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成也姿态败也姿态”

来源 :凤凰资讯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ixiao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读《淮阴侯列传》,特别喜欢司马迁写韩信尚未发迹,或者说还没登上历史舞台之前,那些狼狈不堪的事儿。我读书,一向不求甚解;看古人,也一如观我自身。读到这些狼狈不堪时,常不免揣想:换成是我,我还能如此一笑吗?
  韩信未起之时,的确不堪。若比诸同是布衣出身、未“上场”前也老被轻视的刘邦,至少,刘邦好歹还是个亭长,至于韩信,却什么都不是。“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士、农、工、商,韩信竟是全无着落。刘邦“仁而爱人,喜施”,多少都还有些余力帮帮别人。韩信却“常从人寄食饮”,不时得仰仗他人接济。让人接济,并不打紧,历来豪杰未得志时,也常常受助于人。韩信特殊的是,他在“从人寄食饮”之时,还会“人多厌之”。
  这“人多厌之”,乍看之下,是别人嫌他穷,讨厌他白吃白喝。但除了这层浅显的原因之外,还有其他的缘由。
  《史记》里写了两段故事。一是漂母饭信,另一则是胯下之辱。这两桩事,都脍炙人口,也都值得再细细一看。
  先说漂母。这漂母,乃慈悲之人。她基于同情,施舍数十日。韩信因此感激,遂言道,来日必将重报。这样的话,其实合情合理,但是,漂母为何丝毫不领情,反倒带着怒气,回头又教训了韩信一顿呢?除了“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哉?”这样的理由之外,是不是在言语之间,韩信有啥地方惹到了她?
  再说胯下之辱。这整桩事,存心挑衅的“屠中少年”,当然是个痞子;一旁起哄的那群人,也多是些无聊男子。至于韩信,当下他能“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自然非常人所能为,了不起!但令人好奇的是,这件事发生在淮阴,韩信又是个淮阴本地人,韩信与这群人,原当识面久已。这群无聊男子看他“不顺眼”,也绝非一朝一夕。换言之,韩信遭逢此事,并非纯粹倒霉。那么,除了这痞子口中所说的“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你虽然人高马大又爱带刀带剑,但其实只是个胆小鬼)这很好笑的理由之外,我们不禁仍要一问,韩信到底又有啥地方碍着了他们?
  事实上,什么样的人,就会遇到什么样的事。一而再、再而三地遇到类似的事,显然与此人的人格特质脱离不了干系。如此“人多厌之”的韩信,除了倒霉透顶之外,是不是可能哪儿也出了问题?
  我想,问题在于韩信有种特殊的姿态。
  这姿态,源自于韩信才高。韩信领兵,“多多益善”。刘邦也说,“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这样的军事天分,不只因韩信气吞山河、喑哑叱咤,更缘于韩信对客观形势有着惊人的判断能力。韩信是个明眼人,头次与刘邦深谈,分析项、刘长短,便句句命中要害,既精准,又深刻,他也明确指出,只要刘邦出兵关中,三秦必“可传檄而定也”(后来证明,千真万确)。一席话,说得入情入理,也说得刘邦豁然开朗,心头大喜,“自以为得信晚”。刘邦也因此明白,当初萧何力荐韩信,说他是“国士无双”,果然半点不假。
  这“国士无双”的韩信,不仅才高,更素怀大志。韩信那特殊的姿态,更根柢的原因,正缘于他迥异于常人的壮怀远志。《史记》说韩信,“虽为布衣,其志与众异”。尤其在他母亲去世之后,即使穷得无力办理丧葬,韩信仍一心一意,必要找个又高又宽敞的坟地,好让来日坟旁容得下万户人家。为此,司马迁特地探视了韩母坟地。一看,果真如此。
  换言之,韩信的“鸿鹄之志”,其实早已昭然。他的盘盘大才,再加上志比天高,使得他即使寒微、即使落魄,都有着迥异于常人的自矜与自重。这样的自矜自重,遂成了他未起之时那极特殊的姿态。于是,当他“从人寄食饮”,当他高言来日重报漂母,当他路上遇见那群痞子,很轻易、也很自然地,就流露出他那异于寻常的姿态。彼时彼刻,如此姿态,当然非常刺眼。
  这样的姿态,认真说来,并非全然不好。事实上,正因有此自矜自重,故他寒微之时,虽说多有狼狈,实则满蓄云雷;又尽管貌似不堪,却也处处留心、多有蕴积。也正因有此无与伦比的自矜自重,故他能忍人所不能忍。又幸亏有此姿态,故而当他“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之时,独独韩信仰视高言、倨傲依旧,遂引来滕公“奇其言、壮其貌”,最后才能“释而不斩”,逃过此劫。
  但是,人生之事,本来就得失互见、祸福相倚。韩信如此姿态,偶尔为之,当然未尝不好;但长此以往,过度当真,那就多有不吉了。未起之时,他的睥睨傲视,招来了“人多厌之”。待高居王位,不仅自矜,且更自伐,他一贯的轻蔑姿态,使刘邦多有顾忌,甚至连刘邦的左右,也人人“争欲击之”。这样的“人多厌之”,竟是始终如一呀!韩信始终没学会藏锋隐锐,也不知如何持盈保泰,到了关键时刻,更没有能力幡然转身。于是,当他被执受贬,从楚王的高位掉落至淮阴侯时,便开始“日夜怨望,居常鞅鞅(怏怏不乐)”,不时还以和周勃、灌婴等人同列为耻。当他既“怨望”、又“鞅鞅”,却仍然维持着刺眼的姿态时,那么,最终结局,就大势定了。
  是的,上山容易、下山难。上山倚靠的,是才情与志气;下山凭借的,则是智慧与心量。才情与志气,可以是资粮,但也可以是最沉重的负荷。韩信是个明眼人,可从来都没看清自己。他判断客观形势,一向目光如炬。但一旦要回望自身,却总被自己傲岸的姿态阻挡得只剩一片阴影。(薛仁明)
其他文献
据美国《星条旗报》网站报道称,中国的潜射反舰导弹鹰击-18可能对美国海军的水面舰艇在西太平洋自由行动的能力产生严重影响,可能会阻碍航母战斗群的推进。军事专家尹卓表示,这种说法言过其实,鹰击-18的确能够对水面舰艇构成巨大威胁,且迄今为止对类似导弹从未有过成功拦截的战例,但终极武器并不存在,反制武器一定会出现。  近日,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提交给美国国会的一份报告称,中国的潜射反舰导弹鹰击-18
期刊
据美国《防务内参》报道,美国国防部人士日前表示,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军力发生了变化,直接影响到美国的决策。美国海军将获得足够的预算,用于采购宙斯盾驱逐舰、两栖攻击舰,并对多艘舰艇进行改装,以延长其服役期,这些舰艇将配备给东亚地区的美军舰队。据美国《防务新闻》报道,东亚地区的国际水道、空中航线以及电磁频谱,逐渐形成“美中竞争”的格局。为此,美国积极在亚太地区实施围堵中国的军事战略部署,以便“在美中关系恶
期刊
B-1轰炸机 美国洛克韦尔国际公司(前身为北美公司)于上世纪70年代研制,1974年试飞,1986年6月开始装备美国空军。美国军方认为是目前世界上威力最强大的战略轰炸机,极限时速1320公里(1.25马赫),续航能力为1.2万公里,可从美国本土实现洲际飞行。具备一定的隐身性能。可在离地60米的超低空实现高速飞行和作战攻击。  B-2隐形战略轰炸机 美国诺斯罗普公司研制。1981年开始制造原型机,1
期刊
10月31日,俄罗斯一架空客A321型客机在埃及坠毁,机上乘客全部遇难。事后,“伊斯兰国”宣称对此次客机失事负责,但没有详细说明是如何“击落”客机的。然而,俄罗斯官方驳斥了这一说法,认为俄罗斯客机的飞行高度超出了肩扛式防空导弹的射程。目前,这一事件仍在发酵中,也有报道称客机可能被预装了炸弹。由此,“肩扛式导弹”一度成为新闻热词。  单兵肩扛式防空导弹,也称便携式防空导弹,是防空导弹系列中体积最小、
期刊
据泰国《民族报》日前报道,为了给军警提供更好的防护装备,当地有商企和大学合作,研发出由蚕茧制作的新型防弹衣。这件号称全球独一无二的防弹衣。  帕农功指出,蚕丝虽纤细,但却令人难以置信地强韧和富有弹性,帕农功称用蚕丝制作的防弹衣,可以“接住”子弹或削弱子弹的威力。测试显示,点22口径手枪、M16自动步枪等都未能打穿防弹衣。蚕丝防弹衣有别于一般的硬质防弹衣,它不会使子弹反弹,因此能保护穿戴者免受内伤。
期刊
蒋氏父子派密使求和 1949年的一天,时任台湾“国防部”总政治部某厅厅长的胡伟克等三人,来到位于高雄的“凯旋归”饭店,与店老板李次白谈论时局。胡伟克是蒋经国的心腹,而李次白原是国民党将领,与蒋、胡二人都是多年的朋友。交谈一阵后,三位来者话锋一转,向李次白转达了蒋介石、蒋经国父子托付的事。他们说:“次白兄,令妹是陈毅的嫂子,这就是你与共产党对话的资本。如果你能出山,到大陆走一趟,不仅等于挽救了我们的
期刊
除肉身外,人还有魂魄。这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说法。这种说法认为,人的魂魄与肉身合二为一,魂魄一旦离开身体,人即会有性命之忧。而且,还有一类江湖术士,他们剪取人的发辫并以此摄取其魂魄(即叫魂),而失去魂魄的肉身则逐渐萎靡不振,最终死亡。因此,一旦发生剪辫事件,民间必将出现叫魂恐慌。  光绪二年(1876年)发生在江南地区的一场剪辫事件,非但引起了社会恐慌,甚至还牵出了一场隐身幕后的政治风波。  三人成虎
期刊
什么叫邪教?雍正皇帝回答:“所谓邪教者,非指世俗寻常僧道之流而言,大抵妄立名号,诳诱愚民。”这一回答成为中国历史上关于邪教最早的定义。但是雍正没有料到清代的邪教花样百出,邪乎其邪,甚至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  嘉庆十六年(1811年)九月十五日,在京郊一带发展势力的天理教“天皇”林清发动教徒造反,他造反不像别人那样找个险要的山头积蓄力量,进行南征北战,最后兵临皇城,将皇帝赶下台,而是直捣皇帝的老巢,
期刊
1988年1月蒋经国溘然病逝,使得此前秘密进行的两岸接触突然中断。此后,由贾亦斌与南怀瑾联手,在香港开辟了新的两岸秘密沟通管道。  贾亦斌找到“国师”南怀瑾 蒋经国病逝后,在中共中央的一次高层会议上,邓小平问杨尚昆:蒋经国逝世后,有没有人做相应的工作?杨尚昆回答说:有,民革中央的贾亦斌在做。  1988年1月22日,76岁高龄的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副主席贾亦斌,以探亲名义访问香港,国
期刊
1996年4月9日,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青年呼格吉勒图被认定为是一起奸杀案的凶手,被法院判处死刑并立即执行;2005年,该案真凶赵志红落网;2014年12月15日,内蒙古自治区高院再审判决宣告呼格吉勒图无罪。近日,从史书中读到一桩发生在清朝的冤案,与“呼格案”极其相似,堪称清朝版“呼格案”。  清朝嘉庆年间,浙江某县的一户乡下人娶亲,新婚之夜,新郎告诉新娘说要去趟厕所,便出去了。过了好一会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