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迷信披上时尚的外衣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_6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迷信,给人的印象往往是原始和愚昧,从事迷信活动的也往往是老年人,在科学发达的今天,迷信活动越来越没有市场,但是,当迷信披上时尚的外衣,您能敏锐地识别吗?对心智尚不成熟的中小学生来说,这种时尚的迷信具有更大的杀伤力。北京初二女生小叶的故事给广大家长朋友敲响了警钟。
  一段时间以来,小叶的妈妈发现女儿精神状态萎靡,不敢一个人睡觉,做事提心吊胆,作业错误百出。经不住妈妈的盘问,小叶道出了实情。原来,最近小叶在读非常流行的恐怖小说《笔仙》,并照着小说中描述的样子,与同学玩笔仙招魂游戏。小叶说,笔仙游戏非常灵验,游戏者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仪式招来笔仙,跟自己的前生对话,笔仙还能预测未来的事情,比如考试将得多少分、什么时候结婚等。小叶对此深信不疑,于是经常玩这种游戏。当她求笔仙预测自己的初恋时,用作道具的笔不慎掉到地上。按照游戏规则,如果笔掉到地上,那就表明得罪笔仙了,笔仙会附体于游戏者,有可能带来厄运。小叶心神不宁,精神恍惚,自然无心学习。
  小叶的妈妈不敢怠慢,马上带女儿看心理医生。心理医生通过严谨的科学实验,一步步解开笔仙游戏的玄机。首先,读了小说《笔仙》在玩笔仙游戏之前,游戏者接受了强烈的心理暗示,加上时间必须是深夜、环境必须安静、必须点蜡烛等,烘托了极强的神秘气氛,给游戏者营造了虔诚的心境,辨别是非的能力极大减弱。其次,按照游戏规则,两个人同握一支笔,保持静止、悬空,笔既不能掉下来,同时又要保持放松,那么胳膊就会本能地晃动,自然会在纸上留下笔迹。这种现象有个科学的名字,叫“无意识运动”。最后,两人同握一支笔,只要有一个人的手出现晃动,另一个人就会认为是笔仙在发力,于是顺应这种晃动,同伴也这样认为,于是两人主动配合对方,共同画出了被他们认为是笔仙显灵的笔迹。
  心理医生进一步解释道,目前沉迷于笔仙游戏的,大多是小叶这样的青少年。青少年容易对这种游戏感兴趣,因为他们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世界观、人生观还没有成熟,心理上对未来、死亡都处于一种无助状态,容易对有“超现实力量”的笔仙等神灵盲目崇拜。
  心理医生提醒广大家长,目前除了笔仙,在中小学生中广为流传的还有蝶仙、筷仙等游戏,都是时尚的玩法。说是游戏,其实核心是一种迷信,而且根本没有创意,无非是从我国古老的巫术、扶乩、占卜演变而来。中小学生因为心智不健全,对很多现象无法解释,不由自主地沉迷其中,因为是大家都在玩的时尚,于是心理上不再设防,身心受伤害的可能性就更大。
  本刊认为,小说《笔仙》是正式出版的畅销书,由小说改编的电影也蔚然成系列,但不适合青少年阅读、观看。类似的读物和影视作品被中小学生热捧,应该引起家长朋友们的警觉,否则,迷信活动就会沉渣泛起,侵蚀青少年的心智和心理健康,后患无穷。
  【编辑:陈彤】
其他文献
12岁女孩春柳(化名)是一名初中生,上初中以前一直生活在小县城。在当数学老师的父亲指导下,她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参加课外奥数辅导,曾获得市级数学奥赛亚军。整个小学阶段,春柳是数学尖子生,因为奥赛成绩优异,小学毕业后被市里一所私立初中录取。母亲为了她求学方便,到市里租房陪读,父亲则继续在县城工作,一家人周末才能团聚。  春柳上初中后,总体成绩在班上并不拔尖,英语发音还时常遭同学嘲笑,平时的数学考试题与她
每年中考、高考前,带孩子来咨询的家长特别多,咨询事由大多与考试焦虑有关。对孩子的考试焦虑,家长们普遍处于两难境地:既害怕孩子过分焦虑,在考试中发挥失常,又担心减压过头,使孩子因重视不足而折戟重要考试。怎样帮助孩子走出考试焦虑的困扰,在考场上发挥正常水平呢?综合大量案例,我认为以下三类情况最值得家长警惕。  疲劳战术,恶性循环  首先要提醒家长朋友们,孩子的考试焦虑并非只在考试前几天出现,有的孩子,
法 国儿科专家现在提倡一种“袋鼠式”育婴方式,即父母与婴儿“皮肤贴皮肤”。这种育婴方式起源于哥伦比亚。那里的早产儿很多,但经济条件的限制使早产儿不可能长时间待在暖箱里,于是母亲们就代替了机器,用自己身体的热度来培育婴儿,效果出奇的好。用这种方式培育的孩子比在暖箱中成长的孩子更健康、更安静。尽管脆弱的早产儿有时也表现出惊人的适应力,但需要父母的帮助。而暖箱会把父母与婴儿隔离开,这是很残忍的。  儿科
在长年的咨询工作中,我一直向家长们传达这样一个理念:孩子的问题,根源在家长身上,要改变孩子,必须首先改变自己。有的家长接受这个理念,家庭教育逐步走上正轨;有的家长不接受这个理念,或虽然接受但不愿改变自己,家庭教育举步维艰,甚至成为孩子成长的阻力。遗憾的是,前者是极少数,所以家庭教育取得事半功倍效果的也是极少数。  对于那些希望改变自己但缺乏勇气的家长,我总要讲范女士的故事。  全职妈妈的梦想  范
【编者按】  2016年2月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指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以此标准推论,城市中的留守儿童同样数量惊人。随着就业压力的逐年递增,父母的工作压力也随之变大,没有时间和精力陪伴孩子。有媒体曾针对中国“80后”父母亲子陪伴现状做过调查,结果显示,将近七成的“80后”父母平时忙于工作。在超
美 国的心理学家总结了一些家长成功的教子经验,认为培养成功的孩子,父母要做好以下七件事:  第一件事:让孩子参与家务活动。想要让孩子长大以后成功,父母一定要在孩子小时候就教会他做家务。前斯坦福大学新生学院院长朱莉·利思科特·哈伊姆认为:孩子在家里不做家务,那就意味着有人替他做了,这样孩子缺失的可不仅仅是必要的家务活动训练,更失去了学会“自己的事必须自己完成”这个道理的机会,还有就是社会责任感——每
儿子是我的冤家  李先生今年41岁,是一位电器工程师,因与儿子小磊长期关系紧张,无力缓解,找到我问计。小磊今年17岁,上高中二年级,学习成绩中上等。受父亲影响,小磊对各种电器格外着迷,物理成绩突出。  李先生回忆,他与儿子关系紧张可以追溯到一年半前的那个炎热的夏天。“当时,中考成绩刚刚公布,小磊的成绩不理想,没有考上他心仪的市一中,只能就读升学率略逊的中学,还要拿两万元的择校费,所以心情郁闷,整天
案例  大刘的儿子刘伟是一名高一学生。刘伟对大刘说他的数学老师上课爱闲扯,从中国扯到世界,从地上扯到太空,从朴槿惠扯到特朗普,等等。老师还说这是他上课的一大特色,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可是这种方法刘伟很不适应。刘伟多次做了统计,发现老师几乎每节课都会闲扯25分钟再上课。一节课只有45分钟,白白浪费了半节课时间。最后20分钟讲完一节课的内容,时间有限,老师只好蜻蜓点水把课上完。可是老师讲得太快,难
紧急求助:  老师家访发现惊人秘密  午休时,我接到了王老师的电话。王老师是一所小学四年级的班主任,也是学校的心理辅导员,她向我讲述了一个奇特的案例。  王老师说,她班上刚转来一名新生小强,长得清秀瘦弱,性格比较内向,不太合群,学习成绩很差。刚来一个多月,经常有任课老师反应小强完不成家庭作业,上课不注意听讲,总是睡觉或抠东西,一副萎靡不振的样子。最近几天,小强干脆不来上学了。王老师放心不下,决定去
在中国家庭中,独生子女的比例非常高,一个孩子有六个大人带,这造成不少家长对孩子过分宠爱,以为满足孩子的要求,就能让孩子快乐,中华女子学院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副教授焦健却指出,其实被溺爱的孩子很痛苦。  焦健说:“溺爱孩子的家长有一种特点,不想让孩子不高兴,不想让孩子遇到问题,所以溺爱实际上也是剥夺,剥夺孩子锻炼自己的机会。表面上看是爱,实际上是害。”焦健认为,被溺爱的孩子很容易在集体中遇到问题,导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