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千古伯乐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ck_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欧阳修文章锦绣,为人却耿介切直,放达不羁,以至树敌无数,屡遭同僚诟病和围攻。对他才华非常欣赏的宋仁宗曾惋惜道:“如欧阳修者,何处得来?”他的老师晏殊甚至对人说:“吾重修文章,不重他为人。”可见,欧阳修在做人上的确有过于刚直的一面,刻薄有加,宽容不足。但这样一个对同僚刻薄的人,对有真才实学的后生却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大度,极尽赞美,竭力推荐,使一大批当时还默默无闻的青年才俊脱颖而出,名垂后世,堪称千古伯乐。
  宋仁宗庆历元年,当时还不名一文的曾巩,向文坛泰斗欧阳修写了一封自荐信,并献《时务策》,展示自己的才情,表达自己的政见。欧阳修读了曾巩的文章,赏识不已,他在回信中说:“其大者固已魁垒,其于小者亦可以中尺度”,充分肯定了曾巩文章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不过,曾巩虽然才气过人,但因其擅长古文策论,轻于应举时文,故屡试不第,一直埋没于草莽而无声无息。为此,欧阳修特撰《送曾巩秀才序》,为其叫屈,为其扬名,又把曾巩纳入门下,当成最堪造就的学生,悉心教导,还盛赞曾巩说,“过吾门者百千人,独于得生为喜。”在欧阳修的培养和帮助下,曾巩于嘉祐二年高中进士,从此一鸣天下知。
  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之所以能够成就如日中天的文名,也得益于欧阳修这位伯乐。苏洵27岁才开始发愤为学,即《三字经》所谓:“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苏洵后来进军科场,却连连落榜,性格倔强的他,干脆把自己以前写的文章,付之一炬,然后闭门谢客,埋头读书,经过数年磨砺,终于文章大进,下笔千言。据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宋仁宗嘉祐元年,48岁的苏洵携苏轼、苏辙兄弟,以文章为“敲门砖”,拜访了益州知州张方平,希望得到这位文坛宿将的举荐。张方平谦虚地说,文章方面,我人微言轻,此事非欧阳修莫属。张方平写了一封推荐信,让苏氏父子去京城拜访翰林学士欧阳修。其实,在政治上,欧阳修与张方平曾因主张不同而交怨,一向合不来,但当欧阳修读了苏洵的文章后,不但没有因为他是政敌的推荐而稍有怠慢,反而击节道:“后来文章当在此!”立即向宋仁宗上《荐布衣苏洵状》说:“伏见眉州布衣苏洵,履行淳固,性识明达,亦尝一举有司,不中,遂退而力学。其论议精于物理而善识变权,文章不为空言而期于有用。其所撰《权书》《衡论》《几策》二十篇,辞辩闳伟,博于古而宜于今,实有用之言,非特能文之士也……”在皇帝和士大夫间极力推誉,苏洵从此名动京师。
  欧阳修发现苏轼的故事,也是一段文坛佳话。嘉祐二年,欧阳修出任知贡举,担任这一年礼部省试的主考官。策论一场,欧阳修出题《刑赏忠厚之至论》,点检试卷官梅尧臣批阅试卷时,发现其中一篇特别精彩,颇具“孟轲之风”,随即呈给欧阳修阅。欧阳修读后,眼睛一亮,觉得无论文采和观点,都堪当压卷之作,可以毫无争议地列为第一。但欧阳修的“入室弟子”曾巩也参加了这场会试,由于采用糊名法,文章属于谁,不得而知,欧阳修猜想这篇文章应该是曾巩所写,担心把自己的弟子列为第一会遭人闲话,便与梅尧臣商量将此文考生列为第二。复试时,欧阳修又见到一篇《春秋对义》,赞叹之余,便毫不犹豫地将此考生列为复试第一名,确定为会元。发榜时,欧阳修才知道,初试、复试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两篇文章,均出自苏轼之手,让他惊叹不已。后来,他在给梅尧臣的信中盛赞苏轼的文才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看到后生才情勃发,年过五十的欧阳修竟然兴奋得孩童一般,信誓旦旦地要为苏轼出人头地开山避路,爱才之情,溢于言表。
  苏轼只是欧阳修主持嘉祐二年科考的一个侧影,当年共录取进士388人,不但包括苏轼、苏辙、曾巩等文坛巨匠,还包括张载、程颢、吕大钧等旷世大儒,真可谓群星灿烂。之所以一次考试就能录取这么多名动当时、影响后世的人才,与欧阳的学识、眼光和胸怀是密不可分的,他慧眼独具,古道热肠,为人梯,作嫁衣,不遗余力,一生桃李满天下。包拯、韩琦、文彦博、司马光,这些响当当的人物,都得到过他的激赏与推荐。“唐宋八大家”,除自己外,其余宋代五人均出自他的门下。这些人都是在布衣屏处、未为人知的时候,被他相中、推介、提携而名扬天下的。《宋史·欧阳修传》说他“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高度概括了他的求才之渴、爱才之切、识才之准、举才之功,称他为千古伯乐,应该不是过誉之词。
  编辑/王玉
其他文献
中国历史上有三个大乱时代,即春秋战国、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那时候,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中华大地,乱世中不知出了多少位智者,多少位英雄。冯道,便是见证五代史的唯一奇人。有人称他是“十朝元老”,官场上的不倒翁;有人说他软脊梁,中国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汉奸”;有人说他颇懂“无为”之道,上善若水,悟出了官场之道;有人说他政绩空空,无所建树,占着茅坑不拉屎;还有人说他个人修为了得,是大至大圣的完人;更
期刊
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  宋朝打破了唐朝城市的政治区域与平民区域的划分严格的格局,将平民的工商业的经营扩大到全城各个角落,北宋首都汴梁和南宋首都临安都是人口超过百万的大城市。  由于市民阶级的发展壮大,宋朝的世俗文化各方面都突飞猛进长足的发展,小市民发展了富裕了就自然追求精品生活了。  打开宋人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看看“州桥夜市
期刊
夏,属南方,五行属火,五脏属心。因此,夏季养生要养心。  ◎夏季养心之道  心为火脏,心与天之火气相应,火气通于心,火最恶水,因为水克火。冬天和夜晚属水、属阴、属寒,所以心病容易在这些时间发作。这就提示:心气虚者,尤应注意保暖防寒或益心扶阳。心主神志,心是五脏六腑之大主,它主管人的精神活动,所谓主明则下安,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所以养心神,保持身心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心是人体气血运行的发动机
期刊
人生总难免会失去,任何人都需要时刻面对,尤其可能失去自己最珍贵的一切。当自己突然失去珍爱的东西时,一切似乎天昏地暗充满黑洞,可也许就在此刹那,人生的大觉悟当下生成。失去的也许是过去的枷锁,获得的是心的自由。人,本身是自由的,可是因为我们被世间色、受、想、行、识牢牢地包围着,使自己越来越贪念这些名闻利养,感觉就像一个在监狱里的犯人——囚。是我们自己经常把自己送进牢房,让心不得自由。  失去,当真来临
期刊
信是一个古老的理念,《论语》中有30多处言及“信”字。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孔子所说的大车,就是牛车,用来载货,而小车是马车,一般用来载人,輗和軏则是连接辕和车前横木的木榫头。他的意思是:人如果无信,不知还能做些什么。就像大车或小车如果没有接榫,请问如何行走呢?可见,孔子把信看作是人立身处世的一种基本品格。“信”的作用也和木榫头相似
期刊
中国近代自鸦片战争以来,迭遭大难,民族生存危机日益严峻。与之相应,中国文化因面临着西方强势文明的冲击,亦处于兴废存亡的十字路口。在这历史性的转折关头,有一位中国人,用近乎偏执的表达方式,阐明中国文化的价值,捍卫中国文化的传统,并取得了卓然的成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此人便是一代文化怪杰辜鸿铭。   使辜鸿铭成为特立独行的文化怪杰的,是他那根在民国后北平知识界堪称独一无二的辫子。辜鸿铭在
期刊
从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被哲人称为轴心时代。人类文明的精神基础同时在中国、印度、波斯、巴勒斯坦和希腊开始形成。这个时期文明对话所具有的形态特征,蕴藏丰富的思想资源,直接对后来东西方的文明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   富有内涵的对话树立了思想与文化的权威   在前轴心时代,主导文明对话的是帝王、国王、神话英雄或“王官”。到了轴心时代,情况发生很大转变。思想家登上文明对
期刊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的文学气息非常重,是全部《论语》中最富于哲学意味的一句话。   道家思想中关于水的认知   老子也和孔子一样,经常用水代表人生哲学。老子教我们效法水,中国有一句老话“人往高处爬,水向低处流。”老子教我们学下流——不是普通所指不高尚的下流,是指水的下流——大海。天下的水都向下流汇成大海。所谓下流,就是谦下,站在最下面,“人之所弃,我
期刊
佛门讲修行有三大纲领,就是“戒、定、慧”。 那如何修持“戒、定、慧”呢?     生活中求道   一位外国求学者找到武师,欲学功夫,老师没有直接传授,而是让他挑水劈柴洗衣干杂活。其目的是什么?是不是老师在故弄玄虚?  求学者入门劳作也是悟道的过程,挑水、劳其筋骨;洗衣,涤除心灵的污浊;能悟其理者,即为得“道”。急功近利者会问:我是来学功夫的,怎么把我当杂役小工使用?而悟道者因恭敬而
期刊
历史上很多大事件,都是因人成势,因势成事。  ◎成事关键在于得人  当刘彻还是太子的时候,作为汉朝的未来继承人,刘彻向卫绾请教得人问题,以求未来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  卫绾,太子太傅,御史大夫,做过三年丞相,他寡言敦厚,谨于职守,是一位无为政治的奉行者。卫绾膂力过人,且有高超的御车之术。  卫绾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太子要想有所作为,关键在于得人。太子又问,北方匈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