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发性心肌炎的临床特点与预测因素分析

来源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wei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早期识别暴发性心肌炎的预测因素.方法 连续入选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内科2006年5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急性心肌炎患者269例,根据临床诊断分为暴发性心肌炎组(n=51)和非暴发性心肌炎组(n=218).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指标,通过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患者出现暴发性心肌炎的预测因素.结果 与非暴发性心肌炎患者相比,暴发性心肌炎患者发热、呼吸困难和晕厥症状多见,血流动力学更不稳定,白细胞(WBC)总数、C反应蛋白(CRP)及肌钙蛋白Ⅰ更高,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更低,QRS和QTc间期时限更长,QRS波群低电压更多见(P< 0.001),多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更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4.306,95%CI:1.094~ 16.959,P=0.037)、WBC计数增加(OR=1.168,95%CI:1.020~1.337,P=0.025)、CRP升高(OR=1.016,95%CI:1.005~1.027,P=0.003)、入院LVEF<50% (OR=9.024,95%CI:2.191 ~ 37.169,P=0.002)是发生暴发性心肌炎的相关因素.结论 女性、WBC计数增加、CRP升高及入院时LVEF<50%是提示急性心肌炎患者出现暴发性心肌炎的预测因素.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宫颈双球囊联合小剂量缩宫素对延期妊娠(42周>孕周≥41周)引产结局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因延期妊娠需要终止妊娠的孕妇198例的临床资料,根据引产方式不同分为球囊组(宫颈双球囊+缩宫素静脉点滴,n=102),及缩宫素组(单独缩宫素静脉点滴,n=96).比较两组引产效果和母儿不良事件等指标的差异.结果 球囊组Bishop宫颈成熟度评分、分娩发动时间、总产程、中转剖宫产率、产后出血率与缩宫素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窒息及宫颈裂伤率比较,差异
目的 探讨宫颈癌筛查妇女宫颈细胞学异常与细菌性阴道病(BV)、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滴虫阴道炎(TV)及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等的关系.方法 招募21 ~64岁参加宫颈癌筛查的妇女3300名,收集人口学信息;采集宫颈脱落细胞用于液基细胞学诊断和HR-HPV检测;对于宫颈细胞学诊断为无上皮内病变或恶性肿瘤(NILM)及所有HR-HPV阳性或细胞学诊断大于意义不明确的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的妇女645名采集生殖道分泌物行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其阴道微生物;采用多因素log
一、病例摘要rn患者,38岁,因“停经32+4周,发现血压升高16周,加重1d”于2019-05-16入院.末次月经2018-09-30,预产期2019-07-07.妊娠早期超声核对孕周准确.因高龄行羊水穿刺产前诊断未见异常.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正常.妊娠期超声提示完全性前置胎盘,前置血管,见图1~图3.妊娠16周产前检查发现血压升高,最高血压189/102 mmHg,尿蛋白定量最高0.27 g.既往剖宫产1次,药流2次.入院后监测血压波动于130~ 160/70~93 mmHg,尿蛋白定量
心血管疾病是全世界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其中单基因遗传性心血管疾病是由单个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性疾病,目前已知的达百余种.许多单基因心血管遗传病具有较高的猝死风险,发病后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并且部分疾病无有效治疗手段.单基因心血管疾病的遗传阻断是预防疾病发生、阻断疾病向下一代传递的重要预防手段,其中单基因病胚胎着床前遗传学检测(PGT-M)因能够避免产前诊断终止妊娠给孕妇及家庭带来的痛苦和负担得到广泛的应用,成为心血管单基因病遗传阻断的重要措施.
一、病例摘要rn病例1:女,32岁,因“体检发现盆腔肿物1个月”于2020.07.30入院.既往史:患者6年前妊娠足月行剖宫产一次.妇科检查:子宫前壁下段可触及一直径9 cm包块,质软,活动差,轻压痛.妇科超声:宫体前壁下段外可见周界毛糙的混杂型囊实不均回声肿物,大小8.8 cm×9.0 cm×7.4 cm,大部分以液性非纯囊暗区为主,兼有多量迂曲网格样回声,隔回声中等偏高,肿物周边可见极少量实性回声约0.5 cm.
期刊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严重或终末阶段,也是一种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近年来,慢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不断取得突破,新的治疗手段层出不穷.尽管如此,心力衰竭的患病人数仍不断增加,整体预后仍较差,对危险因素的控制和心力衰竭的预防愈加重要.随着精准医学和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先进理念与新兴技术相结合,心力衰竭的防控有望向着更加精细化和个体化的方向发展.
目的 检测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孕期甲状腺功能和贫血指标的变化,分析与母婴结局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8年1月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产检并分娩的160例GDM孕妇为GDM组,100例健康孕妇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孕妇的血糖、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FT4)、促甲状腺激素(TSH)、血清铁蛋白(SF)、叶酸(FA)及维生素B12水平,记录所有孕妇及胎儿/新生儿结局.结果 GDM组孕中期FT3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TSH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一、病例摘要rn患者女,27岁.因停经9个月余,于2019年9月21日就诊.超声检查显示:胎儿双顶径9.4 cm,头围32.6 cm,腹围35.8 cm,股骨长7.3 cm,肝脏明显增大,双肾增大,左肾5.4 cm×3.2 cm,右肾6.2 cm×3.7cm,双肾皮质回声欠均质,双肾盂轻度扩张,右肾为著(图1).上唇回声连续,胎儿舌体肥大、持续伸于口外,舌尖明显增厚(图2).下颌短小.羊水最大深度8.9 cm、指数28 cm.患者平素月经规律,周期5/28 d,末次月经2018年12月20日,预产期201
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出现血糖异常及代谢性疾病,影响母胎结局,GDM患者通过口服降糖药二甲双胍影响PPARγ表达和丝氨酸273点磷酸化参与糖代谢调节,同时通过影响脂肪酸转运蛋白FATP、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和脂蛋白酶mRNA表达参与脂代谢调节.因此二甲双胍对GDM治疗具有积极作用,临床上值得进一步研究其降糖机理,本文就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子宫内膜息肉(endometrial polyps,EP)是常见的子宫内膜疾病之一,其在不孕妇女检出率高,EP的发生可能与雌激素过度暴露、妊娠相关蛋白、慢性炎症刺激或细胞增殖/凋亡失衡等有关,对于EP导致的不孕患者尽早干预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妊娠率.现将EP导致不孕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合并EP的不孕症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