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滇池》岁月

来源 :滇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T19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调到《滇池》编辑部。一位友人说,《滇池》有两位德高望重的资深老编辑,无论是学识还是人品,做你的老师都游刃有余。他说的这两位老编辑,一位是主编洛汀, 一位是副主编王伟。过去在参加一些文学活动时曾见过两位老师,但不熟。总的感觉,是在表面的热情、随和背后,严谨、严肃,甚至有些严厉。如今有幸能在他们麾下工作,庆幸之余,还 有些忐忑。到后方知原来的顾虑纯属多余。编辑部人不多,除两位主编外,还有两位老编辑,其余全是年轻人,大家相处十分融洽。在两位主编的精心操持下,敬业、务实、团结、民主的氛 围蔚然成风,一篇稿件,大伙各抒己见,能争得面红耳赤。
  那时“文革”浩劫刚结束,被禁锢、压抑并在文化沙漠里苦苦跋涉多年的国人,随着思想解放大潮的澎湃激荡,纷纷拿起笔,来了个井喷式的大爆发。那时来稿真多呵,每天都有厚厚的大摞 稿件雪片般飞来。编辑部埋没在堆积如山的稿件里,鸦雀无声。除了看稿,还要接待大批的来访作者,谈生活,谈创作,谈稿件。两位主编也一样,概莫能外。若沙里掏金发现一篇好稿,送 审没多久,老人便会以年龄极不相称的敏捷冲进责任编辑的办公室,大笑:头条好稿!干得不错呵……他们是真高兴,为能在《滇池》上推出又一篇佳作、又一个新人而兴奋不已,以致密密 麻麻写满终审意见的发稿签上,好些地方,竟因奋笔疾书时,笔尖把稿签纸都戳破了!然而,好稿毕竟是极少的,说千里挑一毫不夸张。两位主编说,我们不能守株待兔,要和作者广交朋友 。有时候,好稿是和作者深入交流后策划出来、甚至是逼出来的!记得到编辑部不久,北京的《青年文学》要在四川南充举办笔会,邀请我参加。邀请函发来许久无动静,昆明受邀的另外几 位作家早已出发,我想是没戏了,因为那时有个人人都心知肚明的不成文行规:不赞成编辑搞创作,编辑是本职工作,创作则有干私活之嫌。一天发完稿,王伟老师(那时洛汀老师已调任市 文联主席,主编由他继任)拿着《青年文学》的邀请函来找我,要我马上去南充报到。我大吃一惊,说怎么又让我去了呢?王伟老师正色笑道:谁说不让你去了?不是等你把活干完再走吗。 让我们的编辑走出去,参加各种文学活动,这也是工作,而且是更重要的工作!《青年文学》办得不错,有全国的大视野,这样免费为我们的编辑开阔眼界的机会,岂能错过!勉励我去后要 好好取经,和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作家广交朋友。我们的作者队伍不能局限于本地,不然走向全国就只是一句空话。交朋友抓到好稿自然皆大欢喜,但碰上有争议的稿件就有些麻烦。这类稿 件,一般来说艺术性都较高,但乍暖还寒时节,主编吃不准时便来个冷处理,在充分肯定作品的同时,不发也不退,留用,说暂时压下等等看。当时我年轻气盛,有时一篇稿件竟接连送审三 次,最后干脆径直找主编力争。主编不愠也不恼,耐心解释半天,见仍说服不了我,只好苦笑,留下一句我至今仍感意味深长的话:哎,年轻真是好呵……后来,这些稿子不仅大都陆续隆重 推出了,还巧妙地规避开许多暗藏的急流险滩,令人不得不佩服此举真是老道,推出作品的时机拿捏得炉火纯青。他们的谨慎绝不是保守,而是一种成熟的智慧和策略。他们凭着丰富的学识 和经验,敏锐地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着创刊不久的刊物和有才华的作者,不去为一逞匹夫之勇而无谓地触礁。
  后来王伟老师退休,主编由我继任。真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一下陷入漩涡中心,很长一段时间我倍感力不从心,穷于应对各种复杂局面,而我偏偏又是很认真、求完美又不服输的性格,这 才深深体会到两位老师当时的艰难,也深深佩服他们怎么居然能从容撑起这个摊子。办刊难,难就难在它是一个繁杂的系统工程,不是单纯抓几篇好稿那样简单,而是一种不经过多年磨砺则 很难炼就的诗外功夫。主编要面对的,不仅仅是组稿、审稿、谈稿、发稿、印刷、发行、人员调配、组织各种创作活动等等杂务,也不仅仅是一大堆纷至沓来、令人头疼的烦心事——有关部 门三天两头唤你去训话,你去不去?颇有来头又不得不处理的平庸稿件,你发不发?特别是转型时期,在经济大潮的猛烈冲击下,本来就少得可怜的办刊经费早已捉襟见肘,为了生存,既定 的办刊方针,你改不改?……而主编的另一个重要职责,是策划,是战术战略的制定与实施,要有预见性,还得留有充分的提前量和实施时间,在一系列越来越近的变故面前,保持清醒的头 脑,沉着应对,提出化解危机的切实可行方案并坚定地贯彻实施。我很庆幸,庆幸脚下有两位老师扎实、执着、智慧、润物细无声的奠基工程作为基础,更庆幸我们有一个务实、敬业、团结 、高效、素质很高的团队。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编辑部的同仁们,咬紧牙关,群策群力,坚持初衷,最终在上级部门的关怀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熬过难关,迎来黎明。就这样,《滇池》 这个年轻的边地刊物不断壮大展翅,一批又一批的年轻编辑也不断健康成长。
  编辑方针是通过作家的笔来展现的。培养、造就一支思想、生活、技巧过硬的能打硬仗的队伍,并紧密地团结在刊物周围,这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不懈地把出精 品、出人才作为刊物的主要工作目标,不一味追求作品题材的新奇和短暂的轰动效应,不图浅表层次的虚假繁荣,不断强化精品意识,采取多种形式和方式,为出精品、出人才创造滋生的优 质土壤和必要条件。在创作隊伍的建设上,我们在十分艰难的条件下,殚精竭虑,作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尝试和努力。为提高作者的素质,补充生活的不足、开拓视野、激发创造活力,我们曾 举办了数以百计的各种读书班、创作笔会、改稿班、文学讲座、“走出去,引进来”的创作研讨交流、文学评奖和深入生活的活动。其中具代表性的有:邀请白桦、陆文夫、张弦、贾平凹、 蒋子龙、刘心武等名家大腕的多次文学讲座;1982年和 1987年两次举办的环绕滇池的环湖采访;1984年与《青春》杂志社共同举办的笔会;1985年在滇池畔举办的白鱼口改稿班;1986年深入 省各大煤矿的煤炭题材创作笔会;1987年与楚雄《金沙江文艺》杂志社共同举办的双柏改稿班;1989年和 2003年两次举办的赴滇东北昭通贫困山区的“昆明作家徒步金沙江”采访写作;1997 年组织的到迪庆、丽江、保山、德宏等地的“昆明作家人与自然采风团”的采访活动;2007至 2008年的赴东川矿山的持续采访写作;以及与曲靖、玉溪、文山、思茅、大理、保山、红河、临 沧、保山、西双版纳、丽江、迪庆、怒江、德宏、昭通、昆明地区各县市等全省各地兄弟单位举办的大大小小的各种类型文学活动;还有迄今为止已举办了十四届的“滇池文学奖”的评奖; 还有为广大文学爱好者提供展示才华机会而成立的“滇池文学新星俱乐部”……这些研讨会、创作笔会和采访活动,我们在召开之前经过长时间的充分调研、酝酿和准备,就当前创作中的热 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并对作家们的创作计划和作品进行调查摸底,对重大的历史和现实题材进行分析、规划和策划,在充分尊重作家的主观意愿和创造性的基础上,结合作家们的 创作实践,提出供作家们参考选择的议题或内容。这些活动,既有大规模的大型专题研讨会、扎实的深入生活采风,又有小规模的小分队采访;既有对经典名著及当前各流派优秀作品的认真 阅读,又有深入高山大江的艰辛旅程;既有各种思想、流派、主张的激烈碰撞、交流、切磋、融汇,也让作家们张扬的个性和创造力得以充分地发挥。作家们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中,不断贴 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宏观地把握变革脉搏,准确地洞悉脚下这块土地的历史和现实,编辑部倡导的“文学精品工程”得以一步步逐渐落实,昆明的文学事业空前繁荣,尖子人才和 精品佳作不断涌现,业绩喜人。
  多年以来,我们在推出知名作家汪曾祺、冯牧、白桦、彭荆风、公刘、陆文夫、高晓声、苏策、史铁生、贾平凹、冯骥才、刘心武、蒋子龙、阿城、苏童、舒婷、陈世旭、熊召政、马子华、 公浦、杨明渊、张长、张昆华等人的优秀作品的同时,更侧重发掘有才华的青年作家的作品,在它的舞台上,于坚、黄尧、汤世杰、范稳、夏天敏、雷平阳、张庆国、胡性能、黎泉、李霁宇 、米思及、胡廷武、邓贤、潘灵、何群、邹长铭、周孜仁、费嘉、老楷、马宝康、袁佑学、存文学、叶多多、湘女、陈鹏、包倬、黎小鸣、徐刚、姚扉、吴天、查拉独几、吉霍旺甲、半夏、 段瑞秋、徐兴正、李开义、雷杰龙、邹昆凌、李小松、郑祖荣……等一大批青年作家脱颖而出,成为活跃于文坛的一支生机勃勃的生力军。
  一晃多年过去,在欢庆《滇池》四十华诞之际,回首四十年的风雨历程,真是感慨万千。四十年里,《滇池》在老中青三代编辑的不懈努力下,以独特的地域风情、直面人生的胆识勇气、激 情飞扬的青春旋律、波澜壮阔的社会画卷展示在读者面前,深受读者的喜爱和广泛赞誉。四十年来,《滇池》坚持不媚俗、不粉饰、不人云亦云的职业操守和独特、精致、经典的文学品位, 立足昆明,放眼全国,以全国的、民族的大视野,以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向读者奉献出一批又一批精品佳作,在中国文坛有着较强的影响力与号召力。
  如今,《滇池》在新一代新锐编辑的开拓打造下,变得更加虎虎有生气,更精彩、更盛大、更荡气回肠的演出的幕布,已徐徐拉开。虽然许多当年的编辑已经离开了岗位,有的甚至已驾鹤西 去,虽然我们只是曾经为这块园地洒过心血和汗水的匆匆过客,然而,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江流石不动,留下来的,是《滇池》无数激动人心的作品,是传承不衰的文化甘露,是无怨无悔 的奉献精神。
其他文献
牧驼人  接近四十个井子北部的托别勒塔木沙漠草场时,会感到一股冰冻的冷气掺在空气中,时熄时起,当风起时,冻僵的空气像猛地抖出一声响,粗拉拉地割着脸颊——多年来往新疆各个牧区的经历,没有谁,会比我更熟悉这空旷中的寒冷。  我下了车,踩在我脚下的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铺着一层薄薄的残雪的旷野,这个地方留不住厚雪,只留得住寒冷。举目四望,只见残雪裸露处,铁青黑硬的砾石成滩成片地铺着。贫,旱,裸,荒,瘠——该
期刊
二次单身  街灯呆呆站着  以昏暗的微笑迎接我的归来  他们知道我凯旋了吗  摘下过往的面具  把折旧的幸福感丢弃  以同样昏暗的微笑回报  那枯等已久的街灯  二胡从哀怨里走出来  在弦上叛逆一首  幸福狂响曲  一场嘉年华在梦幻中诞生  第二天早晨的太阳比昨日更爱笑  风儿吹口哨的节奏跟往常一样滑稽  天上的云悠悠地问  回不去的一次單身  是否会出现在第二次里  因为天空被抹灰了的关系  这
期刊
心中有疆土  干戈不断,烽火硝烟  几滴墨水,抹黑一个影子  筑一座山,养一队蚂蚁  在掉落的鸟屎中  栽一棵香甜的芒果树  蜜蜂四处飞动  扳倒一座高山,直踩入农田  排山倒海的调侃  开启荒蛮城镇  无需锄头,没有机械  甜言蜜语,落花满地  荒凉的生命体  席卷成早来的潮  或深或浅,颜色变化  风雨推波助澜  情緒徘徊悬崖边缘  下坠或者飘扬  只能听从,风的指令  喝完西北风,只欠东风 
期刊
访谈  山水胎记与内在之诗/慕白 霍俊明  评论  词语生长于山水和内心/霍俊明  安魂曲(组诗)  慕白  五老峰  群峰之上,谁还待月西厢  我登上黑夜的屋顶,向自身的沼泽  投出一块石头,想知道是山高还是水长  而世界总以沉默回答我  顽石赋  石头不会开口说话  只开花,不喊苦,不哭也不说痛  石头也不吃饭,不穿衣服  不睡觉,不谈情说爱  石头就是石头  石头不是傻子  说它傻真不是傻 
期刊
放逐  你犹眷恋什么?  无尽的耻辱来自不断的乡愁  依然是那座残缺的堡垒  冷冷地,瘦成暗淡的背景  内容与主旨皆被摒弃在话题之外  你纵有种子的自觉你何来种子的力量  你纵有根你何来根的本事?  所以堡垒不属于你你只有一片  不能宣泄难以倾诉的  夜色,这么空洞  喊着自己的姓名,跪拜后  哪一个方向才是你最终的归宿?  萌芽的声音已湮远已迢遥已渐渐飘忽  然而你坚持背着一轮病态的月  在凄冷
期刊
忧伤开出深蓝色的花  提起画笔  我没有想要描绘的风景  面对画布  我有很多心情想要倾诉  寂静无声,奔流奔腾  自言自语,无声无息  原来,所有的心情  都是有颜色的  他们说,忧伤  是藏得最深的颜色  因为藏得太深  人们都以为是黑色的  忧伤真的是黑色的吗?  从前的身影  曾经的容颜  时间里一片片记忆在老去  当那些粉紫灰绿绯红柔白  的轻盈色彩铺满画布  我才知道如果忧伤深藏心底 
期刊
对还没问出的问题,  这些松针也是现成的答案,  而此刻,眼睛需要冒犯  才能描述心灵的等高线。  那些线条间夹着道德的冲动吗?  一丝又一丝,追求纯洁的意志  从雪中长出来,一丛丛黛绿的刺叶中  小小的浅绿的宝塔。  这是一个决心,一种注定,绽放得  情不自禁,一场殉情的大双人舞  与烛芯的一次次小爆炸一道庆祝。  爱情丑闻總能让这世界有一日聚焦,  但到了明天就不会有人试图理解  一颗无洞的灵
期刊
我是万里晴空一只飞翔的雁  从赤道边沿飞往神州古国  在贵州西南的册亨上空盘旋,盘旋  鸟瞰朵朵白云笼罩的中华布依第一县  迤逦多姿青山环抱着一路奔腾的南北盘江  布依儿女划舟在峭崖雄奇险峻的江上  布依青年在丛峦叠嶂烟波浩淼的湖心欢唱  睡美人峰是一座哺育布依族的望母岩  山脚下连绵的沃土肥田,祥和村庄一片  大寨村绿荫覆盖峰林耸立是个世外桃源  光怪陆离的古榕树在红旗村平寨繁衍千年  探索洛凡
期刊
醒悟  钟声沿着屋脊滑下  严冬的梦撞醒黎明前的寒流  狂啸的风在黑夜里笑  从门窗的隙缝扑到床前  闭上眼睛是唯一的借口  假装看不见人间的苦难  恣意听不到笔锋的干戈  而內心不停呼叫  继续前进  继续上路  晴空明净  我看得更清  重生  风在呻吟  像在诉说委屈的故事  沉默是无云的天空  是無鸟掠过的红林  我努力屏住呼吸  匍匐而行  深怕惊动泥地的小蓝蛙  把受伤的心灵包扎  放
期刊
本期《滇池》文学杂志,我们编辑了一个纪念专栏,纪念可能是大事,振聋发聩或感人致深,也可能是俗事,平淡无奇。惟纪念目的不一,能显出各种纪念之不同意义,让一些参与纪念活动的人留下印象。世间千万事,每天急速消失,有一件事能让人稍稍回味,已值得筹办者欣慰。所以,我们筹办《滇池》文学杂志创刊40周年纪念,想得最多的不止是纪念,而是纪念的目的,在令人头痛的寻找中,我们最后发现,寻找本身恰是我们寻找的东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