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地震等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对建筑物的破坏越来越严重,提高建筑物抵抗自然灾害,保障人民人身安全的课题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本人通过对梁柱节点处柱箍筋的施工情况进行分析,以其对按照一般施工工艺施工的工程进行检查统计与总结,本着科学与创新的思想,以提高建筑物抵抗结构性破坏为指导思想的思路,经过努力,总结出新的施工工艺“梁柱节点处柱箍筋笼施工法”,现提出以供大家探讨。
【关键词】 柱箍筋质量缺陷;缺陷成因;新工艺“梁柱节点处柱箍筋笼施工法”
梁柱节点处柱箍筋质量缺陷产生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人、材料、工艺、环境等,主要出现的质量缺陷有箍筋間距偏差大,箍筋弯曲变形,箍筋放错,箍筋漏放等。
1、质量缺陷出现原因分析
1.1人为因素产生的原因
1.1.1箍筋绑扎不结实、漏绑
因施工工人大多出身于农村的农民工,知识水平文化较低,从事钢筋绑扎工作的工作时间有长有短,对施工技术人员给出的方案、交底理解不透彻,所受的相关技术培训少,导致绑扎出的钢筋质量容易出现质量通病。特别是新手工人频繁出现错误,绑扎质量差,有时甚至漏绑。因目前建筑市场工价高,很难找到技术水平一致的施工队组,熟练工能达到60%的队组已经是很不错,因此工人的技术水是导致梁柱节点处钢筋质量缺陷的一个因素。
1.1.2箍筋绑扎不及时
因人们追求高效益,高产出,导致业主单位往往要求施工单位赶工期,在这种情况下,很多部位比如梁钢筋、板钢筋、柱钢筋等同时施工,导致梁柱节点处这一部位的箍筋往往漏绑或少绑,一旦梁钢筋沉梁后,因该处为各梁钢筋的交汇处,钢筋数量多,很难发现问题,因此箍筋绑扎不及时也是出现质量缺陷的原因。
1.2材料因素产生的原因
1.2.1绑扎钢筋扎丝强度不够
因梁柱节点处梁钢筋直径往往别其他部位钢筋直径大,比如25mm、32mm等都是工程中常用的大钢筋,因其质量重,几根扎丝拧在一起有时还无法承受钢筋自重,特别是哪些包工包料的施工队组为了节约成本往往会选比较细的扎丝,导致绑扎过程中扎丝断,松动等,导致出现施工质量缺陷。
1.2.2绑扎箍筋扎丝长度不够
因施工时,施工人员及材料员未充分熟悉图纸,对图纸中各部位的梁、柱、板钢筋用量与钢筋品种未进行事前分析,导致材料购买时只买一种或两种规格的扎丝,绑扎过程中往往不适用,绑扎小直径钢筋时扎丝过长浪费,绑扎大直径钢筋时又出现扎丝短,绑扎不牢固现象,引起质量缺陷。
1.3工艺因素产生的原因
1.3.1施工顺序不合理
梁柱节点处钢筋绑扎一般传统的施工工艺为梁钢筋绑扎时先套一个箍筋,将所有的梁纵筋及梁箍筋绑扎完后再绑梁柱节点处柱箍筋,有的甚至在梁钢筋沉梁后才绑扎梁柱节点处柱箍筋,此时绑扎难度大,绑扎质量差。先绑扎的梁柱节点处柱箍筋因单独承受所有的梁钢筋的重量而往往出现箍筋弯曲变形,因此不掌握好梁柱节点处柱箍筋绑扎的顺序及绑扎数量,也是出现质量缺陷的原因。
1.3.2施工工艺难保障
采用一般的施工工艺一个一个的绑扎箍筋,因梁柱节点处钢筋数量多,荷载重,操作面狭窄,属施工频繁操作点,易导致箍筋下沉,变形,扎丝断。
1.4环境因素产生的原因
沉梁过程中因箍筋受力大,箍筋容易变形,间距改变等,且该处钢筋密,梁下沉后钢筋与模板间距小,施工难度大,发现有缺陷整改也困难。
2、自然灾害中梁柱节点处的破坏情况
梁柱节点处破坏情况
3、梁柱节点处柱箍筋质量缺陷的防治方法
3.1箍筋绑扎不结实,稳定性差
3.1.1由技术主管组织质检员、施工员、安全员、钢筋班组长、木工班组长、有经验的钢筋工等进行工艺探讨,针对箍筋的抗压强度及整体稳定性提出改进方案。
3.1.2改进方案初步定为:将梁柱节点处箍筋按箍筋间距整齐排放,采用同直径的钢筋在箍筋的四个转角处将箍筋焊接成一个整体,对施工过程中的施工步骤及方法进行合理设计,由技术主管绘制出制定的钢筋笼大样图,作为加工指导依据。
3.1.3钢筋笼焊接实施工艺:根据施工图中柱箍筋的直径及间距要求,计算出梁柱节点处柱箍筋的根数,将计算好的箍筋根数按箍筋间距整齐排放于焊接架上,采用同直径的钢筋按照钢筋笼的长度进行裁剪并焊接于箍筋的四个转角处,要求焊缝饱满且不损伤到箍筋。
3.1.4对钢筋笼焊接人员进行专项技术培训,指导焊接加工作业;
3.1.5安排施工员、质检员监督钢筋笼的整个焊接过程,对工艺的不足之处进行及时整改,对钢筋笼的焊缝及时检查,发现不合格品及时进行重新加工,保证每个钢筋笼合格。
3.2钢筋绑扎施工顺序不合理
3.2.1根据新制定出的箍筋施工工艺进行合理的安排施工顺序,尽量减少及避免梁柱节点处箍筋收到伤害,在梁钢筋绑扎前将柱箍筋笼牢固的绑扎在柱纵筋节点处上方,梁纵筋绑扎时轻放穿插于钢筋笼内,梁底筋及时垫好80mm×80mm方木,减少箍筋笼受力,并及时绑紧梁钢筋,防止梁钢筋移动,十字交叉点的柱节点梁钢筋应同时排放绑扎,避免钢筋笼单边受力被压弯变形。
3.2.2梁柱节点处的钢筋笼及梁钢筋绑扎完成后,及时垫好垫块,采用钢管支架结合葫芦吊将梁钢筋慢慢吊起,至梁钢筋离开方木后松开箍筋笼与柱纵筋的绑扎点,将梁钢筋慢慢下沉至绑扎位置处。调直钢筋梁,保证梁箍筋保护层厚度。
3.2.3对绑扎好的钢筋进行检查、分析及统计,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3.3工人技术水平不一,过程不认真负责
3.3.1组织工人学习本公司已掌握成熟的工法及工艺,结合新工艺的特点进行现场演示,保证每个工人都能直观的学到新知识新工艺。
3.3.2采用多媒体功能播放录制品及相片等资料,将自然灾害过程中对建筑物的破坏过程及自然灾害过后建筑物的破坏情况播放给工人观看,给工人以震撼的感觉。使工人对所做的工作有更深刻的认识,加强工人对施工质量的责任性。
3.4钢筋绑扎工艺要求
3.4.1钢筋骨架外形尺寸应准确,绑扎时宜将多根钢筋端部对齐,防止绑扎时,某号钢筋偏离规定位置及骨架扭曲变形。
3.4.2保护层砂浆垫块厚度应准确,垫块间距应适宜,否则导致平板悬臂板面出现裂缝,梁底柱侧露筋,宜优先采用悬挂法或专用塑料支撑控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3.4.3钢筋骨架吊装入模时,应力求平稳,钢筋骨架用起吊横杆起吊,吊应根据骨架外形预先确定,骨架各钢筋交点要绑扎牢固,必要时焊接牢固。
3.4.4钢筋骨架绑扎完成后,会出现斜向一方,绑扎时铁线应绑成八字形。左右口绑扎发现箍筋遗漏、间距不对要及时调整好。
3.4.5浇筑混凝土时,受到侧压钢筋位置出现位移时,应及时调整。
4、梁柱节点处柱箍筋笼加工施工过程及效果
梁柱节点处柱箍筋距形箍筋笼
5、结语
该工艺解决了梁柱节点处柱箍筋绑扎难的问题,同时也降低了人工劳动力的使用,提高了建筑物的结构性能,增加了建筑物的使用寿命,提高了人居环境的安全感,希望该工艺得到推广。
参考文献:
[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1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关键词】 柱箍筋质量缺陷;缺陷成因;新工艺“梁柱节点处柱箍筋笼施工法”
梁柱节点处柱箍筋质量缺陷产生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人、材料、工艺、环境等,主要出现的质量缺陷有箍筋間距偏差大,箍筋弯曲变形,箍筋放错,箍筋漏放等。
1、质量缺陷出现原因分析
1.1人为因素产生的原因
1.1.1箍筋绑扎不结实、漏绑
因施工工人大多出身于农村的农民工,知识水平文化较低,从事钢筋绑扎工作的工作时间有长有短,对施工技术人员给出的方案、交底理解不透彻,所受的相关技术培训少,导致绑扎出的钢筋质量容易出现质量通病。特别是新手工人频繁出现错误,绑扎质量差,有时甚至漏绑。因目前建筑市场工价高,很难找到技术水平一致的施工队组,熟练工能达到60%的队组已经是很不错,因此工人的技术水是导致梁柱节点处钢筋质量缺陷的一个因素。
1.1.2箍筋绑扎不及时
因人们追求高效益,高产出,导致业主单位往往要求施工单位赶工期,在这种情况下,很多部位比如梁钢筋、板钢筋、柱钢筋等同时施工,导致梁柱节点处这一部位的箍筋往往漏绑或少绑,一旦梁钢筋沉梁后,因该处为各梁钢筋的交汇处,钢筋数量多,很难发现问题,因此箍筋绑扎不及时也是出现质量缺陷的原因。
1.2材料因素产生的原因
1.2.1绑扎钢筋扎丝强度不够
因梁柱节点处梁钢筋直径往往别其他部位钢筋直径大,比如25mm、32mm等都是工程中常用的大钢筋,因其质量重,几根扎丝拧在一起有时还无法承受钢筋自重,特别是哪些包工包料的施工队组为了节约成本往往会选比较细的扎丝,导致绑扎过程中扎丝断,松动等,导致出现施工质量缺陷。
1.2.2绑扎箍筋扎丝长度不够
因施工时,施工人员及材料员未充分熟悉图纸,对图纸中各部位的梁、柱、板钢筋用量与钢筋品种未进行事前分析,导致材料购买时只买一种或两种规格的扎丝,绑扎过程中往往不适用,绑扎小直径钢筋时扎丝过长浪费,绑扎大直径钢筋时又出现扎丝短,绑扎不牢固现象,引起质量缺陷。
1.3工艺因素产生的原因
1.3.1施工顺序不合理
梁柱节点处钢筋绑扎一般传统的施工工艺为梁钢筋绑扎时先套一个箍筋,将所有的梁纵筋及梁箍筋绑扎完后再绑梁柱节点处柱箍筋,有的甚至在梁钢筋沉梁后才绑扎梁柱节点处柱箍筋,此时绑扎难度大,绑扎质量差。先绑扎的梁柱节点处柱箍筋因单独承受所有的梁钢筋的重量而往往出现箍筋弯曲变形,因此不掌握好梁柱节点处柱箍筋绑扎的顺序及绑扎数量,也是出现质量缺陷的原因。
1.3.2施工工艺难保障
采用一般的施工工艺一个一个的绑扎箍筋,因梁柱节点处钢筋数量多,荷载重,操作面狭窄,属施工频繁操作点,易导致箍筋下沉,变形,扎丝断。
1.4环境因素产生的原因
沉梁过程中因箍筋受力大,箍筋容易变形,间距改变等,且该处钢筋密,梁下沉后钢筋与模板间距小,施工难度大,发现有缺陷整改也困难。
2、自然灾害中梁柱节点处的破坏情况
梁柱节点处破坏情况
3、梁柱节点处柱箍筋质量缺陷的防治方法
3.1箍筋绑扎不结实,稳定性差
3.1.1由技术主管组织质检员、施工员、安全员、钢筋班组长、木工班组长、有经验的钢筋工等进行工艺探讨,针对箍筋的抗压强度及整体稳定性提出改进方案。
3.1.2改进方案初步定为:将梁柱节点处箍筋按箍筋间距整齐排放,采用同直径的钢筋在箍筋的四个转角处将箍筋焊接成一个整体,对施工过程中的施工步骤及方法进行合理设计,由技术主管绘制出制定的钢筋笼大样图,作为加工指导依据。
3.1.3钢筋笼焊接实施工艺:根据施工图中柱箍筋的直径及间距要求,计算出梁柱节点处柱箍筋的根数,将计算好的箍筋根数按箍筋间距整齐排放于焊接架上,采用同直径的钢筋按照钢筋笼的长度进行裁剪并焊接于箍筋的四个转角处,要求焊缝饱满且不损伤到箍筋。
3.1.4对钢筋笼焊接人员进行专项技术培训,指导焊接加工作业;
3.1.5安排施工员、质检员监督钢筋笼的整个焊接过程,对工艺的不足之处进行及时整改,对钢筋笼的焊缝及时检查,发现不合格品及时进行重新加工,保证每个钢筋笼合格。
3.2钢筋绑扎施工顺序不合理
3.2.1根据新制定出的箍筋施工工艺进行合理的安排施工顺序,尽量减少及避免梁柱节点处箍筋收到伤害,在梁钢筋绑扎前将柱箍筋笼牢固的绑扎在柱纵筋节点处上方,梁纵筋绑扎时轻放穿插于钢筋笼内,梁底筋及时垫好80mm×80mm方木,减少箍筋笼受力,并及时绑紧梁钢筋,防止梁钢筋移动,十字交叉点的柱节点梁钢筋应同时排放绑扎,避免钢筋笼单边受力被压弯变形。
3.2.2梁柱节点处的钢筋笼及梁钢筋绑扎完成后,及时垫好垫块,采用钢管支架结合葫芦吊将梁钢筋慢慢吊起,至梁钢筋离开方木后松开箍筋笼与柱纵筋的绑扎点,将梁钢筋慢慢下沉至绑扎位置处。调直钢筋梁,保证梁箍筋保护层厚度。
3.2.3对绑扎好的钢筋进行检查、分析及统计,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3.3工人技术水平不一,过程不认真负责
3.3.1组织工人学习本公司已掌握成熟的工法及工艺,结合新工艺的特点进行现场演示,保证每个工人都能直观的学到新知识新工艺。
3.3.2采用多媒体功能播放录制品及相片等资料,将自然灾害过程中对建筑物的破坏过程及自然灾害过后建筑物的破坏情况播放给工人观看,给工人以震撼的感觉。使工人对所做的工作有更深刻的认识,加强工人对施工质量的责任性。
3.4钢筋绑扎工艺要求
3.4.1钢筋骨架外形尺寸应准确,绑扎时宜将多根钢筋端部对齐,防止绑扎时,某号钢筋偏离规定位置及骨架扭曲变形。
3.4.2保护层砂浆垫块厚度应准确,垫块间距应适宜,否则导致平板悬臂板面出现裂缝,梁底柱侧露筋,宜优先采用悬挂法或专用塑料支撑控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3.4.3钢筋骨架吊装入模时,应力求平稳,钢筋骨架用起吊横杆起吊,吊应根据骨架外形预先确定,骨架各钢筋交点要绑扎牢固,必要时焊接牢固。
3.4.4钢筋骨架绑扎完成后,会出现斜向一方,绑扎时铁线应绑成八字形。左右口绑扎发现箍筋遗漏、间距不对要及时调整好。
3.4.5浇筑混凝土时,受到侧压钢筋位置出现位移时,应及时调整。
4、梁柱节点处柱箍筋笼加工施工过程及效果
梁柱节点处柱箍筋距形箍筋笼
5、结语
该工艺解决了梁柱节点处柱箍筋绑扎难的问题,同时也降低了人工劳动力的使用,提高了建筑物的结构性能,增加了建筑物的使用寿命,提高了人居环境的安全感,希望该工艺得到推广。
参考文献:
[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1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