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基于作者近几年对环境科学专业中的环境法课程的教学实践,阐述了案例教学法在环境法课程教学中的优势,以及组织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具体过程,为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环境法案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9(a)-0161-01
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安排和策划下的,以学生作为主体参与的,依据真实的案例、围绕案情发展而展开的互动式教学方法。20世纪80年代初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被引入我国,逐渐受到教育界的重视,目前运用日趋规范,对我国高校教学改革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环境法作为环境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旨在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成为有一定法律修养的专门人才。本文根据笔者的环境法教学实践,谈一下案例教学法在环境法教学中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1 案例教学法在环境法教学中的优势
1.1 有利于学生对环境法课程的重新认识
传统的教学方法仅仅是将环境法律法规的一些概念和法律条文以及适用条件讲授给学生,学生被动的听讲,并不能够理解和掌握这些法律规范的内在含义,也不能够很好的将这些法律法规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来保护自己,维护环境社会秩序。而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过程中,通过对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真实案例的展示和分析,使学生更加清楚的认识到环境法律法规不是一纸空文,而是与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是对自己在社会活动中的行为进行约束和指导的事物,从而将改变对这门课程认识,明确了学习目标,增强了学习的动力。
1.2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随着教学设备的不断更新,教学条件的逐渐完善,目前各个高校的环境法课程的教学手段也不断加强,很多教师都采用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教学,虽然取得了一些教学效果,但是教学质量依然没有得到大幅改善,这主要是由于在环境法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所致。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通过大量环境法律条款的陈述来阐述环境政策,课堂讲授内容比较抽象,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沉闷而且感觉难以在实践中操作运用,学生学习兴趣不足。而案例教学中使用的案例大多选自真实的个案,具有相当的典型性和普遍性,与生活密切相关,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促使学生围绕着一个共同的话题,根据自己掌握的法律知识来进行分析和探讨,不但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有利于提高学生创造性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由于采用的是教师在台上讲课,学生在台下听课和记笔记这样的方式完成教学,学生对所讲授的内容没有充分的时间认识和思考,学生的创新能力始终被压制着,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由于课堂上缺乏互动过程,学生被动的接受法律知识,当面对生活中出现的实际法律问题时将无所适从,最终形成高分低能现象。而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将真实的生活场景展示在学生面前,通过对这些真实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而且还能够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案例教学法在环境法教学中的应用过程
3.1 选择案例
案例教学就是通过展示一个或几个典型而又具有代表性的真实事件,让学生在对案例的思考和分析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环境法律法规的内容,因此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选择合适的案例,不但能提高教学效果,增强课堂活跃气氛,而且能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合适的教学案例首先应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且应该与所对应的理论知识点有直接的联系,只有典型的案例才能使学生印象深刻,才能让学生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其次案例必须是真实可信的,绝不能由教师主观臆测进行虚构,只有真实的案例才能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最后案例必须具有一定的难度,过于简单的案例则不能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和分析,无法提高其全面思维能力。
3.2 展示和讨论案例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不同的方式来展示案例的内容,如通过发放文字材料或多媒体等方式多重呈现,丰富课堂的内涵,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发学生对知识的求知和探索,并通过组织案例分析和讨论,使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在课堂讨论时,学生是讨论的主体,处于中心地位,讨论必须以学生的自主思考和自主分析为主,教师主要扮演组织者和旁观者的角色,通过提出一些深层次的、有争议的问题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对案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先不论对错,让学生积极发言,广开思路,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使案例分析和讨论能够有序进行下去。
3.3 总结点评案例
在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之后,教师应当及时的对本次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和点评。通常针对案例问题的分析讨论都不会有一个标准答案,因此教师应当根据讨论过程中产生的多种结论进行优劣评价。当然教师不能对学生讨论的结果仅仅进行简单的错与对的判断,而是应当从学生分析步骤的恰当性、决策依据的充分性、结论推断过程的逻辑性、思维的创新性等方面综合评定,并且归纳出具有代表性的分析意见和创新观点,以供全班学生借鉴和总结。对于涉及关键教学知识点的讨论内容,要重点阐述,重点分析,以使学生能够顺利的将这些知识点消化吸收,并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的真实案例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强化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另外,在对案例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对环境法律法规知识的理解偏差或者认识不足的情况,这时必须及时的予以指出,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总之,通过环境法课程的案例教学,我深深的体会到案例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不但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都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钟波兰.案例教学在实践运用中存在问题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96):31~33.
[2] 吕忠梅.环境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3] 马晓敏,姜远明,胡光.试论计算机案例教学的新思路[J].教学与管理,2007(2):133~134.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环境法案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9(a)-0161-01
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安排和策划下的,以学生作为主体参与的,依据真实的案例、围绕案情发展而展开的互动式教学方法。20世纪80年代初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被引入我国,逐渐受到教育界的重视,目前运用日趋规范,对我国高校教学改革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环境法作为环境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旨在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成为有一定法律修养的专门人才。本文根据笔者的环境法教学实践,谈一下案例教学法在环境法教学中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1 案例教学法在环境法教学中的优势
1.1 有利于学生对环境法课程的重新认识
传统的教学方法仅仅是将环境法律法规的一些概念和法律条文以及适用条件讲授给学生,学生被动的听讲,并不能够理解和掌握这些法律规范的内在含义,也不能够很好的将这些法律法规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来保护自己,维护环境社会秩序。而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过程中,通过对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真实案例的展示和分析,使学生更加清楚的认识到环境法律法规不是一纸空文,而是与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是对自己在社会活动中的行为进行约束和指导的事物,从而将改变对这门课程认识,明确了学习目标,增强了学习的动力。
1.2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随着教学设备的不断更新,教学条件的逐渐完善,目前各个高校的环境法课程的教学手段也不断加强,很多教师都采用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教学,虽然取得了一些教学效果,但是教学质量依然没有得到大幅改善,这主要是由于在环境法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所致。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通过大量环境法律条款的陈述来阐述环境政策,课堂讲授内容比较抽象,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沉闷而且感觉难以在实践中操作运用,学生学习兴趣不足。而案例教学中使用的案例大多选自真实的个案,具有相当的典型性和普遍性,与生活密切相关,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促使学生围绕着一个共同的话题,根据自己掌握的法律知识来进行分析和探讨,不但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有利于提高学生创造性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由于采用的是教师在台上讲课,学生在台下听课和记笔记这样的方式完成教学,学生对所讲授的内容没有充分的时间认识和思考,学生的创新能力始终被压制着,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由于课堂上缺乏互动过程,学生被动的接受法律知识,当面对生活中出现的实际法律问题时将无所适从,最终形成高分低能现象。而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将真实的生活场景展示在学生面前,通过对这些真实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而且还能够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案例教学法在环境法教学中的应用过程
3.1 选择案例
案例教学就是通过展示一个或几个典型而又具有代表性的真实事件,让学生在对案例的思考和分析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环境法律法规的内容,因此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选择合适的案例,不但能提高教学效果,增强课堂活跃气氛,而且能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合适的教学案例首先应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且应该与所对应的理论知识点有直接的联系,只有典型的案例才能使学生印象深刻,才能让学生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其次案例必须是真实可信的,绝不能由教师主观臆测进行虚构,只有真实的案例才能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最后案例必须具有一定的难度,过于简单的案例则不能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和分析,无法提高其全面思维能力。
3.2 展示和讨论案例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不同的方式来展示案例的内容,如通过发放文字材料或多媒体等方式多重呈现,丰富课堂的内涵,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发学生对知识的求知和探索,并通过组织案例分析和讨论,使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在课堂讨论时,学生是讨论的主体,处于中心地位,讨论必须以学生的自主思考和自主分析为主,教师主要扮演组织者和旁观者的角色,通过提出一些深层次的、有争议的问题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对案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先不论对错,让学生积极发言,广开思路,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使案例分析和讨论能够有序进行下去。
3.3 总结点评案例
在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之后,教师应当及时的对本次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和点评。通常针对案例问题的分析讨论都不会有一个标准答案,因此教师应当根据讨论过程中产生的多种结论进行优劣评价。当然教师不能对学生讨论的结果仅仅进行简单的错与对的判断,而是应当从学生分析步骤的恰当性、决策依据的充分性、结论推断过程的逻辑性、思维的创新性等方面综合评定,并且归纳出具有代表性的分析意见和创新观点,以供全班学生借鉴和总结。对于涉及关键教学知识点的讨论内容,要重点阐述,重点分析,以使学生能够顺利的将这些知识点消化吸收,并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的真实案例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强化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另外,在对案例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对环境法律法规知识的理解偏差或者认识不足的情况,这时必须及时的予以指出,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总之,通过环境法课程的案例教学,我深深的体会到案例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不但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都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钟波兰.案例教学在实践运用中存在问题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96):31~33.
[2] 吕忠梅.环境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3] 马晓敏,姜远明,胡光.试论计算机案例教学的新思路[J].教学与管理,2007(2):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