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职教育要培养合格的“职业人”,就必须要加强职业素养的培养。本文从职业素养的概念、职业素养培养的目标、职业素养培养的途径三方面阐述了农艺类专业高职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农艺类专业;职业素养;培养
近年來,大学生就业已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而很多企业却招不到合适的人选,尤其是农业行业很难找到愿种地、会种地、种好地的新型职业人才。这种现象的存在与大学生的职业素养难以满足企业的要求有关,高职院校学生能否在职场取得成功,应把职业素养教育贯穿于高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高职学生在学校接受知识获得技能的同时,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以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职业素养的含意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意识等方面,属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范畴的产物,是从学习和生活中逐步形成的。而职业技能是支撑职业人生的表象内容,是通过学习、培训获得的。因此,高职教育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二、农艺类专业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目标
农艺类专业高职生职业素养的培育,不但要进行技术和技能的训练,还要培养具有吃苦耐劳、团结协作、诚实守信的精神。不断完善其职业道德,提高职业素养,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一)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
随着现代农业建设持续推进,农村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我国农业专业人才十分紧缺。但由于目前农业行业就业环境艰苦、就业条件相对较差,造成“需要不想去,想去容不下”这样的农业人才就业现状,因而很多毕业生很难顺利就业,有的暂时就业了往往经不住工作艰苦的考验而放弃工作或跳槽,真正留在农业第一线的不到三分之一。因此,培养农艺类专业高职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已成当务之急。
(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团队合作能力,是建立在团队的基础上,发挥团队精神、互补互助以达到团队最大工作效率的能力。对于团队的成员来说,不仅要有个人能力,更需要有在不同的位置上各尽所能、与其他成员协调合作的能力。受社会大环境和独生子女家庭结构的影响,目前农艺类高职学生缺乏合作精神,个人主义行为的表象比较明显。因此,学校应突出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三)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每一个时代永远不变的主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艺类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从事农业企业生产、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然而,现阶段农艺类高职学生在职业能力上非常缺乏这种能力。因此,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应成为新形势下农艺类专业职业素质教育的目标。
三、农艺类专业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途径
农艺类专业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学生职业素养的最终养成,需要学校、社会、企业等方面共同支撑完成。
(一)充分发挥“通识课” 在职业素养教育中的作用
通识课是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和合格公民素养的重要基础性课程。高职农艺类专业应将职业素养细化为符合专业特色的职业意识、职业信念、职业规划, 进一步发挥“通识课” 在职业素养培养中的作用。高职农艺类专业通识课课程内容应注重实际应用,并保证自身学校及地方的农业经济特色。为提升高职院校“通识课” 教学的实效性,应改变过去那种传统的职业规范教育模式, 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双向互动教育模式。可以通过微课、“慕课”等不同教学形式, 将文字、声音、图片、影像资料等内容综合概括, 把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人物、事件呈现出来,创造一种情景式的教育环境,从而启发学生利用自身掌握的知识去分析判断。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将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联系工作实际,增强“通识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职业素养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相结合
职业素养教育不仅仅是德育教师的事情,更是每一位专业课教师的责任。专业课教学是培养高职生职业素养的根本途径,专业课教师要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在专业教学中,农艺类专业课教师除了教授专业知识技能外,还可以通过对专业的介绍、行业的分析、职业岗位的描述等加强学生对农业相关职业的了解,激发学生的职业兴趣及学习动力。同时,农艺类专业课教师在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服务意识、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
(三)以校企合作为契机, 提升职业素养教育的实效性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实践性教学占很大比例,学生有近一年的时间实习、实训。农艺类专业高职教育要充分利用学生实习、实训平台,由实习单位对大学生展开规章制度教育,企业文化与行业文化的灌输,让学生融入到整个企业行业文化氛围之中,身临其境感受职业素养对于个人事业发展的重要性,从而达到一种职业素养教育的连续性。通过实习、实训平台,使他们深入企业,身临其境,进行角色转换,了解行业规范、职业特性,熟悉职业环境,并通过职业经历的磨砺,在实践中培养职业道德、职业情感和职业意志,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四)职业素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
培养具备优秀职业素养的农艺类高职大学生离不开校园文化这个重要阵地,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的心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职农艺类专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具有本校特色和专业特色,用优良校风给学生精神鼓舞,利用各种传播媒体感染和激励学生。例如,开展与专业相关的职业素养为主题的第二课堂活动来启发学生对这方面的思考,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渐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也可通过班级黑板报、校园植物配置、校园景观设计、校园雕塑等方面的强化,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来强调社会、企业对职业素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万晖,饶勤武. “90 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缺失与重建研究[J]. 职教论坛,2011.34:76-78.
[2]谢军,颜晶晶.加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促进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3]刘立.对高职大学生实习期间职业素养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 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74-78)
[4]樊东,张艳菊,邹德堂.基于卓越农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植物[J].2014(1):35-37.
生产类专业建设体系研究.
作者简介:
梅淑芳(1968.01)、女、硕士、教授、主要从事高职教学和专业建设研究。
关键词:农艺类专业;职业素养;培养
近年來,大学生就业已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而很多企业却招不到合适的人选,尤其是农业行业很难找到愿种地、会种地、种好地的新型职业人才。这种现象的存在与大学生的职业素养难以满足企业的要求有关,高职院校学生能否在职场取得成功,应把职业素养教育贯穿于高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高职学生在学校接受知识获得技能的同时,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以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职业素养的含意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意识等方面,属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范畴的产物,是从学习和生活中逐步形成的。而职业技能是支撑职业人生的表象内容,是通过学习、培训获得的。因此,高职教育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二、农艺类专业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目标
农艺类专业高职生职业素养的培育,不但要进行技术和技能的训练,还要培养具有吃苦耐劳、团结协作、诚实守信的精神。不断完善其职业道德,提高职业素养,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一)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
随着现代农业建设持续推进,农村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我国农业专业人才十分紧缺。但由于目前农业行业就业环境艰苦、就业条件相对较差,造成“需要不想去,想去容不下”这样的农业人才就业现状,因而很多毕业生很难顺利就业,有的暂时就业了往往经不住工作艰苦的考验而放弃工作或跳槽,真正留在农业第一线的不到三分之一。因此,培养农艺类专业高职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已成当务之急。
(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团队合作能力,是建立在团队的基础上,发挥团队精神、互补互助以达到团队最大工作效率的能力。对于团队的成员来说,不仅要有个人能力,更需要有在不同的位置上各尽所能、与其他成员协调合作的能力。受社会大环境和独生子女家庭结构的影响,目前农艺类高职学生缺乏合作精神,个人主义行为的表象比较明显。因此,学校应突出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三)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每一个时代永远不变的主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艺类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从事农业企业生产、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然而,现阶段农艺类高职学生在职业能力上非常缺乏这种能力。因此,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应成为新形势下农艺类专业职业素质教育的目标。
三、农艺类专业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途径
农艺类专业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学生职业素养的最终养成,需要学校、社会、企业等方面共同支撑完成。
(一)充分发挥“通识课” 在职业素养教育中的作用
通识课是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和合格公民素养的重要基础性课程。高职农艺类专业应将职业素养细化为符合专业特色的职业意识、职业信念、职业规划, 进一步发挥“通识课” 在职业素养培养中的作用。高职农艺类专业通识课课程内容应注重实际应用,并保证自身学校及地方的农业经济特色。为提升高职院校“通识课” 教学的实效性,应改变过去那种传统的职业规范教育模式, 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双向互动教育模式。可以通过微课、“慕课”等不同教学形式, 将文字、声音、图片、影像资料等内容综合概括, 把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人物、事件呈现出来,创造一种情景式的教育环境,从而启发学生利用自身掌握的知识去分析判断。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将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联系工作实际,增强“通识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职业素养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相结合
职业素养教育不仅仅是德育教师的事情,更是每一位专业课教师的责任。专业课教学是培养高职生职业素养的根本途径,专业课教师要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在专业教学中,农艺类专业课教师除了教授专业知识技能外,还可以通过对专业的介绍、行业的分析、职业岗位的描述等加强学生对农业相关职业的了解,激发学生的职业兴趣及学习动力。同时,农艺类专业课教师在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服务意识、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
(三)以校企合作为契机, 提升职业素养教育的实效性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实践性教学占很大比例,学生有近一年的时间实习、实训。农艺类专业高职教育要充分利用学生实习、实训平台,由实习单位对大学生展开规章制度教育,企业文化与行业文化的灌输,让学生融入到整个企业行业文化氛围之中,身临其境感受职业素养对于个人事业发展的重要性,从而达到一种职业素养教育的连续性。通过实习、实训平台,使他们深入企业,身临其境,进行角色转换,了解行业规范、职业特性,熟悉职业环境,并通过职业经历的磨砺,在实践中培养职业道德、职业情感和职业意志,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四)职业素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
培养具备优秀职业素养的农艺类高职大学生离不开校园文化这个重要阵地,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的心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职农艺类专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具有本校特色和专业特色,用优良校风给学生精神鼓舞,利用各种传播媒体感染和激励学生。例如,开展与专业相关的职业素养为主题的第二课堂活动来启发学生对这方面的思考,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渐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也可通过班级黑板报、校园植物配置、校园景观设计、校园雕塑等方面的强化,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来强调社会、企业对职业素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万晖,饶勤武. “90 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缺失与重建研究[J]. 职教论坛,2011.34:76-78.
[2]谢军,颜晶晶.加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促进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3]刘立.对高职大学生实习期间职业素养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 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74-78)
[4]樊东,张艳菊,邹德堂.基于卓越农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植物[J].2014(1):35-37.
生产类专业建设体系研究.
作者简介:
梅淑芳(1968.01)、女、硕士、教授、主要从事高职教学和专业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