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管服”改革与营商环境建设的政策工具研究

来源 :中国市场监管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bent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对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放管服”改革过程中的政策工具运用是一项重要的公共政策议题。本文通过对国务院层面有关“放管服”改革政策文件的内容分析,发现“放管服”改革通过综合运用市场型、监管型和服务型政策工具,有效实现了改革的政策目标。“放管服”改革和营商环境建设过程中政策工具的科学应用,充分体现了我国市场治理体系的优越性。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类型的政策工具,不断提升营商环境公共政策的科学化水平。
其他文献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当前,改革进入攻坚期,如何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成为重要命题。本文从分析世行、国家层面营商环境评价指标和影响评价关键因素入手,总结有关探索实践,对市场监管部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路径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围绕园际贸易的发展趋势,看合格评定如何在未来有效助力数字服务贸易健康发展,以高质量发展推动数字服务贸易行稳致远。一、国际贸易的趋势及合格评定对国际贸易的技术支撑趋势一:国际货物贸易中工业制成品比例下降,工业中间品和原材料比例上升由于国际分工不断细化,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零部件分散生产.集中组装的产业链集群现象,国际货物贸易中的工业制成品比例下降,工业中间品和原材料比例呈上升态势。
9月6日,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质量认证促进国际贸易论坛”在京举行。论坛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和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共同举办,旨在推动国内国际业界加强交流合作,分享质量认证优良实践经验,提升质量认证服务水平,促进国际贸易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市场监管总局副局长唐军、中国贸促会副会长柯良栋出席论坛并致辞。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际认可论坛(IAF)、全球食品安全倡议(CFSI)等国际组织以及国内外知名从业机构代表等发表主旨演讲。本刊特刊发部分嘉宾演讲内容,以飨读者。
区域计量协调发展是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一环。近年来,随着现代计量体系的逐步建立,计量支撑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和水平的区域差距日益凸显,区域计量协调共建共享机制不完善、计量资源配置效率的区域差距较大等问题亟待研究解决。迫切需要将计量发展融入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健全以区域发展需求为导向的区域深度协作机制、以产业集群为依托建立产业链计量支撑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平台载体功能建设,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坚实计量基础。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治理和经贸往来发生了深刻变化。新的时代需要用前瞻视野审视国际贸易的变化,以辩证思维探索质量服务赋能产业链、供应链,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新途径。
我国是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制造业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经济体。20世纪下半叶起,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家、地区间的经贸关系日趋开放,在世界平均关税水平大幅下降的同时,非关税贸易措施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日益凸显。以标准、技术法规、合格评定程序为代表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已被各国重点关注并使用。
今年以来,山西省供销合作社系统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对供销合作社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贯彻落实山西省委、省政府和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决策部署,统筹改革发展各项工作,着力破解发展难题,紧紧围绕专项整治、巡视巡察发现的问题加快推动整改,促进供销合作事业与时俱进、健康发展.目前,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把专项整治和巡视巡查作为供销合作事业重整行装再出发的重大契机和新的起点,强弱项、补短板、反腐败、促整治,持续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不断增强为农服务综合实力,推动供销合作事业发展迈
期刊
多地接续发布相关的实施方案,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按下“快进键”。7月19日,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在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工作推进会上宣布,经国务院批准,在上海、北京、广州、天津、重庆五市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有媒体评价称,这标志着我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由谋划部署进入协同推进的新阶段。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在全球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的背景下,为落实国家发展数字经济战略部署,促进数字经济和数字贸易发展,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简称“服贸会”)将主题定为“数字开启未来、服务促进发展”。
储能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技术之一,储能产业的发展与成熟对于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的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在国家一系列政策支持下,我国储能产业(特别是电化学储能)发展迅速,成本不断下降,产业链布局不断完善,进入商业化初期。但是,当前储能产业发展除了技术、成本、行业标准等制约因素外,还面临体制机制上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