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无终点的善心接力

来源 :时代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op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南开封有一位年近八旬、身份平凡的退休老人,她从未想过成名,但她的行为却让她与众不同。她靠着几百块钱退休金加上走街串巷拾破烂换来的钱,苦心经营“筑梦爱心辅导站”16年,免费照顾留守儿童和务工人员子女。她曾救过5条人命,帮助过100多个孩子。十多年前,她患上食道瘤后,做过4次手术、接到病危通知3次。她在一次救人过程中受伤,右腿打了钢板。就是这样一位命运多舛的老人不仅坚强地活了下来,还坚持用自己的力量帮助众多的人更好地活下去。她个人先后获得开封市十佳母亲、第四届河南省优秀母亲、2011年度开封市希望工程贡献奖(个人)等多项荣誉称号,她创办的筑梦爱心辅导站荣获开封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
  这位伟大的母亲名叫刘传真。对于所得的荣誉,她始终看得很平淡。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几十年来,这位古稀老人把失去亲人的悲痛和孤独时得到的帮助都化作了对社会的回报与关爱,默默无闻地做着一件又一件感动世人的好事。
  善的折射
  老伴去世,儿子又不幸煤气中毒死亡,让刘传真成了一位孤寡老人。她幼年丧父,历尽磨难,吃尽苦头,一生坎坷。时光荏苒,她始终没有忘记困难之时街坊邻居对她的关心和生活上的帮助。刘传真说手头拮据的时候,早上只能买5角钱的胡辣汤,附近的摊主看到是她便总会给多盛一些;在她生病卧床的时候,总是有好心人来给她送饭、送药;天寒地冻的冬日里,热心的人们给她送炭取暖……
  贫寒艰难的岁月里,来自他人的点滴爱心之光汇聚在刘传真身上,温暖了刘传真的心。刘传真一直感恩社会、感恩生活,她说:“大家的关爱让我觉得应该在有生之年为国家、为他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报答社会。”
  刘传真助人为乐的故事还得追溯到46年前。1968年6月份的一天,八岁的李二林在包公湖边玩耍时不慎跌入湖中。恰巧这时刘传真从此路过,看见正在湖中扑腾的孩子,刘传真赶紧丢下手里的自行车,跳到湖里把李二林救了上来。为报答刘传真的救命之恩,李二林认了刘传真当干娘。40多年来,每到逢年过节,李二林都要去看望给了自己第二次生命的“母亲”。2006年,李二林瘫痪在床。得知这一消息后,刘传真经常去看望“儿子”。两人母子情深,每次刘传真来家里,李二林都会高兴地不停动着嘴巴,尽管无法发出声音,但依旧能够感觉到他见到母亲的喜悦。而一听刘传真要走,他的眼里就会立刻噙满泪花。
  也就是从40多年前跳湖救出这个八岁小男孩起,刘传真开始了她助人为善的一生。她帮助过的人,有街坊邻居,也有许多的外地人。她十年如一日地照顾着万寿街70多岁的盲人夫妇老杨一家,还把一位50多岁的孤寡智障男子当做自己的儿子一般照顾至今,得到她帮助的还有开封邮电局司机王长明、西华县打工人江纪川和妻子小霞、河北的‘儿子’赵金堂……因为她的种种善举,许许多多原本陌生的人和她成为了熟悉的亲人。
  有个叫琪琪(化名)的小姑娘,母亲因为要常年在医院照顾身患癌症的父亲,无暇顾及年幼的她。刘传真十分可怜这个孩子,便将琪琪接到家里照顾并每天接送她上下学。一天下午,琪琪在过马路的时候没有看到身后驶来的汽车,跑到了路中间,眼看着就要撞上。刘传真一把把琪琪推到一边,结果自己被卷入车轮下,右腿从此打上钢板过上了行动不便的生活。
  刘传真说自己虽是一位名义上的孤寡老人,但她并不孤单。熟悉刘传真的人都知道,她虽然没有亲生的子女,身边却有着数不清的“儿女”。
  在刘传真的枕头底下压放着她的宝贝——一个红色通讯本,发黄的纸张上密密麻麻记满了电话号码,而这每一个号码的背后都有着一个属于她和她的“儿女”之间的感人故事。稍有点空闲她就会拿起通讯本,想想这个,又想想那个,想着他们过得好不好。接到“儿女”的电话和来信是刘传真最幸福的时候,不管他们走到哪里也割不断彼此之间的牵挂。
  善行古城
  除了几十年如一日的助人为乐,刘传真还有着另外一份执着,创办爱心辅导站。无偿照顾辅导农民工子女,一做就是十多年。
  十多年前的一天,刘传真上街去买菜,看到很多菜市场里的摊贩家的小孩子都是趴在小摊上写作业,每当有人问价买东西时,这些孩子都会不由自主地抬头看看,根本没法专心学习。刘传真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问孩子的父母:“怎么不让孩子在家里学习呢?在这儿写作业,人来人往的孩子怎么专心啊?”孩子的父母说:“我们都是从农村来的,没钱租大的房子,孩子就算是回家了也照样没地方写作业。再说让孩子一个人在家我们又不放心,实在没有办法只能让孩子在这儿写作业了。”在菜市场的所见所闻成了刘传真心里的疙瘩,回到家之后她想:“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和未来,我家里有一间闲置的屋子,何不提供给孩子们学习用呢?这样也算老有所为。”第二天,刘传真就急匆匆找到孩子们的父母,说明自己的来意,表示自己愿意无偿为孩子们提供学习场所、义务辅导孩子的想法,大人和孩子们听后都高兴极了。于是,刘传真的“筑梦爱心辅导站”就此成立了。
  最初爱心辅导站里只有3个孩子,如今一步步走到现在已有33个。其中最小的只有9岁,最大的有13岁,他们都习惯亲切地称刘传真为“刘奶奶”。这些孩子多是来自周边县区以及其他省市家境贫寒的务工人员子女。孩子们吃住都在刘传真家,刘传真不仅分文不收,还经常贴补孩子们吃饭、学习的开销。来家里的孩子多了,刘传真就把家里的柜子、桌子、凳子、木板都腾出来,供孩子们学习用。
  刘传真规定,每周周六学习文化课,周日学习英语和书法,一个月抽出两个半天的时间到图书馆看书、到华北体育场锻炼身体,丰富孩子们的生活。她还根据孩子们的不同学习程度,把他们分为高、中、低三个班组,选出班组长,编制点名册,在表现好的孩子的名字旁画五角星。每月评出最优秀孩子,以文具作为奖励,鼓励他们努力学习。
  孩子们一天天茁壮成长的同时学习也一天比一天进步。遵守纪律,学习努力,讲文明懂礼貌,个个都是班里的好学生。孩子家长看在眼里,喜在心中,他们为了表示对刘传真的感激之情,有的送锦旗,有的亲手绣匾。“春雨润物,育人楷模”,刘传真家中挂满了孩子们的家长送来的锦旗。刘传真做这些并不图任何回报,她一心想的就是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孩子和社会。   作为服装厂退休职工,刘传真手头其实并不宽裕,爱心辅导站里孩子们每个月所有的花销都是靠着她几百块钱的退休金。可是孩子们多了,支出也就多了,退休金开始渐渐不够用了。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为了保证孩子们能吃好喝好有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刘传真开始每天早上走街串巷捡破烂,她还为此做了一根细钩铁丝,卷起来放在书包里,以便能够在众多废弃物中找出能支持她和孩子们共同走下去的宝贝。她拾废品的范围不定点,有时会从湖里捞,有时还会为了拣一个瓶子而跟在手里拿着瓶装水的人后面颇着腿走好远的路。然后用当天拾来的破烂换成钱来贴补日常生活的开销。刘传真说这些孩子给了她使不完的劲,让她的人生有了意义,不管多苦,她都会竭尽全力把辅导站一直办下去。
  十多年过去了,从刘传真爱心辅导站里一共走出了100多个务工子女的孩子们。伴随着这些孩子大学毕业、结婚生子、事业有成,刘传真依然继续着她的执着。
  善的蔓延
  刘传真的爱心辅导站能够成功的成立,其中少不了街坊四邻的功劳,大家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许多街坊邻居主动到“爱心之家”找活干,上到办板报、写标语、辅导孩子功课,下到做饭、洗衣服、拆洗被褥。让这些原本孤独无人照看的孩子体会到了集体的温暖,得到了无微不至的照顾。
  刘传真爱心的光芒照亮了整个开封古城,古城人都被刘传真的事迹所打动。爱心也是会传染的,开封汽车西站的张站长带领职工一起为孩子们带来他们心爱的文具和舒适漂亮的衣裳,让孩子们暖在了身上,也暖在了心里;龙亭后公交二公司陈经理连续4年不间断地给孩子们送来日常所需的生活用品、学习用品,假日里还安排孩子们免费乘公交车上公园;顺河区宣传部、组织部不定期的为孩子们送去衣物;开封市各大景点、公园也多次让孩子们免费进园游玩;开封市星火燎原爱心协会的成员也多次到“爱心之家”献爱心……
  一传十,十传百,刘传真的爱心故事逐渐传到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耳中,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于是开始有郑州、新乡、南阳、漯河、浙江、山东等地的爱心人士陆续加入到爱心帮扶的队伍中。这些人来自社会中的各行各业,有公安民警、企业家、干部、普通职工,既有事业有成的成功人士也有还在“路上”的大学生。郑州大学的学生代表来到刘传真家中,轮流为爱心辅导站的孩子们辅导功课。目前,这里已经成为郑大、河大等高校学生一个特殊的社会实践基地。
  数十年来,刘传真坚持把每一个给“爱心之家”献过爱心的人的名字、送来的物品和数量详细地记录在她珍藏的爱心手册上,以便日后答谢。刘传真相信这种爱的接力会继续传承下去,而这一个个社会各界人士接力爱的行动也激励着刘传真慈善事业的延续。
  善无止境
  她的善举为她带来了许多的荣誉,然而伴随着荣誉的还有无数的非议。她的周围会有人不理解她,说她傻,因为她总是一分钱都舍不得给自己花,尽己所能地攒下所有的钱捐给别人。她说她也曾觉得委屈,但后来一想:雷锋当年不也被人称为傻子吗?最终还是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与尊敬。为什么我就不能像他一样呢?就这样,无私奉献、不为自己、专门利人成了她的人生真谛。
  如今,因为拆迁,孩子们原来的“家”被拆掉了,刘传真就租了一间80多平方米的房子供孩子们继续学习。为了支付每月660元的房租,77岁的她四处求职。她说,每当看到这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们,她就告诉自己不能倒下,一定要支撑下去。
  刘传真说:“人老了,能为社会做点贡献,我感觉很快乐,也很有意义,我把关爱送给孩子,也得到了来自社会、来自大家的关爱。在有生之年,我会努力做得更好,把爱送给更多的孩子。慈善的事业,只有永远,没有终点。”
其他文献
石保敬先生一直热衷于公益事业,他资助过贵州山村里20个初中学生3年的生活费,并在河南慈善总会建立了慈善账户用于帮助贫困家庭。他说慈善的本身并不仅仅是为了慈善这件事,而是为了当别人危难困苦之时,伸出援助之手解人之急之需,让对方感受到社会的正能量,并在日后同样能传递这种力量。  石先生的河南驰诚电气有限公司坐落在郑州科技园,公司的全体员工都曾为地震灾区捐款,慈善已经成为了他公司的文化,员工们对于这种氛
期刊
他们是一群很平凡的人:工人、农民、军人、医生、的哥、在校大学生……  他们又有着共同的不凡善举:面对素昧平生的患者需求,献出珍贵的“生命种子”——造血干细胞,不计报酬,不惜忍受期间近20次的扎针疼痛……  从国内到国外,饱含爱心的“生命种子”跳跃前行,帮助他人重生的执着脚步从未停歇——国内:北京的患者患了白血病,河南志愿者伸出了胳膊;香港同胞白血病缠身,河南的志愿者献出了“生命种子”;国外:阿富汗
期刊
我们是不是总要等水脏了,才言之有“污”?  4月12日,兰州市西固区政府表示,造成兰州市自来水苯超标的原因是27年前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兰州石化分公司的一场偶然爆破事故,当时一条管道发生了原油泄漏,未被清理的油污侵蚀了年久失修的水泥自留沟而导致了污染。目前从挖掘出的泥土中发现了泄漏的原油,泄漏点已确认。  把污染高危企业建在水源地附近;放任残留油污侵蚀27年;市区的水务公司从确认苯超标到上报,拖延了
期刊
报刊亭大甩卖了!“所有书报、空调和冰柜打包两万,加上已付的三个月租金8750元,你付28750就可以拿走这个报亭了。”  虽然目前仍小有盈利,但在北京经营一家报刊亭的宋女士却不想干了。每天十多个小时困在一平米见方的小空间里,吃喝拉撒都困难,半数利润还得靠卖电话卡、矿泉水和食品等。  在旧鼓楼外大街,一家报刊亭的经营者郭大爷则在一旁立了块“修车”的牌子。他说,20年前光卖报刊一天流水就有4000 多
期刊
学生们都叫他雷哥或周哥,我每每见他也毕恭毕敬称他周老师。这一刻我叫他长雷,这是我发自心底的称呼,这是我尊重的师长和前辈的专属。  我对长雷留下深刻印象,是在政史地组办公室亲眼见他愤怒而暴力地跺了一个调皮捣蛋的男孩子。整个办公室顿时鸦雀无声,男孩老老实实低下了头。在此之前,我看过更多不知道该如何管理学生的头疼的班主任,他们那些喋喋不休的说教隔靴搔痒般引来学生连珠炮一样的反问,就在这样的拉锯战中,上课
期刊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变化翻天覆地,慈善公益和这种变化十分相像。改革是社会各阶层利益的再次分配,慈善和公益的本质是在现有的利益格局里再进行一次分配。  这些年中国很多人变得更有钱了,房子越住越大,穿着越来越华贵,吃得越来越精致,然而这些物质上的东西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多少安全感。人与人之间相互关怀、温暖的感觉越来越少。  不过,中国社会还是有很多能够温暖人心的东西,社会还远没有崩溃到让人看不到未来
期刊
从一名初中生,到县委副书记,再到中共最高领导人,前后50年,习近平的心中始终念着一个名字:焦裕禄。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一文发表时,习近平还在上中学。他说,当时政治课老师读报,读着读着便哽咽了,听着听着同学们也流泪了。他说他被焦裕禄的精神“深深震撼”,自此,“焦裕禄情结”便植根于他的内心深处。“我后来无论是上山下乡、上大学和参军入伍,特别是后来当县委书记、市委书记,一直有焦裕禄的影子伴随
期刊
这是河南无数个家族中十分普通的一个家族,因为这个家族中的每个成员正常工作、下田劳动,从他们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中看不出有什么特别。但这又是一个不平凡的家族,因为他们是现代社会中极少的兄弟妯娌不分家、一个锅里捞稀稠的大家庭,因为他们祖祖辈辈乐善好施,不仅自己创业成功,也要带动父老乡亲共同致富,更因为全家族一致通过将企业上市后的第一笔分红——一亿元,全部捐赠给慈善事业的惊人义举,开辟了河南家族慈善的先
期刊
4月14日,克里姆林宫网站公布了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的相关命令,他把自己和总理梅德韦杰夫的工资上调1.65倍。  俄罗斯克里姆林宫4月11日公布了去年部分俄政府高层官员资产清单,清单显示,总统普京拥有3辆俄罗斯国产汽车、一套77平方米的公寓、一间车库和一小片土地,去年收入将近370万卢布,约合64万元人民币,比前年减少约200万卢布,但没有透露减少的原因。 除普京外,网站还公布了包括总统办公厅、联邦
期刊
日前,美国海军学会网站发表题为《通过日本视角:日本影院的二战影片》的文章,以日本电影《永远的零》为例,批评二战后日本影坛出现了一批美化日本战争角色的电影。  《永远的零》于2013年12月在日本上映,影片讲述了一个日本零式战斗机飞行员“在战争中成长”,最终参加神风特攻队死于冲绳战役。影片情节大量涉及日本侵略战争历史,该片在日本公映后连续数周占据票房首位,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观看该片并进行了追捧,一时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