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写字NO.8

来源 :七彩语文·写字与书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asda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①金文的“辨”字,左右部件都是“辛”,“辛”的字形好像装在木柄上端的刺刀 ,表示有罪之人。所以“辨”字中的两个“辛”,就表示涉及案件的双方,即原告与被告。中间的“人”指法官,表示升堂后原告、被告分立两侧,法官坐在中堂,听取双方的陈述,根据事实作出判断。


  ②篆文“辨”承续了金文字形,但却误将中间的“人”写成弯柄形的“刀”。 所以《说文解字》中这样注解:“辨,判也。从刀辡(biàn)声。”
  ③④隶书“辨”左右的“辛”出现了变化,左竖变成“撇”,似是跪着的人。楷书“辨”字,点画更清晰了,现在表示“分析判断”的意思。


  “辨”是左中右结构的字,笔画繁多,书写时需注意字形紧凑,间架结构合理。瞧这个字,左右的“辛”好似被告、原告分立两侧,争相对法官诉说自己的观点、冤屈、理由,所以首先注意“头部”挨近,左右对称,笔画相互呼应;中间的“点撇”好似法官坐在中堂,秉公断案,所以应当居中、正直,略短。
  你看,赵孟頫、米芾、王献之三位大书法家在书写“辨”字时,也都注意了中宫收紧,错落有致呢!
其他文献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聪明的你一定知道粮食是从哪里来的,每粒稻谷历经阳光、雨露,历经农人的汗水和期待的目光。终于有一天,它变成美食呈现在你的桌上,你应该看见它欣慰地笑了。爱惜粮食,不要辜负那颗种子、农人和大自然对你的爱。
期刊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意思是:古人说,死生也是一件大事。怎么能不悲痛呢?这句话总结了第二段,道出了作者心中的“痛”,与第一段朋友聚会的快乐,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段话中的“人、大、矣”都有捺画,但是捺画姿态各异。  “人”捺画舒展, “大”捺画收敛, “矣”捺变化成点,收笔出锋,显活泼。  仔细观察王羲之写的捺,我们会发现所有的捺脚都写得含蓄、短促。(如之前的“是、会、林”等)这是为什
期刊
核材料的发展始终伴随着核电站反应堆的发展,核工程材料是建设反应堆的材料,是核材料的一种。反应堆工程材料除了应具有一般工程材料所具有的性能外,还应有良好的核物理性能,抗辐照性能和化学相容性。由于奥氏体不锈钢不仅具有优良的工程性能,还在大气环境下有良好的耐腐蚀性,因而被应用作为建设反应堆包壳材料的核工程材料。奥氏体不锈钢在反应堆中子辐照和回路水高温高压的腐蚀下的可靠性至关重要。因此基于材料学科的研究,需要对奥氏体不锈钢的辐照与腐蚀行为做出研究。
  本文基于正电子湮没谱学技术,选取了工程性能优良的304
山东省枣庄市实验学校 王利
期刊
前面我们陆续介绍过纸的原料、纸的生产流程、纸的加工方法、纸的品种等等,这些和中国书画到底有什么关系,这是大家所关心的。对于从事书画的人而言,什么纸最适合写字、画画?经常有人问这个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很难回答。要回答这个问题,得从我们学习书画的历代经典作品说起。  著名书法家孙晓云老师曾经说过大意这样的话,临摹经典作品,需搞清临习对象的创作年代、时代背景、文化习惯、审美倾向,特别是与之相适应的使用书写
期刊
小作者所书内容为南宋文学家、诗人范成大的《晚春田园杂兴》诗。此作品取法王羲之行书《集字圣教序》的风韵,古朴高雅。通篇在字的大小、轻重、宽窄等方面处理的意识很好,结构多姿,用笔细腻,在相同笔画上处理也较为丰富,如“入、菜、客、家、来”等字中的捺画。但也存在一些不足:1.汉字书写的规范性(笔画的增减)。如“飞”“吠”,款字中“范城大”应为“范成大”等。2.通篇作品的书写性。过分强调单个字笔法、结构的书
期刊
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处在一个刷屏的时代,盯着电脑,望着手机,一遍一遍地刷新着屏幕,大把大把的时光从指间流失……这似乎成了多数人的一种常态,曾几何时,我也是这样。  2002年秋,我异走他乡,从陕南到关中,身处异地举目无亲,费尽周折终于在一所高中谋了个美术教师的职位。白天与学生打打交道、画画油画倒也惬意充实,一天时光便很快打发了。每当夜幕降临,望着太阳西下,便不知如何安排晚上的时间。  一日晚上
期刊
汉字王国里住着许多蚂蚁。红蚂蚁是其中一种,它们把“同字框”看作自己的图腾,崇尚同心协力。为了表示对“同字框”的崇敬,每次出去觅食,它们总要网开一面,让一部分猎物逃走。
期刊
清朝名臣林则徐,是赫赫有名的民族英雄,他虎门销烟的故事家喻户晓。
期刊
济南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山东省会,南枕泰山,北依黄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地缘文化源远流长。济南不仅兼具前面介绍过的临沂的厚重、曲阜的渊博、泰山的高伟,更以面目独具的城市名片著称于世。 济南有几多:泉多,名士多,散布在湖光山色间的名人书法碑刻亦多。我大概前后五次到访济南,多数来去匆匆。印象最深的唯一从容的一次,大约是十多年前一个初冬的下午,冒着温润的小雪,吟着关于济南的古今美文名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