敞开虚掩的门

来源 :东方艺术·书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q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西安穿越秦岭是去汉中的唯一道路。西安地势平坦,沿着公路一路西行在平坦的地面上兀的起了一道天然屏障分割了南方与北方,这也就是秦岭。平坦与高耸之间其实就是这么突然,突然的让我们砰砰的加速心跳的赞叹着。随着道路一路西行便慢慢打开了秦岭的门。
  进入秦岭,公路是架在山与山之间的桥梁,或依山形腰间的连属架设、或受山体阻隔便依山开洞,隧道则贯穿整个秦岭山脉。大巴在秦岭的腹内腰间来回穿梭,时而悬崖峭壁,不敢下视;时而黑暗来袭,隧道便吞噬了所有风景,忽明忽暗的交互穿行。
  山间寥落的老房子,或许早已无人居住,忽左忽右的生长着的野桃花点缀着山间的孤独,这便很有了诗意。
  夜晚和我们一起走进汉中的古村落——马家巷。顺着巷子极目望去,目光便消失在黑暗旧气的远处。在巷子里荡荡悠悠的走着,身上仿佛弥漫着汉中的乡土人情。房子并非统一秩序、整齐划一,而是自然而然的建在那里。巷内灯光很淡有些朦朦胧胧,大多卖店已打烊,只有稀稀落落的几家还在开着。两侧的房子都是对向而建,有的院子很深、破旧、没有门,望进去只有想躲避的黑暗。其实黑暗也是高贵、平和、冷静的,只因里面有不可名状的神秘吗?巷内有古戏楼,戏楼里面似乎一切都还在,红烛灰瓦、青灯黄卷、只有戏已被架进了时空。“戏”被唱过的“春秋”涂抹的凌乱不堪,“楼”犹如黑暗般高贵平和的矗立着。路上时有行人像上下班一样来回经过。隔几步是一个酒坊,门口边堆着的酒糟还在冒着热气,屋里摆满盛着各种酒的瓷缸,酒气弥漫着整个屋子,估计呆上十分钟就会醉了。巷子里不时传来吵闹声、水盆落地声、收音机里的电波声……每种声音都默默在记录着所发生的故事,然后飘飘忽忽弥漫在空气中又一步步升华到了黑暗空间储存。黑暗、光明与眼睛似乎形成了一个和谐且震撼的画面。像极了诗人顾城的《一代人》,这一幕只有单纯、而且里面孕育着淳厚的力量。
  “石门十三品”多数已由摩崖石刻变成了博物馆里的石碑。《开通褒斜道刻石》、《石门颂》、《郙阁颂》、《杨淮表记》、《石门铭》、《玉盆》、《石虎》等等。近两千年由依崖而立、车马喧杂的蜀道褒谷和石门洞中的摩崖石刻,被改变了其存在的环境,移置到了博物馆的温室暖房里,变成了博物馆里的陈列品。“永平二载记殊功,炼破石门蜀道通。自有五丁开凿后,行人千古颂杨公。”这是清同治年间王晚香所写的《褒谷二十四景》之一的《贤太守门》诗,歌颂的是开通褒斜道和石门洞的功德。由依山之势悬崖峭壁之上歌功颂德的石刻变成庙堂气十足的碑刻。由摩崖刻石变成博物馆里的陈列碑刻,变成了单纯的就碑论字,这无疑又是有意无意的一次升华。山林滋养、庙堂沉淀,点画不再是倔强肆意的游走,线的味道自觉变的内敛而淳厚。
  “穹窿高阁,威夷石道”已不复见。碑身被历代无休止的捶拓已变黑发亮,犹如被人们的赤诚之心所覆盖一样。隔着玻璃墙看着里面的晶体石碑,不禁想:难道这就隔绝了千年风霜与现代人被蒙蔽的猪油脑袋间的相互传情吗?里面一个个冰冷的巍峨矗立,外面一群则赤热猥琐的偷瞄。
  《褒斜道刻石》依山而刻、肆意伸展、字形硕大、气势开张。借山崖之气势、磅礴恣肆。这也造成现在出版碑帖的弊端,只可作为摹写字形和识字的范本,不可作为终结的认识高度。切误以为此碑大而且恣肆、更以无节制的夸张摹写,忽视了其关键乃为“依山崖之势”,借“势”为此方不为过也。如无此势与气度、无胸怀万物的胸襟气场恐难驾驭笔墨以抒性情。“大而空”一不小心则会冒名顶替。
  《石门颂》依石门洞形而刻,移置时依洞形取碑身、故其形如铲。碑身像是被历代“误读”所累、而探下了头驼了背,也似乎像是在故意的低下头倾听岁月、倾听的肯定也是赞誉吧。《石门颂》碑体巨大,颂文密密麻麻地刻了七百字左右,整体井然有序,俨然训练有素的队列一般。气息苍辣雄浑,字形自由放逸,气象更是浑然博大,在碑刻隶书中当为翘楚。《杨淮表记》碑身随洞形而取之,而正文也依碑势由上而下自然摆动,古貌盎然。结构随之章法而作起伏,单字同样有内敛之势与疏荡的章法交相辉映、潇洒又歪扭的诉说着杨氏兄弟的史实与功德。《郙阁颂》势大力沉,举重若轻,时时节制的表演也毫不显得夸张。《石门铭》飞逸奇浑,沉着痛快,气息古雅而魅伟。清代碑学兴起,康有为评其为“飞逸之宗,若瑶鸟散仙,骖鸾跨鹤;不食人间烟火之仙品。”俯仰其间,俗虑尽去也。康有为、于右任、萧娴、张大千等无不对其朝临暮写。于右任更在《杂忆之五》中说“朝临石门铭,暮写二十品。辛苦集为联,夜夜泪湿枕。”可窥见于右任沉迷其中且深受《石门铭》的感动与滋养与对其用功之勤。
  古人所有的述评都可以作为今天的参考,但不是以掩盖今人的思考与重新认识为目的。清初傅山讲“俗字全用人力摆列,而天机自然之妙,意以安顿失之”,真乃一针见血,道出了“不激不励而风规自远”的主旨。吸收与改造是学习的必经过程。升华与雅化干瘪的乡野气、粗率的匪气、与无病呻吟的流俗气息使之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乃是本真。民间质朴的自然流露,也总是自然而然的有了规矩。
  汉中多旖旎之景,地处南北之界,固有北方干裂的躁动,又有南方湿润的典雅。我们随即选择了一条上山的路。人与心情一股劲的跑到山上,耕牛、梯田、油菜花、茅屋数櫞都成了风景,山上花草树木无不随形就势的朝着记忆的上空生长。难道在这几千年的空间里演绎的都是同一个节奏吗?可路俨然是我们自己的。千年的记忆如乌云般袭来,随即下起雨,看着雨滴的来势与落地形态试图解读储存在里面的故事。淳厚的线条被故事灌注得越发温润,以至于我们来不及完全接纳。便疾行来到山上老乡家躲避这些片段式的点与线,在这些模糊的故事中我们既是主角也是看客。
  在旧时空里汉中之行也变成了一个淳朴的故事。故事里面走出了一个穿着大红色花袄、袄上绣着古老纹饰且羞涩的姑娘,慢慢的敞开了虚掩的门……也慢慢的改变了我的创作思路与思考的方向。
  甲午四月十八日于济南长清
  汉中行走有两层意思,一是这次访碑在汉中的感受。汉中十三品已从田野山林、摩崖巨壁移入博物馆中,汉中十三品的山林之气没有了。这次访碑使我感受到了一种远古的汉人气象,博大、古拙、雄肆、纵逸、含浑与朴素,她深深地感染了我,让我感受到了汉人的呼吸。这次访碑我对汉碑有了一次全新的感受。第二层意思,汉中行走也是我们对整个汉代书法的思考,在当下随着考古的新发现,随着高科技的飞速发展,汉代书法资源越来越多地展示在世人面前,如何理解运用好这些新资源,将是一个新的课题。我这次拿出的近四十件作品,从篆到汉碑、摩崖刻石、简牍、汉砖到古体行书,既是访碑的收获也是这几年对汉代书法的理解,以及汉隶在行草书中的运用。清代沈曾植在这个领域已做出了重要实践,给我们提供了一条书法大道,我愿在这条大道上继续行走……
  ——马德田
  直接面对纸面的临写,总是有一些局限。特别是一些摩崖大碑,托以山川之助,得以神完气足。裱糊成册,失去的东西很多,像是真山真水之于假山盆景,美则美也,却不足以达浩翰之势。古人学书,不尽点画俱像,但张古人佳作于壁上,相其面目,全其精神足矣。到碑刻的原始地考察,也是出于此目的。访碑活动自清代碑学之兴,沿袭日久,吾辈但践前贤之迹,以之会古人之学,发古人之思。访碑可观山川之势,可会人文之情,张其胸次,涤吾性灵。如此诸般,会之于书,功莫大矣。
  ——伯远
  这次汉中考察的这几个碑都是我从学习书法开始就一直研习的,内心深处崇拜的。2013年3月30日是我第一次到汉中朝拜,与原石刻痕面对面的深入“交流”。通过这次考察,面对古典刻痕我更坚定的觉得一定要有一个综合的全面的关照和研习。通过毛笔的书写如何呈现摩崖刻痕的气质并又如何把它有效的转换到自己的书法、篆刻的创作中,还要不断的实践。
  ——李成军
  古人所有的述评都可以作为今天的参考,但不是以掩盖今人的思考与重新认识为目的。清初傅山讲“俗字全用人力摆列,而天机自然之妙,意以安顿失之”,真乃一针见血,道出了“不激不励而风规自远”的主旨。吸收与改造是学习的必经过程。升华与雅化干瘪的乡野气、粗率的匪气、与无病呻吟的流俗气息使之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乃是本真。民间质朴的自然流露,也总是自然而然的有了规矩。
  ——刘佃坤
其他文献
一支毛笔生成了中国历史上幻烂而备的两种艺术形式——书法与绘画。书与画宛若银河笼罩下的两颗行星,遥遥相望却又彼此共存。自然,书画相关性也成为书画史研究中最引人入胜的话题之一。社会由人组成,人又创造了物,逝者如斯夫,时间如流水,历史的长河总留给后人无穷窥视前人的想象,书画史研究也是随着一代人、一代物,一点点叠加而生成。人、工具、作品一起构成了书画史研究的三要素。书与画的联系似乎有某种不可言说性,看似风
期刊
字浩然,又字孟澜,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家画院、北京大学胡抗美书法工作室助教,庄子书画院副院长。近年曾研修于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首届研究生课程班,中国国家画院曾来德书法工作室、书家画家班,中国国家画院胡抗美书法工作室,中国国家画院沈鹏书法工作室创研班。书法作品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展览二十余次,并在全国二届行草书大展中获奖,二、三届兰亭奖获奖提名。获山东省书法贡献奖
期刊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齐鲁师范学院书法系 教师,山东艺术学院书法专业硕士研究生 导师于明诠教授,进修于中国国家画院 胡抗美、曾翔书法工作室,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委员,骨干创作团队成员。  2003年,全国首届大字书法艺术展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2005年,第五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2007年,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2
期刊
1972年8月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全国公安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艺术硕士(MFA),天津市“十佳青年书法家”,天津市“文艺新星”,天津市“五个一批”优秀文艺人才,天津美术学院特聘书法教师。主要艺术活动有: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书法篆刻展(2002年);全国第三届正书大展(2002年);首届、二届全国青年书法篆刻展(2004、2009年);全国第五、六届楹联书法大展(2004、200
期刊
出席研讨会的艺术批评家(以姓氏笔画排序):  王明贤、皮道坚、孙振华、刘骁纯、刘礼宾、吴鸿、杨小彦、 贾方舟、 栗宪庭、殷双喜、 高岭、徐可、鲁虹、 冀少峰。      2011年8月26日下午2:30,在北京贵点艺术空间,一场难得一见的研讨会确实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种久违的批评也再次点燃了人们的艺术激情,批评家们在激烈争论的同时,也一次次地把学术研讨推向了深入。会议由批评家刘骁纯和冀少峰主持
期刊
杨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北京大学、国家画院胡抗美·曾翔工作室助教,中国人民大学胡抗美工作室助教,中国书法家协会考级中心考官,北京人文大学书法学院院长,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导师组成员,山东省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河北美术学院特聘教授,湖南省岳阳广播电视大学书法学院客座教授,全国七十年代书家艺委会委员,2006年及2010年两次举办个展并出版《全国中青年书法名家档案-杨雯
期刊
生于河南滑县,2005年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2006年中央美院中国画学院,师从王镛先生攻读硕士。2011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师从王镛先生攻读书画印创作与研究方向博士。北京印社社员。  2004年,参加全国第四届正书展。2006年,“花都鄢陵杯”艺术书法全国名家邀请展。2007年,“和谐大兴,文化礼贤”全国中青年名家艺术书法  邀请展。2008年,文化部“水墨先锋”全国青年美术作品邀请展。2009
期刊
1985年生于河南淮阳,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书法篆刻专业,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展览馆办公室主任、文化部青联中国书法篆刻艺术委员会委员、《书法文献》编辑部主任、北京印社社员。  通讯地址:北京市惠新北里甲一号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  电话:13681316509  润格:书法\800元每平尺,篆刻\1000元每方,(3公分,4字以内),国画\1200元每平尺。(书,画,印特殊形式另议
期刊
年龄越大,越喜欢简单。少年时学写字,乱花迷眼,人到中年,越发喜欢干净、纯粹的东西,铅华洗尽,秋水净沙。早年听温州的老先生们讲书法,现在言犹在耳的,往往是一些不起眼的平实的道理。从温州到北京,我也教过一些学生,但不多。一是因为生性疏懒,自己对写字也是在不断学习、理解、深化的过程中,不敢自居其能;二是因为各人阅历不同,读书不同,趣味不同,教起来很不容易,虚的理论讲多了,容易使人迷惑不解,实的技法讲多了
期刊
仍然清晰地记得四年前新生入学典礼上的那首Tamas Wells的《valder fields》,柔美清澈的嗓音令人难忘,像美好的泉,像美好的阳光,像一切可以算得上美好的事物那般。那时候的我们表现出孩子般的激动与可爱,如今回忆起那个画面,都会情不自禁地挂上微笑。这便是我们与美院之间故事的开始。  我们爱美院,爱这里的所有。  对于我们而言,美院就是家。师长们如长辈、父母,同学们如兄弟、姐妹。老师们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