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鞋破钵无人识”

来源 :先锋国家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h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
  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我之喜欢苏曼殊,先是因为“行云流水一孤僧”那些清新的诗句,以后看到他感怀身世的小说,在新旧文学的交汇点上,他那哀怨动人的伤感文字,他悲剧的故事,处处都吸引并影响过我的少年时光。他的诗和小说不是田园牧歌式的优美如画,也不是革命的高歌猛进、慷慨激昂,他的调子常常是忧郁的,仿佛有着无尽的惆怅,我把它们看成农业文明走向衰落时的挽歌,在以后郁达夫的作品中我们依稀能找到一点苏曼殊的影子。
  1898年,有一半日本血统的少年苏曼殊东渡日本求学,先后进人横滨大同学校、东京早稻田大学高等预科等学校,参加过“青年会”、“拒俄义勇队”、“军国民教育会”,踏上反清之路,为此不惜与资助他的表兄闹翻。1903年9月,他回到上海,写信给表兄,表示“今日黄浦投江死”,实际上就是与表兄决裂。当时正是“苏报案”发不久,他在苏州吴中公学教书,给章士钊等人办的《国民日日报》写稿,翻译雨果的《悲惨世界》,成为最早将雨果作品翻译成中文的中国人。在他身上,既有“芒鞋破钵何处去”的自我流放一面,又有反抗社会黑暗、向强权说不的一面,“易水萧萧人去也,一天明月白如霜”的诗句可证。他不断地流浪、自伤,始终没有找到自己理想的出路,其中有他自身性格的原因,比如敏感、脆弱、自卑等,也有他身世的原因,比如童年的遭遇,后娘的苛待,畸形的家庭环境对他的伤害太深,使他摆脱不了那种阴影。与他同时代的好友陈独秀、冯自由、柳亚子等不同,当他死时,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已大放异彩。
  
  1903年冬天,《国民日日报》停刊,他带着好友到香港找《中国日报》的陈少白,受到冷遇,生计无着,愤而削发为僧,从此以和尚自称。他的血其实未冷,1904年春,他还曾决心用手枪暗杀康有为,表达对保皇派的强烈不满。因陈少白等人力劝,才没有实施。也是这年秋天,他在长沙参加华兴会,起义流产,他在上海还参加过华兴会的秘密会议。说到底,他还是那个时代一腔热血的少年志士。他身上的病态显示了一个转型尚未完成的非常态社会的特征,时代之病通过一个诗人、僧侣的人生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在“五四”前夜的中国,他四处飘零的短暂人生,不幸的身世,让人羡慕的才华,处处都能打动人心。他写的是旧体诗、文言文,但他的诗文清新可读,有了“一脉清新的近代味”,字缝当中已是晨光熹微,长出了近代意识的几瓣嫩芽,预示着新文学黎明期的到来。
  1918年5月2日,35岁的苏曼殊在上海离世。他对杭州怀有深厚情感,一度在西湖雷峰塔下的白云庵昼伏夜出,写过许多有关西湖的美丽诗篇,《住西湖白云禅院》是其中之一:
  “白云深处拥雷峰,几树寒梅带雪红。斋罢垂垂浑入定,庵前潭影落疏钟。”
  始建于宋代的白云庵,清末民初时的主持叫意周和尚,这是个革命志士,小小的白云庵因此成为秋瑾、陶成章等革命党人出没的地方。意周和尚说,苏曼殊白天老是睡觉,到了午夜披了短褂,赤足,木屣,在苏堤、白堤到处跑,尽享湖山夜色,不到天亮不肯回去。他以酒当茶,诗画自娱,风流洒脱,常常手头窘迫,向庵里借钱,然后汇到上海的一个妓院。过不了几天,就会有人从上海带来许多外国的糖果、香烟,他则躲在楼上吃糖、抽烟,饭也不吃了。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位浪漫、颓废,在诗、书、画、酒中将青春消磨殆尽的诗僧也有金刚怒目的时候。
  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黑枪击中,倒在血泊之中,三天后离世,普天共愤,举国同悲,眼泪、愤怒铺天盖地,从上海到北京,整个中国都为他的死感到痛苦,孙中山他们选择了武力抗议,就连留恋于水光山色的苏曼殊都坐不住了,他在西子湖头愤然写下《释曼殊代十方法侣宣言》(也称《讨袁宣言》):
  “……衲等虽托身世外,然宗国兴亡,岂无责耶?今直告尔:甘为元凶,不恤兵连祸结,涂炭生灵,即衲等虽以言善习静为怀,亦将起而褫尔之魄!尔谛听之。”
其他文献
许多人都知道约翰·D·洛克菲勒是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财团的创始人,也知道他曾捐款建立芝加哥大学及一些慈善机构,但却鲜有人知这位影响了世界的石油巨人年轻时曾差点遭遇灭顶之灾。  那是后被美国报纸称为“安哥拉惨事”的一次火车失事事件。1867年12月18日,由克利夫兰驶往纽约州西部城市布法罗的火车在经过一个名为安哥拉的小村庄附近时,最后两节车厢突然从铁轨上翻滚到山下。火车燃起熊熊大火,约50人被烧死
期刊
■来源:《南都周刊》  ■作者:徐友渔(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对历史的反思涉及到十月革命、斯大林模式、苏联的解体等等,这特别是因为2007年是十月革命90周年。对立观点的焦点是对苏联解体根本原因的不同分析,一方认为苏东剧变是西方“和平演变”和戈尔巴乔夫背叛社会主义事业的结果;另一方认为根本原因主要应该从体制僵化、未能大力发展生产力和满足人民提高生活水平愿望方面去找。  一篇题为“苏联解体是
期刊
1935年2月7日,上海市政府颁布了以简单、经济、庄严为宗旨的“集团结婚”办法。4月3日下午3时,首届集团结婚典礼在上海市政府大礼堂举行,参加者共57对新夫妇。按统一要求,新郎均着蓝袍黑褂,新娘均着粉红色软缎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在军乐进行曲声中挽步入礼堂。司仪宣读新人名单,新郎新娘按照名单顾序,两对一次轮番登台,向孙中山像三鞠躬,双方相互两鞠躬,向证婚人一鞠躬。然后由证婚人,当时的上海市长吴
期刊
再过几日,就是农历新年。按照中国传统,公元2008,是农历戊子年。  在干支纪年当中,“戊”字,本有万物茂盛的意思。《群书考异》说,“戊,茂也,言物皆茂盛”。这样的解释总让人联想到朝气蓬勃,联想到蓄势待发,联想到革故鼎新。  对于中国人来说,关于“戊”年,也的确保留有许多有关革新的记忆,最深刻的莫过于“戊戌变法”,那是在公历1898年。  当然,在过去100年间,中国人有关“戊”和革新的记忆还有很
期刊
作为曾经的中国官方影像记录机构,它记录了一段时期几乎所有历史重大关头和共和国的新闻焦点,同时也达成一种国家偶像的塑造。经过40年的历程,中国式纪录片开始寻回曾经失去的本质。  1938年4月,荷兰人尤里斯·伊文思在台儿庄附近的一片小树林用电影胶片记录了中日两军的激烈交锋。这个离台儿庄战役最近的外国纪录片导演后来回忆说,“我拍了战争,拍了一个在战争中瓦解,又在战火中形成的国家……”  伊文思受美国当
期刊
江西省靖安县李洲坳古墓,从2007年1月6日开始发掘,到2008年1月14日,经过一年多的考古发掘,专家们认定,该墓葬时间为距今约2500—2600年的春秋晚期,一坑47具棺木,这种一坑多棺葬俗全国首次发现。  据江西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李洲坳古墓考古发掘队领队徐长青研究员介绍,在主棺上出土一件金箔饰物,印有族徽和雷云纹,十分精致漂亮,是我国出土的金制文物中时间最早、面积最大的金饰物。  北京故宫
期刊
1998年,一个台湾大学生在网络上为自己的小说写下了开头——“如果我有一千万……”后来的几个月,这部叫《第一次亲密接触》的小说在网上迅速蹿红,讲的是一个E时代的爱情邂逅。  这一年的7月8日,中国的因特网用户有了一个颇具传统特色的称呼——“网民”。 那时网是个新事物,民却在中国是个老概念,从来都与君和官对称。网和民放在一起,从一开始就暗示了一个传统又现代的虚拟社会。用当时一位院士的话说,网民即公民
期刊
■口述/丁玉隽记录整理/关昕  他不停地写,不停地上书,一直到写不动还在写,也不管他的右派身份。他说,我只管写,听不听、采纳不采纳是领导人的事。他这种坚持真理的精神是一贯的。  黄万里:原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因反对三门峡工程成为清华大学三大右派之一,后被称为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标本。  丁玉隽:国民党元老丁惟汾的小女儿,黄万里的妻子,早年留学日本,后就职于清华大学。  我的丈夫黄万里1911年生
期刊
1968年8月20日,苏联和华沙条约组织的20万华约成员国军队和5000辆坦克开进了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占领了捷共党中央大厦,扣押了这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捷共第一书记亚·杜布切克、国民议会主席斯姆尔科夫斯基;政府总理切尔尼克也在政府所在地被捕。“布拉格之春”因此而结束。  布拉格之春是捷克斯洛伐克在1968年1月5日开始的一场政治民主化运动。这场运动特殊意义在于:首先,它是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
期刊
有一种动物,能够不断反思自己的历史并与自己的同类一道不断探索并改进共处的规则。这种动物就是人。而这种规则演化的历史,就是人类创造文明、远离野蛮的历史。   无数个世纪以来,为建立这些规则,人类不知付出了多少鲜血和泪水。有史以来最为悲惨的事件可以算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先后共有二十亿以上的人口卷入了这场战争,伤亡达五千五百万左右,其中平民约占一半。痛定思痛,从炮火和废墟走出来的人们走到一起,经过两年的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