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论易筋经

来源 :少林与太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hao_7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佛祖大意,谓登正果者,其初基有二:一曰清虚,一曰脱换。能清虚则无障,能脱换则无碍。无碍无障,始可入定出定矣。知平此,则进道有其基矣。所云清虚者,洗髓是也;脱换者,易筋是也。
  其洗髓之说,谓人之生感于情欲,一落有形之身,而脏腑肢骸悉为滓秽所染,必洗涤净尽,无一毫之瑕障,方可步超凡入圣之门,不由此则进道无基。所言洗髓者,欲清其内:易筋者,欲坚其外。如果能内清静、外坚固,登寿域在反掌之间耳,何患无成?
  且云易筋者,谓人身之筋骨由胎禀而受之,有筋弛者、筋挛者、筋靡者、筋弱者、筋缩者、筋壮者、筋舒者、筋劲者、筋和者,种种不一,悉由胎禀。如筋弛则病,筋挛则瘦,筋靡则痿,筋弱则懈,筋缩则亡,筋壮则强,筋舒则长,筋劲则刚,筋和则康。若其人内无清虚而有障,外无坚固而有碍,岂许入道哉?故入道莫先于易筋以坚其体,壮内以助其外。否则,道亦难期。
  其所言易筋者,易之为言大矣哉。易者,乃阴阳之道也。易即变化之易也。易之变化,虽存乎阴阳,而阴阳之变化,实存乎人。弄壶中之日月,搏掌上之阴阳。故二竖系之在人,无不可易。所以为虚、为实者易之,为剐、为柔者易之,为静、为动者易之。高下者易其升降,先后者易其缓急,顺逆者易其往来,危者易之安,乱者易之治,祸者易之福,亡者易之存,气数者可以易之挽回,天地者可以易之反覆,何莫非易之功也!至若人身之筋骨,岂不可以易之哉?
  然筋,人身之经络也。骨节之外,肌肉之内,四肢百骸,无处非筋,无经非络,联络周身,通行血脉,而为精神之外辅。如人肩之能负,手之能摄,足之能履,通身之活泼灵动者,皆筋之挺然者也。岂可容其弛、挛、靡、弱哉!而病、瘦、痿、懈者,又宁许其入道乎。佛祖以挽回斡旋之法,俾筋挛者易之以舒,筋弱者易之以强,筋弛者易之以和,筋缩者易之以长,筋靡者易之以壮。即绵泥之身,可以立成铁石,何莫非易之功也!身之利也,圣之基也,此其一端耳。故阴阳为人握也,而阴阳不得自为阴阳。人各成其人,而人勿为阴阳所罗。以血气之躯,而易为金石之体。内无障,外无碍,始可入得定去,出得定来。然此着功夫,亦非细故也。而功有渐次,法有内外,气有运用,行有起止,至药物、器制、节候、岁月、饮食、起居,始终各有征验。入斯门者,宜先办信心,次立虔心,奋勇坚往精进,如法行持而不懈,自无不立跻圣域矣!
  般刺密谛曰:此篇就达摩大师本意,言易筋之大概。译而成文,毫不敢加以臆见或创造一语。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对河南省三个城市成年人群体质的检测,为他们的生活习惯、工作情况、日常活动和体育锻炼等方面提供帮助.对指导河南省全民健身活动的科学开展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采用文献
在几何构型或材料特性方面具有空间重复特性的一类结构,称为周期结构,如桁架、加强筋板等.在一定频率范围内,周期结构能够阻断弹性行波在其中传递,该特性可应用于隔振器开发.
基于碰摩理论建立Jeffcott转子系统动力学模型,基于现代非线性动力学和分叉理论对转子系统进行深入分析,确定周期无碰摩响应的边界、碰摩运动的边界及其稳定性边界。对系统参数
为适应当今人才能力培养的要求,本文结合多年高等数学教学经验和改革实践,提出了教学改革中变习题课为讨论课的运作方式,有效地转变了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其变被动为主动学习,且教学
站在新的时代,聆听时代声音。根据党的十九大精神要求,工商银行总行党委深刻研判新形势,分析了工行新时期面临的六大新机遇和六大挑战,对未来三年作出了重大的战略定位,提出
专职理财师在近几年成为了热门职业,究其原因,是因为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认识到建设理财师队伍的重要性,从而使对专职理财师的人才需求增加。本文旨在思考包商银行建立专职理财师
晋代养生家嵇康将影响健康长寿的因素,归纳为五条:“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有此“五难”,不管你如何强烈地希望健康长寿
在流行的武术界里,大家已经习惯了用弓步、马步、虚步、仆步、丁字步等步形来命名和规范武术套路中的动作,但是在散打和实战中却难见到这些标准的步形,在原始的武术中亦难见到。当藏诸名山大川的古老太极拳进入都市与流行武术接轨的时候,太极拳自己的步形因为没有专有的名词,故而借用了当时占主流地位的拳种中的名称,用弓步、马步、虚步、丁字步这些名称来命名和规范太极拳中的步形,久而久之太极拳自身的步形名称便消失了。其
黏弹性夹层梁的随机振动控制是一个重要的实际问题。基于性能可控黏弹性体的夹层梁具有无需改变结构设计的可优化性而倍受关注。虽然关于该可控黏弹性夹层梁的振动已有一定研
现代医学对于健康之定义,包括身心两部分。虽然祖国岐黄之学无专门之“医学心理学”,但心理因素对疾病发生、发展、转移及愈后之作用与影响,素为医家所重视。医学典籍《内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