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最爱——刻铜

来源 :文艺生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r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维民
  1962年生,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人,艺名寅冬、维民,斋号崇古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平遥文房刻铜传统技艺代表性传承人。1996年以传统刻铜技艺为业,经过二十多年的磨练,金石书法、传统绘画、人物肖像等形式,皆能以刻铜表现,以刀代笔,得心应手,达到了虽刻犹写的境界。
  刻铜是技术与艺术结合的一种传统手艺,“技必与艺融,艺必因技彰”。具体刻铜手头上的技艺是比较容易学到的,以画稿摹样、照葫芦画瓢,细心点的人都能做到,但是要想刻出一件具有一定艺术品味的作品是不那么容易的,刻铜者必须在娴熟的刀工外,还得具备深厚的书法绘画功夫和丰富的艺术学养及艺术创造力。
  喜欢画画几乎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我也不例外,小的时候,会用墙缝中的石灰块,在墙上画小动物、手枪等。有一次,和小朋友们在院里玩,我在墙上画了个小公鸡,正好有个阿姨路过看见,她停下脚步,认真地看了会说,小朋友画的真不错。阿姨在那么多小朋友面前夸奖肯定我,这让我高兴了好久,也是我更加喜欢上绘画的一个来由吧。初中时,经我爷爷的老友引见认识了县文化馆的美术老师闫玠老师,假期我常带上自己的图画去找老师指点,这使我的绘画有了很大的进步,也学到了很多绘画理论知识,其间我临摹了很多绘画作品和画谱,如《三国演义》连环画、《芥子园画谱》等等。
  高中毕业时,恰逢我县推光漆器厂招收画工学员,我以仕女人物绘画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进厂后受到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薜生金的传授和指教,我便对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有了极大的兴趣和喜爱。一个月的培训学习我就可上产品做漆器上的描金彩绘了,漆器绘画就像似中国画中的工笔画,无论是山水、花鸟、人物皆如是,这对我以后的刻铜作品风格影响很大。
  我的刻铜之事开始是与我的古玩收藏朋友有关,朋友的收藏品多是些金属之物,如锡器、铁器、铜器等,铜器居多,又如熏香炉、水烟袋、旱烟斗等,其中还有不少的素墨盒。朋友知我能绘画,问我是否可在素铜器上搞点图案,使得器物更完美。出于好奇新鲜我便允了此事,我的绘画是没有问题的,可怎样把绘画图案弄上铜器是个难题,无从下手,也沒师傅可问,只能自己琢磨。朋友又拿来有錾刻图案的铜器让我作参考,我仔细研究,用放大镜观察,心中有了路数,便下手开始了我的刻铜之事。“一回生两回熟,三回过后则利索。”说时容易做时难,当时刻铜刀具无处可买、无处定制,只能自己想办法。万事开头难啊!我试用了好多钢材,最终还是数工厂车间废弃的绞刀丝锥的钢材最好。
  中国古代学书画者,皆是从临摹、描红、临帖开始的,我的刻铜也是从摹仿古代名家高手的作品起步的,也可以说是继承传统吧,但是继承还须发展创新,一味的摹仿是没出路的。“学贵以专,方可有成。”早年在漆器厂学过工笔画,我将其与刻铜结合在一起,工笔白描《八十七神仙卷》就是用刻铜展示线条功夫的最好范本。人物肖像刻法也能将西方素描与中国画白描进行很好的融合。偏重于工笔人物也许是我从事过工艺美术的原故吧。
  “艺无止境,学海无涯。”刻铜是我的最爱,也是我的生活,我为我的爱好乐此不疲,我为我的生活努力奋进!
其他文献
铜墨盒图案的制作工艺以手刻为主,采用腐蚀工艺相对较少。本人前些年陆续收到几方腐蚀工艺铜墨盒,都具有以下共同特点:  1. 图案凸起,即阳腐蚀工艺;  2. 题材为文字、书法;  3. 内容为古文名篇,而且是全篇(不是节录)。  这个题材、内容比较冷门,存世量也少,到目前为止本人还未见到过类似的(藏友们如有类似藏品,欢迎联系交流)。由于文字凸起不明显,又经历了百年岁月沧桑,其貌不扬,远看还可能被当作
期刊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远古而伟大的文明,在它们的遗迹或博物馆中我们会经常看到一些符号,这些用来记录文明的符号被称作文字。在中国久远的历史中,文字渐渐地开始超出了符号的功能,成为一种通过线条运动和空间来表现心灵的艺术,中国人称之为书法。  西晋末期的八王之乱造成了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动荡岁月,野蛮异族的入侵导致了社会秩序的混乱、礼崩乐坏,北方故土成了不堪回首的人间地狱,于是文人仕族举家南迁,开始了颠沛流离、
期刊
2019年10月,南通刻铜雅集后不久,我有幸收藏到一方林纾亲笔画稿墨盒,题款“行过西泠有一枝,竹暗人家静,拔可属,畏庐写。”墨盒的构图是根据姜白石的《卜算子·咏梅》词意创作而成。画面意境清幽,文气弥漫:一枝梅花孤零零地从茂密的竹林中伸出来,一位高士正柱杖晚归。当时我并不知道上款“拔可”为何许人,只知道拔可是林纾的晚辈。时间到了农历2020年正月,因疫情爆发,居家无事,于是就想着去考证墨盒的上款人“
期刊
我人生中幸运的一件大事是拜张幼丞先生为师。向老师学习刻铜艺术,目的很单纯,就是学习刻铜技艺,并没过多的想拜师的事情。有一次,周继烈老师和我聊天,问我是否已经拜师。我说还没有,老师身体很硬朗,不急。周老师说:“这件事,你一定要急,先把手头的事情放一放,先办这事,即使不摆仪式,拜师帖一定要写,我做证人。”在周老师的积极帮助下,2016年正式拜师。  拜师帖释文  学生陈洪超,河北省冀州市人,酷爱刻铜,
期刊
咱要说的这套物件啊,那是清末时期北京琉璃厂名店宝晋斋制作的一套高级文房用具,到如今已历经百年,它就安安静静地待在我的柜子里,依旧宝光不熄。长物有情当以志!今儿个就说说我和它的故事。  其实一直想写点什么,说是懒人癌严重,实则是不善用文字表达罢了。近日与京城茹冰女史交流刻铜收藏心得,在她强烈建议下,我终于鼓起那股久违的勤快劲头拿起笔来。饭一口一口地吃,事一件一件地说。  说起这套文具的两位主人,那就
期刊
我与墨盒结下“深缘”是在十多年前。工作之余,喜欢搞点文房收藏。一次在浏览收藏类网站“盛世收藏”网中,偶然发现论坛里正在进行一场即兴铜墨盒拍卖活动,上拍的共有十来方各式墨盒,其中有一方非常小巧的“迷你型”的墨盒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是一方只有火柴盒大的小墨盒,盒面刻有上百个小如芝麻的文字。这样的墨盒,不用说是当今,就是在百年前也是稀罕之物,也绝非一般工匠之所为!由于当时网络传播范围有限,即便参与拍卖的人
期刊
新年伊始,幸得好友惠讓一铜墨盒,考知为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第二十七代世孙、清光绪翰林、安徽候补道台陆善格大人翰墨所用,不亦乐乎!  陆善格,字宝臣(1848―1919),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二十七代孙,祖居浙江绍兴,清康熙年间迁入辽宁锦州。光绪二年(1876)中举,光绪六年(1880)中进士,先后任知县、翰林院庶吉士、工部主事。光绪二十九年(1903)入职安徽后,因才高过人、政绩卓著,被同为锦州乡籍的
期刊
电影《1921》是建党百年献礼作品。影片塑造了众多杰出的“五四”女性形象,陶玄(欧阳娜娜饰)便是其中之一,时为北京女学界联合会会长。  陶玄(1898—1972),浙江绍兴人,教育家,其父曾在山西大学堂执教,陶玄随父生活学习,毕业于山西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1917年到北京,入北京女子师范国文专修科,1919年转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同年“五四”运动爆发,陶玄代表所在学校会见北京大学串联代表
期刊
陈寅生的文字类作品较多,图画类作品相对少些,其中山水更少。这个盒子绘刻的是一幅意境优美的山水图,远山近水层次分明,小舟亭榭动静相宜,画面清雅、悠然、恬淡,线描细刻间透着宋人山水画的味道。两句题跋:“齐开画阁倚垂杨,两桨容与荡夕阳”,字体娟秀,书刻流畅,为画面增添了浓浓的诗情画意。盒面落款“寅生陈麟炳书刻”,从题跋文字到山水图案,均为典型的寅生书画风格,标准的“松竹斋”底铭和清代墨盒型制,都足以說明
期刊
一、篆刻技法对刻铜艺术的启示  吴昌硕曾说:“篆刻要好,写字顶要紧。写字主要是学篆书,篆不好,印怎能刻好?”因篆刻的刀法缘于篆书的笔法,只有篆书有一定基础,篆刻用刀才能表现出篆书的笔法、笔意和墨韵,否则他的用刀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仅存刀锋形迹,而缺书法的审美内涵。代表民国刻铜艺术巅峰的张樾丞和张寿丞深受传统篆刻艺术理念的影响,并付诸实践活动之中,使这股金石刻铜之风发扬光大,影响一代人。邓散木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