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聚集效果视角对比分析西安高新区的竞争力

来源 :理论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lmn25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新区的发展与区内各经济要素的聚集密切相关,对于经济聚集的研究也成为高新区研究的重要部分。对比西安高新区与国家级高新区发展的标杆——北京中关村与上海张江后发现,如果聚集程度发展到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时,聚集将出现负效应,此时增加要素投入并不能获得最大收益,高新区的发展也存在同样问题。 因此,除了聚集效应之外,更应注意聚集效果如何。
  [关键词]西安高新区;聚集效应;聚集效果;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8)08-0083-03
  
  20世纪50年代,以美国“硅谷”为代表的高新区的兴建,促进了美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美国经济的复苏。此后世界各国纷纷效仿,都把发展高新区作为促进本国高新技术产业及经济发展、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1991年国务院批准第一批国家级高新区以来,我国的高新区也得到了高速发展,正在逐渐成为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最重要的基地。但随着国内各高新区的快速发展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如全国高新区产业结构相似、高新区内有企业无产业、政府为促进高新区的发展盲目扩张等,严重制约着高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及其对所在地区经济的带动作用。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是全国重要的高新区之一,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与国外高新区及北京、上海高新区相比,无论聚集规模、聚集效应都相差悬殊。如何提升西安高新区的竞争力,使西安高新区内产业规模化。合理配置高新区内的产业布局以及快速带动全省经济的发展,已经是摆在西安高新区面前的紧要问题。本文试图从高新区经济聚集的角度,将西安高新区与国内其他高新区进行对比,以求寻找一些适合的对策。
  
  一、高新区聚集效应研究概述
  
  (一)国外研究的主要进展
  高新区产业聚集之所以日益成为理论研究的热点,并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关键在于极强的聚集效应能够产生强大的经济实力。同时,国外成功的高新区(如硅谷)以自由市场经济为背景,是自由竞争的产物,政府在其中的作用非常小,所以国外对高新区的研究实际上就是对产业聚集的研究。因此,探究高新区聚集效应的来源,对于高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马歇尔(1890)曾提出,一些主要依赖工匠技能的特定产业部门在特定地区聚集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克鲁格曼(1995)指出,生产经营活动空间格局演化的结果一般都将在某特定区域聚集,同时形成相应的专业化分工,最终从中获取专业化利益并实现规模报酬递增优势。斯塔莫(2000)研究发现,聚集可营造区域合作的创新环境,知识和技术要素涌现出独特的区域创新能力,从而成为区域竞争力的主要来源。巴克勒和亨利(2001)系统地总结了产业聚集竞争力的来源过程:聚集可带来外部经济(包括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分享公共基础设施和专业技术劳动力资源、节约生产成本、促进企业之间的分工和生产灵活性、建立信任关系和保障这种信任关系的社会制度、积累社会资本、降低交易费用、促进专业知识的传播和创新扩散、隐性经验类知识的交流等。
  
  (二)国内研究进展
  国内关于聚集经济的研究一般都集中于地区或城市的产业聚集以及该区域的竞争力,对基于聚集效应的高新区竞争力的研究相对比较少。文启和王缉慈(1999)将以“硅谷”为代表的国外高新区的发展模式与中国高新区的发展模式进行比较,从高新区的发展模式的比较中发现中国高新区发展的不足。刘友金和黄鲁成(2001)从产业集群的优势说明高新区与产业集群的关系,论述高新区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性,认为高新区要做大做强,高新区的企业必须迅速聚集,以形成产业集群。李琳和陈晓红(2005)则基于聚集经济构建了高新区竞争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张忠德(2006)认为高新区发展的动力源于区内大量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化形成聚集效应的推动。他将聚集对高新区发展的推动归纳为3个方面:首先,聚集构建了信息、技术、人力资源和资本等要素储备的平台。众多相同和相似的高新技术企业及其相关支持系统在空间上的聚集,形成了相关技术和各类人力资源的高密度聚集,为各类要素的储备提供了保障,为人力资源的积累和资本市场的拓展创造了条件。其次,聚集形成了学习创新的良好环境。传统产业部门在区内高新技术企业示范效应的激励下,通过就近引入高新科学技术和成果改造传统技术和产业结构;引进部分适用技术进行嫁接;在原有产业基础上开发高新技术产品提升产品结构;为区内的相关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提供配套的产品与服务;引进区内高新技术企业的新的管理方法及其创新文化等手段改造和提升自己。最后,聚集促使区内企业的竞合关系达到良性循环。高新区内的企业的竞争合作关系在反复交易与博弈中被相对固化和稳定化,它们不断地在竞争中学习,在竞争中合作,使得要素边际收益率提高。这种竞合关系形成一种激励和约束机制,不断驱使着区内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产品创新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使产业存量结构调整有了一个持续的活力,进而使高新技术企业的聚集推动着高新区向前发展。
  
  二、西安与其他高新区的聚集经济对比分析
  
  
  (一)西安高新区在全国主要高新区发展的总体状况
  西安高新区目前集中了整个西安市8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超过30%。截至2005年末,累计注册高新技术企业1700多家,大型研究院49个,大型实验室200多个,上市公司24家,风险投资机构204家,累计转化科技成果6000余项,90%以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还有600多名留学归国人员,6000余名硕士和1500余名博士从业。经过从1991年起的十余年的高速发展,已建立起了有自身特色的产业结构,也在全国高新区中占据了一定的优势地位,但是比之其它城市,并不具沿江、沿海和沿边区位优势。所以找准西安高新区在全国的定位,找到和其它城市高新区的优势和差距所在,是非常有意义的。普遍的研究认为,在53家国家级高新区中,北京中关村和上海张江无论从经济总量、吸引外资水平还是经济效率上都处于第一梯队,体现了很强的聚集经济效应。西安和苏州、成都等高新区并列第二档次。可以认为,北京中关村与上海张江是中国高新区发展的标杆,相对西安高新区有明显的优势,故可以将西安高新区与它们进行对比,以便找到差距所在。
  
  (二)聚集经济效应的静态对比分析
  对高新区而言,其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与城市或者区域都基本相同,即资本、劳动、技术这三个因素,资本与劳动因素可以直接度量,而技术因素具体体现在企业和企业人员的生产率上。我们可以考察工业生产总值、年末资产、从业人员、技术开发经费、企业个数这五个指标,从六个方面进行比较。由于数据可得性的原因,我们利用1991~2005共计15年的数据进行比较。   1 在1991—2005年15年间,从各高新区的工业生产总值、企业资产、企业人数、技术开发经费以及企业个数考察,都呈快速增长之势。总体而言,在15年间,北京中关村园区的工业生产总值、年末资产、技术开发经费、年末从业人员数都要高于上海和西安,而西安在各项指标上都与前两者有着较大的差距。
  2 供给业生产总值差异巨大。2005年,北京高新区的工业生产总值为2604亿元,是西安高新区618.1亿元的4.2倍,上海高新区工业生产总值2254亿元为西安高新区的3.6倍,而北京高新区和上海高新区比较接近,北京高新区为上海高新区的1.15倍。此项指标的差距在1999—2000年最为明显,北京高新区分别为西安和上海的4.8倍和1.4倍,其后呈缩减的趋势。
  3 年末资产差异巨大。2004年,北京高新区年末资产6424亿,元为西安高新区1134.8亿元的5.6倍,上海高新区年末资产2167.3亿元为西安高新区的1.9倍,北京高新区年末资产为上海高新区的3倍。
  4 技术开发经费差异巨大。2005年,北京高新区技术开发经费224.8亿元是西安高新区25.4亿元的8.9倍,而在15年间,这一数字最大时达到了]8倍,1999年以来都维持在10倍左右。由于数据缺失,我们只能了解到1999年上海高新区技术开发经费25亿元是西安高新区5亿元的5倍,此时北京高新区技术开发经费54.1亿元是上海高新区的2.2倍。
  5 从业人员比较,西安高新区从业人员增长迅速。在2001年之后的对比中西安高新区的从业人员已经明显超过了上海,但是同北京尚有较大的差距。
  6 三个高新区最大的差异在于高新区的企业个数和规模。2005年,北京高新区的企业个数为16343家,上海高新区的企业个数为701家,西安高新区的企业个数为3003家;在企业的个数上我们发现,上海高新区的企业个数明显小于其它两地。如果我们用工业总产值比上总企业数来衡量企业平均规模,那么可以看出北京高新区为0.16亿元家,上海为3.2亿元/家,西安为0.21亿元/家,可见上海高新区的企业规模明显偏大,西安与北京则相对偏小。
  
  (三)聚集经济效应的动态对比分析
  1 增长势头快,但各有差异。利用时间序列计算三个高新区的各要素的年平均增长率。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三个高新区的聚集非常迅速,工业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在140%以上,年末资产年增长率在135%以上,从业人员增长率在115%以上,技术开发经费年增长率在130%以上。在迅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看到,西安高新区的工业生产总值年平均158%的增长率领先于北京的140%和上海的151%,年末资产年平均增长136%与北京和上海的135%不相上下,这一点也表现在企业个数和从业人员的增长上,特别是从业人员以年均139%的增长率远高于北京上海两地的125%和117%;但是在技术开发经费的增长上西安高新区并没有优势,年均135%的增长率远落后于上海的142%,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西安高新区的增长很大程度依赖于劳动密集型工业的增长而缺乏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入。
  2 聚集效应不同。从聚集效应的角度看,1991—2005年15年间,各高新区的工业生产总值、企业资产、企业人数、技术开发经费以及企业个数的考察,结果都呈快速增长之势,聚集效应显著。但三个高新区比较而言,聚集效应存在明显差异。对于高新区的工业生产总值、年末资产、技术开发经费而言。北京高新区聚集效应大于上海高新区,北京和上海高新区的聚集效应远远大于西安高新区;劳动力在北京高新区的聚集效应远大于上海、西安高新区,西安高新区的劳动力聚集效应赶超上海高新区;对于高新区的企业的个数而言,上海高新区的企业个数明显小于其它两地。这也说明企业个数与地区的工业生产总值不存在相关性。总体而言,北京高新区的聚集效应大于上海高新区的聚集效应,北京、上海高新区聚集效应大于西安高新区的聚集效应。
  聚集能带来很多益处,但如果聚集程度发展到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时,聚集将出现负效应,此时增加要素投入并不能获得最大收益,高新区的发展也存在同样问题。因此,除了聚集效应之外,我们更应注意高新区的聚集效果如何。我们将聚集效果定义为投入相同的要素(资本和劳动力)所获得的收益。聚集效果优劣的标准是在投入相同的要素时,其区域获得收益(工业生产总值)的多少。通过计算可知,北京、上海和西安高新区的资本产出率弹性分别为0.843、1.236和0.832;北京、上海和西安高新区的劳动生产率弹性分别为1.660、2.893和1,444。这些数据说明:上海高新区无论在资本产出率,还是劳动生产率方面均远高于北京、西安高新区,即在上海高新区投入同样的要素会取得更高的工业生产总值,所以聚集效果最好。此外,我们上面的研究发现西安高新区的工业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高于上海高新区,似乎西安高新区的聚集效果较好,但从资本产出和劳动生产的回报情况来看,它远远低于上海高新区,而且由于西安高新区存在资金短缺问题,故它的产出效果不可能达到最佳。
  3 西安处于劣势地位。从北京、上海和西安三个在中国有代表性的高新区聚集效应、聚集效果的比较情况看到:从高新区的资产总额、企业人数以及技术开发经费投入的总量来说,北京中关村园区的聚集规模最大,上海次之;从聚集效果而言,上海高新区聚集效果最好,北京居其次;西安在两项对比中都处于劣势。
  对于北京中关村园区而言,由于无论资本聚集总量和劳动力的聚集总量而言都是巨大的,但聚集效果却相对于上海较差,表现为同比例要素投入时,北京高新区较上海高新区年经济增长率低,资产利用率低,人员利用率低。导致北京高新区聚集效果低于上海高新区的主要原因是北京高新区的企业规模较小,虽然聚集产生规模效益递增,但由于企业的规模较小,导致了企业生存及发展的不确定性,使得规模效益递增速度小于上海高新区的企业,致使高新区的聚集效果较上海高新区低。
  从高新区的产业结构来分析单个企业资本相差悬殊的原因可以看出,上海高新区企业以制造、金融业、房地产、交通运输业为主,主要集中于基础工业的发展,而北京中关村园区存在大量的软件业、IT业、电子产品业为主的企业,主要集中于高级工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由于制造、金融、房地产企业生存本身所需的资本规模较大,在企业形成一定规模时,会使企业规模效益递增更快,北京高新区的软件、IT企业生存所需资本规模较小,而且由于企业规模小,企业的生产更容易产生波动使企业规模效益递增表现较缓慢,故上海有更好的聚集效果。相较而言,西安高新区既没有北京高新区的整体聚集规模大的优势,也不像上海高新区有单个企业资本大带来的规模效益递增优势,其在聚集效应和聚集效果的对比中均落于下风就不难理解了。
  
  四、对策建议
  
  1 增加技术研究费用。通过上文的分析,虽然西安高新区增长速度很快,特别是人员聚集速度快于北京、上海高新区,但无论企业资本还是工业生产总值都相对较小。技术开发经费的差距更加明显,2000年之后的各年度,北京、上海高新区的技术开发经费分别为西安的10倍和5倍左右。
  
  2 进一步推动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企业发展。从西安高新区的产业特征可以发现:西安高新区的基础工业企业发展薄弱,但高科技行业却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高科技行业(软件、通讯业)为资本密集、知识密集行业,西安有37所大专院校,存在相对富裕的劳动力,同时由于对资金的吸引力较低,资本获得相对成本较高,用劳动力替代资本的趋势明显。是劳动力而非资本促使西安高新区的工业生产总值快速增长,这也解释了西安高新区人员增加速度远远高于资本增加速度的原因。
  
  3 优化产业结构。对于高科技行业,西安高新区必须有慎重的思考,因为高科技行业如软件业不仅是智力密集行业,同时也是资本密集型行业,资本的缺乏会制约企业的发展,而且资本和劳动力的替代有限,故应在引入高精尖人才的同时,以高新区政策、设施和服务的优惠吸引资金流入。更重要的是调整区内的产业结构,在注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同时,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在利用本地人力资源优势替代资本的同时积极引进资本,使资本和劳动力互相吸引,相互促进,加速高新区企业的聚集效应和聚集效果的提升。
  
  [责任编辑:孙 巍]
其他文献
通过对影响高等师范院校女生体育课学习兴趣的因素分析,提出提高女生对体育的认识,营造良好的学校体育气氛,改革体育教学内容、改进体育教学方法等措施来增强高等师范院校女
春秋时期就以"战船工场"而扬名的嘉兴,如何调整和振兴现代船舶工业,从而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本文以此为题,通过对嘉兴市船舶工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整理、分析,以及借鉴
全国交通工作会议1月15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黄菊会议并讲话。他指出,交通部门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红脖颈槽蛇视为无毒蛇,我国较权威的蛇类专著也尚未把该蛇列为毒蛇分类中,但近年来却频频发生被蛇咬伤引起中毒的事件。2007年1月我们就收治了1例被该蛇咬伤
本文探讨中国文化对田纳西·威廉斯剧作《鬣蜥之夜》中韩娜·基尔科斯的影响。在剧中,玛克馨·福克和韩娜代表两种不同的世界。玛克馨代表物质世界,而韩娜则代表
通过对射箭运动员训练前准备活动重要性的分析,论述了准备活动对射箭运动训练效果的影响及作用,提出训练前安排的准备活动内容方法与技巧。
目的探讨PTEN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对60例乳腺癌和18例乳腺增生症的石蜡包埋标本进行PTEN检测,结合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
现代综合治疗糖尿病的措施是:糖尿病教育、饮食控制、运动疗法、降糖药物、自我病情监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高质量治疗,取决于对糖尿病人的教育。教育的方法和技巧影响教育效
为了有效保证台风来临时港内供应船舶防抗台成功、保障船舶安全,对历史上青岛地区遭受台风影响情况进行必要的总结,分析影响青岛地区台风的基本路经,结合青岛港实际情况,研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