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是一门发展思维能力的学科,数学教学的裨是进行思维训练的教学。因此,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只把目光停留在数学知识和解题方法上,而是应该以他们为载体,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数学思维训练
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 .数学教学的思维训练,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 思维训练的主阵地,所以,要把思维训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各个方面。激发学生思维动机,理清学生思维脉络,培养学生思维方法,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创设出各种有问题情景和故事情景的环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心理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创造良好的条件。例如在教学“概括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时,我出示了一道这样的问题:下面那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哪些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同学们一看到题,就用分子除以分母的方法去寻求答案。结果两分钟后,有的同学还没做完,这时,我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说:“你们可以随意说出一个分数,老师不用计算就能很快说出这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信不信?”这时,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好奇心纷纷举手考老师。当我把这些分数板书并且一一正确对答之后,学生的求知欲望被完全激发出来,很想知道老师迅速给出答案的奥秘,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这时,学生就会自主地去探究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甚至学生之间还会合作共同探究。这样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主动探究,难点不攻自破,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二、理清学生思维脉络
认知心理学家指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寓于知识发展之中的。”在教学中,对于每一个问题,既要考虑它原有的知识基础,又要考虑它下联的知识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思维,并逐步形成知识脉络。我们教学的关键在于使学生的这种思维脉络清晰化,而理清思维脉络的重点就是抓住思维的起始点和转折点。数学知识的脉络是前后衔接、环环紧扣的,并总是按照发生—发展—延伸的自然规律构成每个单元的知识体系。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也是如此,或从已有的经验开始,或从旧知识引入,这就是思维的开端。从学生思维的起始点入手,把握住思维发展的各个层次逐步深入直至终结。如果这个开端不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或思维特点,学生就会感到问题的解决无从下手,其思维脉络就不会在有序的轨道上发展。
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这一内容时,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平均分入手,把握住平均分与按比例分配的關系,即把一个数量平均分就是按照1:1的比例进行分配,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很自然地引入按比例分配,为学生扫清了认知上的障碍。当然,不同知识、不同学生的思维起点不尽相同,但不管起点如何,作为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必须从思 维的“发生点”上起步,以旧知识为依托,并通过“迁移”、“转化”,使学生的思维流程清晰化、条理化、逻辑化。
三、化抽象为直观,促进学生思维
在数学基础知识教学中,应加强形成概念、法则、定律等过程的教学,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然而,这方面的教学比较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在教学时,应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如在教学“角”这部分知识时,为了使学生获得关于角的正确概念,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和模型:如三角板、五角星和张开的剪刀、扇子形成的角等,从这些实物中抽象出角。接着再通过实物演示,将两根细木条的一端钉在一起,旋转其中的一根,直观地说明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可以得到大小不同的角,并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学具亲自动手演示,用运动的观点来阐明角的概念,并为引出平角、周角等概念做了准备。
四、引导思维方法,学会科学思维
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思维的方向,提出的问题要富于启发性、层次性。既要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又不能超越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还应注意用词的准确,要注意让学生学会顺向、逆向和发散思维。例如:对圆柱体面积的计算教学,教师先让学生掌握常规思维的简单应用,然后再让他们掌握多向思维的面积计算。在几何问题教学中,从用一种方法解答到多种方法解答,都体现出思维训练的渐进性。学生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学会科学地思维,并逐步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的。如指导学生解答一道复杂的几何题。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法”或“综合法”对题中的数量关系、已知条件进行分析,并加以逻辑推理,以确定解题思路。学生在对题中的数量关系、已知条件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就存在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的交替进行的问题。平时多加以这方面的思维训练,必定能让学生学会科学地思维。
五、加强分析、综合、类比方法的训练,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分析法的思维过程,比较切合学生的思维实际,为学生所乐于接受,且易于找到解题的途径。而综合法的形式便于叙述。所以,解题时最好边分析边综合。这对于较难较复杂的问题,就更为适用。类比的方法将把思维对象与已知的知识、解法联系起来,从它们相似关系中发现解决问题的“钥匙”。因此,加强分析、综合、类比方法的训练,有机地将它们揉合在一起,这对于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是大有助益的。逻辑思维是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所进行的思考活动,是一种有条件、有步骤、有根据、渐进式的思维方式,是小学生数学能力的核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与思维密切相关,数学能力具有和一般能力不同的特性,因此,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我们在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努力中,不仅要考虑到能力的一般要求,而且还要深入研究数学科学、数学活动和数学思维的特点,寻求数学活动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让学生学习、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更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这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
数学思维训练
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 .数学教学的思维训练,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 思维训练的主阵地,所以,要把思维训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各个方面。激发学生思维动机,理清学生思维脉络,培养学生思维方法,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创设出各种有问题情景和故事情景的环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心理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创造良好的条件。例如在教学“概括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时,我出示了一道这样的问题:下面那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哪些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同学们一看到题,就用分子除以分母的方法去寻求答案。结果两分钟后,有的同学还没做完,这时,我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说:“你们可以随意说出一个分数,老师不用计算就能很快说出这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信不信?”这时,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好奇心纷纷举手考老师。当我把这些分数板书并且一一正确对答之后,学生的求知欲望被完全激发出来,很想知道老师迅速给出答案的奥秘,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这时,学生就会自主地去探究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甚至学生之间还会合作共同探究。这样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主动探究,难点不攻自破,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二、理清学生思维脉络
认知心理学家指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寓于知识发展之中的。”在教学中,对于每一个问题,既要考虑它原有的知识基础,又要考虑它下联的知识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思维,并逐步形成知识脉络。我们教学的关键在于使学生的这种思维脉络清晰化,而理清思维脉络的重点就是抓住思维的起始点和转折点。数学知识的脉络是前后衔接、环环紧扣的,并总是按照发生—发展—延伸的自然规律构成每个单元的知识体系。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也是如此,或从已有的经验开始,或从旧知识引入,这就是思维的开端。从学生思维的起始点入手,把握住思维发展的各个层次逐步深入直至终结。如果这个开端不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或思维特点,学生就会感到问题的解决无从下手,其思维脉络就不会在有序的轨道上发展。
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这一内容时,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平均分入手,把握住平均分与按比例分配的關系,即把一个数量平均分就是按照1:1的比例进行分配,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很自然地引入按比例分配,为学生扫清了认知上的障碍。当然,不同知识、不同学生的思维起点不尽相同,但不管起点如何,作为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必须从思 维的“发生点”上起步,以旧知识为依托,并通过“迁移”、“转化”,使学生的思维流程清晰化、条理化、逻辑化。
三、化抽象为直观,促进学生思维
在数学基础知识教学中,应加强形成概念、法则、定律等过程的教学,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然而,这方面的教学比较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在教学时,应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如在教学“角”这部分知识时,为了使学生获得关于角的正确概念,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和模型:如三角板、五角星和张开的剪刀、扇子形成的角等,从这些实物中抽象出角。接着再通过实物演示,将两根细木条的一端钉在一起,旋转其中的一根,直观地说明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可以得到大小不同的角,并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学具亲自动手演示,用运动的观点来阐明角的概念,并为引出平角、周角等概念做了准备。
四、引导思维方法,学会科学思维
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思维的方向,提出的问题要富于启发性、层次性。既要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又不能超越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还应注意用词的准确,要注意让学生学会顺向、逆向和发散思维。例如:对圆柱体面积的计算教学,教师先让学生掌握常规思维的简单应用,然后再让他们掌握多向思维的面积计算。在几何问题教学中,从用一种方法解答到多种方法解答,都体现出思维训练的渐进性。学生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学会科学地思维,并逐步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的。如指导学生解答一道复杂的几何题。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法”或“综合法”对题中的数量关系、已知条件进行分析,并加以逻辑推理,以确定解题思路。学生在对题中的数量关系、已知条件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就存在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的交替进行的问题。平时多加以这方面的思维训练,必定能让学生学会科学地思维。
五、加强分析、综合、类比方法的训练,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分析法的思维过程,比较切合学生的思维实际,为学生所乐于接受,且易于找到解题的途径。而综合法的形式便于叙述。所以,解题时最好边分析边综合。这对于较难较复杂的问题,就更为适用。类比的方法将把思维对象与已知的知识、解法联系起来,从它们相似关系中发现解决问题的“钥匙”。因此,加强分析、综合、类比方法的训练,有机地将它们揉合在一起,这对于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是大有助益的。逻辑思维是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所进行的思考活动,是一种有条件、有步骤、有根据、渐进式的思维方式,是小学生数学能力的核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与思维密切相关,数学能力具有和一般能力不同的特性,因此,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我们在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努力中,不仅要考虑到能力的一般要求,而且还要深入研究数学科学、数学活动和数学思维的特点,寻求数学活动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让学生学习、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更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这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