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中职毕业生就业早就实行了“不包分配、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的就业安置制度。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作为处于相对劣势的中职毕业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部分心理困扰,以致影响了正常的就业。媒体上经常报道,某某地区或学校的中职生毕业就业率达到了98%以上。这其实是一种假象,目前中职生就业稳定率低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这种现象的成因涉及到政策、机制、社会、企业、学校、个人、家庭等多个层面,但追根溯源,中职毕业生就业心理定位不准才是根本所在。如何正确把握自己,走出就业心理误区是中职毕业生就业迈向成功的第一步。笔者通过对福建省福清地区中职留守学生的访谈与跟踪调查,揭示了这一特殊群体存在的三种就业心理特征:观望心理、冷漠心理以及创业心理,并深入探讨造成这种就业心理的主客观原因,以期对他们调节就业心态、顺利就业,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中职毕业生就业心理的总体特征
在目前高校扩招和自主择业的形势下,学历较低的中专毕业生无疑存在较严重的心理压力。中专生正处于身心急剧发展和自我意识由分化、矛盾逐渐走向统一的时期 ,往往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和不正确的择业观。初中生考进中专后,学习压力减轻,思想变得活跃,但心理承受能力却没有相应得到锻炼和加强,容易受周围环境影响。尤其是即将走向社会的毕业生,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表现为自卑失落、焦虑紧张、自私嫉妒。而且,中专生正处于少年期向青年初期过渡的重要阶段,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心理特征有其自身特点:学习上惧怕失败,成绩不稳定;做事缺乏耐心,注意力不集中;自信心差,意志薄弱,态度消极;心理压力大,过度焦虑,性格抑郁等。
就业心理主要是指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是影响其正确择业和实现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也是毕业生价值观的具体体现。由于教育机制与中职生自身问题造成他们在学校并没有学到很多知识技能,他们缺乏学习动机,产生厌学情绪。课堂上经常是睡倒一大片,课堂外经常是无所事事,虚度光阴。中职毕业生的知识储备不如大学生,技能储备不如技校生,属于典型的就业弱势群体。不过,大多数中职毕业生已经意识到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形成了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即先找个单位锻炼自己能力,再伺机选择更理想的单位。他们已经感觉到只有强化专业技能,提高综合实力,才有可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同时,他们已感到知识、技能、学历等的不足,后悔当初在学校没有好好学习,并开始寻求继续教育。由于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影响,中职学生的就业心理较为复杂,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共同特征:一是悲观失望,大部分毕业生担心就业压力大,毕业后难以找到适合的工作,对未来充满悲观失望的情绪。当遭遇择业挫折而感到无能为力的时候,他们就容易产生看破红尘、得过且过、听天由命等不良心理。二是焦虑不安,中职毕业生期望值过高和社会就业压力大的矛盾造成了焦虑不安的心理状态。部分学生错估了自身条件与社会对中职生的市场定位,高估了初次就业对今后职业生涯的影响,在不知不觉中逐渐产生了过重的心理负担,在求职中精神过度紧张,一旦达不到预定目标,挫折感就会导致就业焦虑。三是消极依赖,由于中职毕业生的年龄相对较小,生理和心理方面都还处于断乳期,具有非常强烈的依赖心理。他们认为像就业等诸如此类的事情应该由父母操心,与自己没有太大关系。
二、福建省福清市中职留守学生的特点
留守孩子是针对那些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外出打工、经商、学习,把孩子留在家乡,托亲属或他人照管的未成年子女的一种称谓。中职留守学生即是指就读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留守孩子。留守孩子问题是改革开放、人口城市化、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福建省福清市地处东南沿海,人口流动频繁,有很多人到国内外求学、经商、务工,出现了数量可观的留守孩子这一特殊群体,而且规模还在不断的扩大当中。
福清市是我国著名的侨乡,人口约120多万,海外乡亲80多万,遍布世界115个国家和地区。福清人素有“敢闯敢拼”的外向型性格特征,每家每户几乎都有在海外和省外学习、打工、经商的亲人。福清市中职留守学生除了保留有上述中职学生的共同特征外,还带有明显的福清地区留守学生的特征。
首先,长年在国外、省外经商、打工的父母,对留守在家的孩子在情感上会产生亏欠心理,可又碍于无法逾越的空间距离,所以总是通过多寄钱的经济弥补方式,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他们在外打拼的一个理念就是为了下一代,普遍存在“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再穷也不能穷孩子”的不正确心态。许多留守孩子手头零花钱多,又缺乏正确的消费观念,养成了高消费、攀比摆阔、安逸享乐等恶习,有的甚至还发展到鄙视劳动、鄙视节俭。许多中职留守学生在初三年级的时候就离开了学校,在社会上游荡半年之多,沾染了一些不良习气,行为不端,甚至走上了犯罪道路。其次,许多留守孩子的家长,其本身的文化知识水平就不高,他们在外打拼虽然辛苦但积累了一些财富,这个现象间接促成了留守孩子“读书无用论”的错误思想,他们漠视学习,成绩极差,毕业后没有掌握一技之长。遗憾的是,这些家长对孩子的学业要求也不高,只求他们在学校平安度过三年,“不给自己惹事就可以”,最高要求就是混张中专文凭,再把他们带到身边,或是办去国外自费留学、打工。再次,有相当部分的中职留守学生表现出不良的性格特征,如依赖性强、以自我为中心、胆怯等。留守孩子的代养人大部分文化程度偏低、教育观念与方法陈旧简单,除了在生活上给予留守孩子照顾外,在孩子的学习和心理成长上难有帮助。许多代养人因顾虑不是自己的孩子,而对留守孩子不敢严格管教,让他们放纵自流,或代养人教育责任心不强,使孩子处于无人管教状态。反之,有些代养人对孩子又采取专制的态度,压抑孩子的个性发展。最后,父母亲长年远在异国他乡,按常理,留守孩子对父母应该非常想念才是。然而,有不少留守孩子表示根本不想念父母,觉得他们有点陌生、朦胧、不真实,甚至有个别留守孩子还恨自己的父母,还出现留守孩子从不接听父母电话的现象。他们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更亲近,感情深厚,而对父母反而冷漠。
三、福清市中职留守学生的就业心理
上文所描述的福清市中职留守学生的特点在他们毕业求职时,折射出了一些复杂的就业心理现象。通过对福清境内的福建省侨兴轻工学校、福州市第二技工学校、福清龙华职业中专、福清三华学校等多所中职校在校生、历届毕业生的随机访谈,对周围亲朋好友家中留守的中职生历时一年以上的跟踪调查,笔者发现,相对于其他类别的中职学生而言,福清市中职留守学生在就业心理上更具有复杂而矛盾的一面,可初步归纳出以下三种类型及其成因。
1.观望心理
有一定比例的中职留守学生在走出校门后,可面临多种选择的发展机会,一是在福清就业、创业;二是自费出国留学,乃至移民,因而产生了左顾右盼的观望心理。对待工作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患得患失、频频跳槽是他们典型的写照。这种游离于工作性质、发展前景、地理位置、经济收入、福利条件之中举棋不定的摇摆心态,最终导致他们失去了太多的时间与机遇。
2.冷漠心理
相当部分留守的中职毕业生并不急于找工作上班,他们没有经济方面的负担,没有来自家庭的压力,逐渐发展成“啃老族”,即使偶尔应聘上班,也是稍不如意就炒老板的鱿鱼。据企业反馈的意见,这类毕业生通常是一怕苦,二怕累,在处理人际关系、遵守企业规章制度等方面都不尽如人意。在受到就业挫折的时候,他们就自暴自弃、不思进取,不再想主动争取择业机会,认为去什么单位都无所谓。这种冷漠心理的一种特殊表现就是逃避,最后导致成事业上的一事无成。
3.创业心理
许多留守的中职毕业生因为不满于工资待遇低、劳动强度高、技术含量少的服务性或企业的蓝领岗位,同时受到父辈创业成功的影响与鼓励,逐渐产生了自己创业的念头。有的将家族的生意延伸出来,另起炉灶,开店、开公司,甚至开工厂、搞养殖场等。这些毕业生大多家庭经济实力比较雄厚,比较容易融资,在人脉、资金、经验等方面能够获得家庭大力支持,在商海中经得起失败,也交得起学费。调查中这种毕业生不乏其人。经过几年的打拼,许多校友在各地都成为了具有一定业绩的大老板。当然,也有成绩平平的创业者,但他们依然不改自谋职业的发展之路,仍在打拼摸索中。
四、福建省福清市中职留守学生的就业心理成因
福建省福清市地处海西,改革开放较早,三十年来吸引了大量的外商、台商、华侨在此投资办厂,目前拥有融侨等多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福州江阴码头、核电站等,辖区内外资企业、台资企业、国企、乡镇企业、民营企业众多,经济实力强劲,金融商业非常之发达,多年来一直名列全国经济百强县前列。对毕业生而言,就业与创业机会可谓是得天独厚。
然而,得天独厚的经济环境和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对就业而言也是一把双刃剑。众多的就业机会造就了部分中职毕业生浮躁的就业心态,他们不安心于从基础做起,而是频频跳槽。再者,他们也都有所谓不错的退路,即使无法达到理想的就业,转而由父母亲支持办出国外留学,所以对就业产生了无所谓的冷漠态度。据企业反馈,学生能力有差距不是问题,重要的是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能够扎扎实实地从最基层做起。如果总想找一个既轻松、薪水又高的岗位,这是不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根本没有摆正心态的幼稚表现。创业心理的产生源自于部分中职毕业生渴望个人职业发展,这是积极健康的表现,但也要预防他们只想干大事,而不愿意脚踏实地,预防他们急于求成而造成冒失蛮干的后果。
(作者单位:福建省侨兴轻工学校)
一、中职毕业生就业心理的总体特征
在目前高校扩招和自主择业的形势下,学历较低的中专毕业生无疑存在较严重的心理压力。中专生正处于身心急剧发展和自我意识由分化、矛盾逐渐走向统一的时期 ,往往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和不正确的择业观。初中生考进中专后,学习压力减轻,思想变得活跃,但心理承受能力却没有相应得到锻炼和加强,容易受周围环境影响。尤其是即将走向社会的毕业生,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表现为自卑失落、焦虑紧张、自私嫉妒。而且,中专生正处于少年期向青年初期过渡的重要阶段,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心理特征有其自身特点:学习上惧怕失败,成绩不稳定;做事缺乏耐心,注意力不集中;自信心差,意志薄弱,态度消极;心理压力大,过度焦虑,性格抑郁等。
就业心理主要是指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是影响其正确择业和实现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也是毕业生价值观的具体体现。由于教育机制与中职生自身问题造成他们在学校并没有学到很多知识技能,他们缺乏学习动机,产生厌学情绪。课堂上经常是睡倒一大片,课堂外经常是无所事事,虚度光阴。中职毕业生的知识储备不如大学生,技能储备不如技校生,属于典型的就业弱势群体。不过,大多数中职毕业生已经意识到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形成了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即先找个单位锻炼自己能力,再伺机选择更理想的单位。他们已经感觉到只有强化专业技能,提高综合实力,才有可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同时,他们已感到知识、技能、学历等的不足,后悔当初在学校没有好好学习,并开始寻求继续教育。由于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影响,中职学生的就业心理较为复杂,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共同特征:一是悲观失望,大部分毕业生担心就业压力大,毕业后难以找到适合的工作,对未来充满悲观失望的情绪。当遭遇择业挫折而感到无能为力的时候,他们就容易产生看破红尘、得过且过、听天由命等不良心理。二是焦虑不安,中职毕业生期望值过高和社会就业压力大的矛盾造成了焦虑不安的心理状态。部分学生错估了自身条件与社会对中职生的市场定位,高估了初次就业对今后职业生涯的影响,在不知不觉中逐渐产生了过重的心理负担,在求职中精神过度紧张,一旦达不到预定目标,挫折感就会导致就业焦虑。三是消极依赖,由于中职毕业生的年龄相对较小,生理和心理方面都还处于断乳期,具有非常强烈的依赖心理。他们认为像就业等诸如此类的事情应该由父母操心,与自己没有太大关系。
二、福建省福清市中职留守学生的特点
留守孩子是针对那些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外出打工、经商、学习,把孩子留在家乡,托亲属或他人照管的未成年子女的一种称谓。中职留守学生即是指就读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留守孩子。留守孩子问题是改革开放、人口城市化、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福建省福清市地处东南沿海,人口流动频繁,有很多人到国内外求学、经商、务工,出现了数量可观的留守孩子这一特殊群体,而且规模还在不断的扩大当中。
福清市是我国著名的侨乡,人口约120多万,海外乡亲80多万,遍布世界115个国家和地区。福清人素有“敢闯敢拼”的外向型性格特征,每家每户几乎都有在海外和省外学习、打工、经商的亲人。福清市中职留守学生除了保留有上述中职学生的共同特征外,还带有明显的福清地区留守学生的特征。
首先,长年在国外、省外经商、打工的父母,对留守在家的孩子在情感上会产生亏欠心理,可又碍于无法逾越的空间距离,所以总是通过多寄钱的经济弥补方式,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他们在外打拼的一个理念就是为了下一代,普遍存在“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再穷也不能穷孩子”的不正确心态。许多留守孩子手头零花钱多,又缺乏正确的消费观念,养成了高消费、攀比摆阔、安逸享乐等恶习,有的甚至还发展到鄙视劳动、鄙视节俭。许多中职留守学生在初三年级的时候就离开了学校,在社会上游荡半年之多,沾染了一些不良习气,行为不端,甚至走上了犯罪道路。其次,许多留守孩子的家长,其本身的文化知识水平就不高,他们在外打拼虽然辛苦但积累了一些财富,这个现象间接促成了留守孩子“读书无用论”的错误思想,他们漠视学习,成绩极差,毕业后没有掌握一技之长。遗憾的是,这些家长对孩子的学业要求也不高,只求他们在学校平安度过三年,“不给自己惹事就可以”,最高要求就是混张中专文凭,再把他们带到身边,或是办去国外自费留学、打工。再次,有相当部分的中职留守学生表现出不良的性格特征,如依赖性强、以自我为中心、胆怯等。留守孩子的代养人大部分文化程度偏低、教育观念与方法陈旧简单,除了在生活上给予留守孩子照顾外,在孩子的学习和心理成长上难有帮助。许多代养人因顾虑不是自己的孩子,而对留守孩子不敢严格管教,让他们放纵自流,或代养人教育责任心不强,使孩子处于无人管教状态。反之,有些代养人对孩子又采取专制的态度,压抑孩子的个性发展。最后,父母亲长年远在异国他乡,按常理,留守孩子对父母应该非常想念才是。然而,有不少留守孩子表示根本不想念父母,觉得他们有点陌生、朦胧、不真实,甚至有个别留守孩子还恨自己的父母,还出现留守孩子从不接听父母电话的现象。他们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更亲近,感情深厚,而对父母反而冷漠。
三、福清市中职留守学生的就业心理
上文所描述的福清市中职留守学生的特点在他们毕业求职时,折射出了一些复杂的就业心理现象。通过对福清境内的福建省侨兴轻工学校、福州市第二技工学校、福清龙华职业中专、福清三华学校等多所中职校在校生、历届毕业生的随机访谈,对周围亲朋好友家中留守的中职生历时一年以上的跟踪调查,笔者发现,相对于其他类别的中职学生而言,福清市中职留守学生在就业心理上更具有复杂而矛盾的一面,可初步归纳出以下三种类型及其成因。
1.观望心理
有一定比例的中职留守学生在走出校门后,可面临多种选择的发展机会,一是在福清就业、创业;二是自费出国留学,乃至移民,因而产生了左顾右盼的观望心理。对待工作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患得患失、频频跳槽是他们典型的写照。这种游离于工作性质、发展前景、地理位置、经济收入、福利条件之中举棋不定的摇摆心态,最终导致他们失去了太多的时间与机遇。
2.冷漠心理
相当部分留守的中职毕业生并不急于找工作上班,他们没有经济方面的负担,没有来自家庭的压力,逐渐发展成“啃老族”,即使偶尔应聘上班,也是稍不如意就炒老板的鱿鱼。据企业反馈的意见,这类毕业生通常是一怕苦,二怕累,在处理人际关系、遵守企业规章制度等方面都不尽如人意。在受到就业挫折的时候,他们就自暴自弃、不思进取,不再想主动争取择业机会,认为去什么单位都无所谓。这种冷漠心理的一种特殊表现就是逃避,最后导致成事业上的一事无成。
3.创业心理
许多留守的中职毕业生因为不满于工资待遇低、劳动强度高、技术含量少的服务性或企业的蓝领岗位,同时受到父辈创业成功的影响与鼓励,逐渐产生了自己创业的念头。有的将家族的生意延伸出来,另起炉灶,开店、开公司,甚至开工厂、搞养殖场等。这些毕业生大多家庭经济实力比较雄厚,比较容易融资,在人脉、资金、经验等方面能够获得家庭大力支持,在商海中经得起失败,也交得起学费。调查中这种毕业生不乏其人。经过几年的打拼,许多校友在各地都成为了具有一定业绩的大老板。当然,也有成绩平平的创业者,但他们依然不改自谋职业的发展之路,仍在打拼摸索中。
四、福建省福清市中职留守学生的就业心理成因
福建省福清市地处海西,改革开放较早,三十年来吸引了大量的外商、台商、华侨在此投资办厂,目前拥有融侨等多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福州江阴码头、核电站等,辖区内外资企业、台资企业、国企、乡镇企业、民营企业众多,经济实力强劲,金融商业非常之发达,多年来一直名列全国经济百强县前列。对毕业生而言,就业与创业机会可谓是得天独厚。
然而,得天独厚的经济环境和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对就业而言也是一把双刃剑。众多的就业机会造就了部分中职毕业生浮躁的就业心态,他们不安心于从基础做起,而是频频跳槽。再者,他们也都有所谓不错的退路,即使无法达到理想的就业,转而由父母亲支持办出国外留学,所以对就业产生了无所谓的冷漠态度。据企业反馈,学生能力有差距不是问题,重要的是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能够扎扎实实地从最基层做起。如果总想找一个既轻松、薪水又高的岗位,这是不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根本没有摆正心态的幼稚表现。创业心理的产生源自于部分中职毕业生渴望个人职业发展,这是积极健康的表现,但也要预防他们只想干大事,而不愿意脚踏实地,预防他们急于求成而造成冒失蛮干的后果。
(作者单位:福建省侨兴轻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