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问题解决”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数学教学模式, 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提出系列不同类型的数学问题,并以问题为中心,通过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交流讨论等形式,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究与求解、发展与延伸、迁移与变形,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获取新知、应用新知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以及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本人在教学中就实施“问题解决”教学这一策略进行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问题解决 教学策略与实践
一、“问题解决”教学中“问题”的设计
“问题解决”教学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学习者合作解决问题, 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 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对“问题”的设计和提出就成为至关重要的一环。一个好的“问题”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具有可接受性、障碍性和探究性
可接受性是指问题容易为学生所理解,具有趣味和魅力, 能吸引学生的思考和向学生提出智力挑战。障碍性是问题的解决办法不是显而易见的,是没有现成的方法可供使用但又确实与已学内容有一定的联系。探究性是在一定的目的指引下,学生自觉地进行探究, 得出许多解决的办法, 进行比较、筛选, 确定最佳选择。
(二)具有可生性、开放性
可生性是指所选取的问题要有新问题或新知识的生长点,能够在部分条件更改下能产生新的问题,或是问题能够迁移、变形,或变换思维角度有不同的解法。开放性不一定有终极答案, 各种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可以由浅入深地作出回答。
(三)“问题”解决过程心理机制具有序列性
“问题”的解决需历经一定心理机制,在从已知状态到目标状态的问题过程中,学生要进行一系列心理操作,首先要有丰富的想象, 其次就是要联想, 再次就要进行思维,即通过分析、综合、比较等作出准确的判断( 即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后就是要进行验证。如果“问题”只包括一个心理步骤的活动, 虽然是有目的的, 但不能称之为“问题解决”。
教师遵循以上原则设计好“问题”后,还必须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教材,对教学内容做到舍取有度,创设一定情境导入。
二、“问题解决”教学的策略及实践
“问题解决”教学在课堂的实施过程中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 ⑴创设问题情境,明确问题目标; ⑵处理各种信息, 形成解决思路; ⑶解决问题, 达成目标; ⑷对问题解决过程评价、反思、再提高。通过以上过程,让学生获得科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因此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一般通过以下几种策略来实施:
(一)创设问题情境
认知需要情感,情感促进认知,知识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和发展的。因此,通过创设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热情,激发他们自主研究知识的欲望,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有利于“问题解决”教学的开展。教师在教学中, 要认真钻研教材, 精心设计教案, 巧设疑问, 以趣激疑, 以问设疑, 以疑导思。创设情境导入时,应做到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互动性、简洁性,才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呈示出来的问题才会有分量、有质量。例如,在讲“圆面积的计算”时,是这样导入的:
电脑演示:一根绳子把正在吃草的羊拴在草地上的木桩上,羊走了一圈。
师问:看着这幅图,你们想提什么问题?
(生在教师引导下提出各种问题。)
师:同学们问题提得很好,羊能吃到的最大面积也就是圆的面积。那这个圆的面积是多少呢?怎样求这个圆的面积呢?
通过儿童喜爱的动物创设这么一个新颖、兴趣盎然的情景,一下子把学生们的胃口吊起来了,他们急迫想知道问题的答案,因而情绪高涨,注意专注,思维灵活,为下面的自主探究活动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也就自然导入了新课,明确了课堂目标。
(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学起于思,思起于问,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出发点,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在教学中, 要鼓励学生大胆思考, 敢于提出问题和自己的看法, 展开讨论, 使他们在“一事多论、一知多用、一题多解”的学习活动中放射智慧的火花。
在“圆面积的计算”这一课导入新课后,老师介绍“切拼法”: (师演示)把一个圆平均分成16等分,并把它剪开,拼成一个近似的三角形。
师:现在老师把圆拼成了一个近似的三角形,大家有没有什么问题?
生:三角形的边是直的,而老师拼成的图形的边是曲的!这能不能算是三角形呢?
师:问得好!拼成的只是一个近似的三角形,那么,怎样才能拼成完全的三角形?
多媒体演示,把圆平均分成32份、64份、128份……得出平均分的份数越多,这条边就会越来越直。进而得出,把圆平均分成无数份时,就能拼成完全的三角形。
学生通过认真的观察和思维,通过与学过的图形进行比较,提出了圆“切拼法”中的关键问题,当他们的疑惑得到解决时,其认知水平得到了升华,也为他们接下来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奠定了基础。
(三)讨论合作、自主探究
在“问题解决”教学中,应注重并开展学生的合作学习及实验探究活动,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合作小组内的相互提问、相互帮助、共同探讨、解决疑难问题。例如,接上述“圆面积的计算”案例:
师:下面请各小组运用转化的思想,动手实验,推导圆面积的公式。用自己的学具圆拼成一个你自己熟悉的已学过的图形,拼在这张塑料板上,并讨论3个问题:
1.你拼的图形面积与圆面积有什么关系?
2.你拼的图形各部分相当于圆的什么?
3.想一想怎样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在老师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在各小组内积极参与、密切交互、实践探究,发扬了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发挥出合作的力量,成功地把圆切拼成各种已学图形。有的小组拼成三角形、梯形,有的小组拼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而且都得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四)回顾反思,实现有效知识建构
得出结果并不意味着活动的终结, 自我评价反思是“问题解决”教学的一部分, 问题的反思和评价过程是师生间的双边活动, 是师生间的再度交汇和沟通, 是使学生的认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又一途径。在此活动中,教师应精心组织, 留给学生反思的时间, 引导他们概括知识结构, 升华思想方法、归纳问题解决的方法和策略,让学习者对所生成的新意义形成明确的意识, 并依据思维的路线将有关的知识经验整合起来, 同时也概括地形成此类问题的问题图式( 问题的特征描述及问题的解决办法)。反思概括是问题解决通向有效知识建构的基本途径。
例如,在上述得到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后,师问:求圆的面积要知道什么条件?(生答:半径)。师又问:求羊能吃到的最大草地面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生思考讨论后答:绳子的长度)。通过此反思过程,学生对圆的面积计算有了较明确的解决策略。
又如:在“三角形的认识”这节课中,在理解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
师:现在老师再提一个问题,大家讨论一下:老爷爷老奶奶腿脚不灵活,容易摔倒,要拄着拐杖才能正常行走,这是什么原理呢?
生:(学生分组讨论,讨论得很热烈)这是利用三角形稳定性原理,老人的两足和拐杖末端构成了一个三角形,比较稳定;如果没有拐杖,就只有两个点,构不成三角形,容易摔倒。
师:对,根据这样的分析,你们能不能再举出几个类似的例子呢?
生:(老师激励学生发挥想象,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后)①推独轮车时,人脚和轮子构成三角形;②独轮车停靠下来时,二支木脚和轮子构成三角形;③自行车停靠时,两个轮子和支脚成为三角形……
显然,通过这样的反思,通过课堂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们的知识得到了拓展和迁移,思想方法得到了升华、问题解决的方法和策略得到了掌握。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深刻体会到“问题解决”教学是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个突破口,具有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知识和技能融合、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等几方面的教育功能和价值,是一种符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有效的教学模式,值得老师们进一步完善和实施。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问题解决 教学策略与实践
一、“问题解决”教学中“问题”的设计
“问题解决”教学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学习者合作解决问题, 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 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对“问题”的设计和提出就成为至关重要的一环。一个好的“问题”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具有可接受性、障碍性和探究性
可接受性是指问题容易为学生所理解,具有趣味和魅力, 能吸引学生的思考和向学生提出智力挑战。障碍性是问题的解决办法不是显而易见的,是没有现成的方法可供使用但又确实与已学内容有一定的联系。探究性是在一定的目的指引下,学生自觉地进行探究, 得出许多解决的办法, 进行比较、筛选, 确定最佳选择。
(二)具有可生性、开放性
可生性是指所选取的问题要有新问题或新知识的生长点,能够在部分条件更改下能产生新的问题,或是问题能够迁移、变形,或变换思维角度有不同的解法。开放性不一定有终极答案, 各种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可以由浅入深地作出回答。
(三)“问题”解决过程心理机制具有序列性
“问题”的解决需历经一定心理机制,在从已知状态到目标状态的问题过程中,学生要进行一系列心理操作,首先要有丰富的想象, 其次就是要联想, 再次就要进行思维,即通过分析、综合、比较等作出准确的判断( 即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后就是要进行验证。如果“问题”只包括一个心理步骤的活动, 虽然是有目的的, 但不能称之为“问题解决”。
教师遵循以上原则设计好“问题”后,还必须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教材,对教学内容做到舍取有度,创设一定情境导入。
二、“问题解决”教学的策略及实践
“问题解决”教学在课堂的实施过程中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 ⑴创设问题情境,明确问题目标; ⑵处理各种信息, 形成解决思路; ⑶解决问题, 达成目标; ⑷对问题解决过程评价、反思、再提高。通过以上过程,让学生获得科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因此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一般通过以下几种策略来实施:
(一)创设问题情境
认知需要情感,情感促进认知,知识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和发展的。因此,通过创设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热情,激发他们自主研究知识的欲望,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有利于“问题解决”教学的开展。教师在教学中, 要认真钻研教材, 精心设计教案, 巧设疑问, 以趣激疑, 以问设疑, 以疑导思。创设情境导入时,应做到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互动性、简洁性,才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呈示出来的问题才会有分量、有质量。例如,在讲“圆面积的计算”时,是这样导入的:
电脑演示:一根绳子把正在吃草的羊拴在草地上的木桩上,羊走了一圈。
师问:看着这幅图,你们想提什么问题?
(生在教师引导下提出各种问题。)
师:同学们问题提得很好,羊能吃到的最大面积也就是圆的面积。那这个圆的面积是多少呢?怎样求这个圆的面积呢?
通过儿童喜爱的动物创设这么一个新颖、兴趣盎然的情景,一下子把学生们的胃口吊起来了,他们急迫想知道问题的答案,因而情绪高涨,注意专注,思维灵活,为下面的自主探究活动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也就自然导入了新课,明确了课堂目标。
(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学起于思,思起于问,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出发点,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在教学中, 要鼓励学生大胆思考, 敢于提出问题和自己的看法, 展开讨论, 使他们在“一事多论、一知多用、一题多解”的学习活动中放射智慧的火花。
在“圆面积的计算”这一课导入新课后,老师介绍“切拼法”: (师演示)把一个圆平均分成16等分,并把它剪开,拼成一个近似的三角形。
师:现在老师把圆拼成了一个近似的三角形,大家有没有什么问题?
生:三角形的边是直的,而老师拼成的图形的边是曲的!这能不能算是三角形呢?
师:问得好!拼成的只是一个近似的三角形,那么,怎样才能拼成完全的三角形?
多媒体演示,把圆平均分成32份、64份、128份……得出平均分的份数越多,这条边就会越来越直。进而得出,把圆平均分成无数份时,就能拼成完全的三角形。
学生通过认真的观察和思维,通过与学过的图形进行比较,提出了圆“切拼法”中的关键问题,当他们的疑惑得到解决时,其认知水平得到了升华,也为他们接下来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奠定了基础。
(三)讨论合作、自主探究
在“问题解决”教学中,应注重并开展学生的合作学习及实验探究活动,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合作小组内的相互提问、相互帮助、共同探讨、解决疑难问题。例如,接上述“圆面积的计算”案例:
师:下面请各小组运用转化的思想,动手实验,推导圆面积的公式。用自己的学具圆拼成一个你自己熟悉的已学过的图形,拼在这张塑料板上,并讨论3个问题:
1.你拼的图形面积与圆面积有什么关系?
2.你拼的图形各部分相当于圆的什么?
3.想一想怎样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在老师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在各小组内积极参与、密切交互、实践探究,发扬了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发挥出合作的力量,成功地把圆切拼成各种已学图形。有的小组拼成三角形、梯形,有的小组拼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而且都得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四)回顾反思,实现有效知识建构
得出结果并不意味着活动的终结, 自我评价反思是“问题解决”教学的一部分, 问题的反思和评价过程是师生间的双边活动, 是师生间的再度交汇和沟通, 是使学生的认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又一途径。在此活动中,教师应精心组织, 留给学生反思的时间, 引导他们概括知识结构, 升华思想方法、归纳问题解决的方法和策略,让学习者对所生成的新意义形成明确的意识, 并依据思维的路线将有关的知识经验整合起来, 同时也概括地形成此类问题的问题图式( 问题的特征描述及问题的解决办法)。反思概括是问题解决通向有效知识建构的基本途径。
例如,在上述得到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后,师问:求圆的面积要知道什么条件?(生答:半径)。师又问:求羊能吃到的最大草地面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生思考讨论后答:绳子的长度)。通过此反思过程,学生对圆的面积计算有了较明确的解决策略。
又如:在“三角形的认识”这节课中,在理解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
师:现在老师再提一个问题,大家讨论一下:老爷爷老奶奶腿脚不灵活,容易摔倒,要拄着拐杖才能正常行走,这是什么原理呢?
生:(学生分组讨论,讨论得很热烈)这是利用三角形稳定性原理,老人的两足和拐杖末端构成了一个三角形,比较稳定;如果没有拐杖,就只有两个点,构不成三角形,容易摔倒。
师:对,根据这样的分析,你们能不能再举出几个类似的例子呢?
生:(老师激励学生发挥想象,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后)①推独轮车时,人脚和轮子构成三角形;②独轮车停靠下来时,二支木脚和轮子构成三角形;③自行车停靠时,两个轮子和支脚成为三角形……
显然,通过这样的反思,通过课堂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们的知识得到了拓展和迁移,思想方法得到了升华、问题解决的方法和策略得到了掌握。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深刻体会到“问题解决”教学是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个突破口,具有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知识和技能融合、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等几方面的教育功能和价值,是一种符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有效的教学模式,值得老师们进一步完善和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