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情感是一种内驱动力,积极的情感能调动学生的激情。白居易曾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见,情感对人生的重要,而情感的教育更是必不可少的。语文教育就是人的教育,它不仅是一门培养学生分析和运用语言能力的课程,更是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培养情感的特殊载体。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形神俱佳,蕴藏着大量情感因素的好文章: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诚,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着;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天地动容的悲壮、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这些都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许多情感教育的素材,我们更应该重视并运用课程的设置,在上课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情感的教育和培养。
一、运用多种方式,丰富学生情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包括爱好、快乐、嫌恶、愤怒、恐惧和悲哀六种基本情绪,有激情、心境、热情三种方式。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促使学生实现良好的情感体验,使之有利于语文教学。
首先,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但“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教师必须要结合学习兴趣和动机的培养,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的热情。讲故事,说典故,谈轶事,读美文,纵横几万里,上下几千年,用丰富的新颖的内容吸引学生,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打动学生,把学生引入语文天地。引发学生的探求热情,使学生“想知”、“乐知”,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中。采用直观形象的教法,增强教学的艺术性,讲出形象,讲出趣味,讲出感情。在此基础上,渗透思想教育内容,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把“兴趣一变为“爱好”,并进一步转化为“志趣”。
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推动情感教育,心理学认为,情感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应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的,增强教学效果。如在教《春江花月夜》一文时,先组织学生配乐朗诵这首诗。当《春江花月夜》乐声扬起,学生们一面聆听着朗诵者之咏叹抒情,一面也随音乐反复诵读,感受着那美妙幽深的意境,身心似沉浸在迷蒙的月色中,仿佛走进醉人的早春三月的江南水乡,深切感受到《诗经·小雅》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情怀在春夜的月光下复活,汉代“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的相思在江边的小楼上再现。更是读出了在江边与永恒的时空猝然相遇时的淡定与从容,深刻感悟张若虚“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关于自然与人生的感想。学生们在诵读中进行了诗情画意的情感体验。丰富的情感体验,是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心理基础。从学习对象上看,作者“为情而造文”,“五情发而为辞章”,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倾注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学生只有具备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才可能借助语言与作者沟通,透过字里行间,看到作者内心感情世界,理解课文。从学生本身看,学生是學习的主体,也是欣赏的主体,而生活经历,尤其是感情经历,又影响着鉴赏和学习效果。
二、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创设情境
情感总是由一定的客观事物引起的。语文教材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剧本,占相当比例,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崇高的人格。同时,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青年学生的内心是一片汹涌的大海,从未平静过,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感情共鸣,适时的情感发泄。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高尚情感的有效方法。文质兼美的课文在学生升请并茂的朗读中,其语言美,形象美,自然美,思想美跃然纸上,人的思想与文章内容有机统一,学生思想境界得到了升华,思想开阔了,性情活泼了,认识问题也逐渐深刻了。这些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悟出来的。读《我亲爱的爸爸妈妈》,学生学会了镇定、勇敢、乐观。读《老王》,学生感受了人情世故,感受到了小人物的善良和有良知的只是分子的忏悔。每篇课文都能使学生心灵受到洗涤,情感得到净化。美好的思想情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因此语文教学应提倡多读书。古语说:“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当然在读的过程中,教师应加以点拨,帮助学生正确感悟。诸如介绍一些背景,穿插一些文体知识,教给学生阅读方法等。但这些都是辅助的,千万不能把现成的说法告诉学生,那也许是轻松容易的,但都是无收益的,感悟是不能包办代替的,高尚思想情感的形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三、提高教师语言感染力,以情动人
教师口头表达能力的高低,影响着自己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影响着学生学习收获的大小。轻重缓急的节奏,丰富多彩的内容,抑扬顿挫的语调,富于变化的语气,引人入胜的语境,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以激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奕奕的眼神,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结合为主体语言,声情并茂,更能“一石激起千重浪”,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相沟通。这样既有助于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情感发展。
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掌握丰富的词汇,词汇是语言的细胞,词汇越丰富,语言就越生动,越能鲜明准确地表达人们的思想,通过生动的语句解说,并且将学生带入设定的情境之中,要重视课堂导语和结束语的设置,在课堂上通过自己的语言创设一定的情境,将学生带入到预定的感知和情感态度中来。其次语调要抑扬顿挫,要有变化,不同的教学内容应使用不同的教学语调,如果是注重思考的文章,语气应该稳重沉着,在讲授古诗文与现代文之间也会有语调和抑扬的差别。三是要注重教师范读的作用,虽然现在有很多的多媒体设备可以提供很多方便多效的朗读素材,可是教师的魅力和影响力仍然是无法取代的,当课文的重要部分出现时,为了起到强调说明和引入情境的作用,往往教师可以采用范读的形式,学生会更快更好的融入情境之中,并且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这样的课堂效果会更佳。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情感因素是不容忽视的,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一非智力因素,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变单纯的知识教育为素质教育,培养新型人才。
一、运用多种方式,丰富学生情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包括爱好、快乐、嫌恶、愤怒、恐惧和悲哀六种基本情绪,有激情、心境、热情三种方式。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促使学生实现良好的情感体验,使之有利于语文教学。
首先,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但“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教师必须要结合学习兴趣和动机的培养,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的热情。讲故事,说典故,谈轶事,读美文,纵横几万里,上下几千年,用丰富的新颖的内容吸引学生,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打动学生,把学生引入语文天地。引发学生的探求热情,使学生“想知”、“乐知”,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中。采用直观形象的教法,增强教学的艺术性,讲出形象,讲出趣味,讲出感情。在此基础上,渗透思想教育内容,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把“兴趣一变为“爱好”,并进一步转化为“志趣”。
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推动情感教育,心理学认为,情感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应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的,增强教学效果。如在教《春江花月夜》一文时,先组织学生配乐朗诵这首诗。当《春江花月夜》乐声扬起,学生们一面聆听着朗诵者之咏叹抒情,一面也随音乐反复诵读,感受着那美妙幽深的意境,身心似沉浸在迷蒙的月色中,仿佛走进醉人的早春三月的江南水乡,深切感受到《诗经·小雅》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情怀在春夜的月光下复活,汉代“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的相思在江边的小楼上再现。更是读出了在江边与永恒的时空猝然相遇时的淡定与从容,深刻感悟张若虚“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关于自然与人生的感想。学生们在诵读中进行了诗情画意的情感体验。丰富的情感体验,是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心理基础。从学习对象上看,作者“为情而造文”,“五情发而为辞章”,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倾注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学生只有具备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才可能借助语言与作者沟通,透过字里行间,看到作者内心感情世界,理解课文。从学生本身看,学生是學习的主体,也是欣赏的主体,而生活经历,尤其是感情经历,又影响着鉴赏和学习效果。
二、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创设情境
情感总是由一定的客观事物引起的。语文教材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剧本,占相当比例,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崇高的人格。同时,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青年学生的内心是一片汹涌的大海,从未平静过,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感情共鸣,适时的情感发泄。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高尚情感的有效方法。文质兼美的课文在学生升请并茂的朗读中,其语言美,形象美,自然美,思想美跃然纸上,人的思想与文章内容有机统一,学生思想境界得到了升华,思想开阔了,性情活泼了,认识问题也逐渐深刻了。这些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悟出来的。读《我亲爱的爸爸妈妈》,学生学会了镇定、勇敢、乐观。读《老王》,学生感受了人情世故,感受到了小人物的善良和有良知的只是分子的忏悔。每篇课文都能使学生心灵受到洗涤,情感得到净化。美好的思想情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因此语文教学应提倡多读书。古语说:“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当然在读的过程中,教师应加以点拨,帮助学生正确感悟。诸如介绍一些背景,穿插一些文体知识,教给学生阅读方法等。但这些都是辅助的,千万不能把现成的说法告诉学生,那也许是轻松容易的,但都是无收益的,感悟是不能包办代替的,高尚思想情感的形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三、提高教师语言感染力,以情动人
教师口头表达能力的高低,影响着自己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影响着学生学习收获的大小。轻重缓急的节奏,丰富多彩的内容,抑扬顿挫的语调,富于变化的语气,引人入胜的语境,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以激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奕奕的眼神,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结合为主体语言,声情并茂,更能“一石激起千重浪”,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相沟通。这样既有助于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情感发展。
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掌握丰富的词汇,词汇是语言的细胞,词汇越丰富,语言就越生动,越能鲜明准确地表达人们的思想,通过生动的语句解说,并且将学生带入设定的情境之中,要重视课堂导语和结束语的设置,在课堂上通过自己的语言创设一定的情境,将学生带入到预定的感知和情感态度中来。其次语调要抑扬顿挫,要有变化,不同的教学内容应使用不同的教学语调,如果是注重思考的文章,语气应该稳重沉着,在讲授古诗文与现代文之间也会有语调和抑扬的差别。三是要注重教师范读的作用,虽然现在有很多的多媒体设备可以提供很多方便多效的朗读素材,可是教师的魅力和影响力仍然是无法取代的,当课文的重要部分出现时,为了起到强调说明和引入情境的作用,往往教师可以采用范读的形式,学生会更快更好的融入情境之中,并且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这样的课堂效果会更佳。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情感因素是不容忽视的,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一非智力因素,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变单纯的知识教育为素质教育,培养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