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探讨急诊一站式救治模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2013年7月我院救治235例重型颅脑损伤临床资料,其中急诊绿色通道组125例(A组),非急诊绿色通道组(B组)110例,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急诊处置时间、特殊检查时间、入院至手术有效治疗时间。结果:A组总有效率(78.4%)高于B组(6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急诊处置时间、特殊检查时间、入院至手术有效治疗时间较B组均明显缩短,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诊一站式救治模式的建立和完善,保证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的时效性和整体性,可明显缩短重型颅脑损伤救治等待时间,改善其预后。
【关键词】急救;绿色通道;模式;重型颅脑创伤/治疗;预后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629-02
重型颅脑损伤是急诊外科常见急危症之一,临床病情重,变化快,易发生不可逆转性脑疝,死亡及致残率极高,早期及时救治与预后密切相关,为此在最短时间窗内实施抢救和手术至关重要。本文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2010年8月未建立绿色通道(110例)与2010年8月开始建立急诊一站式救治的(12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资料,探讨急诊一站式救治模式在救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8年7月~2013年7月我院救治235例重型颅脑损伤(GCS≤8分)患者,均有明确头部外伤史,经头颅CT检查证实。其中男143例,女92例,年龄最小5岁,最大87岁,平均年龄39.5 ±3.7岁。A组(绿色通道组):男性76例,女性49例。年龄5~86岁,平均年龄(42.8±4.3)岁。B组(未实施绿色通道组)男性68例,女性42例。年龄7~87岁,平均年龄(43.3±5.1)岁。损伤原因:坠落伤38例、交通事故145例、殴打伤22例,砸伤30例。本组均排除有明显胸、腹腔脏器损伤。损伤类型包括:脑内血肿21例、硬膜外血肿55例、硬膜下血肿伴挫裂伤125例,弥漫性轴索伤34例,合并颅骨骨折190例。两组年龄、性别、病情、GCS评分差别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具体实施方法:①将院前急救(120急救人员)、急诊科、急诊ICU、急诊检验科,急诊放射科、急诊手术室组成综合急诊医学部,统一管理。②抽调经验丰富的高年资神经外科医师固定于急诊外科,从事神经外科创伤急救工作。③重型颅脑损伤院前急救的重点是保持呼吸道通畅,快速建立静脉通道等,并将患者的伤情和到达急诊科的大概时间提前通知急诊科,详细记录患者到达急救部的时间。④患者到达急诊科后由急诊神经外科医生预检,进行床旁彩超,X 线、心电图检查等,CT 检查则由急诊科医生和护士全程护送。⑤如需紧急手术,需在1 h 内实施确定性手术,术前准备均在急诊科完成,通知急诊手术室做好接诊准备,由急诊神经外科医生和护士全程护送直接送入手术室,检查结果直接送手术室。如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又无手术指征,则送急诊ICU进一步抢救。⑥对伤后神志丧失、身份不能确认、抢救费用不能及时缴纳的患者,及时上报院部,启动“三无患者”处置预案,信息科及时开通临时费用绿色通道。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记录两组患者急诊处置时间、特殊检查时间、入院至手术时间(根据在急救部逗留时间、检查时间、路途消耗时间、手术室准备时间计算)等。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两组患者实施3~6 个月的随访,并使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系统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共分为良好、中残、重残、植物生存和死亡五个等级。总有效率=(植物生存+ 重残+ 中残+ 良好)/ 病例总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3.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用单方差,两组比较用u检验和 x2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近年来,颅脑外伤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重型颅脑损伤的死亡率和致残率仍居高不下,早期影响疗效主要原因除了原发性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外,另一重要因素之一是急救的时效性,也就是救治时间窗,一旦延误超出时间窗,一切努力都可能是徒劳的。现代创伤外科提出的“ 黄金1 小时” 已为大家所熟知,从院前急救至急诊科、重症病房、手术室,畅通的急诊绿色通道是缩短患者救治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所在[1]。重型颅脑损伤需手术患者应在“ 黄金1 小时”内进行,尤其对于颅内出血导致颅内压增高进而脑疝的病人,早期加强急诊各救治环节的紧密衔接,可缩短患者的救治时间,尽最大可能减轻继发性脑损伤,是控制病情加重,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的关键。
我院2010年7月成立了急诊医学部,创建了以院前急救、急诊抢救室、急诊手术室、急诊ICU 、急诊辅助科室、急诊外科病区为一体的新型急诊一站式救治模式,建立完善的人员调度预案,实行三级值班制,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以确保人员、流程、设施及药品等处于良好的应急状态。患者到达医院急诊抢救室后,在急诊抢救室快速完成术前各项准备工作,将送检查、送化验、送入院、送手术等诸多环节的运行时间之和最小化,对于病情特别危急的,有救治机会需急诊手术患者,医生用尽量通俗简洁的语言交代病情,进行有效沟通,建立“知情同意”绿色通道,让家属感知医生及医院对生命的态度。如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又无手术指征,则送急诊ICU进一步抢救。实行专人陪护转运制度,形成流畅的急诊科-CT 室-急诊手术室-急诊ICU转运链。为确保“信息”绿色通道通畅,通过引进了先进的PACS 的影像传输系统,使得摄片、阅读信息基本同步,在CT 室、急诊室、手术室均能第一时间获知病情,高端的科技支撑为救治方案的制订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另外,对伤后昏迷、身份不能确认、抢救费用不能及时缴纳的患者,及时上报院部总值班室,启动“三无患者”处置预案,信息科及时开通费用临时应急通道,第一时间施救并留取救治的相关影像资料,为救治患者减少了不必要的社会因素干扰。
本组资料显示,我院急诊一站式救治模式经过3年多的运行,严重颅脑损伤患者均在入院后1 h 内到达手术室或急诊ICU,并得到确定性治疗,总有效率由原来的64.5%上升至78.4%。同时,患者在急诊室处理时间、特殊检查时间、入院至手术时间较之前均明显缩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充分说明急诊一站式救治模式,可明显减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诊断、转运、术前准备过程中时间的浪费,确保了“黄金1 h”的救治效率,使患者死亡率明显降低。但是必须正视的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是个长期复杂的难题,短期内还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2],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死亡率仍然较高,Servia 等[3]研究也提示,受伤的严重程度与死亡率呈正相关,而急诊室救治时间并不是死亡率的独立影响因素。所以现阶段我们只有把人为的因素控制好,通过急诊流程再造,建立畅通的急诊创伤绿色通道,尽最大可能缩短患者在救治中等待时间,确保重型颅脑创伤患者急救的时效性和整体性,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
[1] 韦凤鸾,韦春桃,陆爱燕,等.急诊绿色通道在抢救急性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中的价值[J].现代医院,2009,9(7):41-42.
[2] 江基尧. 我国颅脑创伤救治现状与展望[J]. 中华创伤杂志,2008,24(2):81-82
[3] Servia L, Badia M, Baeza I, et al. Time spent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and mortality rates in severely injured patients admitted to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An observational study[J]. J Crit Care, 2011.
【关键词】急救;绿色通道;模式;重型颅脑创伤/治疗;预后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629-02
重型颅脑损伤是急诊外科常见急危症之一,临床病情重,变化快,易发生不可逆转性脑疝,死亡及致残率极高,早期及时救治与预后密切相关,为此在最短时间窗内实施抢救和手术至关重要。本文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2010年8月未建立绿色通道(110例)与2010年8月开始建立急诊一站式救治的(12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资料,探讨急诊一站式救治模式在救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8年7月~2013年7月我院救治235例重型颅脑损伤(GCS≤8分)患者,均有明确头部外伤史,经头颅CT检查证实。其中男143例,女92例,年龄最小5岁,最大87岁,平均年龄39.5 ±3.7岁。A组(绿色通道组):男性76例,女性49例。年龄5~86岁,平均年龄(42.8±4.3)岁。B组(未实施绿色通道组)男性68例,女性42例。年龄7~87岁,平均年龄(43.3±5.1)岁。损伤原因:坠落伤38例、交通事故145例、殴打伤22例,砸伤30例。本组均排除有明显胸、腹腔脏器损伤。损伤类型包括:脑内血肿21例、硬膜外血肿55例、硬膜下血肿伴挫裂伤125例,弥漫性轴索伤34例,合并颅骨骨折190例。两组年龄、性别、病情、GCS评分差别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具体实施方法:①将院前急救(120急救人员)、急诊科、急诊ICU、急诊检验科,急诊放射科、急诊手术室组成综合急诊医学部,统一管理。②抽调经验丰富的高年资神经外科医师固定于急诊外科,从事神经外科创伤急救工作。③重型颅脑损伤院前急救的重点是保持呼吸道通畅,快速建立静脉通道等,并将患者的伤情和到达急诊科的大概时间提前通知急诊科,详细记录患者到达急救部的时间。④患者到达急诊科后由急诊神经外科医生预检,进行床旁彩超,X 线、心电图检查等,CT 检查则由急诊科医生和护士全程护送。⑤如需紧急手术,需在1 h 内实施确定性手术,术前准备均在急诊科完成,通知急诊手术室做好接诊准备,由急诊神经外科医生和护士全程护送直接送入手术室,检查结果直接送手术室。如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又无手术指征,则送急诊ICU进一步抢救。⑥对伤后神志丧失、身份不能确认、抢救费用不能及时缴纳的患者,及时上报院部,启动“三无患者”处置预案,信息科及时开通临时费用绿色通道。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记录两组患者急诊处置时间、特殊检查时间、入院至手术时间(根据在急救部逗留时间、检查时间、路途消耗时间、手术室准备时间计算)等。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两组患者实施3~6 个月的随访,并使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系统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共分为良好、中残、重残、植物生存和死亡五个等级。总有效率=(植物生存+ 重残+ 中残+ 良好)/ 病例总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3.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用单方差,两组比较用u检验和 x2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近年来,颅脑外伤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重型颅脑损伤的死亡率和致残率仍居高不下,早期影响疗效主要原因除了原发性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外,另一重要因素之一是急救的时效性,也就是救治时间窗,一旦延误超出时间窗,一切努力都可能是徒劳的。现代创伤外科提出的“ 黄金1 小时” 已为大家所熟知,从院前急救至急诊科、重症病房、手术室,畅通的急诊绿色通道是缩短患者救治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所在[1]。重型颅脑损伤需手术患者应在“ 黄金1 小时”内进行,尤其对于颅内出血导致颅内压增高进而脑疝的病人,早期加强急诊各救治环节的紧密衔接,可缩短患者的救治时间,尽最大可能减轻继发性脑损伤,是控制病情加重,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的关键。
我院2010年7月成立了急诊医学部,创建了以院前急救、急诊抢救室、急诊手术室、急诊ICU 、急诊辅助科室、急诊外科病区为一体的新型急诊一站式救治模式,建立完善的人员调度预案,实行三级值班制,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以确保人员、流程、设施及药品等处于良好的应急状态。患者到达医院急诊抢救室后,在急诊抢救室快速完成术前各项准备工作,将送检查、送化验、送入院、送手术等诸多环节的运行时间之和最小化,对于病情特别危急的,有救治机会需急诊手术患者,医生用尽量通俗简洁的语言交代病情,进行有效沟通,建立“知情同意”绿色通道,让家属感知医生及医院对生命的态度。如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又无手术指征,则送急诊ICU进一步抢救。实行专人陪护转运制度,形成流畅的急诊科-CT 室-急诊手术室-急诊ICU转运链。为确保“信息”绿色通道通畅,通过引进了先进的PACS 的影像传输系统,使得摄片、阅读信息基本同步,在CT 室、急诊室、手术室均能第一时间获知病情,高端的科技支撑为救治方案的制订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另外,对伤后昏迷、身份不能确认、抢救费用不能及时缴纳的患者,及时上报院部总值班室,启动“三无患者”处置预案,信息科及时开通费用临时应急通道,第一时间施救并留取救治的相关影像资料,为救治患者减少了不必要的社会因素干扰。
本组资料显示,我院急诊一站式救治模式经过3年多的运行,严重颅脑损伤患者均在入院后1 h 内到达手术室或急诊ICU,并得到确定性治疗,总有效率由原来的64.5%上升至78.4%。同时,患者在急诊室处理时间、特殊检查时间、入院至手术时间较之前均明显缩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充分说明急诊一站式救治模式,可明显减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诊断、转运、术前准备过程中时间的浪费,确保了“黄金1 h”的救治效率,使患者死亡率明显降低。但是必须正视的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是个长期复杂的难题,短期内还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2],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死亡率仍然较高,Servia 等[3]研究也提示,受伤的严重程度与死亡率呈正相关,而急诊室救治时间并不是死亡率的独立影响因素。所以现阶段我们只有把人为的因素控制好,通过急诊流程再造,建立畅通的急诊创伤绿色通道,尽最大可能缩短患者在救治中等待时间,确保重型颅脑创伤患者急救的时效性和整体性,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
[1] 韦凤鸾,韦春桃,陆爱燕,等.急诊绿色通道在抢救急性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中的价值[J].现代医院,2009,9(7):41-42.
[2] 江基尧. 我国颅脑创伤救治现状与展望[J]. 中华创伤杂志,2008,24(2):81-82
[3] Servia L, Badia M, Baeza I, et al. Time spent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and mortality rates in severely injured patients admitted to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An observational study[J]. J Crit Care,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