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造纸产业结构升级会影响高职造纸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和层次设置,对产业升级背景下推动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方式、学校的服务社会功能等提出新的要求,着重阐述了产业升级背景下校园文化“摇篮”定位的新内涵和深远意义。
[关键词]产业升级人才培养校园文化
【中国分类法】:G71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职院与地方政府协同推动区域产业升级的机制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30201088)
造纸产业是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关系密切的重要基础原材料产业, 纸及纸板的消费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标志[1]。在中国,造纸业装备制造业的推进与产业升级的需求已经摆在面前。造纸工业曾是传统制造业中能耗较大、环境污染较重的一种,但当前国际上对现代化的造纸产业,已普遍认可是符合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理念的可持续发展产业[2]
为了解决我国造纸工业与国际先进造纸产业的巨大差距,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近十多年来,大力推进了产业内部的结构调整与优化,坚持技术创新,制浆造纸装备行业整体素质得到极大提高,已研发并推广了部分具有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技术与装备,高职造纸专业人才培养应瞄准造纸行业技术革新,服务产业升级。
一、当前高职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措施
(一)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已经不能适应产业升级要求
当前化工类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化工生产一线操作的高技能人才,职业资格等级是化工操作中级工,其专业定位已经明显落后于产业升级后技术密集型企业的人才需求。
有调查[3]显示产业结构升级后化工类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不是简单的熟练操作工,而是专业基础比较厚实、具有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能成功处理生产故障和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因此,为了适应产业结构的升级,化工类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为:培养面向现代化工企业生产操作一线,专业基础较宽、专业操作技能良好、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的技能型人才,并且具备良好的跨岗位工作能力、较强的自我学习和提高能力以及一定的实践创新能力,能够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用于指导生产实践,能较好地适应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的技术改造和革新。
(二)人才培養的层次不能满足产业升级的人才需求
产业结构升级后,随着一些关键技术的应用推广,岗位分工从过去的劳动密集型迅速向知识密集型转变,生产一线涌现了许多与高新技术有关的职业岗位,这些岗位对操作人员的知识水平、综合职业能力及综合素质要求普遍提高。例如,造纸高新技术企业要求高技能人才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以及能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大型造纸企业对生产一线员工在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也要求重新审定专业定位和设定专业培养目标。
解决人才培养的层次可以采用技能分解和技能阶梯式上升。产业升级背景下的人才需求是复合型、技能型的,因此,相应岗位所要求技能也呈多样性,即包含多种子技能,只有明确相应岗位的子技能包含内容,才能确定人才培养方案整体框架,包括培养方向、课程内容、教学内容等[4]。教学实施上可以对课程进行阶梯层次划分,主要分为基础知识课程、基础知识应用课程、应用能力岗位适应课程三个阶梯,其中应用能力岗位适应课程还可继续分为几个层次,形成阶梯式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多条技能阶梯增长线,使人才培养的层次满足产业升级的人才需求
(三)校企合作不够深入,不能适应产业升级需求
职业教育具有高度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是与区域经济发展和科技、社会进步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提高职业教育的育人质量必须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此间的重要性,教育部已有文件“教高 [2006]16号” 落实,高职认识也比较到位并能积极实践。
就学校层面,校企合作深入开展有利于探讨出台适应产业升级需求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只有通过深入校企合作,深入调研行业背景和人才需求,以真实的工作流程为导向,安排课程内容,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以任务驱动为核心安排教学,使学生由传统的被动式听课转变为主动的探索学习,将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及学生的能力培养相结合,这样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才能够与产业升级结构调整要求相适应。
(四)学校原有的服务社会功能已经不能适应产业升级需求,需进一步拓展
随着产业升级的开展,社会上出现很多闲散劳动力,很多因为不能适应产业升级后的技能要求而下岗,在此背景下学校可以协助提高劳动者质素,拓展了社会服务功能,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实现产业升级背景下培训任务的全覆盖,促进产业升级。为此校内继续教育部可考虑完善并落实弹性学制。
(五)高职教师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以适应产业升级
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要求下,要实现上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高职教师必须具备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即以项目、任务为载体,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训教学内容有机地揉合在一起,在课堂上能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支持的课堂氛围,通过导入、提问、谈话、激励、评价、等多种手段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随着课改力度的加大,高效课堂的实施,反馈课堂的得与失尤为重要,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到反思课堂上教师自己的不足、得失;从学生的眼神、表情、神态及心理变化,来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技巧、语言魅力、语言凝练程度,以及时时改变教师自己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乐趣。一次次的课后反思,可以促使教师自我反省,不断探索,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不断研究适合教师自己、学生的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可以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的真正主人,而教师仅仅充当了学习的引导者和辅导员。
二、校园软实力建设——产业升级时期校园文化“摇篮”定位的新内涵
伟大革命导师列宁曾说:习惯是最可怕的东西。这当然是对陈规陋习的有力批判。借助校园文化的熏陶可以纠正高职很多学生的不良陋习,回复本真。
孩子们的天性是活泼的,他们应该去接触丰腴的土地,感受土地的旷美与豁达,他们应该用自己的身心去拥抱自然,去探索自然的奥秘,并用自己的智慧去开发和创造。高职学校是充分发挥孩子天性,培养和造就适应产业升级的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基地和摇篮,积极依托和充分发挥文化校园的育人功能。
文化校园包括:1、器物层面如教学办公设施、行政后勤服务装备、文体活动中心等基础设施;2、制度层面如《学生手册》、《教师行为准则》、《教务处工作职责》等;3、活动层面的内容,即教学、科研、管理、产学合作、学术交流、社会实践、讲座、报告等。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最生动具体的表现,是人们可感可触的文化现象,也是校园文化得以产生和不断创新发展的源泉,是大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练兵场”,还是校园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与其他亚文化之间相互影响和交流的重要渠道。
名人画像,那是学习的榜样;警策之语,那是奋斗的力量;科学长廊,那是形成科学精神的催化剂;《中华艺术之光》的铜雕,那是传承华夏文明的符号……浓郁的文化氛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温床,是学生茁壮成长的摇篮。孟母三迁,是为儿子选择好的学习环境和文化环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狼孩的故事讲的都是这个道理。健康而高稚的文化能孕育出高尚的灵魂,它能使人跨越平俗,走向高推,忘却卑琐,接近崇高。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提高思想修养,提高文化层次,树立远大的理想。“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一种无言的教侮,无声的教育,能为构建和谐校园和促进社会进步奠定基础。
纵观我国高等教育,由于受到历史上较长一段时间文理、理工分家,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对割裂的影响,人才培养存在着思维方式的缺陷和知识面的偏颇,这样培养出的学生要成为大师级、顶尖级人才有先天不足的地方。世界上理工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有很多人都在人文、艺术领域有很高的修养并对其获得重大成就起到重要的作用。培养适合产业升级转型时期的高职优秀人才除具有优秀意识、优秀思维等基本素质以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还必须具有人文素质和文化传统。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对于激发创造性思维,把握科学技术的社会需求,增强研究活动中的协作能力,提高从事自然科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建设以文化育人为核心的文化校园,是培养适应产业升级转型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以及能取得原创性科研成果的关键前提和必要基础。
教育的根本功能是维系一个民族的文化活力。大学作为社会文化的中心,应充分发挥道德楷模和文化先锋作用,发挥其文化育人的功能。“教育指导社会,而非追逐社会”。大学应以高雅、先进、文明的思想和品格影响社会、引导社会。一所大学是否有魅力,不仅在于其优美的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有没有自己的独特而优秀的文化。
忆往昔,峥嵘岁月,不辱使命;看未来,百舸争流,重任在肩。相信高职人才培养在下一个十年中将“百尺竿头,更进一层”,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不断培养出大批综合素质高、人民满意的人才队伍,不断产生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科研精品.为地方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造纸产业发展政策[J],纸和造纸,2007
[2]面对造纸业产业升级我们可以做的更多[J],福建纸业信息,2011
[3] 潘 勇,许宁,徐建良产业结构升级背景下化工类高职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
[4] 何淼,孙仁鹏,钱佳红,面向高职的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高职软件人才培养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P166-168
[关键词]产业升级人才培养校园文化
【中国分类法】:G71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职院与地方政府协同推动区域产业升级的机制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30201088)
造纸产业是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关系密切的重要基础原材料产业, 纸及纸板的消费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标志[1]。在中国,造纸业装备制造业的推进与产业升级的需求已经摆在面前。造纸工业曾是传统制造业中能耗较大、环境污染较重的一种,但当前国际上对现代化的造纸产业,已普遍认可是符合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理念的可持续发展产业[2]
为了解决我国造纸工业与国际先进造纸产业的巨大差距,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近十多年来,大力推进了产业内部的结构调整与优化,坚持技术创新,制浆造纸装备行业整体素质得到极大提高,已研发并推广了部分具有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技术与装备,高职造纸专业人才培养应瞄准造纸行业技术革新,服务产业升级。
一、当前高职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措施
(一)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已经不能适应产业升级要求
当前化工类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化工生产一线操作的高技能人才,职业资格等级是化工操作中级工,其专业定位已经明显落后于产业升级后技术密集型企业的人才需求。
有调查[3]显示产业结构升级后化工类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不是简单的熟练操作工,而是专业基础比较厚实、具有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能成功处理生产故障和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因此,为了适应产业结构的升级,化工类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为:培养面向现代化工企业生产操作一线,专业基础较宽、专业操作技能良好、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的技能型人才,并且具备良好的跨岗位工作能力、较强的自我学习和提高能力以及一定的实践创新能力,能够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用于指导生产实践,能较好地适应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的技术改造和革新。
(二)人才培養的层次不能满足产业升级的人才需求
产业结构升级后,随着一些关键技术的应用推广,岗位分工从过去的劳动密集型迅速向知识密集型转变,生产一线涌现了许多与高新技术有关的职业岗位,这些岗位对操作人员的知识水平、综合职业能力及综合素质要求普遍提高。例如,造纸高新技术企业要求高技能人才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以及能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大型造纸企业对生产一线员工在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也要求重新审定专业定位和设定专业培养目标。
解决人才培养的层次可以采用技能分解和技能阶梯式上升。产业升级背景下的人才需求是复合型、技能型的,因此,相应岗位所要求技能也呈多样性,即包含多种子技能,只有明确相应岗位的子技能包含内容,才能确定人才培养方案整体框架,包括培养方向、课程内容、教学内容等[4]。教学实施上可以对课程进行阶梯层次划分,主要分为基础知识课程、基础知识应用课程、应用能力岗位适应课程三个阶梯,其中应用能力岗位适应课程还可继续分为几个层次,形成阶梯式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多条技能阶梯增长线,使人才培养的层次满足产业升级的人才需求
(三)校企合作不够深入,不能适应产业升级需求
职业教育具有高度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是与区域经济发展和科技、社会进步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提高职业教育的育人质量必须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此间的重要性,教育部已有文件“教高 [2006]16号” 落实,高职认识也比较到位并能积极实践。
就学校层面,校企合作深入开展有利于探讨出台适应产业升级需求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只有通过深入校企合作,深入调研行业背景和人才需求,以真实的工作流程为导向,安排课程内容,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以任务驱动为核心安排教学,使学生由传统的被动式听课转变为主动的探索学习,将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及学生的能力培养相结合,这样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才能够与产业升级结构调整要求相适应。
(四)学校原有的服务社会功能已经不能适应产业升级需求,需进一步拓展
随着产业升级的开展,社会上出现很多闲散劳动力,很多因为不能适应产业升级后的技能要求而下岗,在此背景下学校可以协助提高劳动者质素,拓展了社会服务功能,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实现产业升级背景下培训任务的全覆盖,促进产业升级。为此校内继续教育部可考虑完善并落实弹性学制。
(五)高职教师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以适应产业升级
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要求下,要实现上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高职教师必须具备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即以项目、任务为载体,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训教学内容有机地揉合在一起,在课堂上能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支持的课堂氛围,通过导入、提问、谈话、激励、评价、等多种手段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随着课改力度的加大,高效课堂的实施,反馈课堂的得与失尤为重要,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到反思课堂上教师自己的不足、得失;从学生的眼神、表情、神态及心理变化,来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技巧、语言魅力、语言凝练程度,以及时时改变教师自己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乐趣。一次次的课后反思,可以促使教师自我反省,不断探索,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不断研究适合教师自己、学生的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可以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的真正主人,而教师仅仅充当了学习的引导者和辅导员。
二、校园软实力建设——产业升级时期校园文化“摇篮”定位的新内涵
伟大革命导师列宁曾说:习惯是最可怕的东西。这当然是对陈规陋习的有力批判。借助校园文化的熏陶可以纠正高职很多学生的不良陋习,回复本真。
孩子们的天性是活泼的,他们应该去接触丰腴的土地,感受土地的旷美与豁达,他们应该用自己的身心去拥抱自然,去探索自然的奥秘,并用自己的智慧去开发和创造。高职学校是充分发挥孩子天性,培养和造就适应产业升级的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基地和摇篮,积极依托和充分发挥文化校园的育人功能。
文化校园包括:1、器物层面如教学办公设施、行政后勤服务装备、文体活动中心等基础设施;2、制度层面如《学生手册》、《教师行为准则》、《教务处工作职责》等;3、活动层面的内容,即教学、科研、管理、产学合作、学术交流、社会实践、讲座、报告等。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最生动具体的表现,是人们可感可触的文化现象,也是校园文化得以产生和不断创新发展的源泉,是大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练兵场”,还是校园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与其他亚文化之间相互影响和交流的重要渠道。
名人画像,那是学习的榜样;警策之语,那是奋斗的力量;科学长廊,那是形成科学精神的催化剂;《中华艺术之光》的铜雕,那是传承华夏文明的符号……浓郁的文化氛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温床,是学生茁壮成长的摇篮。孟母三迁,是为儿子选择好的学习环境和文化环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狼孩的故事讲的都是这个道理。健康而高稚的文化能孕育出高尚的灵魂,它能使人跨越平俗,走向高推,忘却卑琐,接近崇高。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提高思想修养,提高文化层次,树立远大的理想。“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一种无言的教侮,无声的教育,能为构建和谐校园和促进社会进步奠定基础。
纵观我国高等教育,由于受到历史上较长一段时间文理、理工分家,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对割裂的影响,人才培养存在着思维方式的缺陷和知识面的偏颇,这样培养出的学生要成为大师级、顶尖级人才有先天不足的地方。世界上理工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有很多人都在人文、艺术领域有很高的修养并对其获得重大成就起到重要的作用。培养适合产业升级转型时期的高职优秀人才除具有优秀意识、优秀思维等基本素质以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还必须具有人文素质和文化传统。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对于激发创造性思维,把握科学技术的社会需求,增强研究活动中的协作能力,提高从事自然科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建设以文化育人为核心的文化校园,是培养适应产业升级转型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以及能取得原创性科研成果的关键前提和必要基础。
教育的根本功能是维系一个民族的文化活力。大学作为社会文化的中心,应充分发挥道德楷模和文化先锋作用,发挥其文化育人的功能。“教育指导社会,而非追逐社会”。大学应以高雅、先进、文明的思想和品格影响社会、引导社会。一所大学是否有魅力,不仅在于其优美的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有没有自己的独特而优秀的文化。
忆往昔,峥嵘岁月,不辱使命;看未来,百舸争流,重任在肩。相信高职人才培养在下一个十年中将“百尺竿头,更进一层”,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不断培养出大批综合素质高、人民满意的人才队伍,不断产生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科研精品.为地方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造纸产业发展政策[J],纸和造纸,2007
[2]面对造纸业产业升级我们可以做的更多[J],福建纸业信息,2011
[3] 潘 勇,许宁,徐建良产业结构升级背景下化工类高职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
[4] 何淼,孙仁鹏,钱佳红,面向高职的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高职软件人才培养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P16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