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勤门 爱上一座城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SHUIXIAOFENG25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近百年来中国城市文化发展的进程中,若论精致与情调,还得回望“十里洋场”。
  拨开浮华炫丽的外表,海派文化素以摩登、开放且多元而闻名。重温昔日的沪上风光,对于年长者而言是一种亲切,对于年青一代来说则更多是新奇。如今,怀旧的不仅只有“老上海”们。有人说,要寻访真正的“上海”,会发现它藏在今天外滩异国风情的建筑里,藏在弄堂的烟火气里,藏在张爱玲的小说里……
  其实,它还藏在上海“克勒门文化沙龙”(以下简称“克勒门”)里。
  2017年,迎来自己五周岁生日的“克勒门”与艺术人文发展基金会共同在沪主办了一场名为“Color Shanghai——美在上海”的文化盛典,通过声音、美术、旗袍、京剧、温情和美育六个部分多角度呈现上海的城市文化。
  当浮躁成为现代社会的通病,上海在不少人眼中,已然成为了商业与金钱的坐标之一。然而,“克勒门”此番别致的庆生方式,却为人们又一次发掘出了喧嚣背后这座城市厚重的一面,耐人寻味。
  说起来,“克勒门”从当年创立,到如今成为沪上文化圈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跟“文人雅集”的力量推动密不可分。
  它是上海的文化人自发形成的文化沙龙,由作曲家陈钢和已故作家程乃珊最早发起。随后,主持人阎华、上海国际贵都大酒店总经理嵇东明、艺术评论家林明杰等人士加入,并且逐渐汇聚了一批上海文化名人。他們中既有音乐家、作家、诗人,也有电影人、画家、收藏家、摄影家、学者等等;从最初下社区、进高校,去各处讲上海故事,拓展成了以海派文化为核心、基本每月一次的主题文化沙龙。
  “克勒门”这个名字,由陈钢所取。“克勒”一词原为英语colour的音译,是中西精英文化融合的产物,也是上海人都懂的“切口”。“克勒”指的是追求高雅文化和生活品位的人群。在陈钢看来,上海的“老克勒”如今已经慢慢老去,但这种追求精神应当传承下去,于是就诞生了一个以此为名的文人聚会平台。陈钢说,自己从当年父亲陈歌辛的人际交往中就发现,文人相聚组织沙龙是很精彩的事情,小众文人精英的聚会,往往互相碰撞出很多精彩的火花。不过到了今天,光继承形式还不够,应该把小众精英文化变或能让大众接受的东西,
  历数“克勒门”曾举办过的沙龙活动,很多都让参与过的人至今回想起来仍津津乐道。比如2013年5月,白先勇先生《永远的尹雪艳》沪语话剧上演,成为城中热议之事。他也做客“克勒门”沙龙“寻梦”上海故事,讲述了自己童年生活的白家故居;同时,沙龙还邀请来了89岁百乐门琴师,请来了白先勇在南模中学的同桌,当年的旗袍裁缝,聊起百乐门与金大班……
  又如纪念陈逸飞逝世八周年的专题活动。其胞弟陈逸鸣带来了陈逸飞从未露面的儿时习作,还有“占领总统府”的圆珠笔初稿;林明杰和画家谢春彦共同回望往事;甚至沙龙还请来了周庄的小贩,她们所唱的纪念陈逸飞的江南小调震惊四座。
  再如上海王开照相馆的地库里翻出上海老照片的新闻传出后,“克勒门”就请来了王开的当事人、解放前的“小开”、大光明电影院老板之子胡思华等人,辨赏阮玲玉、周璇、胡蝶等电影明星的绝代风华。当尘封的记忆被打开,原本定格的画面仿佛又开始有了生命力。
  还有,在去年最火的上海博物馆“大英百物展”的最后一天,“克勒门”联手上博呈现了一场“博物馆奇妙夜”,梳理100件展品、讲述100天的故事,100分钟的精彩让人感慨,对博物馆的好奇之心简直“停不下来”。
  在一座高速运转的城市里,将原本小众的聚会交流,延伸成一种情怀和责任,走进“克勒门”,让人对“玩”又有了更多的理解。也许,当玩到一定境界,内心反而会更加沉浸和安定。
  带着对“克勒门”和文人雅集的好奇,日前,《中国收藏》杂志记者专程采访了“克勒门”四大创立人之一、艺术评论家林明杰。相信以下他的独到见解,能为今天的雅集赋予更多的新意。
  古今中外,只要是有文化的地方就有雅集。作为人们社交圈中的一种形式,传统的文人雅集主要以谈论“风花雪月”为主,比起谈生意之类,这显然不够实用,但正是这种貌似没用的形式,影响了人类的文明。
  传统文人雅集在今天又有复兴的趋势。而“克勒门”更贴近中西结合的风格,因为它也带有西方沙龙的性质。最初是陈钢先生和程乃珊女士在私人聚会上决定要一起关注失落文化,做着做着,我们也开始加入进来。直到现在,“克勒门”已经成了一个有情趣、有意义的艺术交流。不同领域的文化人、艺术家之间有契合、有澎湃、有交流、有共鸣,每次的派对围绕一个话题,大家从各个层面来回望百年海派文化的发展脉络。
  我们过去的文化传统有自娱自乐的意味,比如你看传统文化中那些被“玩”得很好的东西,跟老百姓似乎都没什么关系。但是到了现代文明社会,讲究人与人的平等,不去用阶级区分,如果再抱着办雅集是为有钱有文化的人服务的思想就落后了。“克勒门”汇聚了百来个人,办沙龙、做雅集,梳理历史,为当下和未来提供思考,我们希望身处信息时代,能够把小众沙龙变成大众的传播与思考。所以你看“克勒门”不但开设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还邀请不同的媒体来一道关注,并且与出版社合作,将“克勒门”的题材故事出版成大众共享书籍,如此等等。艺术不是小众化、精英化的,就像数学家是少数,但应用却是大众,艺术也是如此。
  “克勒门”没有很强的功利性,也不接受商业赞助。做到今天,得到政府和相关机构的支持,我们希望大家都是参与者,一起来助力文化的推动。同时,因为是一群文化人聚在一起,索性也就“不讲究一些”,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的约束,大家开心就好。对于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而言,把自己拥有的资源拿出来共享,就是一种快乐。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玩,没准就会玩出一个时代文化来,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不就是如此吗?
  借此我也想澄清一下,我们做“克勒门”不是要去怀念过去的贵族生活有多好,而是想要探索,一个现代文明的大都市是如何建立起来的。我们今天的条件要比前人优越,借助前入的“肩膀”去梳理,才能走得更远。这种传承往小了说是为都市文化,往大处看是为现代文明,因此我认为我们在做这些的时候既不要去妄自菲薄,也没必要清高。
  也有人说,“克勒门”的聚会活动好像是在讨好迎合大众,这其实也是一种偏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国人的眼界越来越宽,大众向往精神生活是很正常的事,让更多人过上过去只有少数人才能过上的生活,是一种进步。站在艺术的角度来说,每个沙龙就像一个小小的实验室,通过少数人的探索,让大多数人能够共享,这也是对社会文明的一种推动。
  所以如果“装”得过了,雅集也就不好玩了。
其他文献
在很多市场专家眼中,去年亚洲20世纪及当代艺术市场无疑是属于赵无极的。一年中两度刷新拍卖纪录,在一级市场和公共机构的展览中表现出了巨大的活力。那么,是什么推动了香港拍场的“赵无极热”?作为东西融合的艺术典范,赵无极的抽象艺术在西方艺术不断涌入亚洲的当下,正愈发展现其经得起市场考验的魅力。  在前不久结束的佳士得香港秋拍“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晚间拍卖”中,赵无极的《29.01.64》经过13分钟竞价,
期刊
在20世纪中国绘画大师中,潘天寿的存世作品是最少的一位。  究其原因大致有三点:一是,潘天寿一生致力于美术教育,将自己生命的大部分时间倾注其中,为此付出了不懈的努力,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二是,他创作态度严谨,绝不粗制滥造;三是,“文革”期间他受到严重冲击,以致1966年2月之后,在其生理生命和艺术生命都极其旺盛的时候被剥夺了人生自由,之后再没有重要作品问世(一般认为现藏潘天寿纪念馆的《梅月图》是他
期刊
3月春暖花开,又到了三五好友相约出去走走,拥抱自然的美好季节了。古人雅集,其实还是因为习俗而延伸出来的玩儿。既然有个“雅”字,到场的必然都是有两把刷子的文人;平头老百姓约一个,那感觉也许和我们今天逛街吃飯之类的差不多。  不过我总认为,雅这件事,跟一个人的内心境界有莫大关联,不管古今中外、钱多钱少,心有清风明月,多半也是一个有趣之人。  聊聊雅集,这应该是个轻松的话题。回顾下过去再看看今天,  玩
期刊
历史上最著名的雅集莫過于兰亭。琴棋书画诗酒茶,高山流水觅知音。古人的风雅,今天如何解读?
期刊
苏州吴氏作为晚清到民国时期苏州地区著名的收藏世家,从祖父吴大澂开始,就以所藏青铜器、玉器、书画、碑帖、古籍、文房等闻名江南。至梅景书屋主人吴湖帆,在继承祖父藏品的基础上,继续四方蒐集书画、碑帖,因此成为近代最著名的书画家、鉴赏家。近日,一场“梅景传家——清代苏州吴氏的收藏”在苏州博物馆开幕,展期将至3月11日。通过吴氏祖孙两代人的收藏,可以进一步追寻以吴氏为代表的苏州收藏家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
期刊
徽商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的群体,他们的显著特点就是崇尚文化。其它领域一样,商界也存在看竞争,商界也有成功者与失败者,成功与失几不仅取块于机遇、资源等客观因素,更取决于商人的主观因素——知识、能力、文化性格。“商”最需要的就是知识,需要捕捉信息的能力。他们从事商业活动,却醉心于中国文化,是商贾,却饱读诗书,虽有一身商人气,但也不乏书卷气。  ——著名徽学研究专家、巡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朱万曙教授。 
期刊
近年来,藏家购藏文物艺术品正变得越来越理性,遇到心仪的藏品时,他们很关注藏品递藏是否有序,有无可靠的出处等等。而熟悉中国古代书画的人都知道,如果一件带有被《石渠宝笈》著录标签的拍品流向市场,即便还未目睹其“真容”,闻者都一定会先“高看一眼”。對于今人来说,《石渠宝笈》著录是绕不开的一件收藏宝典。  作为追寻清宫书画收藏的宝贵史料,从《石渠宝笈》联想到清宫收藏,有一处建筑不能不提,那就是圆明园。  
期刊
除了咖啡、美酒、高脚杯,雅集还有怎样的别致風味。“第一站”我们先到上海,看看今昔的海派文人们都在玩些啥?
期刊
說起来,传统雅集似乎是文人专属,跟“下里巴人”没有半毛钱关系。不过在这个互联网时代,雅集有了更新的玩儿法,再以阶级来区分雅不雅,你就Out了。
期刊
相传古代先民在每年农历三月三日“上巳节”这天,都要相约亲朋到水边沐浴、洗濯,借以去除上一年遗留的风邪与灾祸,这就是“祓禊”。这样的文化与早期中国崇拜的多自然神有关,富有朴素的浪漫主义色彩。  在此后的《南齐书》中,祓禊被明确指出在阳春三月三时。这样正式的祈祀活动,在两晋时期又因美酒的催化而逐渐形成文人雅士的曲水流觞。试想,阳春三月,正是一年春暖花开之时。东晋王羲之等文人当年那场著名的雅集被后世称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