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早在1942年就说过:“要养成读写的知能,非经由语文学和文学的途径不可……站定语文学和文学的立场,这是对于国文教学的正确的认识。从这种认识出发,国文教学就将完全改观。”
那么怎样构建文学的解读新模式,适应新课标要求呢?就我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让学生“走进文学,走向自我”无疑是一种尝试。
一、从文学中解读自我弱点
初中阶段的学生,自我、叛逆、个性,缺乏引导容易走思想极端,引导得法可塑性也很强。因此,语文教师利用文学适机引导,可达“润物细无声”之灵效。
《孔乙己》是鲁迅笔下一个迂腐、清高、可笑的穷酸知识分子形象。饶有兴趣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不时地被孔乙己的话逗笑,笑声中不无鄙弃。在探讨孔乙己悲剧根源时,学生们一致认为是该死的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杀害了孔乙己,孔乙己是被封建制度、封建教育扭曲、残害的人物。话语中无不透露着对旧社会、旧制度的不满和痛恨。于是,我穿插介绍给他们悲剧的三大类型:性格悲剧,社会悲剧和命运悲剧。然后问:“孔乙己的死就没有他自身性格上的某种原因?”此问引起了学生们的深思。慢慢地有学生举手:“孔乙己的好喝懒做是造成悲剧的原因之一。假如他不好喝懒做,即便一生无缘功名,也完全可以给人家抄书度日。”慢慢地,有学生补充:“我认为可以说好喝懒做就是造成孔乙己悲剧的致命原因,一个好喝懒做的人,即便社会给他机会,他也会与之擦肩而过。”“是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像贝多芬双耳失聪也能扼住命运的喉咙成为音乐巨匠,好喝懒做的人无从掌握命运。”课堂中不少学生赞同道。“可见,人性的弱点,有时就影响、甚至改变了人的命运。你有弱点吗?准备如何克服?”我适机引导。学生们再次陷入沉思,然后纷纷举手坦言自身弱点:胆小、懒惰、畏难、缺乏毅力……言犹未尽,我就让他们以《从孔乙己的悲剧看自身弱点》为题在随笔本上畅所欲言。一男生写道:“我懒惰又缺乏毅力,整天迷迷糊糊,不思进取。孔乙己的好喝懒做和悲剧使我震憾,让我警醒,在他身上我看到了自己,这让我惶恐。在惶恐中,我第一次感到了中考的逼近。我不愿做孔乙己第二,克服弱点,奋起直追,我已下定决心!”文学的启悟胜过苦口婆心的说教!
二、从文学中确定自我方向
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中,学生们不仅可以发现自我,照见自我,有时还可以确定自我的发展方向。
花木兰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的女英雄形象,古今中外有口皆碑。但在教读《木兰诗》时,我们教师更多的只是照搬教参,机械地解读文章的修辞、诗句的含义。没有很好地挖掘木兰的光辉形象对女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的影响。
我以“水”为契机,从贾宝玉的“女人是水做的”一言引入课文。引导学生说出对水的感觉,找出木兰性格中水柔的一面——温柔、细心、勤劳、体贴、孝顺,水刚的一面——勇猛、刚强、胸怀广阔、能征善武、不慕富贵等。深入的探讨中,木兰形象逐渐光辉,引起男女生们的一致景仰。然后我转而一问:“中国古典文学中历代女性一般给你什么印象,现代社会女性形象又如何?”学生们引古论今:古代女子没有地位,逆来顺受,足不出户,相夫教子,处于从属地位;当今女子虽有地位,也能走出家门融入社会,可有不少却走上了三陪这些阴暗的角色……谈古论今的比较中,木兰形象更是熠熠生辉,一口快女生情急道:“我是女生,我要像花木兰,做一位水样的女人,刚柔并济,念家怀国,走出女人的风采。”一番话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这掌声已代表了在座女生的心声,她们的人生取向已表露无遗;这掌声也是男生们对女生的赞赏,谁说女子不如男,无疑男生们在鼓掌的同时也必在思考着自己的人生。
人与人总是相通的,学生们从文学作品中读出了自我,完成了自我的价值取向,做老师的除了欣慰,除了更卖力地设计课堂、挖掘文学还能怎样呢?
三、从文学中把握社会态度
初中的少男少女,人小胆大,对社会,对教育,对父母,对学校他们都有自己的看法,不少学生还无意识地处在敌对的位置上,愤世嫉俗。他们的人生观、社会观正处在形成阶段,此时若不好好引导,势必会影响一生。教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我这样引入:“假如社会可以让我们自由选择,你将选择怎样的社会生存?”一石激起千层浪,下面话语纷呈,最后达成一致,推一男生代表发言:“轻松,和谐,学习、工作轻松一点,人与人之间友善亲密一点。”教读中他们对陶渊明营造的理想社会赞不绝口,恨不得马上就去。一调皮男学生叫了起来:“老师,桃花源在哪儿?我也去。”“是啊,在哪儿?”我把问题抛向学生。“好像没有这样的地方,这只是作者的理想,是作者的想象。”“是啊,是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不满的一种曲折反映。”我适机再给一问题:“你对古代文人不满现实便隐居山林怎么看?”“这是一种逃避,不可取。我认为应该集合社会力量打破黑暗局面。”这时我略作小结:“社会中有美也有丑,有真也有假,有善也有恶,我们应该正视社会中的假恶丑,尽量用我们的真、善、美去感化、去改变,面不能因此对社会敌对不满,更不应该消极逃避。古人说得好,不要消极遁世,要积极入世。”学生们恍然大悟,原先愤愤不平的也心平气和了。
阮书畅,教师,现居江苏兴化。
那么怎样构建文学的解读新模式,适应新课标要求呢?就我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让学生“走进文学,走向自我”无疑是一种尝试。
一、从文学中解读自我弱点
初中阶段的学生,自我、叛逆、个性,缺乏引导容易走思想极端,引导得法可塑性也很强。因此,语文教师利用文学适机引导,可达“润物细无声”之灵效。
《孔乙己》是鲁迅笔下一个迂腐、清高、可笑的穷酸知识分子形象。饶有兴趣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不时地被孔乙己的话逗笑,笑声中不无鄙弃。在探讨孔乙己悲剧根源时,学生们一致认为是该死的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杀害了孔乙己,孔乙己是被封建制度、封建教育扭曲、残害的人物。话语中无不透露着对旧社会、旧制度的不满和痛恨。于是,我穿插介绍给他们悲剧的三大类型:性格悲剧,社会悲剧和命运悲剧。然后问:“孔乙己的死就没有他自身性格上的某种原因?”此问引起了学生们的深思。慢慢地有学生举手:“孔乙己的好喝懒做是造成悲剧的原因之一。假如他不好喝懒做,即便一生无缘功名,也完全可以给人家抄书度日。”慢慢地,有学生补充:“我认为可以说好喝懒做就是造成孔乙己悲剧的致命原因,一个好喝懒做的人,即便社会给他机会,他也会与之擦肩而过。”“是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像贝多芬双耳失聪也能扼住命运的喉咙成为音乐巨匠,好喝懒做的人无从掌握命运。”课堂中不少学生赞同道。“可见,人性的弱点,有时就影响、甚至改变了人的命运。你有弱点吗?准备如何克服?”我适机引导。学生们再次陷入沉思,然后纷纷举手坦言自身弱点:胆小、懒惰、畏难、缺乏毅力……言犹未尽,我就让他们以《从孔乙己的悲剧看自身弱点》为题在随笔本上畅所欲言。一男生写道:“我懒惰又缺乏毅力,整天迷迷糊糊,不思进取。孔乙己的好喝懒做和悲剧使我震憾,让我警醒,在他身上我看到了自己,这让我惶恐。在惶恐中,我第一次感到了中考的逼近。我不愿做孔乙己第二,克服弱点,奋起直追,我已下定决心!”文学的启悟胜过苦口婆心的说教!
二、从文学中确定自我方向
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中,学生们不仅可以发现自我,照见自我,有时还可以确定自我的发展方向。
花木兰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的女英雄形象,古今中外有口皆碑。但在教读《木兰诗》时,我们教师更多的只是照搬教参,机械地解读文章的修辞、诗句的含义。没有很好地挖掘木兰的光辉形象对女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的影响。
我以“水”为契机,从贾宝玉的“女人是水做的”一言引入课文。引导学生说出对水的感觉,找出木兰性格中水柔的一面——温柔、细心、勤劳、体贴、孝顺,水刚的一面——勇猛、刚强、胸怀广阔、能征善武、不慕富贵等。深入的探讨中,木兰形象逐渐光辉,引起男女生们的一致景仰。然后我转而一问:“中国古典文学中历代女性一般给你什么印象,现代社会女性形象又如何?”学生们引古论今:古代女子没有地位,逆来顺受,足不出户,相夫教子,处于从属地位;当今女子虽有地位,也能走出家门融入社会,可有不少却走上了三陪这些阴暗的角色……谈古论今的比较中,木兰形象更是熠熠生辉,一口快女生情急道:“我是女生,我要像花木兰,做一位水样的女人,刚柔并济,念家怀国,走出女人的风采。”一番话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这掌声已代表了在座女生的心声,她们的人生取向已表露无遗;这掌声也是男生们对女生的赞赏,谁说女子不如男,无疑男生们在鼓掌的同时也必在思考着自己的人生。
人与人总是相通的,学生们从文学作品中读出了自我,完成了自我的价值取向,做老师的除了欣慰,除了更卖力地设计课堂、挖掘文学还能怎样呢?
三、从文学中把握社会态度
初中的少男少女,人小胆大,对社会,对教育,对父母,对学校他们都有自己的看法,不少学生还无意识地处在敌对的位置上,愤世嫉俗。他们的人生观、社会观正处在形成阶段,此时若不好好引导,势必会影响一生。教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我这样引入:“假如社会可以让我们自由选择,你将选择怎样的社会生存?”一石激起千层浪,下面话语纷呈,最后达成一致,推一男生代表发言:“轻松,和谐,学习、工作轻松一点,人与人之间友善亲密一点。”教读中他们对陶渊明营造的理想社会赞不绝口,恨不得马上就去。一调皮男学生叫了起来:“老师,桃花源在哪儿?我也去。”“是啊,在哪儿?”我把问题抛向学生。“好像没有这样的地方,这只是作者的理想,是作者的想象。”“是啊,是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不满的一种曲折反映。”我适机再给一问题:“你对古代文人不满现实便隐居山林怎么看?”“这是一种逃避,不可取。我认为应该集合社会力量打破黑暗局面。”这时我略作小结:“社会中有美也有丑,有真也有假,有善也有恶,我们应该正视社会中的假恶丑,尽量用我们的真、善、美去感化、去改变,面不能因此对社会敌对不满,更不应该消极逃避。古人说得好,不要消极遁世,要积极入世。”学生们恍然大悟,原先愤愤不平的也心平气和了。
阮书畅,教师,现居江苏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