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近年来教育部门乃至社会特别关注的问题,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教育又处于一个探索转型期,教育方式的不断变换令学生难以适应,导致学生在思想上难以产生稳定的模式。这种情况下,稳定学生情绪,深入教化学生道德,重新塑造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是伴随教育革新的时效性工作的必要举措。
过去,我们对道德行为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知、情、意三个方面,道德行为是人们行为共性上累积沉淀的产物,受支配于人的意识形态和素质涵养。而一贯的道德行为研究都缺乏内在驱动力的发掘。恰好心理健康教育正是在这一缺陷中弥补了学生内心驱动力的良好表现,可谓心理健康促进良好道德的养成。例如:通常在心理品质方面的认知表现为对学生注意力集中、积极主动观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情感心理品质方面,重要体现在学生的责任心,集体主义感以及爱国和人道主义情操等一系列社会因素情感观;心理品质的标准一般表现在培养学生判断事物坚决果断、顽强自主、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个性特色;个性心理品质方面表现为培养学生崇高个人理想、爱国主义信念、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科学的世界观等健康人格魅力。
心理健康教育对道德行为的功能,是理解、认识其重要意义的根本,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心理实质、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内容,其中的实质性内容具有很大的德育培养价值。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德育行为的跟进。我们一般认识事物,都是从感官效应进入意识,进而通过判断分析客观或者主观的反应这个事实的存在。这种反应既属于德育反应,也属于心育的表现。
一、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我们在引导、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时,必须从质和量两方面入手。在实际教育活动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学生以家庭背景作为相互攀比的资本。这种攀比造成学生强烈的虚荣心膨胀,其后果不一定在短时间内表现出来,但是,会埋下可怕的隐患。所以,作为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凡是对他人和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无论他站在什么岗位、处于什么样的环境,“质”是同等的。记得毛泽东曾说过: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段话精辟地论述了价值观在“质”上的统一。
以德育为根本。 由于独生子女增多,家庭教育逐步走向溺爱、娇宠的歧途。学生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也逐渐形成“以我为中心”的局面。而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也在困扰着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学校教育的担子越来越沉重,教师所面临的难题越来越复杂。 前些年,社会上曾掀起过“大学生张华为就一个农民而牺牲,值得吗?”的讨论热潮。这就说明,社会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都在悄悄地发生变化。而我们的教育却在这种关键时刻放松了,紧紧抓住“分数”不放。无形当中,纵容了消极观念的孳生。 “以德为本”应该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原则,价值观的培养更是离不开德育。“世间没有一种真正具有价值的东西,是可以不经过艰苦辛勤的劳动而能得到的。”爱迪生如是说。假如我们的学生不明白这个道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永远是句空话!
二、注重课堂心理教育的渗透
课堂教育活动既有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油然而生意识上的深刻思索,从而有效达到从感性升华到理性认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教育,教师是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教师应注意在恰当的氛围中培养学生形成适当的心理意识,让他们在交流中提升、在学习中感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帮助学生走出困境,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三、自我减压和释放不良情绪
如今人们对健康的定义不只是单纯的身体健康,同时也包括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不只包括无心理障碍及心理疾病,也包括乐观向上的心理状态和愉悦的情绪。中学生基本上都曾遇到过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常常是如何摆脱悲观、消极的心理状态以及如何改变不良情绪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过分的谨慎与尽责就像自行车的链条一样,会紧得阻碍你的思想的运转。例如:连续几天的考试迫在眉睫的时候,也要有休息的时间。考试期间过度的紧张气氛会破坏你事先所用功准备的一切。如果你想考得好,就要在考试前一天将书本抛开,对自己说:“我不再在这东西上花费一分钟时间,我一点也不在乎考试结果的好坏。”诚心诚意地这样说,并且从内心体会一下这句话,然后出去玩一玩,或躺下来睡一觉,保证你第二天的考试结果一定会很好。
心理健康教育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民主教育观念,反映了当代进步的教育潮流。但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所面临的问题也很多,希望我的建议能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
过去,我们对道德行为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知、情、意三个方面,道德行为是人们行为共性上累积沉淀的产物,受支配于人的意识形态和素质涵养。而一贯的道德行为研究都缺乏内在驱动力的发掘。恰好心理健康教育正是在这一缺陷中弥补了学生内心驱动力的良好表现,可谓心理健康促进良好道德的养成。例如:通常在心理品质方面的认知表现为对学生注意力集中、积极主动观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情感心理品质方面,重要体现在学生的责任心,集体主义感以及爱国和人道主义情操等一系列社会因素情感观;心理品质的标准一般表现在培养学生判断事物坚决果断、顽强自主、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个性特色;个性心理品质方面表现为培养学生崇高个人理想、爱国主义信念、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科学的世界观等健康人格魅力。
心理健康教育对道德行为的功能,是理解、认识其重要意义的根本,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心理实质、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内容,其中的实质性内容具有很大的德育培养价值。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德育行为的跟进。我们一般认识事物,都是从感官效应进入意识,进而通过判断分析客观或者主观的反应这个事实的存在。这种反应既属于德育反应,也属于心育的表现。
一、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我们在引导、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时,必须从质和量两方面入手。在实际教育活动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学生以家庭背景作为相互攀比的资本。这种攀比造成学生强烈的虚荣心膨胀,其后果不一定在短时间内表现出来,但是,会埋下可怕的隐患。所以,作为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凡是对他人和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无论他站在什么岗位、处于什么样的环境,“质”是同等的。记得毛泽东曾说过: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段话精辟地论述了价值观在“质”上的统一。
以德育为根本。 由于独生子女增多,家庭教育逐步走向溺爱、娇宠的歧途。学生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也逐渐形成“以我为中心”的局面。而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也在困扰着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学校教育的担子越来越沉重,教师所面临的难题越来越复杂。 前些年,社会上曾掀起过“大学生张华为就一个农民而牺牲,值得吗?”的讨论热潮。这就说明,社会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都在悄悄地发生变化。而我们的教育却在这种关键时刻放松了,紧紧抓住“分数”不放。无形当中,纵容了消极观念的孳生。 “以德为本”应该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原则,价值观的培养更是离不开德育。“世间没有一种真正具有价值的东西,是可以不经过艰苦辛勤的劳动而能得到的。”爱迪生如是说。假如我们的学生不明白这个道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永远是句空话!
二、注重课堂心理教育的渗透
课堂教育活动既有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油然而生意识上的深刻思索,从而有效达到从感性升华到理性认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教育,教师是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教师应注意在恰当的氛围中培养学生形成适当的心理意识,让他们在交流中提升、在学习中感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帮助学生走出困境,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三、自我减压和释放不良情绪
如今人们对健康的定义不只是单纯的身体健康,同时也包括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不只包括无心理障碍及心理疾病,也包括乐观向上的心理状态和愉悦的情绪。中学生基本上都曾遇到过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常常是如何摆脱悲观、消极的心理状态以及如何改变不良情绪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过分的谨慎与尽责就像自行车的链条一样,会紧得阻碍你的思想的运转。例如:连续几天的考试迫在眉睫的时候,也要有休息的时间。考试期间过度的紧张气氛会破坏你事先所用功准备的一切。如果你想考得好,就要在考试前一天将书本抛开,对自己说:“我不再在这东西上花费一分钟时间,我一点也不在乎考试结果的好坏。”诚心诚意地这样说,并且从内心体会一下这句话,然后出去玩一玩,或躺下来睡一觉,保证你第二天的考试结果一定会很好。
心理健康教育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民主教育观念,反映了当代进步的教育潮流。但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所面临的问题也很多,希望我的建议能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