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追求教师的专业发展,已然成为现代学校管理的核心和支柱。正如教育的改革之旅是一个向纵深推进的过程,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是一个始终在路上的状态。如何引领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如何厘定教师不同的最近发展区?又如何帮助教师突破发展中的瓶颈……直面这些问题,我们坚持真实的、持续的改进与完善,提炼了一些具体可行的校本操作,更好地助推教师们走上成长之路。
一、目标驱动:始于“我想要”
在日复一日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对于“发展”一词,更多的感受是一种外部的压力。本能的忙碌,惯性的使然,让渴望成长的心渐渐麻木。于是,“发展”也就成了被动和盲目的跟从。
利伯曼(Lieberman)指出:“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建立在需求、反思和参与者需求驱使的尝试上。”基于这样的观点,我们在实践中着意调动和激活每一位教师“我想要”的积极性,自觉自愿地“卷入”发展之列。学校通过进一步领悟“在求真中走向成功”的办学理念的内涵,促使教师静下心来思考:如何了解自己、发展自己、超越自己?
在此基础上,由教科室牵头,引导教师依据自身的心理特点、成长经历、教育个性和发展潜力,设计专业发展的规划愿景,并为每一位教师建立了“个人成长手册”。如此,把教师的内在愿望和学校的外在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产生了合理的共鸣,推动着教师敞亮地朝着“我想”“我要”的那一方启程。
二、弯道受阻:源于“我有你”
在课程改革的路上,如果不能有意识地与旧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惯习“决裂”,就会走一些弯路,遭遇到困顿、迷惘甚至失败。叶澜教授说过:“改革,必须要在改革者的头脑中形成参照系。”这意味着,我们必须通过努力的学习,在头脑中重新“织”起了一张“网”,确立了新的参照系,才能扫清发展道路上的盲区。
这里的“你”,指的是宽泛意义上的“学习”,形式不拘,内容多元。
可以是分散学习,比如“共读一本书”:全体老师人手一本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期初下发,自主阅读,期末交流。老师们用最经济、最少限制、最滋养人的方式进行自主吸纳,对提升文化品位,促进专业成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也可以是集中学习,比如“专家面对面”:搭建平台,把一些资深的同行、专家请到老师们的身边,优秀教师薛瑞萍的《把世界带进教室》、江苏省无锡市广播电视大学书记、江苏省无锡市德育专家王仁刚的《师爱——教育生命的最强音》、江苏省无锡市教育研究中心的张烨老师的《优秀班集体建设》,等等。每一次讲座,都会在教师当中获得一份共鸣,引发一场讨论;每一次讲座,都会给予教师观念的撞击,思想的交锋。
可以是针对个体的举措,比如“小课题研究”:学校在突出核心课题——“求真:学校公共生活的研究”(无锡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的研究之外,鼓励一部分教师申领个人课题,请无锡市教科所的专家每月来校指点迷津。内研和外训双轨并进,为教师专业发展增添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也可以是面向团队的工程,比如“发展共同体”:教师在适应期、成长期、骨干期、成熟期各阶段,都会面临不同的瓶颈。苏省无锡市前洲中心小学(以下简称“我校”)针对不同层次教师的成长需求,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共同体。教师自愿参与、同伴互助,形成团队专业发展的合力。为了使“共同体”具有稳固的基地保障,我校还实行了“导师制”,充分发挥名师大家的专业引领作用,加强对教师的菜单式培训和跟踪式培养,多层次打造学科领军人物和拔尖人才的后备梯队。
三、通道加速:基于“我在场”
伴随着不断充电、加油的学习过程,教师的专业发展得以持续前行,并依托着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进入加速发展的有效通道。我们让更多的教师以“亲历者”的身份,沉潜在教育改革现场,经历着“从学校内生长出来,又作用于学校改进”的校本研究活动。
⒈用课例锤炼教师
教师的专业发展,最终的落脚点在课堂。以课例为载体带动教研促进教师发展的方式,对农村教师突破课堂瓶颈十分有效。在为了“上好一堂课”而反复打磨的过程中,充满了丰富的研究机会,最大限度地创生了教育实践的智慧与经验。近年来,我校就以“同课异构”“一课多上”等多种方式,切实有效地展开了“以生为本”的改课研究,使广大教师获得了“大跨步”式的提高。
⒉用管理服务教师
教师的专业发展,最需要的是拥有人性温度的管理,是给予教师生命成长的关注与尊重。学校从“驭人之术”走向“成人之道”,通过管理重心的下移,实行“岗位责任制”,建设“学科组长——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研究梯队,围绕有主题的学科教学实践,实现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
⒊用评价激励教师
教师的专业发展,最具说服力的是评价一环。本着真诚、客观的原则,对教师们的专业发展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剖析,并指明该努力的方向。尤其是教师不可避免地遇到瓶颈问题时,更要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作用,帮助他们走出瓶颈,在展业发展的路上健康前行。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当前的一个热门话题,是一个“在成事中成人”的持续改进的过程。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作出更深入的思考,还有很多规律等待我们作出更具体的研究,我们依然正在路上!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前洲中心小学)
一、目标驱动:始于“我想要”
在日复一日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对于“发展”一词,更多的感受是一种外部的压力。本能的忙碌,惯性的使然,让渴望成长的心渐渐麻木。于是,“发展”也就成了被动和盲目的跟从。
利伯曼(Lieberman)指出:“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建立在需求、反思和参与者需求驱使的尝试上。”基于这样的观点,我们在实践中着意调动和激活每一位教师“我想要”的积极性,自觉自愿地“卷入”发展之列。学校通过进一步领悟“在求真中走向成功”的办学理念的内涵,促使教师静下心来思考:如何了解自己、发展自己、超越自己?
在此基础上,由教科室牵头,引导教师依据自身的心理特点、成长经历、教育个性和发展潜力,设计专业发展的规划愿景,并为每一位教师建立了“个人成长手册”。如此,把教师的内在愿望和学校的外在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产生了合理的共鸣,推动着教师敞亮地朝着“我想”“我要”的那一方启程。
二、弯道受阻:源于“我有你”
在课程改革的路上,如果不能有意识地与旧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惯习“决裂”,就会走一些弯路,遭遇到困顿、迷惘甚至失败。叶澜教授说过:“改革,必须要在改革者的头脑中形成参照系。”这意味着,我们必须通过努力的学习,在头脑中重新“织”起了一张“网”,确立了新的参照系,才能扫清发展道路上的盲区。
这里的“你”,指的是宽泛意义上的“学习”,形式不拘,内容多元。
可以是分散学习,比如“共读一本书”:全体老师人手一本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期初下发,自主阅读,期末交流。老师们用最经济、最少限制、最滋养人的方式进行自主吸纳,对提升文化品位,促进专业成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也可以是集中学习,比如“专家面对面”:搭建平台,把一些资深的同行、专家请到老师们的身边,优秀教师薛瑞萍的《把世界带进教室》、江苏省无锡市广播电视大学书记、江苏省无锡市德育专家王仁刚的《师爱——教育生命的最强音》、江苏省无锡市教育研究中心的张烨老师的《优秀班集体建设》,等等。每一次讲座,都会在教师当中获得一份共鸣,引发一场讨论;每一次讲座,都会给予教师观念的撞击,思想的交锋。
可以是针对个体的举措,比如“小课题研究”:学校在突出核心课题——“求真:学校公共生活的研究”(无锡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的研究之外,鼓励一部分教师申领个人课题,请无锡市教科所的专家每月来校指点迷津。内研和外训双轨并进,为教师专业发展增添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也可以是面向团队的工程,比如“发展共同体”:教师在适应期、成长期、骨干期、成熟期各阶段,都会面临不同的瓶颈。苏省无锡市前洲中心小学(以下简称“我校”)针对不同层次教师的成长需求,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共同体。教师自愿参与、同伴互助,形成团队专业发展的合力。为了使“共同体”具有稳固的基地保障,我校还实行了“导师制”,充分发挥名师大家的专业引领作用,加强对教师的菜单式培训和跟踪式培养,多层次打造学科领军人物和拔尖人才的后备梯队。
三、通道加速:基于“我在场”
伴随着不断充电、加油的学习过程,教师的专业发展得以持续前行,并依托着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进入加速发展的有效通道。我们让更多的教师以“亲历者”的身份,沉潜在教育改革现场,经历着“从学校内生长出来,又作用于学校改进”的校本研究活动。
⒈用课例锤炼教师
教师的专业发展,最终的落脚点在课堂。以课例为载体带动教研促进教师发展的方式,对农村教师突破课堂瓶颈十分有效。在为了“上好一堂课”而反复打磨的过程中,充满了丰富的研究机会,最大限度地创生了教育实践的智慧与经验。近年来,我校就以“同课异构”“一课多上”等多种方式,切实有效地展开了“以生为本”的改课研究,使广大教师获得了“大跨步”式的提高。
⒉用管理服务教师
教师的专业发展,最需要的是拥有人性温度的管理,是给予教师生命成长的关注与尊重。学校从“驭人之术”走向“成人之道”,通过管理重心的下移,实行“岗位责任制”,建设“学科组长——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研究梯队,围绕有主题的学科教学实践,实现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
⒊用评价激励教师
教师的专业发展,最具说服力的是评价一环。本着真诚、客观的原则,对教师们的专业发展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剖析,并指明该努力的方向。尤其是教师不可避免地遇到瓶颈问题时,更要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作用,帮助他们走出瓶颈,在展业发展的路上健康前行。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当前的一个热门话题,是一个“在成事中成人”的持续改进的过程。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作出更深入的思考,还有很多规律等待我们作出更具体的研究,我们依然正在路上!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前洲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