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与《廿二史札记》的经典化——论晚清时期史学地位之变

来源 :学习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ritas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学和史学是中国传统学术的两大显学,但在大多数时间传统史学或隐或显受到经学支配,一度形成经尊史卑的学术格局.晚清时期,在时局动荡、西学冲击、科举改制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下,这一学术格局发生了转变,史学逐渐由学术边缘走向中心.张之洞在教育实践中强调读史以经世致用,并多次向士人推荐乾嘉学人赵翼的《廿二史札记》.他早年任四川学政时,即在《輶轩语》和《书目答问》中积极肯定该书的价值,后又在《劝学篇》及科举变革中强调此书应时之需.这些举措顺应了近代学术发展的大势,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学风,为赵翼史学传播和史学经典化地位的确立提供了有利契机.
其他文献
学界关于托底性社会政策“托什么”“托到什么程度”以及“怎么托”等重要议题仍未达成共识,存在“补缺-保底型”和“积极-发展型”两种分歧,但仔细分析发现,其共同诉求均在
以库恩的“学术共同体”科学哲学史观为指导,基于理论、方法和研究者三个面向对传播学技术研究变迁状况进行考察,发现目前学界虽然表现出明显的求变倾向,但学术共同体内部仍
随着“互联网+”等就业形式的多样化发展,灵活就业人员从业数量也在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的推动下迅猛增加,同时该群体的权益保护和社会保障缺失问题突出.新业态灵活就业人员抵
后精准扶贫时代,农民的道德风险进一步显现,主要体现在贫困依赖、贬损性评价、贫困的过度消费、产业振兴中的道德风险等几个方面.道德风险的发生机制与趋利性、信息不对称、
在全球化时代,文化遗产数字化运动日趋深化,与城市形象、品牌紧密绑定的数字化文化遗产突破地域、国界和阶层的限制,在不同情境下均可发挥出良好的提升城市形象功能.数字化文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业余剧团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化团体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且在1950年代一度成为乡村文化的主要组织者,扮演着重塑乡村文化的重要角色.这一中国共产党对乡村文
当前中国文化研究出现较为明显的治理转向,具体表现为:文化治理研究总体先于文化实践,旨在用文化治理理论引领文化发展;强调国家文化治理的特殊性,同时审慎对待外国文化治理
文章运用南水北调工程湖北省外迁水库移民综合调查数据(2018年),借助探索性因子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发现:(1)外迁移民社会融入的结构包含社会适应、生活生产适应、文化适应和
“乡村文化”治理是社会、国家和市场三种力量交替参与治理的过程,深入理解“乡村文化”治理的历史逻辑,对深度把握当下“乡村文化治理”具有重要意义.乡村“文化治理”直接
基层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成为基层政府强化公共服务职能,社会组织发挥协同治理作用的重要方式.从目前实践来看,目标置换问题成为基层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面临的核心风险,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