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间站将于2022年左右建成

来源 :科学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ler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空间站被命名为“天宫”,将于2022年左右建成。而国际空间站大概在2024年到2026年之间寿终正寝,届时,太空中很有可能只有一座“天宫”。周建平院士透露,未来,中国可向联合国成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空间站应用机会,帮助他们在中国空间站开展空间科学实验。
  打破西方禁令
  由于西方国家禁止中国参与国际空间站建设,中国走上了独立自主的航天发展之路,空间站团队从诞生之日起,就做好了开天辟地的准备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人类建成了第一座国际空间站。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禁止中国参与国际空间站建设,也禁止中国宇航员登上国际空间站。在西方国家禁令下,中国走上了一条独立自主的航天发展之路。
  国际空间站是由多个国家联合完成的,而中国要凭借一己之力建造空间站,难度可想而知。在空间站研制过程中,舱体多、构型复杂成为设计的首要难题。在中国空间站副总设计师朱光辰看来,各种飞行器不同的组合状态都相当于一个全新的航天器,这其中涉及力学问题、通信问题、电源的获取等,都是空间站团队要面对的全新挑战。
  从提出建设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那一天起,朱光辰和空间站团队就做好了开天辟地的准备。为将第一个航天员杨利伟顺利送入太空,他们花了整整11年时间。此后,他们的步伐越来越快:2008年,航天员翟志刚迈出了中国人出舱活动的第一步;2016年,航天员景海鹏、陈冬伴随天宫二号,在太空整整遨游33天;2017年,中国第一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顺利升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破了一系列關键技术,为中国空间站建设做好了准备。
  此前,在天宫一号和天宫二号近地轨道空间实验室上开展的多项技术验证项目,也为空间站任务提供了充分的技术储备。譬如机械臂操作终端试验器,通俗解释就是一种典型的空间机器人,能够用于空间站的在轨组装、在轨维修、货物搬运与转移、辅助航天员出舱活动等。未来,它还将是空间站上辅助航天员进行工作的“好帮手”。
  朱光辰说,下一步,中国空间站的目标是建设国家太空实验室,并将开展科学前沿的创新性实验和应用研究,推动空间科学与技术进步。目前,中国空间站初步规划了航天医学、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微重力流体物理与燃烧科学、空间材料科学、微重力基础物理等十几个重点应用方向。
  揭开神秘面纱
  中国空间站被命名为“天宫”,基本构型由核心舱、实验舱Ⅰ和实验舱Ⅱ三个舱段组成,无论是空间、实用性还是舒适度,都将有质的飞跃
  中国未来空间站被命名为“天宫”(TG),基本构型由核心舱、实验舱Ⅰ和实验舱Ⅱ三个舱段组成,每个舱均重达20吨以上。这种三舱构型提供3个对接口,支持载人飞船、货运飞船及其他来访飞行器的对接和停靠。如果说最早的神舟飞船相当于一辆轿车,而天宫一号和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相当于一室一厅的房子,那么到了空间站,则变成了三室两厅带储藏间的房子——无论是空间、实用性还是舒适度,都将有质的飞跃。
  据了解,空间站三舱组合体质量重约66吨,额定乘员3人,乘员轮换期间短期可达6人,具备10多吨载荷设备的安装和支持能力,设计寿命不小于10年,具备通过维修延长使用寿命的能力,并具备一定扩展能力。
  空间站的核心舱命名为“天和”(TH),是空间站的管理和控制中心,主要对整个空间站的飞行姿态、动力性、载人环境等进行控制。据空间站系统主任设计师张昊介绍,舱体中比较粗的大柱段是航天员在里面工作和做实验的地方;细一点的小柱段,则布置成为航天员的睡眠区和卫生区,以保证航天员的正常生活和居住环境。
  在核心舱内,科研人员一共布了300多个传感器,可以测量900多路信号,目的是为了测量这个22吨的大家伙在发射过程中,到底能够承受多大的载荷。此外,核心舱还配置了兼具气闸舱功能的节点舱,用于实验舱、载人飞船、货运飞船等飞行器与其交会对接和停靠,接纳航天员长期访问和物资补给,支持航天员出舱活动等。
  空间站的实验舱I命名为“问天”(WT),备份核心舱部分关键平台功能,具备空间站统一管理和控制能力,并配备航天员出舱活动专用气闸舱。实验舱II命名为“梦天”(MT),用于开展密封舱内和舱外载荷实验,并配置货物气闸舱用于载荷及设备进出舱。
  此外,空间站团队还设计了光学舱与空间站共轨飞行。光学舱可短期停靠空间站进行维护维修和推进剂在轨补加,还可以实施天文观测和对地观察。在天文巡天观察能力上,与哈勃望远镜相比,它的分辨率与之相当,但视场却大出200多倍。
  未来,神舟载人飞船和长征二号F火箭将共同构成空间站乘员天地往返运输系统,主要用于航天员和部分物资往返空间站。天舟货运飞船和长征七号火箭则共同构成空间站货物运输系统:在上行过程中,主要为空间站运送航天员生活物资、推进剂、平台维修设备附件及消耗品、载荷设备等补给物资;在下行过程中,可销毁空间站废弃物,并能用于空间站姿态轨道控制。
  开放共享 造福人类
  中国空间站将促进形成产业化的太空经济,还将打造成为面向国际社会的科技合作交流平台,让载人航天发展成果全面惠及经济社会
  为使载人航天发展成果全面惠及经济社会,不断提升载人航天工程的综合效益,中国空间站在轨运营阶段,将充分吸纳商业力量,开展商业化应用活动,进一步开放近地轨道空间站设施,促进形成产业化的太空经济。
  我国空间站还将打造成为面向国际社会的、开放的科技合作交流平台,将采用政府间合作、商业合作等多种模式,在空间站建造和运营技术、空间科学与应用、航天员选拔训练、载人航天高技术成果转化等领域,广泛开展务实合作,使之成为造福全人类的太空实验室。
  目前,中国载人航天办公室代表中国政府已经与联合国外太空事务司签署了一系列框架协议,可与国际上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开展搭载发射、太空救援等一系列合作。据悉,中国空间站可以提供多种标准接口,包括机械、供电、信息、温度控制等。对此,设计团队为其制定了接口标准规范,想要与中国开展国际合作的国家在满足标准接口外,还要满足安全性要求和中国载人航天器的环境试验条件。
  对于未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技术研究院副总设计师白明生表示,空间站建成以后,中国载人航天的脚步仍然不会停歇,“目前,我们正在论证三步走之后的中国载人航天发展战略,比如载人登月、载人登小行星、载人登火星,以及建设更大规模的空间站……”白明生说,“探索浩瀚宇宙,建设航天强国,我们一直在努力”。
其他文献
传统临床药物进入人体,靶向效果如何监测评判?如今,这一难题有望得到解决。笔者5月2日获悉,天津大学科学家借助纳米技术,通过添加稀土材料钆,开发出新型纳米颗粒,有望解决传统药物制剂缺陷,实现了靶向药物可视化引導观测。  研究中,他们利用生物添加技术,构建出一种多功能稀土上转换纳米颗粒,成功制备了蛋白矿化钆掺杂硫化铜纳米诊疗制剂。这种可用于光热治疗用的硫铟铜/硫化锌新型纳米颗粒,在660纳米的激光照射
期刊
春天万物复苏,皮肤过敏性问题又开始增多。除了涂抹护肤品外,敷面膜是现在最常用的护肤方式。那么,面膜可以天天敷吗?怎么敷才科学、有效?  有些过敏或因保湿不当  近日皮肤科门诊异常繁忙,接诊了各类过敏性皮肤病、感染类皮肤病、皮炎湿疹瘙痒类皮肤病患者。其中不乏自称颜面部“过敏”者,他们的面部皮肤有红斑或呈潮红肿胀状,伴瘙痒或干燥、疼痛。然而,这真的是过敏吗?或者说,这只是过敏吗?  很多医生仔细询问患
期刊
智能芯片是前沿科技和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过程中不可逾越的关键环节。可以说,不论有怎样领先的算法,要想最终应用,都必须通过芯片实现。  5月3日,全球新一代人工智能芯片发布会在上海召开,中科院旗下的寒武纪科技公司发布了我国自主研发的Cambricon MLU100云端智能芯片和板卡产品、寒武纪1M终端智能处理器IP产品。这款国内首个云端人工智能芯片,理论峰值速度达每秒128万亿次定点
期刊
不久前,国家出台的《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科技界引起热烈反响。该《意见》提出人才评价要分类,要科学设置评价标准,包括“坚持凭能力、实绩、贡献评价人才,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等倾向”“着力解决评价标准‘一刀切’问题,合理设置和使用论文、专著、影响因子等评价指标,实行差别化评价”……  分类评价改革稳步推进,但过于倚重论文的倾向还没有完全改变  去年底,在多
期刊
据美国每日科学网站报道,澳大利亚科学家首次在人体活细胞内发现了一种新的DNA結构——被称为“i-基元”(i-motif)的“DNA扭结”。  尽管科学家此前曾看到过i-基元,并进行了详细研究,但这些i-基元都是在试管中而非活细胞内发现的。为了探测细胞内部的i-基元,研究团队研发了一款精确的工具——一个抗体分子的片段,其能精确识别并紧密依附到i-基元上。他们也证明,i-基元出现在某些控制基因是否被打
期刊
笔者5月2日從河南省科技厅获悉,今年该省将实施100个转型升级重大创新专项。其中,郑洛新自创区作为领头羊将启动实施50个以上重大创新专项。据介绍,创新专项采用省市联动,以市为主,市谋划先启动、省择优后补助方式,引导、激励各市立足产业需求,发挥自身优势,集中创新资源,挖掘一批、发现一批、实施一批支撑转型升级的重大专项。
期刊
近日,笔者从山西省就业服务局获悉,为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将举办第三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山西赛区选拔赛暨2018年山西省大学生创业星火項目评选活动。此次大赛的主题为“创响新时代,共圆中国梦”,年满16周岁的各类创业创新群体均可报名参赛。评出的优秀创业项目在申请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性小额贷款、入驻山西省大学生创业园等方面享受优先政策扶持。
期刊
科学导报讯 记者耿倩 5月4日,记者从山西省科技厅获悉,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山西煤化所承担的山西省科技重大专项“3吨/年高比表面积碳化硅的连续化生产技术”项目进行了验收。验收专家组肯定了项目取得的进展与成果,同意该项目通过验收,并建议进一步加快产品的市场推广与应用。  碳化硅(SiC)又名金剛砂,是用石英砂、石油焦(或煤焦)、木屑(生产绿色碳化硅时需要加食盐)等原料通过电阻炉高温冶炼而成。碳化硅在大
期刊
5月6日,从中科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传出消息,一种从植物中利用杂多酸获取纤维素的新方法被新疆科研人员发现。  植物在自然界中以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合成的有机质称为植物纤维资源,是生物质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纤维资源主要包含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将其中木质素组分脱除掉以获得纤维素,是将林木资源进行高附加值利用的有效途径。  工业上在植物纤维资源的脱除木质素的过程中大都选擇硫酸作为催化剂,但是硫
期刊
这面墙触摸起来和所有的白墙面并无差别,它和乳胶墙面一样也可以变换不同的颜色。但在这面墙体上,你可以用环保水性笔任意涂画,用抹布即可擦掉。  “水性环保涂鸦漆不仅仅可以用水性笔任意涂画,还可以作为投影墙使用,效果要比幕布的色泽更加鲜亮,而且没有‘太阳效应’。另外,它可以作为学校黑板使用,不仅环保无污染,而且没有刺鼻的味道。”山西爱润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胤一见到《科学导报》记者就笑呵呵地介绍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