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困惑、思考与突破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c6579245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最可贵的新意,在于确立并凸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体现这一思想的具体举措,是重视选修课的开设,并将其纳入了学分管理。教材品种的多样化,课程选择的自主性,给了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会。但几乎与此同时,许多语文教师的心头却可能飘过一丝愁云。为何?下面,笔者拟就如何面对高中语文选修课问题,谈谈困惑和思考。
  
  一、困惑与思考
  
  1、修与必修的界定
  困惑:许多高中语文老师可能会有这样的体会,必修课程的教学,除了重视了过程性的三维目标、凸显学生自主性之外,与传统的课堂教学差异不是很大,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么选修课该怎么上呢?是不是只是让学生来一个“自主选课秀场”之后,让它沦为另一形式的“必修”呢?
  思考:必修课侧重于知识的掌握、积累与运用,而选修课更看重对知识的理解、感悟、体验、实践与探究;必修课侧重做必要的知识与技能的储备,而选修课更看重学生的兴趣培养、体验拓展、探究纵深,有着更鲜明的自主性;必修课要保证语文教学的基础与均衡性,而选修课则关注个性的培养与发展。
  2、选修与高考的关系
  困惑:在当代中国,任何一项教育改革,如果无视高考这根神奇的魔棒的威力,其推行过程必然是四处碰壁,其结果必然是头破血流。选修课,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教学目标的飘忽,让一向习惯于操练“规定动作”的语文老师失去了主张。这真是“给我更大的空间,我反倒感到茫然;给我更多的自由,我反而失去方向”。如何搭建架通选修课与高考的桥梁,也是许多语文教师挥之不去的“苍茫心事”。
  思考:与新课程相呼应的新考纲提出:“高考语文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如果不通过选修课着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必然无法成功应对新高考。就在2007年9月12日的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长周济透露,目前的中考和高中招生制度将进行重大改革,以克服我国教育中“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足”的“致命弱点”。今年琼、宁、鲁、粤四省区新鲜出炉的新课标高考试卷,已经出现了选做题,其着眼检测学生的分析探究能力,相信今后这样的考题会更多,权重会更大,所以开好选修课与高考并不对立:我们所真正该关注的是,如何搭建选修课这—平台,以及怎样有效地用好这—平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应对新高考。
  3、学生与教师的角色定位
  困惑:“选修”,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有所“选择”,有所“研修”,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理所当然应受到最大限度的尊重。选修课堂上,教师与学生,谁将掌握更大的活语权呢?老师若在选修课堂上,仍然实行满堂灌,越俎代庖,包办一切,那岂不是变成了“有进无修,你选我教”了吗? 思考:选修课上,教师角色具有多元色彩,既是组织者、管理者,也是参与者;既是施教者、引导者,也是学习者,地位上与学生是平等的。教师应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不要紧握话语权不放,而应积极参与、融进学生的研修活动,学会倾听,与学生平等对话。
  诸多困惑构成的层层迷雾,萦绕在语文教师的心头,不由得我们不去思考。如何拨散迷雾见青天,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选修课修习之路呢?
  
  二、寻找突破口
  
  1、迅速切换教学理念,切实构建师生鉴赏、探究、研習的平台
  选修课,实质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延伸、拓展、提高和升华。简单粗暴地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或将必修课的补习课,上成应试的训练课,上成大学的选修课,都有悖于增设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初衷。《论语》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习”字的本义,就是小鸟反复地练飞的意思。选修课,该是且学且习的课程。所以选修课应将“自主、合作、探究”落到实处,让学生在自学中发现,在合作中探究,在研习中感悟,真正做到学有所思,悟有所得。
  2、教师要重视业务的“再充电”与“升级”
  如果一个语文教师业务素养浅薄、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迂腐,势必严重制约选修课的实际效能。所以,除了观念的更新,语文教师的业务的“继续充电”就成了重中之重。所以,教师应该自我继续教育,重视在岗进修,多读书,勤钻研,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努力做一个主动学习、勤于积累、敢于创新的底蕴丰厚的高中语文教师。
  3、评价方式要有弹性
  语文选修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于该课程的评价,固然可以通过书面试题来测评,但这绝不该是评价方式的全部。选修课的开设,有的侧重于实际知识性和技能的操作训练研习,有的侧重审美情感体验,有的关注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与语文素养的积淀。所以,其评价应着眼于“差异性”和“多样性”,甚至做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要重过程、重体验,关注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的表现,如以态度、创意、责任心、意志力、合作精神、参与程度和交往能力等方面的提高作为评价的重点。必须是知识性评价、情感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多管齐下,既可定量评定,还可定性分析,不必简单划一,应保持灵活的弹性,更好地发挥评价方式对选修课的导向功能。
  以上困惑与思考,是笔者“遭遇”高中语文选修课的一些粗浅感受,并不揣浅陋提出三点应对做法,以期收到抛砖引玉之功。
其他文献
[摘要]现在很多学生对词汇积累不重视,从而影响英语学习效率的提高。笔者认为词汇积累是学习英语的基础,没有很好的词汇基础,就无法学习一门语言。有些学生对词汇积累相当头痛,笔者提出通过学习构词方法、根据语境猜测词义、扩大阅读容量、学习文化背景和课后不断巩固等方法来加强词汇积累和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词汇积累 猜测词义文化背景      一、英语词汇学习现状      近年来,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有
汉语中,帽子常被用来象征加给某人的罪名或坏名义。如,“高帽子”象征对人的吹捧奉承。英语中也有许多关于hat的习语,这些习语形象生动,蕴涵着英美民族丰富而深厚的文化风情,下面就给大家列举一些。  1.at the drop of a hat立即,马上   He’s willing to cancel the order at the drop of a hat.他愿意马上取消定货。  2.hang
苏教版《选读》篇目《刺客列传》中有几个句子,学生对它们有自己的译法和理解,看似符合句意,读起来也较为通顺,可从语法结构上加以分析、比较,结论又是否定的。举例如下: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学生翻译为“太子和宾客知道这件事,都穿着白衣服戴着白帽子来给他们送行”。对这样的译句读起来也没有什么问题,但从语法结构上仔细分析,就发现了问题。译句前部分的主语是“太子和宾客”,谓语是“知道这
英语词汇识记包括对单词、短语、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的识记。词汇是学习语言的基础。英国语言学家Wickins(1972)指出:没有语法,人们很难很好地表达,而没有词汇,则什么也不能表达。词汇在语言中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新教材(G0 For It)的特点是:突出语篇、注重交流、强调运用,语言的功能性、交际性体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词汇量的扩大。新教材七年级(上)的生词及习惯用语有约750个,而旧教材初一(
随着新课程的推广,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自主学习。那么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对学生自主学习历史有何功能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作一简要的探析。   首先,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活学生思维   学生对于历史课普遍缺乏兴趣,这种情况由来已久。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这种状况与历史课程资源极其单调乏味的状况有很大关系。  
时下,不少人认为应取消考试制度,代之以成长的记录袋、教师评语方式等,这些评价方式固然能比较全面地反映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但操作起来相当繁琐,教师大多会不胜其烦而最终流于形式,而且主观随意性较大,缺乏客观性和公正性。同时,由于我国目前教育资源的缺乏,选拔性考试在近期依然是首选方式,所以我认为,要取消考试制度也是不现实的。那么,作为一位语文教师,我们到底该拿什么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业成绩呢?我认为,我们可
书面表达是中学英语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高考必考题型之一。近年来英语高考书面表达都是25分,占总分的1/5。由此可见,书面表达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然而现状却不容乐观。学生对写作充满畏难情绪,可以说“谈写色变”,而且写作水平低下。如何改进写作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尝试提升书面表达能力的如下四种方法:    一、兴趣培养,让学生想写    “兴趣是最好的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的人才不仅要有较全面的素质,更需要有创新的活力,能承担知识创新的重任,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需要。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本人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探索出如下几种途径:      一、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是创新的开始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爱因斯坦也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所谓素质,是指事物本来的性质。素指“本来的”,引申为“事物的基本成分”。素质具体讲是事物的基本成分的性质。素质教育指“事物的基本成分的性质教导和启发”。只要是一个完整的人,人类有的能力都应该具备,如一个人能打球、唱歌、跳舞,能学语文、数学、物理、英语、化学……具有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所以所有教育都是素质教育。  人们常说: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笔者认为人们对这种说法有不同见解。因为
新课改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随着新课改实验的深入,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1.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反思    新课改明确提出了要“积极倡导课堂上经常性地采用分组的方式”,让学生讨论、合作,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从实际的效果看,许多内容选择得不够恰当,这里主要指内容的多少,难易不够适中,讨论时间的分配也不够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