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勺子,大世界

来源 :风流一代·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ujnqejbro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勺子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很多人眼里不过是一个普通的用具,然而两个80后青年却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小小的勺子上面,他们一起做勺子,收藏勺子,共同探寻勺子背后的故事……

做有故事的勺子


  路小五是时尚界和美食圈小有名气的摄影师。2015年圣诞节,他服务的《MING明日风尚》杂志采访在I DO珠宝做设计师的郭靖。郭靖毕业于北京服装学院珠宝设计专业,是圈内有名的珠宝设计师。外表安静淡然,内心充盈,郭靖打磨物件时专注自在的神情,一下子深深吸引了路小五,让他突然对自己奔波忙碌“跑世界”的日子产生了厌倦。经过两次采访拍摄,郭靖和路小五成了朋友,路小五拜郭靖为师,学起了金工制作。后来他们又成为邻居,两个年轻人的友谊越来越深。



  一天,一个开甜品店的朋友打来电话:“小五,过几天是萌萌的生日,我想送给她一个特别的礼物,你看着给我做一个!”路小五听着朋友信任的口气,当场拍板:“你就等着瞧好吧!”设计一款什么样的礼物才有意义呢?路小五和郭靖费尽心思。“朋友的爱人是甜品师,那就做一把勺子吧,别致还有纪念意义!”两个人又专门上网查了一下,勺子还有“同甘共苦,白头偕老”的寓意。为了这把勺子,两人花了三个晚上的心血。勺子的样式很朴素,手工敲打痕迹都留在上面,并焊上了朋友爱人名字的首字母,一把专属于她的勺子诞生了。
  当朋友的爱人收到礼物时,打开盒子的一瞬间,惊叹的不仅是一把勺子,还有路小五亲手拍摄的照片,记录着这把勺子诞生的全过程。她欣喜地把照片晒在朋友圈,引来很多人点赞。
  路小五和郭靖在做勺子的过程中,慢慢了解到勺子在欧亚都有着同甘共苦的美好寓意。在欧洲,传统婚礼上新人会把一柄勺子一分为二各自保存,寓意永远在一起;在日本,亲友祝福百天的新生儿,也会送上一柄手工小银勺。“我们就做勺子吧,用勺子来连接有温度的故事和情怀。”两人一拍即合,纷纷辞掉工作,真正做起了“勺子兄弟”。

探寻勺子背后的故事


  路小五原来从事摄影的时候,就喜欢收藏各类相机,等到开始做勺子了,就又开始“收勺”。路小五收藏的第一套勺子有些特别,在中国找到了同一系列中的7把勺子,又在日本找到了5把。12把古董勺本身小巧精致,上面有典型的文化标志和地理特征,虽然不知道这一套勺子本来应该有多少把,却拉开了路小五的收藏“序幕”。



  路小五出国旅行的重要环节就是收集全世界的古董勺。有的雕刻有鸢尾、玫瑰、橄榄枝花纹,有的勺尾是教堂柱头纹样,还有中国的福禄寿……这些勺子记录了各国的历史文化。
  一个地方盛产海鲜、贝壳,从这个地方来的勺子,也会有贝壳的标志;有些地方盛产水果,勺子上就会出现浆果。设计者会将地方标识、所处时代的理念、习俗甚至饮食文化融入到勺子的设计当中。在欧洲,就有勺叉的设计,还有专门用于橄榄油、果酱的斜口勺。日本的甜品勺,会更小一点。勺子本身散发出独特的身份信息,吸引着路小五去各地追求探索。
  收集勺子的过程本身就有故事。前不久,去英国,路小五发现了一套88把纪念勺,虽然不算名贵,但却是一位英国主妇收集了十多年的勺子。令他没想到的是,最后英国主妇竟然把88把勺子转手出让给他。那一刻,他兴奋又充满感动,物和人的情感变得很特别,传递出来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那种情感连接。
  路小五的朋友经常说:“看到勺,就想起你!”有时,朋友们在外旅行,看到勺子,也会在当地直播给他看,帮忙询问勺子的来龙去脉。路小五说:“我觉得,一年卖出几百把勺子并不重要,如果因此认识了几百个人,知道了几百个故事,这不是更酷吗?”“勺子兄弟”也从这些古董勺中得到启示和灵感,从第一把勺子开始,他们做的每把勺子都有一个编号,一直延续下去。这个编号就像是故事的代码,每一把勺子都带有不同的温度,每一个主人公都有自己的故事。来工作室看勺子的客人,也很少有买了就走的,大多数是先聊一会儿勺子的文化,问问这些勺子背后的故事。而给不同人定制勺子的时候,路小五会用相机记录每一把勺子的诞生,用心记录着每一个故事。

用勺子记录光阴


  在每天敲敲打打的日子中,勺子成了“勺子兄弟”最亲密的朋友。一片树叶、一些标识、定制人的名字以及一些自然界的元素都成为他们制作勺子的构思。2016年6月,他们搬到小院儿,捡到的第一片银杏叶激发灵感,一把银杏叶形状的勺子随后问世。
  做勺子是个花时间的手艺活儿,锯切、退火、焊接、去杂质、打磨抛光……工序六七道,光是打磨的步骤,就要用到数种粗细程度不同的砂纸,这也使得这门手艺更具有仪式感。路小五说:“刚入此行的时候,你看到别人的作品,就会觉得‘哇!好牛!’现在你就会知道,这是时间的力量。你在上面可以看到一遍一遍地打磨、用心思的痕迹。甚至你把这勺子传递给你的朋友,他也会知道,你在为他挑选这份礼物的时候,有情感的含义。所以,我们觉得,这些东西是有温度的,因为在这个物件上,倾注了时间和期盼。”
  “一个做商业摄影的,怎么突然去做了手工?”这是所有人都想问路小五的问题。路小五却从来都不觉得自己是在“跨界”做另一个行业:“摄影的时候,是记录时光,把時间定格下来给你看。现在,是一遍一遍打磨时间,把时光打磨成想要的样子,呈现出来给你看。”
  2018年,“勺子兄弟”打算与一些画廊和家居体验馆合作,融合更多人的想法和爱好,通过勺子,倡导一种美好的生活方式。他们准备做一个“勺子真人秀”的巡展,讲述不同人的生活和故事。他们还会根据做勺子和收集勺子的经历,出一本关于勺子与生活的书,从小勺子可以看到一个大世界……
其他文献
阳山可以是《山海经》中的阳山,指熏吴山再向西四百里的地方,也可以指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那里山清水秀,气候资源独特。第一次去那里,是受一位旅友的邀请。我们在新疆相识,当时他的钱包被偷,我帮他解了一时困境,为了表达感谢,我受邀到他的家乡阳山做客。  初到阳山,我就发现了一个“奇怪现象”——这里的家常菜顿顿都有像黄米熬成的粥。这种粥入口细腻、润滑、香甜、鲜美,食用时即便不添加任何调料,也可以喝出层次丰富
期刊
中国乃至世界茶叶界都知道,有座著名茶山叫作“南糯山”。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台湾茶人凭着号级老茶的内票上的点滴记录,四处打听、多方寻找那个著名茶镇“易武”时,南糯山早已声名显赫,有着中国古树茶第一村的美誉。体验哈尼族人采茶  南糯山所在地属于西双版纳勐海县格朗和哈尼族乡。“格朗和”在哈尼语中意为“幸福吉祥”。我们刚下车,就看到了一棵拥有八百年历史的古茶树,一下就颠覆了我对茶树的认识。那粗壮的树干
期刊
文岚姐:  你好!进入12月,2018年没剩几天了,我突然意识到时光的飞逝。是的,我大四了,明年夏天就毕业了,对于一脚就要踏上的社会,我确实是有些恐慌的。我陷入一种矛盾心理,既盼望毕业,又害怕毕业。同学们多数都接着考研,现在研究生学历也是普遍的了,可我却有些厌倦为了学习而学习,又担心就这么进入社会根本行不通。大四的生活是忙碌的,可我却觉得自己仿佛行进在迷雾中,不知道忙忙碌碌的路通往哪里。  同学们
期刊
2018年11月初,一款名为《中国式家长》的游戏在网络上引发热议。在这款游戏中,玩家可以扮演家长的角色,参与规划一个男孩从出生到高考的过程,让玩家体会父母的不易。  在这款游戏中,玩家不再扮演英雄豪侠、法师术士,而是过一把“家长瘾”,要把孩子从幼儿园、小学、高中,一路培养到考上好大学。这样的游戏确实接地气,制作方的初衷是,希望该游戏让有孩子的玩家审视自己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让孩子站在父母角度看
期刊
我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的农村。屈指算起来,写稿、投稿已经30个年头。从手写稿到电脑打字,从邮局邮寄到电脑发稿,30年来写稿、寄稿方式的发展与变迁的一幕幕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在学校读书时,我就喜欢写作,时常跑到乡镇新华书店(当时称为公社)找一些杂志查找投稿地址进行投稿。那时,在农村写稿都是用方格纸,又叫稿纸,写稿件也叫作“爬格子”。为了提高命中率,多数都会一稿多投,期望是东方不亮西方亮,就得不
期刊
周日,家住南京秦淮区的雯雯和往常一样,牵着热恋中的男友的手压马路,在路过一家罗森便利店时,被店内的热闹景象吸引住了,只见大家拿着手机,纷纷在零食包上扫码。雯雯好奇地拿起一个零食包左看右看,发现零食包是空的,并没有零食,而是一张卡片,卡片上印有一位老人的头像和他赠送的一句人生感言。  这些没有零食的零食包是小毛设计的。  小毛是南京某高校设计专业的在读学生。今年年初,她去内蒙古采风,途经几个偏远村庄
期刊
父亲是名退伍军人,分配在乡农具厂工作。曾几度救人立功的他,被部队熔炉激活的男儿血性无处寄托,这份安稳的工作让他不满:吃大锅饭,把人给吃坏了!  1977年元旦,他与我母亲经过自由恋爱结婚时,外公十分的不放心,他给外公立誓:“爸您放心!别看我们现在一穷二白,我保证让她过上好日子,我们要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可是,要怎样才能过得上好日子呢?  1978年的春风吹来,父亲辞掉稳定的工作,卖掉腕上的中
期刊
今年“双11”,朋友张莉分享了她的购物车,枸杞、人参、阿胶等,全是养生产品。除此之外,她还买了很多体育器材,瑜伽垫、懒人跑步机……“没办法,再不养生,我就真的老了。”看到这些我一点也不意外,毕竟保温杯泡枸杞,也是我这个90后的标配。  养生,顾名思义,养护生命。我们生活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下,承受着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压力,只有通过养护好自己的生命力,才能达到永葆健康的状态。对青年人来说,养生更是当下的首
期刊
这是一块重约5公斤的黄蜡石,原主人是著名画家张大千。当年张大千从旅居地巴西搬家至美国洛杉矶时,将家中很多不便搬动的物件弃留在了巴西暂居的“八德园”中,其中就有这块黄蜡石。后来这块黄蜡石漂洋过海,几经辗转,机缘巧合被作家林清玄收留。  林清玄酷爱这块“看起来瘦小,抱起来沉重;看起来朴素,摸起来细腻;远看暗淡,近看明朗”的美丽石头,并为这块来之不易的石头,取名为“吸恨石”。  林清玄在生活中遇到了忿恨
期刊
2015年年末,我雷州老家的一位作家朋友开通了一个微信公众号,准备推介当地一些文学爱好者的习作。因我读中学那会,在他主编的校园报纸上发表过一些“豆腐块”,他就私信我,问我最近有没有在写东西,发几首诗给他。  我很快回复他,说出来佛山打工的这几年里,几乎都不写东西了。特别是进了酒厂工作的那两年,心思完全放在了品酒师考证的事情上。虽然偶尔也捣腾几首歌词,但那纯属寂寞少年的自娱自乐。他也知道,我高中选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