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茶时光

来源 :当代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shaoxian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此刻,我手握质地清透的玻璃杯,杯中将满未满的暗红深沉而不失稳重,当这暗红与玻璃杯相遇,竟在明亮细腻之处尽显极致温柔。所谓“乌龙闻香,普洱赏色”,便是因了这一抹红褐色与舌尖的顺滑碰触而更赏心悦目。这杯中所泡是熟普洱外加柑橘,柑橘去籽,将普洱装进柑橘晒干,密封保存,味道除普洱的温润醇和,自是增添一味陈皮的甘甜之气。丁浩峰为我冲泡的这杯橘普正合我意,我无言,橘普无语,默默自成一道风景。
  丁浩峰,哈茶时光的主人,一个有想法的年轻人。
  哈茶好时光,有茶你就哈
  “哈”取其“亲近”的寓意,诠释着“哈茶好时光,有茶你就哈”的另一种茶文化内涵,更多地贴近了时尚之感。“有空吗?一起去哈茶呀!”还有欢快之情隐含其中。据我所知,“哈”另有一层几近不为人知的释义,即“以唇啜饮”,同“歃”。细想来,两者并无相悖之理,而是契合得刚刚好。
  哈茶时光坐落于石家庄煤矿机械厂大院内,于我这方向感极差的人看来,并没有其他店面好找。在这片传说中最接近北京798的闪烁着艺术与时尚之地,我辗转几趟,才“曲径通幽”般地被大树下的“玻璃房”所吸引,眼前一亮、心中一惊,这不就是嘛!圆形的LOGO底色呈墨绿,中间是茶杯形象,茶杯的手把是一片茶叶,茶杯的杯肚上有个极简主义的笑脸,可爱至极。这LOGO与“哈”还真是相得益彰!正门外两棵30多年的梧桐和杨樹,枝繁叶茂,厮守着过往的繁华与沧桑,也同样爱抚着这崭新的容颜。看着眼前通透而立的玻璃门和玻璃墙面,突然就觉得里边住着一位花房姑娘,细腻温婉之感款款而来。
  见门敞开着,便径自走了进去,一块匾额横于眼前,“廉美和敬”四个大字笔精墨妙,这是中国当代茶学专家庄晚芳先生归纳出的中国茶道精神,解释为“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匾额的下方,黑白相间的马赛克墙上,红铜色的“哈”字“危坐”于正中,却怎么看都觉得有顽皮之感,嗯,有点意思!敞亮的大厅营造出无限的空间,豁然开朗,完全没有刻板印象中的“茶馆”形态。独具特色的酒吧式前台,或坐、或立、或品、或饮,随心所欲。厅内四幅版画分别悬挂于迎面而立的墙上,艺术气息在寂静中传递着某种不老的传说。再环预四周,老榆木长条桌,古雅质朴;熟普茶砖堆砌而成的圆形城堡,立体精致;一墙“制茶记”图画栩栩如生,似在倾诉茶中苦乐事……室内整体风格以中国茶文化为主轴,嵌入北欧简约自然的文化元素,融合中西文化为一体,似乎展现了中国茶文化的全新内涵。
  来的不巧,园区内某条线路出现故障,店员放假,哈茶时光也处于休息状态。进屋时,丁浩峰在二楼修着什么东西,看见我便停下手上的活儿下楼,没有客套的寒暄,很平淡,平淡得像是老朋友。他提议先带我四处转转,我这才知道,原来这300平米的LOFT平顶建筑别有洞天。除了宽敞的大厅外,还分设了“孝道茶吧” “创客茶吧”“陆羽茶吧”以及二楼的“英式下午茶吧”,这阵势似乎在说:“只要你有意,尽管来‘哈’就是了!”不同情境的茶吧,功能不同,装潢不同,感受自然也不同。就拿这英式下午茶吧来说,浓浓的英式异域风情,欧式吊顶灯,红蓝白相间的桌巾,精致的三层塔,典雅的茶器亦田园亦尊贵……
  情怀不错,做成事儿还需坚持
  他在吧台里,我在吧台外,一人一杯橘普,话匣子一开,没有预热,没有跌宕起伏,缓缓而来。
  “不夸张地说,这里之前的样子真的是不适合人待。我请人设计耗时两个月,装修用了三个半月。”但提及为什么选择了这样一个“荒芜”之地来安家时,他又极其自信地回答我,“我就是觉得这里的氛围特适合,厂房虽破,但挑高足够我发挥。”不难看出,丁浩峰对茶文化是有情怀的,哈茶时光便是他的情怀结晶。
  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茶业界热火朝天地讨论如何培养年轻人的茶叶消费习惯。在深感中国茶企经营意识滞后的同时,丁浩峰迫切地感觉到一场茶消费的变革即将来临。如果无法把握住最新的潮流趋向,原本就被贴上中国传统饮料标签的茶叶又如何能俘获年轻消费者的心?他认为,唯一的出路就是将“主题、时尚、特色”的理念融合到茶文化当中,所以,哈茶时光应运而生。
  他把哈茶时光设计成一个平台,想让更多的年轻人接触茶、了解茶并深爱茶,将茶与健康、茶与日常、茶与时尚连结在一起的文化慢慢浸入到年轻人的思想里。有专家听到他的想法这样评价:“情怀不错,做成了很难。”他却觉得他会坚持,仿佛眼前就是不远的未来,这件事儿终会做成。
  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当代著名人类社会学家艾伦·麦克法兰( Alan Macfarlane)在其专著《绿金:茶叶帝国》(《Green Gold:TheEmpire of Tea》)一书中提出:茶改变世界。书中论证了饮茶形塑了英国中上层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习惯饮茶之后,英国人的性格特质逐渐从好战、寻衅转变为温和、儒雅,“养成彬彬君子之风”,即我们经常所说的绅士风度。麦克法兰认为,是中国茶馥郁的芳香,为英国注入了高贵的文化基因,对茶叶的礼赞怎么高都不过分,他甚至说: “Tea changed everything(荼改变了一切)。”而一直被称为茶的故乡的中国,在一项针对世界各国人均饮茶调查的数据中,排名在第19位。“我突然就觉得有一种使命感,这使命感驱使着我把茶文化普及到千家万户中去。”丁浩峰一脸义正言辞。
  我想,哈茶时光的存在是有价值的,一个以传承中国茶文化为己任的小店,用时尚的表现手法为现代都市人演绎着茶之美。它有别于中国传统茶馆、香港茶餐厅、台湾茶饮店,而是一个充分融合了现代时尚生活元素,让现代人倍感亲近的现代茶生活馆。在这里,凝聚千年精华的“茶”与后生勃发的“时尚”相撞,你,会发自内心地喜欢它。
其他文献
我们大多数人都曾经、或正在为瓜菜色彩和瓜菜色彩搭配问题所困扰:爱生活的绘画,如何画出色彩明艳的瓜菜的画?怎样通过瓜菜色彩打造自己高雅的生活品味?  为此,很多人都在问:“有没有能迅速掌握瓜菜色彩诀窍的工具书卖?”不得不遗憾的说,瓜菜色彩是一种个人化的生命体验,尽管有诀窍,但并非时时处处都应验;人们苦苦研究瓜菜色彩规律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但时至今日,人们仍然为瓜菜色彩是什么以及瓜菜色彩怎么搭配才好看这
石棚  位于半山腰处的石棚,是从山体内向外延伸出一块微上翘的平石形成的,厚度像一棵长足了个儿的白菜。石棚两面靠山,其余洞开,石面随山势微倾,可容十几个人站立。连云港界内,有此景象的只有石棚山,山也因石棚得名。坐石棚下,可听松涛,可观溪流,遗憾的是不能远眺。石棚的对面,凹一条峡谷又起一座高山。满目都是翠色。  宋代石曼卿做海州知府时,常从海州镇远楼东城门出城,读书于石棚中。石棚标注曰石曼卿读书处,鼓
摘 要:皖绿1号早丝瓜系从安徽地方丝瓜品种中选出优良自交系WS-01作母本,从引入丝瓜资源中选出自交系WS-04作父本杂变配制成的一代杂种。该品种生长势强,较抗丝瓜霜霉病和白粉病;早熟,第1雌花节位5-6节;瓜条匀直,皮色翠绿,果肉脆嫩、昧甜,果面光滑无棱,炒食、烧汤不褐变;瓜长30-40 cm,横径3.5~4.5 cm,单果重250~350 g,667m2产量在2500 kg左右。  美键词:丝
一   有人喜欢唱歌,有人喜欢吹口哨,还有人没事爱打响指玩儿,这些我都不会,我喜欢玩儿马鞭。一天当中我摸得最多的家伙什就是马鞭。这是我用过的第三支了。当时买的时候,队长让买木杆的,我好歹缠磨着跟队长多要了五角钱,买了这支金黄的细长竹子的。这种由三根细竹拧成的鞭子,鞭杆长,鞭绳也长,我还特意在梢上又接了一段单根的细胶绳,这样,打在空中声音会特别清脆。   打开“人”字头上的锁,又想起那个让人生出
如果我说,一盘小小的拌面,竟然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你会不会觉得有些小题大做、言过其实呢?但,这确实是我对生活的一个感悟。  作为一种新疆美食,拌面究竟诞生于何年何月,我没有深究过,不过在我的记忆里,大概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才走进我的生活。现在想来,这一盘小小的拌面,竟然和改革开放有着紧密的联系。  为什么呢?因为和其他日常饭食相比,新疆拌面应该算是一道硬饭。面糊糊、疙瘩汤,烧开了水,随便抓一把
我家房后有一小片蓖麻地,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蓖麻。蓖麻结籽的时候,三奶奶会罩着白羊肚手巾去摘蓖麻籽。我和二仓正在蓖麻地边上玩“印版”——泥巴做的,圆形,上面有凹凸的图案,供我们自己仿制,相当于现在制作橡皮泥的模板,随口问三奶奶:“蓖麻籽能吃吗?”   “小祖宗们,可不能吃。会毒死人的。”   我们一听赶紧跑开了,背后,三奶奶还在高声叮嘱:“这蓖麻叶啊蓖麻杆子啊,也别随便动啊,都是有毒的,听见了没
长夜歌筵何忍散,窗含湖沼与波谈。  古滇女史笔生物,江海辞人脚起岚。  山翠锡明冲空紫,河红果美摇天蓝。  忽来风雨迷津路,我越北冥君向南。  这是去年观海男画展吟别诸友时所作的一首古体诗。  所有作家的画,无疑都是艺术思考在色彩、造型中的延伸。有的是流殇,有的忽然更阔大。  海男也以诗为画,汉字替换为色彩,成为另一种更直接也更隐秘的呈现。巫蛊的诡异和女性特有的神秘直觉,综合在她笔下,时而为书写之
电视剧《最美的乡村》是一部承德人写承德拍承德的作品,是一部反映紫塞大地在党的脱贫攻坚政策指引下农村面貌发生惊天巨变的作品。总编剧之一的杨勇同志,既是我的同事又是多年的朋友,对他的作品自然而然就又多了一份期待。有几次看到动情处,泪水不知不觉地涌出来。那么为什么一部“土生土长”的电视剧会带给我们这样的情感触动和精神升华呢?  艺术真实和时代精神完美契合  《最美的乡村》的成功,主要在于主创人员在全剧的
心中藏着一只鼠  与这只鼠对望的时候,我心底的情愫一下子被激起。一只鼠,几只鼠,十几只鼠,排成队,在我的灵魂深处,像某种仪式,纷至沓来而又有条不紊。那些关于鼠的过往,也逐渐在那个遥远的被称为故乡的地方完成集结。  上高中时,寄宿在学校周边的村民家里,属于城郊地带,隔壁是一家食品厂,而与我们租住的屋子背靠背的一间大厂房,堆放着玉米等粮食。  起初我们并未发现。有一天夜里,突然听见身下的土炕炕洞里传出
“摆摊”这个词,因为我们都知道的原因在今年忽然火热起来,它像个鱼钩,慢慢垂钓出我与之有关的种种记忆,那些细节不断在脑海里咬钩,扑腾。  这些年,我一直在忽视这些经历。想过梳理、书写,笔尖却始终未触及。之所以未写它,是因为我一直不知道如何审视这段经历,在别人看来的那种辛酸,在我心里折射出的完全是另外一种色彩。在生活里,我故意将它做减法,忽略掉坎坷,尽可能减少生活的不易在我身上的烙印。作为一个来自小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