我多希望将自己缩短,使他们的目的地立于眼前,又急切渴望自己的身躯因他们愈發强健、延长。
  “快看,就是这条路,吴兆骞他们就曾经走过。”我睁开久闭的双眼,不禁回想起几百年前从我身上踏过的那几位长袍者,记忆中的他们久久地定格在了这座“塔”前。
  阳光依然明媚,我这才注意到往日的风尘沙土早已变成满树繁花;风吹过,草树便起伏摇摆如碧浪,如此多的人正踏着我的身躯,想走完当年那些人留下的足迹。
  蓦地,我似乎明白了什么,又似乎意识到了自己的价值。正是我令人“绝望”的长度使那些长袍者用屈辱之身为无数人点亮了文明的路灯,用苦难滋生出了路旁的高贵之花,在死亡边缘,开辟了一条苦乐、生死交织的路!
  那晚,梦中的我无限延长至某个遥远的地方,那儿生长着朴素、明亮、高贵……
  宁古塔,写这一主题的文字真的太少了。一般来说,大家只在清朝的电视剧里看到这个词出现,而一般的台词都是“发配到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真正通过历史的角度写宁古塔的文章,少之又少。作为发配之地,直到晚近的清代,宁古塔才进入大家的视野。因为在过去漫长的历史里,东北大部分时间不是中原王朝的领土,有时候只是羁縻之地。之前,一般是发配到岭南,最惨的是苏轼,被发配到儋州,就是现在的海南。在过去,岭南和儋州都是荒蛮、炎热的地方。而到清代,宁古塔作为苦寒之地正式成为了发配之地的代表。
  作者所写的宁古塔,首先视角独特,选择了通向宁古塔的一条路,用路的视角去写踏上这条凄冷之路的人们。关注被发配的人们,也体现了作者充满悲悯的人文情怀。作为被发配、流放的罪人,他们从来少有人关注,却往往很值得书写。首先是他们悲惨的经历,其次这些人中有很多被冤枉的。像文中写到的吴兆骞,就是被无辜连累。文中所展现的历史态度,对这些人的同情与所看到的希望,让本文光芒万丈。
其他文献
生活中,我们自以为是某个事件的关注者。每每热点事件一出现,我们总能第一时间对其保持高度的关注,然而,当下一个热点事件产生后,我们的目光又会被吸引过去,之前的热点便鲜有人问津,慢慢被人忽略了……其实,只凑了个热闹,成为事件的忽视者。  我认为,我们对事件应有着深度关注,保持长久的热度,自始至终,通过对涉及社会弊病事件的追问,唤醒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肤浅的关注,并不是真正的关注。前些时候,市
期刊
尊敬的马云先生:  您好!我们是一群来自山西运城的中学生。最近看到了您谈“996工作制”的一篇文章。作为一群正在为个人的大学之梦废寝忘食、奋力拼搏的高三学子,一群迟早也要奔赴工作岗位的未来工作者,我们对您的某些观点有一些不同的想法,希望通过写信的方式向您讨教。  诚然,从您的角度来看,996制度对优秀的企业和员工来说,既是一种要求,更是一种成全;既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奋斗;既是一种工作的常态,更是
期刊
去外婆家必须经过一个山坡,山坡上种了千百棵橘子树,那座山就叫橘子坡。  春天,橘子树正茁壮成长,繁枝中的嫩叶拥着挤着,向上争着阳光的宠爱。外婆在这个时候向我露了一手绝活——抹芽放梢。她手指筋节隆起,弯曲如钩,坚硬得像螃蟹的爪子,轻易找到树梢上的嫩芽,轻轻地把嫩芽抹去。没过多久,一片橘树的嫩梢就被外婆抹掉了。很难想象,瘦弱的外婆,动作那么利索。  记得有一次外婆在屋里做饭,我偷偷溜到橘子坡,学着外婆
期刊
萨伊拉国的本元先生来中国做客了。  他穿着深灰色西装,见我愣了一下,想伸手又缩回来,最后鞠了躬,有些感动地用夹生的中文措辞道:“你们的国家……真的很文明!”  我觉得他长途跋涉定是有些饿了,便带他去机场一家中国特色菜馆。排队点餐时,他又一次重复了这句话。  “本元先生,您在萨伊拉做的中华文明的节目,都认真得魔怔啦。”我半开玩笑地说。这时服务员端上盘小鸡炖蘑菇,彬彬有礼地说了声“请慢用”。本元先生又
期刊
随着《流浪地球》的热播,主演吴京再度成为年度焦点人物。在中国动作电影一度后继无人时,吴京作为后起之秀独辟蹊径,全面超越了老一代动作明星,以一己之力让中国电影突破瓶颈,开创全新领域。  前辈们的成就无人能够抹杀,但玩弄拳脚和冷兵器,只能代表中国以前的形象。新时代的中国是工业化大国、制造业大国、科技化大国。个体的成功要看时代大局,老一辈的银幕形象,已不足以支撑新的国家形象。吴京不仅开创了两个全新类型电
期刊
“陪你把沿路的酸,拥抱成温暖;陪你把沿路的感想,活出情节来。未来再漫长也有期待,陪伴你一直到故事说完。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哼着歌,我的思绪不由得被拉去一个地方,那段陪伴我长大的路……  小时候最爱做的事情便是跟在奶奶身后,望着她挺拔坚实的背影,以为她永远不会老去。奶奶生得一头“方便面卷”,极富弹性,即便是上了年纪头上也很少有白发,身材也颇匀称高挑,深陷的欧式大眼,一看就是一个“家财万贯”的富婆
期刊
蝉鸣知夏叶落知秋至,然江南的秋似乎来得很不明显。在夏日和它延续带来的“秋老虎”之后的没几天里,寒风就吹起来了,可以直接让人从短袖跳跃到棉袄。在夏与冬的交替中,大概只有冬枣的上市可以向人微微寓示秋的存在。  大人们总说起他们的儿时,说那时候的春冬是水果不多的,能难得让人大快朵颐的不过只有夏天的西瓜,而秋天则不一样,苹果、橘子、梨这些家常水果都熟了,市场上就会有农民带了自家的果子出来卖。记得林海音《城
期刊
当那缕幽香透过纱雾,透过烟波,慢慢沁入鼻腔时,哪怕是在夜深人静睡眼迷离之际,嘴角也会不经意地向上扬起——这是桂花的幽香,氤氲着故乡的味道。在半睡半醒之间,思绪又悄然攀上记忆的藤蔓,回到那段回荡着拨浪鼓鼓声的时光。  伴着几声清脆的鸡鸣,村口的老酒馆缓缓拉开了陈旧的木帘,甜醇的酒香便沿著古老的青石板路弥漫在整个村庄上空,令人沉醉。午时,在田里耕作的人们停下手里的活,三三两两地结着伴,在一片欢声笑语中
期刊
“等我猜到了谜底,岁月却早已换了谜题。”岁月面带沧桑,心如深海。在浮躁世间,人人征求“解谜”,却忘了让内心常携清澈与静然,匆匆度年华,不从内心,不爱生活,让光阴从指间划过,老时回味如同嚼蜡。  往年六月滂沱的夏雨,寂寥萧索,时常匆匆,倾泻而过。我坐在潮湿清凉的教室里,常常呆望着对面旧旧的小楼,泛黄的墙壁上是大片大片盘旋蔓延的爬山虎,浓绿的、阴阴的,与未晴的天相呼应,让人深感压抑。灰得发黑的天空下,
期刊
我是一株即将成熟的玉米。此刻,我正亭亭站立在一片玉米地里,凝视着远方,盼望着农人将我收获。  我曾是一粒种子,浑身金黄,皮肤光滑,躯体饱满,散发出成熟的魅惑力。如果你摸一下,准能感知我身体的硬度;如果你把我放在嘴里,与牙齿碰撞,一定会发出嘎嘣的脆响。和我的兄弟姐妹被小心封藏了一个秋冬后,我热切地等待着播种。  五月,麦子收割后,农人扬起手里的镢头,使劲刨向脚下的土地,地上便出现一个个显眼的小坑。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