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533.40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7-0031-01
朱永新先生在他的《新教育之梦》中提出:“应该重视让学生与书为友,与大师对话,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他认为读书是孩子们净化灵魂、升华人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那么,作为老师的我们,如何指导好学生阅读课外书籍,让孩子们爱上课外书呢?
一、培养兴趣,把学生引进课外阅读大门
教师在引导或要求学生去阅读课外书时,不能硬压,而是要用自己的亲身实践去引导。这就要求老师必须是读了许多书,背了许多诗,具有丰富的知识。只有这样,老师在向学生介绍阅读课外书时的好处时,才能介绍得生动、真切,才能有据可依,有理可导,学生才能被切实地打动。产生阅读课外书的欲望,试想一下一个老师如果在给学生谈书的好处时,能够从一本书谈到另一本书,能够从一首诗背到另一首诗,滔滔不绝,文思泉涌,怎么能不打动学生呢?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具有:“向师性”,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这种心理特点尤为明显,如果老师一旦在学生心目中留下知识渊博,无所不至的印象,学生自然会把老师作为直接学习的榜样。那么,教师要把他们引进课外阅读的大门并非难事。
二、亲子共读,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环境
课外阅读环境特别是家庭环境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的影响是直接的。这就要求老师利用一切与家长交流的时间和机会,使家长也认识到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自觉地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比如为孩子建立小书架;领孩子少逛商场,多转书店,买他们喜欢看的书;把自己的一些优秀书目交给孩子去读、去收藏;和自己的孩子经常讨论书中的问题等等。从而使孩子们从这种书香四溢的氛围中得到熏陶,使自己的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课外阅读,吸取知识。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阅读需求越来越大。家长要及时地为其办理图书证、购书优惠卡。每到孩子生日,有一样礼物不可缺少,那就是课外读物。出差回家时,一定不要忘记给孩子买课外读物。只要有空闲时间,家长就要和孩子一起阅读、讨论、互相提问……教孩子放声朗读精彩句段,批注圈划,适当地做做摘记,写写读书笔记……三、教给方法,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教师既然把学生引近来了,那就要关注学生的修行,即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要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必须教给学生好的阅读方法。刚开始进行课外阅读时,教师可要求学生每天坚持半个小时,临睡觉前,饭后的闲暇时间都可选择,并把自己所读的书目和大概字树列成表记录下来,过三、五周组织学生交流一次,如办“古诗文比赛”、“谈自己的读书感受”等活动。这样,学生便会产生一种成就感,觉得自己从课外阅读中获得了不少知识,从而更加增加了他们课外阅读的信心。
就在学生尝到了读书的甜头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延长课外阅读时间,有意识地给学生推荐优秀的书目。同时,在读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多做读书笔记,对所看的书目进行简单赏析。这样做得久了,学生就能形成读书的习惯,学生一旦形成习惯,他们就想找书读,看到书就想读。因此,就达到了课外阅读的目的。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前人总结出的宝贵经验。但是,我隐隐感觉到: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笔记有越来越复杂的倾向。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所掌握的知识的数量取决于脑力劳动的感情色彩。即如果跟书籍的精神交往对人是一种乐趣,那么即便不以识记为目的,大量事物、真理和规律性东西也会很自然地渗入学生的精神生命中。本该愉悦身心的课外阅读活动如因太多的附加条件而被扭曲、异化为一种强制性的、痛苦的被动行为,这岂不等于是让学生带着镣铐跳舞?
当然,这绝不等于说小学生就不需要做读书笔记,只是应灵活待之:记录宜倡导粗放、自主、富于个性化,最好不要作硬性规定。教师可将常用的方法教给学生,如在语言的精妙之处圈画批注以再读回味,可将精彩语段摘抄下来方便随时记背,可在文本的空白处写下简短体会……总之,不必拘泥于形式,不必受制于时空。
总之,知道课外阅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只要老师引导得法,家庭辅助有力,学生身体力行,我们就能实现新教课标提出的课外阅读的目标,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会得到提高,让他们能够真正地读起来,读进去,带着一颗愉悦的心,在优美的语言文字中含英咀华,品味感悟,滋养灵性,丰富情感,积淀内化,在大量的阅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熏陶濡染,为生命的成长奠基,让孩子们爱上课外书吧!
朱永新先生在他的《新教育之梦》中提出:“应该重视让学生与书为友,与大师对话,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他认为读书是孩子们净化灵魂、升华人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那么,作为老师的我们,如何指导好学生阅读课外书籍,让孩子们爱上课外书呢?
一、培养兴趣,把学生引进课外阅读大门
教师在引导或要求学生去阅读课外书时,不能硬压,而是要用自己的亲身实践去引导。这就要求老师必须是读了许多书,背了许多诗,具有丰富的知识。只有这样,老师在向学生介绍阅读课外书时的好处时,才能介绍得生动、真切,才能有据可依,有理可导,学生才能被切实地打动。产生阅读课外书的欲望,试想一下一个老师如果在给学生谈书的好处时,能够从一本书谈到另一本书,能够从一首诗背到另一首诗,滔滔不绝,文思泉涌,怎么能不打动学生呢?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具有:“向师性”,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这种心理特点尤为明显,如果老师一旦在学生心目中留下知识渊博,无所不至的印象,学生自然会把老师作为直接学习的榜样。那么,教师要把他们引进课外阅读的大门并非难事。
二、亲子共读,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环境
课外阅读环境特别是家庭环境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的影响是直接的。这就要求老师利用一切与家长交流的时间和机会,使家长也认识到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自觉地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比如为孩子建立小书架;领孩子少逛商场,多转书店,买他们喜欢看的书;把自己的一些优秀书目交给孩子去读、去收藏;和自己的孩子经常讨论书中的问题等等。从而使孩子们从这种书香四溢的氛围中得到熏陶,使自己的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课外阅读,吸取知识。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阅读需求越来越大。家长要及时地为其办理图书证、购书优惠卡。每到孩子生日,有一样礼物不可缺少,那就是课外读物。出差回家时,一定不要忘记给孩子买课外读物。只要有空闲时间,家长就要和孩子一起阅读、讨论、互相提问……教孩子放声朗读精彩句段,批注圈划,适当地做做摘记,写写读书笔记……三、教给方法,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教师既然把学生引近来了,那就要关注学生的修行,即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要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必须教给学生好的阅读方法。刚开始进行课外阅读时,教师可要求学生每天坚持半个小时,临睡觉前,饭后的闲暇时间都可选择,并把自己所读的书目和大概字树列成表记录下来,过三、五周组织学生交流一次,如办“古诗文比赛”、“谈自己的读书感受”等活动。这样,学生便会产生一种成就感,觉得自己从课外阅读中获得了不少知识,从而更加增加了他们课外阅读的信心。
就在学生尝到了读书的甜头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延长课外阅读时间,有意识地给学生推荐优秀的书目。同时,在读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多做读书笔记,对所看的书目进行简单赏析。这样做得久了,学生就能形成读书的习惯,学生一旦形成习惯,他们就想找书读,看到书就想读。因此,就达到了课外阅读的目的。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前人总结出的宝贵经验。但是,我隐隐感觉到: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笔记有越来越复杂的倾向。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所掌握的知识的数量取决于脑力劳动的感情色彩。即如果跟书籍的精神交往对人是一种乐趣,那么即便不以识记为目的,大量事物、真理和规律性东西也会很自然地渗入学生的精神生命中。本该愉悦身心的课外阅读活动如因太多的附加条件而被扭曲、异化为一种强制性的、痛苦的被动行为,这岂不等于是让学生带着镣铐跳舞?
当然,这绝不等于说小学生就不需要做读书笔记,只是应灵活待之:记录宜倡导粗放、自主、富于个性化,最好不要作硬性规定。教师可将常用的方法教给学生,如在语言的精妙之处圈画批注以再读回味,可将精彩语段摘抄下来方便随时记背,可在文本的空白处写下简短体会……总之,不必拘泥于形式,不必受制于时空。
总之,知道课外阅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只要老师引导得法,家庭辅助有力,学生身体力行,我们就能实现新教课标提出的课外阅读的目标,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会得到提高,让他们能够真正地读起来,读进去,带着一颗愉悦的心,在优美的语言文字中含英咀华,品味感悟,滋养灵性,丰富情感,积淀内化,在大量的阅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熏陶濡染,为生命的成长奠基,让孩子们爱上课外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