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么他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在素质教育不断开展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意识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基础所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成为当前教育面临的首要任务。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阵地,对学生创新意识的高低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素质就成为了目前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谈一下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看法。
一、给每个学生营造创新的机会
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创设各种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的机会,让他们积极参与、主动学习。这样可以使学生暴露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对一些疑难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实验、猜想、验证、引导学生寻求正确方法,围绕该问题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然后教师组织同层次的学生展开讨论,同时巡回分类指导,教师有选择地参与各组讨论。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这样能够使学生在老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下,进行观察、分析、探究和尝试,引发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培养了学生实验、观察、动手、动脑、分析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鼓励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即要重视直观教具的使用,还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参加实践操作活动。仅教师的演示,没有学生的亲自操作,学生获得的知识还是比较肤浅的,只有让每个学生都参加实践操作,运用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才可能使所有学生获得比较充分的感知,才便于储存和提取信息。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得到培养,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可见亲自参与、亲自实践是何等重要,课堂教学本身就是学生生命整体的体验和发展的过程,在学习活动中,如果有多种感官的参与,可提高大脑的兴奋性,促进建立暂时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实践操作,让学生手、口、脑等各种感官参与学习,在活动中发展探索能力。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教师让学生动手操作,有的学生将牙膏盒的面剪下来比较;有的学生在纸上描出长方体的各个面进行比较;有的学生用直尺量长方体的棱长……学生通过剪一剪、量一量、画一画、比一比、说一说等实践活动,初步了解长方体各个面的特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动手、动脑、直观感受长方体的各个面、棱之间的特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充分体验生活问题的生动性和解决方法的多样性,促进了他们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素质,又能在活动中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本领,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三、在知识应用中培养创新意识
学生通过课堂的练习,理解和掌握了新知识,形成了基本技能和技巧,初步具有了解决问题的意识。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教师还可以引导知识迁移,或者留给学生创造性作业,或者给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现实生活,让学生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
例如,学生掌握了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础性质后,让他们自己去探索比的基本性质;学生学习了行程问题应用题后,让他们自己去尝试解答工程问题应用题等等。这样引导知识迁移,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技能,从一个情境迁移到另一个情境中去,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他们获得许多有益的启发,并借以解决自己要研究解决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及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又如,提供一些数据让学生自己设计各种不同的问题;联系生活实例,由学生自己编拟数学问题,自己解答;提供一些已知条件,让学生选择条件组合成各种问题;进行一些答案不是唯一的练习等等。这样留给学生创造性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探究与思考的习惯。
再如,学生学习了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后,让他们到实地去计算一些不规范平面图形的面积;学生学习了圆柱体的表面积、体积以及圆锥体体积的计算后,让他们放学回到家里去计算有关物体的表面积或体积等等。这样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任何习惯的培养一样,在培养过程中它都会自始至终地受到一些习惯势力的抗衡。为了较好地消除培养过程中的消极因素,教师应练好“内功”,不断的充实自己,有创新意识的老师才能培养出有创新意识的学生。
【作者单位:泗洪县城头实验学校 江苏】
一、给每个学生营造创新的机会
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创设各种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的机会,让他们积极参与、主动学习。这样可以使学生暴露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对一些疑难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实验、猜想、验证、引导学生寻求正确方法,围绕该问题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然后教师组织同层次的学生展开讨论,同时巡回分类指导,教师有选择地参与各组讨论。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这样能够使学生在老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下,进行观察、分析、探究和尝试,引发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培养了学生实验、观察、动手、动脑、分析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鼓励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即要重视直观教具的使用,还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参加实践操作活动。仅教师的演示,没有学生的亲自操作,学生获得的知识还是比较肤浅的,只有让每个学生都参加实践操作,运用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才可能使所有学生获得比较充分的感知,才便于储存和提取信息。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得到培养,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可见亲自参与、亲自实践是何等重要,课堂教学本身就是学生生命整体的体验和发展的过程,在学习活动中,如果有多种感官的参与,可提高大脑的兴奋性,促进建立暂时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实践操作,让学生手、口、脑等各种感官参与学习,在活动中发展探索能力。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教师让学生动手操作,有的学生将牙膏盒的面剪下来比较;有的学生在纸上描出长方体的各个面进行比较;有的学生用直尺量长方体的棱长……学生通过剪一剪、量一量、画一画、比一比、说一说等实践活动,初步了解长方体各个面的特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动手、动脑、直观感受长方体的各个面、棱之间的特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充分体验生活问题的生动性和解决方法的多样性,促进了他们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素质,又能在活动中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本领,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三、在知识应用中培养创新意识
学生通过课堂的练习,理解和掌握了新知识,形成了基本技能和技巧,初步具有了解决问题的意识。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教师还可以引导知识迁移,或者留给学生创造性作业,或者给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现实生活,让学生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
例如,学生掌握了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础性质后,让他们自己去探索比的基本性质;学生学习了行程问题应用题后,让他们自己去尝试解答工程问题应用题等等。这样引导知识迁移,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技能,从一个情境迁移到另一个情境中去,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他们获得许多有益的启发,并借以解决自己要研究解决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及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又如,提供一些数据让学生自己设计各种不同的问题;联系生活实例,由学生自己编拟数学问题,自己解答;提供一些已知条件,让学生选择条件组合成各种问题;进行一些答案不是唯一的练习等等。这样留给学生创造性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探究与思考的习惯。
再如,学生学习了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后,让他们到实地去计算一些不规范平面图形的面积;学生学习了圆柱体的表面积、体积以及圆锥体体积的计算后,让他们放学回到家里去计算有关物体的表面积或体积等等。这样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任何习惯的培养一样,在培养过程中它都会自始至终地受到一些习惯势力的抗衡。为了较好地消除培养过程中的消极因素,教师应练好“内功”,不断的充实自己,有创新意识的老师才能培养出有创新意识的学生。
【作者单位:泗洪县城头实验学校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