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气象事业与高等教育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气象文化与校园文化之间的共建也就成为气象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和高层平台。本文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为例,从物质、精神、行为三个层面分析气象文化与校园文化共建过程中带来的社会效益和营造的文化氛围,发掘气象文化建设所需的文化内涵,以便更好地发挥高等教育对气象事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气象文化 校园文化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气象文化不是简单的“气象 文化”,而是两者的有机融合,指的是气象这个行业、部门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及其相应的制度、体制和根本方法,以及外在的精神风貌和行为样态等总和。气象文化形成的过程归根结底也就是气象人才培养的过程。而气象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主要依赖高校教育和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因此气象文化与校园文化之间的共建也就成为气象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和高层平台。现代社会的“轴心机构”大学在气象文化形成过程中不仅树立了知识权威,成为科技进步的“孵化器”,而且以深厚且影响深远的校园文化传统对气象人才进行精神熏染,依照《中国气象文化建设纲要》提出的气象文化建设的目标,以高校的科研创新能力及基础设施服务于气象事业,建设“一流的装备、一流的技术”,恪守教育的本职,为气象事业培养“一流的人才、一流的台站”,以深厚的校园文化凝练崇高的气象人精神,树立美好的气象人形象,营造团结和谐、开拓进取的良好氛围,将校园建设成具有鲜明特点的气象文化载体,满足广大气象工作者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使大学由社会边缘的“象牙塔”变成气象事业进步的“加速器”。由于气象事业与高等教育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气象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共建随之成为气象文化研究领域中的新课题。本文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这个大气为优势学科的学校为具体个案进行分析,进一步考察气象文化与校园文化共建过程中带来的社会效益和营造的文化氛围,发掘气象文化建设所需的文化内涵,以便更好地发挥高等教育对气象事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由于气象文化可以概括为气象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切积极成果的总和,包括气象物质文化,也就是气象生产力;气象精神文化,也就是气象发展的思想、观念和理论形态;气象行为文化,也就是气象从业人员的行为方式、样态和习惯。校园文化指学校的整体文化,包括校容校貌、教学与管理制度、全校师生的共识及所遵循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种浓烈持久的精神氛围,包括舆论风气、人际关系、校园环境等,也包括通过各种途径(特别是现代传播媒介)对社会文化的间接影响。因此校园文化对气象文化的促进作用也体现在物质、精神和行为等方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校园文化在物质、精神、行为三个方面对气象文化的发展构成影响,两者在共建过程中带来了一定的社会效益,进而促进气象事业与高等教育事业带来的技术进步、文化发展。
1.从物质层面上看,校园文化是气象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气象文化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
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近年来的发展方向来看,我校作为中国气象局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学校,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宽,学科建设尤其是特色学科大气科学专业优势彰显,其他学科依托于大气科学得到调整和优化,学科方向凝练初见成效,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连年翻番,2008年科研经费已超过亿元。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学校主动服务于气象事业,对接现代气象业务体系,积极承担行业专项和科技支撑项目,产生出有影响的科研成果;主动融入国家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启动教材及气象台等实验台站建设,条件平台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成为气象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宣传工具;主动加强和中国气象局及各省局的交流和合作,了解需求,提供支撑,成功承办了“华风杯”第二届全国气象行业运动会等多项全国气象系统重大活动。
在校园文化形成过程中,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继续实行“学科特区”政策,适当扩大“学科特区”范围,合理调整学科专业布局,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实现重点突破,立足优势学科,瞄准专业发展前沿,“优先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大气学科,打造国际一流学术品牌;重点推进具有比较优势的电子和环境学科,打造国内一流学术品牌;大力培育经管和人文学科,形成一批有特色的学术品牌”,这种做法是符合高等教育普遍规律的先进办学理念。塑造了校园文化鲜明的特色:保持我校气象领域学科综合的优势,形成以新闻传播学、艺术学、文学、工学、管理学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形成了气象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
2.从精神层面上看,气象文化与校园文化彼此影响,不仅形成了校园独特的氛围,也成为气象工作发展的有利条件。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不仅在学科建设过程中以大气学科作为优先重点发展对象,在校园文化的塑造过程中突出气象特色,开设大气科学导论等相关必修课程,帮助各专业学生了解气象,掌握气象知识,做好走向气象工作的前期准备,并从理论上和精神上都将自己看作一名“气象人”,熟悉气象文化的内涵,并结合社会现实和自身情况认识气象文化的社会意义。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将大气学科的影响辐射到其他各学科,积极鼓励开展形式多样的气象教育活动,在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过程中提出了气象文化史、气象文学史的研究,这不仅是对气象发展史的另一角度的梳理,而且是一部人类与自然斗争的文明史的抒写。通过对气象文化发展史的简要梳理,发掘出潜藏其中的内在理路,即我国的气象文化发展史是一个不断地从封闭走向开放、单一走向大众的过程,气象文化的发展循着不断走向全球化和大众化的规律。这为气象文化建设提供了珍貴的可供借鉴的经验和精神,成为气象文化建设的历史资源和现实基础,帮助气象文化打破地域和气象利益格局,注重气象器物文化、气象制度文化,以及气象精神文化的协调发展,不断地走向大众、服务大众。
3.从行为层面上看,气象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管理方式与培养对象保持一致才能促进气象事业的发展。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管理上注重发挥专业资源与人才优势,强化气象意识,认真落实“主动融入、主动接轨、主动服务,全面服务中国气象事业”精神,坚持“开放发展、联合发展”的发展方针,以开放谋发展,以服务求支持,具体说来,就是主动服务中国气象事业,主动瞄准中国气象事业发展需求,调整、优化人才培养知识结构体系,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创优,培养出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创新人才。
现代气象事业的主体是气象文化人,他们是充分凝聚着气象文化力量,并能充分释放气象文化能量的气象人;是被气象文化所“教化”、“同化”,更能体现和适应“信息革命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和市场经济条件要求的新型气象人。这种人才往往是高校培养出来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秉承“艰苦朴素、勤奋好学、追求真理、自强不息”的优良校风,建立一支教学、科研、开发、服务协调发展的师资队伍;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坚持“厚基础,重实践”的本科教育传统,以传播的理念、艺术的视野、推进学科专业建设;坚持稳步充实发展,以质量、管理、特色为主线,改革创新,提高专业教育质量、学科实力和办学水平,并以高素质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服务社会,鼓励学生开展自发的气象宣传和普及工作。
综上所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首先物质上积极承担行业专项和科技支撑项目,主动融入国家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启动教材及气象台等实验台站建设,基础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其次在注重发挥专业资源与人才优势的同时,强化气象意识,主动服务中国气象事业,主动瞄准中国气象事业发展需求,调整、优化人才培养知识结构体系,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创优;再次坚持“厚基础,重实践”的教育传统,以传播的理念、艺术的视野、推进学科专业建设,立足优势学科,瞄准专业发展前沿,“优先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大气学科,打造国际一流学术品牌,将大气科学特色辐射到全校工科、人文社会科学,打造工科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气象特色,坚持稳步充实发展,以质量、管理、特色为主线,树立科学、高效的管理理念,改革创新,提升专业教育质量、学科实力和办学水平,建设并完善包括气象宣传、报刊、影视、网络、图书出版和气象科普在内的气象文化载体,并以气象高素质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服务社会”。这种举措既有助于强化气象文化的专业性、准确性、科学性、严谨性、服务性、时效性和实效性,又展示出气象文化的生动性、丰富的想象性、历史性和强烈的时代性,加速了气象文化发展的步伐,表明校园文化与气象文化之间密切的关系,更好地促进气象文化和气象事业的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元红.浅淡对气象文化的研究[J].四川气象,2004,4,(63).
[2]赵海燕,刘倩倩.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先进气象文化建设[J].皖西学院学报,2008,5,(107).
本文得到江苏省社科基金(10ZWC011),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SK20090048),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高教课题(2011GJB011)资助。
关键词: 气象文化 校园文化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气象文化不是简单的“气象 文化”,而是两者的有机融合,指的是气象这个行业、部门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及其相应的制度、体制和根本方法,以及外在的精神风貌和行为样态等总和。气象文化形成的过程归根结底也就是气象人才培养的过程。而气象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主要依赖高校教育和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因此气象文化与校园文化之间的共建也就成为气象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和高层平台。现代社会的“轴心机构”大学在气象文化形成过程中不仅树立了知识权威,成为科技进步的“孵化器”,而且以深厚且影响深远的校园文化传统对气象人才进行精神熏染,依照《中国气象文化建设纲要》提出的气象文化建设的目标,以高校的科研创新能力及基础设施服务于气象事业,建设“一流的装备、一流的技术”,恪守教育的本职,为气象事业培养“一流的人才、一流的台站”,以深厚的校园文化凝练崇高的气象人精神,树立美好的气象人形象,营造团结和谐、开拓进取的良好氛围,将校园建设成具有鲜明特点的气象文化载体,满足广大气象工作者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使大学由社会边缘的“象牙塔”变成气象事业进步的“加速器”。由于气象事业与高等教育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气象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共建随之成为气象文化研究领域中的新课题。本文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这个大气为优势学科的学校为具体个案进行分析,进一步考察气象文化与校园文化共建过程中带来的社会效益和营造的文化氛围,发掘气象文化建设所需的文化内涵,以便更好地发挥高等教育对气象事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由于气象文化可以概括为气象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切积极成果的总和,包括气象物质文化,也就是气象生产力;气象精神文化,也就是气象发展的思想、观念和理论形态;气象行为文化,也就是气象从业人员的行为方式、样态和习惯。校园文化指学校的整体文化,包括校容校貌、教学与管理制度、全校师生的共识及所遵循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种浓烈持久的精神氛围,包括舆论风气、人际关系、校园环境等,也包括通过各种途径(特别是现代传播媒介)对社会文化的间接影响。因此校园文化对气象文化的促进作用也体现在物质、精神和行为等方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校园文化在物质、精神、行为三个方面对气象文化的发展构成影响,两者在共建过程中带来了一定的社会效益,进而促进气象事业与高等教育事业带来的技术进步、文化发展。
1.从物质层面上看,校园文化是气象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气象文化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
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近年来的发展方向来看,我校作为中国气象局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学校,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宽,学科建设尤其是特色学科大气科学专业优势彰显,其他学科依托于大气科学得到调整和优化,学科方向凝练初见成效,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连年翻番,2008年科研经费已超过亿元。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学校主动服务于气象事业,对接现代气象业务体系,积极承担行业专项和科技支撑项目,产生出有影响的科研成果;主动融入国家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启动教材及气象台等实验台站建设,条件平台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成为气象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宣传工具;主动加强和中国气象局及各省局的交流和合作,了解需求,提供支撑,成功承办了“华风杯”第二届全国气象行业运动会等多项全国气象系统重大活动。
在校园文化形成过程中,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继续实行“学科特区”政策,适当扩大“学科特区”范围,合理调整学科专业布局,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实现重点突破,立足优势学科,瞄准专业发展前沿,“优先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大气学科,打造国际一流学术品牌;重点推进具有比较优势的电子和环境学科,打造国内一流学术品牌;大力培育经管和人文学科,形成一批有特色的学术品牌”,这种做法是符合高等教育普遍规律的先进办学理念。塑造了校园文化鲜明的特色:保持我校气象领域学科综合的优势,形成以新闻传播学、艺术学、文学、工学、管理学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形成了气象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
2.从精神层面上看,气象文化与校园文化彼此影响,不仅形成了校园独特的氛围,也成为气象工作发展的有利条件。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不仅在学科建设过程中以大气学科作为优先重点发展对象,在校园文化的塑造过程中突出气象特色,开设大气科学导论等相关必修课程,帮助各专业学生了解气象,掌握气象知识,做好走向气象工作的前期准备,并从理论上和精神上都将自己看作一名“气象人”,熟悉气象文化的内涵,并结合社会现实和自身情况认识气象文化的社会意义。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将大气学科的影响辐射到其他各学科,积极鼓励开展形式多样的气象教育活动,在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过程中提出了气象文化史、气象文学史的研究,这不仅是对气象发展史的另一角度的梳理,而且是一部人类与自然斗争的文明史的抒写。通过对气象文化发展史的简要梳理,发掘出潜藏其中的内在理路,即我国的气象文化发展史是一个不断地从封闭走向开放、单一走向大众的过程,气象文化的发展循着不断走向全球化和大众化的规律。这为气象文化建设提供了珍貴的可供借鉴的经验和精神,成为气象文化建设的历史资源和现实基础,帮助气象文化打破地域和气象利益格局,注重气象器物文化、气象制度文化,以及气象精神文化的协调发展,不断地走向大众、服务大众。
3.从行为层面上看,气象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管理方式与培养对象保持一致才能促进气象事业的发展。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管理上注重发挥专业资源与人才优势,强化气象意识,认真落实“主动融入、主动接轨、主动服务,全面服务中国气象事业”精神,坚持“开放发展、联合发展”的发展方针,以开放谋发展,以服务求支持,具体说来,就是主动服务中国气象事业,主动瞄准中国气象事业发展需求,调整、优化人才培养知识结构体系,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创优,培养出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创新人才。
现代气象事业的主体是气象文化人,他们是充分凝聚着气象文化力量,并能充分释放气象文化能量的气象人;是被气象文化所“教化”、“同化”,更能体现和适应“信息革命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和市场经济条件要求的新型气象人。这种人才往往是高校培养出来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秉承“艰苦朴素、勤奋好学、追求真理、自强不息”的优良校风,建立一支教学、科研、开发、服务协调发展的师资队伍;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坚持“厚基础,重实践”的本科教育传统,以传播的理念、艺术的视野、推进学科专业建设;坚持稳步充实发展,以质量、管理、特色为主线,改革创新,提高专业教育质量、学科实力和办学水平,并以高素质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服务社会,鼓励学生开展自发的气象宣传和普及工作。
综上所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首先物质上积极承担行业专项和科技支撑项目,主动融入国家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启动教材及气象台等实验台站建设,基础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其次在注重发挥专业资源与人才优势的同时,强化气象意识,主动服务中国气象事业,主动瞄准中国气象事业发展需求,调整、优化人才培养知识结构体系,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创优;再次坚持“厚基础,重实践”的教育传统,以传播的理念、艺术的视野、推进学科专业建设,立足优势学科,瞄准专业发展前沿,“优先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大气学科,打造国际一流学术品牌,将大气科学特色辐射到全校工科、人文社会科学,打造工科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气象特色,坚持稳步充实发展,以质量、管理、特色为主线,树立科学、高效的管理理念,改革创新,提升专业教育质量、学科实力和办学水平,建设并完善包括气象宣传、报刊、影视、网络、图书出版和气象科普在内的气象文化载体,并以气象高素质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服务社会”。这种举措既有助于强化气象文化的专业性、准确性、科学性、严谨性、服务性、时效性和实效性,又展示出气象文化的生动性、丰富的想象性、历史性和强烈的时代性,加速了气象文化发展的步伐,表明校园文化与气象文化之间密切的关系,更好地促进气象文化和气象事业的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元红.浅淡对气象文化的研究[J].四川气象,2004,4,(63).
[2]赵海燕,刘倩倩.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先进气象文化建设[J].皖西学院学报,2008,5,(107).
本文得到江苏省社科基金(10ZWC011),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SK20090048),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高教课题(2011GJB011)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