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发展尚有难题必须坚持深化改革

来源 :中国经济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lan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总说乡村要振兴,那么,什么样的区域才是乡村?这个问题并不是很明确。2021年3月,联合国有关组织、欧盟、世界银行等国际6大机构完成了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对世界人口布局类型做了划分,有利于解决多年来关于城乡区分各说各话的问题。它们把人口布局分成了三个类别:城市——在连续区域的人口密度大于等于每平方公里1500人,人口总量超过5万人,且至少一半人口处于城市设施完全覆盖的中心区;市镇及人口半稠密区——在连续的区域中人口密度大于300人,小于1500人,总人口大于5000人小于5万人,且市政设施覆盖的中心区域的人口不超过半数的区域;农业区——以上两类区域之外人口密度小于300的区域。这三个人口布局的区域分布与界限,在我们国家不很清楚,但这个布局概念很重要。把人口布局弄清楚,我们才能知道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更具体的工作目标。
  从发达国家走过的历程看,市镇及人口半稠密区的存在,对于农业区的发展非常重要。在乡村振兴事业中,将这一区域与农业区统筹运作,才有利于解决我们面对的诸多难题。
  第一,效率难题。张宏宇教授预测到2040年左右,我国农业从业人口占总从业者的比重可能在5%以下,这是一个富有前瞻性的说法。5%的从业者中,有相当比例的是规模经营者。今后,这些经营者和拥有土地承包权、但不从事农业的这部分人是什么关系?租佃关系还是委托关系?长期维持这种关系有利于农业发展吗?我比较怀疑。我的看法是,我们要实现经济上的效率,还是要走“适度规模经营+社会分工深化+社会化服务”这条路,小承包户要实现历史转型,成为真正的非农业人口。但这是一个难点。具体到这个难点,会涉及到举家转移难题、小城市发展难题、农产品周期难题。效率难题当中还有公共服务问题。比如,有些地方路修得质量太高,路的密度太大,投入与产出之间差距太大;还有一些公共服务设施的维护成本很高,尤其是水处理单元投入下去以后利用效率不高。当然,这样的难题全世界都有。当前我国城市社区相应支出和农村社区相应支出两者差不太多,但是农村公共服务的人口覆盖面低、服务的质量比较差,公共服务存在效率问题。
  第二,平等难题。有了规模经营以后,农民收入是不是就提上去了?事实不是这样。当然,如果没有规模经营,农民收入更低。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情形看,真正的土地经营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只在1/5左右,这是个很大的问题。为什么农村有了规模经营之后,农民的主要收入不能提高,甚至比重越来越低?如何确立一种机制,使农业从业者的收入与其他人口的收入能够保持大体一致,甚至前者略高于后者?这也是一个难题。另外,平等难题还有基础性公共服务问题。公共服务要追求可及性,而不一定在小居民点搞“小而全”。但可及性的满足也不容易。
  第三,社会治理难题。中央关于经济组织与社会治理组织分开的意见落实了没有?越来越小的乡村居民点要不要继续维持自治组织?社会治理能不能实现城乡一体化?现在的农村能不能承载乡愁?能不能通过城市建设的改善,使城市也能承载“乡愁”?这些都是难题。随着城市化推进,将来会形成前述那样的人口布局,即乡村地区的人口重心在市镇区域,真正的农业区居民主要是农业从业家庭,他们数量少,且分散在小的居民点上,有的会在自己的农场设立生产与家居一体化的定居点。这种情况下,现有的村委会体制还能适应新的居住形态吗?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解决上述难题大体上需要以下发展行动或政策创新。
  第一,要尊重农民自由选择权,包括土地流转、交易的权利,以及自由迁徙的权利。农民自主选择权得到尊重,就有了一种纠错机制,政府的一些不合时宜的政策就不至于对发展带来太大的负面影响,而好的政策更容易得到落实。
  第二,乡村地区必须要有远超农户数量的非农业居民。这些居民包括农业产业链上的其他环节的从业者。但这些居民一般不合适做农场主的邻居,而应该成为市镇居民,为市镇带来一定的人口规模与密度。2万人以上的市镇建成区人口规模是公共服务设施有效运转的必要条件。这样的市镇有可能成为宜居小城市,更有可能成为为农业农民服务的区域中心。
  第三,市镇要均衡布局。根据我国国情,东中西部乡村区域的市鎮可以有不同的市镇辐射面积,大体上可以设定在100-300平方公里之间。荷兰的市镇辐射面大约在100平方公里左右,美国大约在250平方公里左右。这样的市镇密度才有助于解决农民获取公共服务的可及性问题。
  第四,农业产业链的重心要下沉。农业产业链价值创造是农产品原料价值的5-10倍。必要的农业产业链下沉到市镇,加上其他关联产业,足以支撑一个市镇的繁荣。农民的季节性兼业需求,也可以在这里得到满足,有助于稳定解决城乡收入差异难题。
  第五,发展跨行政区的现代化专业合作社。发达国家的农民合作社数量少,规模大,能够将农业产业链的部分价值增值转变为农民收入。囿于行政区划制度及村庄管理体制,我国现在220多万个农民合作社,基本不能真正发挥合作社的作用。合作社发展必须突破行政管理区划制度规定的边界,在全国逐步培育几十个功能完备的农民合作社,并使其在国际食品市场上具有跨国公司的经营能力,才有助于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
  第六,社会治理实现城乡一体化。未来,农业区居民中产化、低收入人群进入城市将成为大趋势,这需要社会治理城乡一体化。2040年左右,全国农业从业家庭将不到2000万,这时候乡村治理机制如何建立,需要未雨绸缪,提前探索和部署。
  总而言之,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目标区域应该是两个部分,即包含市镇在内的半人口稠密区和农业区。这两个区域的政策重点也应有所不同。城乡融合发展实际上就是要处理好这两个目标区域之间的关系。这是解决乡村振兴诸多难题的关键所在。
其他文献
一、未来如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rn(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根本目标和方向rn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和
期刊
保健食品领域社交电商行为监管模式主要有政府监管模式、非政府监管模式和合作监管模式三种。其中,政府监管模式部分监管逻辑、监管工具已经无法应对后电商时代的网络经济;非政府监管模式因为其自生性不足,难以消除政府监管失灵给监管部门带来的困扰;合作监管从组织角度来说,是把现存的自我监管系统整合到公权力监管框架中,形成多元主体的监管模式,借用不同的主体为监管提供技术和信息方面的支持,由更多的利益相关者采取主动负责的态度处理有关问题。在保健食品领域社交电商行为合作监管中,规则制定、监管和执行的权力及责任不是由公共行政机
本文以杭州市为样本,对基层市场监管执法所面临的产生大气污染餐饮服务的许可和监管困境现状进行调研,并从法理、判例和治理三维角度提出解决方案,提出既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又符合绿色发展理念的市场监管路径。
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回望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之所以能够取得彪炳史册的丰功伟绩,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传承“人民基因”。  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征程中,财政根植于人民,始终与民族复兴、群众生活紧密相连,为革命战争、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和新发展格局构建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在革命战争时期,土地改革、减租减息、大生产运动、精兵简政等财
期刊
一、新时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更加强调统筹协调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在“十三五”时期,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环境污染得到了控制,环境质量显著改善,为完成第一个百年目标、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了贡献,为迈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建立美丽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我国全面进入新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也承载新使命、面临新挑战,我们需要更加注重统筹协调
在建党100周年、“后疫情”时代、中美博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等时间节点聚合下,“十四五”规划的方向和推进非常重要。在“十四五”期间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坚持中国发展模式,而不是照搬照抄西方模式。  中国经济模式有其重要特征:第一,坚持党的领导;第二,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三,有为政府引导、指导、服务市场;第四,建立以国有资本为主,包容其他多种形式资本的现代公司制。  “十四五”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立足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和“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回望光辉历史、擘画光明未来,高屋建瓴、立意高远,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气势磅礴、激荡人心,字字珠玑、振聋发聩,具有强大的政治引领力、思想感染力、理论穿透力,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政治宣言,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行业协会发展迅速,其职能更为广泛,在参与政策制定、获取行业前沿动态、政企沟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山东省市场监管局行业协会反垄断合规调研课题组围绕行业协会反垄断合规的有关问题展开研究,重点分析行业协会反垄断规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议厘清“行业协会”与“经营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明确并罚原则和免予处罚的情形;强化反垄断普法和规范行业协会职能,加强行业协会反垄断合规建设;建立反垄断工作联动机制、协同监管,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
2020年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首次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表述。2020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和较大的不确定性,“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此后,党中央国务院在一系列会议和文件中,都对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明确地给出重要
一、认识脚下的土壤  我们生活的星球已经有46亿年的历史,真正意义上的土壤却是从4亿年前陆地上长出蓝藻时开始的,此后经过无数次演化、侵蚀,我们脚下的土壤最少也有数百万年的历史。反观人类,现代人出现在20万年前,最早出现于两河流域的农业也不到11000年;考古证实,中国最早出现稻作物种植是在7800年前,中华民族具有5000年的文明史。与土壤相比,我们人类的历史要短得多,可以说,在土壤面前,人类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