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科技通史:建筑、航运、冶金、陶瓷、水利》
主编:江晓原
出版社:接力出版社
常有人说,中国古代是没有科学的,是这样吗?上下五千年,有多少杰出的人物,推动了科技的进步。身为中国人,我们可以为之自豪,为之奋发——虽然,我们现在回不了古代,但是,借助阅读,我们每个人都能进入到古时候的科技现场,找到答案,解开謎底。
金秋十月,正是祖国母亲的生日,向同学们推荐的这本书,就是一本讲述中国古代辉煌科学技术的好书,这就是江晓原编著的《中国科技通史:建筑、航运、冶金、陶瓷、水利》。我想,阅读这本书,除了能够收获有关中国古代科技的知识,更能增强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江晓原,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首任院长。中国第一个天文学史专业博士。1999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创建中国第一个科学史系。已在国内外出版著作约百种,发表学术论文约两百篇,并长期在京、沪报刊开设个人专栏,发表大量书评、影评及文化评论。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怎样的航运场景?海上丝绸之路是如何开启的?秦始皇兵马俑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古代都城怎么选址、布局?青瓷和白瓷是哪个朝代的极品?都江堰有哪些领先的水利技术……
如果你对中国古代科技有所了解,大概也会和我一样,问出上面这些问题。《中国科技通史:建筑、航运、冶金、陶瓷、水利》正是扣住这些问题,从这几方面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入手,探寻这些伟大科技成果的由来及影响,让我们了解中国古人在认识和改造自然方面的杰出成就。
这本书非常巧妙地将这些不同领域的知识,先是提出一条一条的问题,再分别进行解读或者阐释。比如,在《中国古代的造船与航运》这一章里,写了两节内容,一节是“中国古代船舶制造技术”,另一节是“远洋与海禁”。
第一节重点谈船舶制造技术,设计了七个问题,这七个问题围绕着“船舶制造技术”展开,分析了船舶制造技术的发展,比如“最早的船是什么样子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怎样的航运场景”“古代造船业为什么在明清时期走向衰落”等。你会发现,这三个方面,正是造船的起点、全盛时期与衰败时期,将这三者合起来看,就是一个小小的中国古代造船史。作者将大的方面拆开,化成一条条问题,这样就突出了“知识点”,降低了我们理解中国古代科技的难度,一条条知识点让读者们仿佛置身于知识的海洋。同时,每一个问题也是在强调一种思维方式,一是在学习中可以采用问题驱动,二是可以在学习中培养怀疑精神,养成不轻信书本,也不随便下结论的习惯。
应该说,这样的编排能让很多读者进入其中,参与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就好像寻宝一样。我们扣住问题,比如中国古代建筑里的独特之美、炉火纯青的青铜器、古人开凿京杭大运河的方法……抓住这些,就是抓住寻找宝物的线索。在提出这些问题以后,作者就对其进行充分解读,比如上面说到的《清明上河图》里的船只,作者就留意到,在汴河里行驶的客船,所用的舵相当先进:舵叶的一部分在舵杆之前,这说明中国早在12世纪初就开始使用平衡舵——这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很了不起的成就,让我们由衷自豪。
这本书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在每一章节的最后,都附上一份《中外科学技术对照大事年表》,这份表单,纵向是中外科学技术发展的线路图,这些技术的发展历史一目了然;横向是中外科学技术发展的同时期对比情况。如果仔细看,你会发现,越往近代,我们的科学技术越停滞,这真的是一件让人遗憾的事情。正因为这样,读着这本书,我们就要问问自己,该如何发奋学习,努力求知,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的日子里,更好地建设祖国,让可爱的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冷玉斌)
人类文明离不开科技发展的支撑,人类史也是一部科技史。这套书全方位地展示了五千年来中国科技众多领域的杰出成果,让深埋在故纸堆中的中国科技生动、鲜活起来,滋养和灌溉当代每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内心。
——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林群
你知道数字是怎么来的吗?“男人数”和“女人数”是什么?无理数为什么卷进了可怕的谋杀案?那些伟大的数学家们又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本书将重点为小读者介绍关于数字、数学以及数学家的种种趣味横生的故事,带领小读者走进奇妙的数学世界,培养孩子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
本书是著名古人类学家贾兰坡的经典作品,他借用自身经历向读者介绍了“人类起源学”的基础知识。在书中,人类的历史被沉淀在化石中,再被无数学者一点一点地发掘出来,仔细地研究。读着书,仿佛也能看到那些化石,看到那些被不断推翻的推测与猜想,跟着它们一点点回到过去,到达人类诞生的地方……
主编:江晓原
出版社:接力出版社
常有人说,中国古代是没有科学的,是这样吗?上下五千年,有多少杰出的人物,推动了科技的进步。身为中国人,我们可以为之自豪,为之奋发——虽然,我们现在回不了古代,但是,借助阅读,我们每个人都能进入到古时候的科技现场,找到答案,解开謎底。
金秋十月,正是祖国母亲的生日,向同学们推荐的这本书,就是一本讲述中国古代辉煌科学技术的好书,这就是江晓原编著的《中国科技通史:建筑、航运、冶金、陶瓷、水利》。我想,阅读这本书,除了能够收获有关中国古代科技的知识,更能增强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江晓原,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首任院长。中国第一个天文学史专业博士。1999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创建中国第一个科学史系。已在国内外出版著作约百种,发表学术论文约两百篇,并长期在京、沪报刊开设个人专栏,发表大量书评、影评及文化评论。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怎样的航运场景?海上丝绸之路是如何开启的?秦始皇兵马俑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古代都城怎么选址、布局?青瓷和白瓷是哪个朝代的极品?都江堰有哪些领先的水利技术……
如果你对中国古代科技有所了解,大概也会和我一样,问出上面这些问题。《中国科技通史:建筑、航运、冶金、陶瓷、水利》正是扣住这些问题,从这几方面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入手,探寻这些伟大科技成果的由来及影响,让我们了解中国古人在认识和改造自然方面的杰出成就。
这本书非常巧妙地将这些不同领域的知识,先是提出一条一条的问题,再分别进行解读或者阐释。比如,在《中国古代的造船与航运》这一章里,写了两节内容,一节是“中国古代船舶制造技术”,另一节是“远洋与海禁”。
第一节重点谈船舶制造技术,设计了七个问题,这七个问题围绕着“船舶制造技术”展开,分析了船舶制造技术的发展,比如“最早的船是什么样子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怎样的航运场景”“古代造船业为什么在明清时期走向衰落”等。你会发现,这三个方面,正是造船的起点、全盛时期与衰败时期,将这三者合起来看,就是一个小小的中国古代造船史。作者将大的方面拆开,化成一条条问题,这样就突出了“知识点”,降低了我们理解中国古代科技的难度,一条条知识点让读者们仿佛置身于知识的海洋。同时,每一个问题也是在强调一种思维方式,一是在学习中可以采用问题驱动,二是可以在学习中培养怀疑精神,养成不轻信书本,也不随便下结论的习惯。
应该说,这样的编排能让很多读者进入其中,参与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就好像寻宝一样。我们扣住问题,比如中国古代建筑里的独特之美、炉火纯青的青铜器、古人开凿京杭大运河的方法……抓住这些,就是抓住寻找宝物的线索。在提出这些问题以后,作者就对其进行充分解读,比如上面说到的《清明上河图》里的船只,作者就留意到,在汴河里行驶的客船,所用的舵相当先进:舵叶的一部分在舵杆之前,这说明中国早在12世纪初就开始使用平衡舵——这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很了不起的成就,让我们由衷自豪。
这本书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在每一章节的最后,都附上一份《中外科学技术对照大事年表》,这份表单,纵向是中外科学技术发展的线路图,这些技术的发展历史一目了然;横向是中外科学技术发展的同时期对比情况。如果仔细看,你会发现,越往近代,我们的科学技术越停滞,这真的是一件让人遗憾的事情。正因为这样,读着这本书,我们就要问问自己,该如何发奋学习,努力求知,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的日子里,更好地建设祖国,让可爱的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冷玉斌)
人类文明离不开科技发展的支撑,人类史也是一部科技史。这套书全方位地展示了五千年来中国科技众多领域的杰出成果,让深埋在故纸堆中的中国科技生动、鲜活起来,滋养和灌溉当代每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内心。
——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林群
你知道数字是怎么来的吗?“男人数”和“女人数”是什么?无理数为什么卷进了可怕的谋杀案?那些伟大的数学家们又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本书将重点为小读者介绍关于数字、数学以及数学家的种种趣味横生的故事,带领小读者走进奇妙的数学世界,培养孩子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
本书是著名古人类学家贾兰坡的经典作品,他借用自身经历向读者介绍了“人类起源学”的基础知识。在书中,人类的历史被沉淀在化石中,再被无数学者一点一点地发掘出来,仔细地研究。读着书,仿佛也能看到那些化石,看到那些被不断推翻的推测与猜想,跟着它们一点点回到过去,到达人类诞生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