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谁在写诗?

来源 :星星·诗歌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cnew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说在后工业社会,文学已死,还坚持写诗的只有两种人,一种是精神病,一种是天才。天才不世出,看来现在大大小小的诗人都多多少少有点精神病的症候了。这不奇怪,就是天才,在弗洛伊德的眼里也是一个精神病,一个白日梦患者,一个性压抑的假装正常人。所以现在诗人成了骂人的话。我本人现在做“学术”,以一副正常的面孔在学院混饭吃,时刻小心和詩人保持距离,但有一次因为对法学这门高深的学问略有不敬,结果惨遭法学家抛掷给我“诗人”的骂名。
  这些年来,我的诗歌活动要么披着学术的外衣,堂而皇之的出版论文与专著,参加学术会议。要么就躲在阴暗的角落里,就像一个劳改释放犯,靠以回忆过去无法无天的行为打发剩下的岁月,并不时操练过去犯罪的手艺以唤起过去美好的时光。
  这是为什么我看到老朋友喻言的诗集出版后莫名兴奋的原因。称之为老朋友,其实我跟他只有一面之缘。那还是遥远的八十年代,大概是1988年或1989年,大学的诗歌活动正处于最后的辉煌时期,我当时在重庆大学的诗社当一个小头目,诗社影响很大,经常在校园搞活动,偶尔请些名人做讲座,但更多的是学生自己上。有一次我们便请了西南师大中文系的两个校园诗人来做讲座,其中就有喻言,他当时应该是读大四或者刚毕业。喻言的这次讲座给我们重庆大学诗社以丰富的谈资。
  喻言站上讲台,像大多数校园诗人一样,宣布新诗迄今为止只有十首好诗,西南师大两位高手便占了6首,其余四首给重庆大学。听众非常踊跃,纷纷要求聆听那最好的六首诗。喻言当时身体壮实,方面大耳,满脸青春痘。很快教室里便充满了喻言的重庆方言诗歌朗诵。
  “冲锋枪还在响,英雄哪里去了……”没有人笑,在当时诗歌很神圣,地位无比崇高,人们以崇拜的眼光看当时的诗人和诗歌。后来这句诗被我改编了一下,在诗社聚会的时候很活跃了一下气氛:“你的脸皮还在响,女人哪里去了……”。其实,在内心深处,我还是喜欢他朗诵的另外两首诗,便是现在手边诗集的头两首诗:
  《鸟》:
  天空中飞翔的鸟儿
  我在陆地上行走
  同你一样自由
  还可以用弹弓打你
  还有一首《情敌》:
  我的情敌矮小、猥琐
  两眼如豆
  思想混乱
  说话结结巴巴
  这犹如一面镜子
  我惭愧了整整一生
  真是单刀直入,响亮无比。天空中飞翔的鸟儿,我在陆地上行走,同你一样自由,真是出乎意料,他居然不羡慕天空任鸟飞的自由的鸟儿,原来我们在陆地上行走也是自由的!更出乎意料的是而且还可以用弹弓打你!这就不仅仅精神抖擞走在路上的自由人,更是一个放荡不羁的好汉了。西晋竹林七贤的阮咸,便开过一个轻松自在的玩笑。当时阮氏家族有的富有的穷,富家等太阳出来的时候大晒绫罗绸缎,阮咸穷人,就用一根长竹竿挑着自己的裤衩晒在旁边。还说“未能免俗,聊复尔尔”。这里可以用弹弓打你,可以跟阮咸的“恶搞”比一比。其中的微妙的幽默感,干净利落的语言。无不显示作者天赋的诗歌才能。这首诗我认为不亚于韩冬的名篇《有关大雁塔》的。
  而《情敌》更是天籁之音。“我的情敌矮小、猥琐两眼如豆,思想混乱,说话结结巴巴”,“这犹如一面镜子,我惭愧了整整一生”这已经不再是幽默,而是对情敌最大的攻击了。但他又实际上不是攻击,而是更广大意义上的同情。正如果戈里的《外套》,那一句让人浑身发热惭愧终生的话:“我是你的兄弟啊”!
  其实当时我就感叹,喻言跟我们年纪差不多,怎么这么天纵之才,语言这么成熟,内心里暗暗有点羡慕。
  现在看诗集,喻言大学时代还有不少值得关注的诗。像《过河》“我知道这一切都是假象/它的下面蕴藏着更多的风险”和《晚宴》“我们已经习惯美丽的谎言/在欺骗中度年如日”。我不知道喻言看到了什么危险,我当时迟钝愚昧,而且习惯美丽的谎言。现在看来,八十年代末以来,确实风险如潮。在这些年里,凡从事文学的都经历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境,几乎是一个人对抗整个时代。诗歌热潮不再,文学濒临灭绝。我们大学毕业后进入社会,面临无数陷阱和算计,处境更是凶险万状,“似乎是要展翅飞翔,却又像即将倾跌进万丈深渊”。难得喻言如此机敏,无怪乎他毕业后投身商海,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既逃脱了社会对文学的踩踏,又免去了文学同行在困境中更残酷的内部倾轧。
  大概是在商海沉浮有年,喻言又重新上岸,拾起那只生疏的笔。看来真的是生疏了,喻言从2003年开始的作品显得有点迟缓、滞重。原来的那种锐利、活波、灵动不见了。
  即便是《在成都的茶馆里》这样眼光独到的作品里,我们看到的只是老练和阅历,而不是才气。
  躺在成都茶馆竹椅上的茶客
  关注郊区的一些细节
  比如龙泉驿的桃花
  比如双流的蘸水肥肠
  或者一个名叫九尺的小镇
  当然,这是三月
  这个暧昧的季节
  阳光照在皮肤上
  有些痒
  一杯竹叶青,从日出泡到日落
  从唐朝泡到如今
  茶客的身姿未变
  只在宋朝时翻了个身
  “每一颗绿芽都是一颗道心”
  声音轻飘飘
  仿佛传自汉代青城山幽幽的丛林
  其实这仅仅是一道烟幕
  就像成都西边高原上的冬虫夏草
  在昆虫与植物的边界模棱两可
  成都的茶客会在夜晚纷纷出笼
  在酒吧的喧嚣中露出动物的凶猛
  电臀、嗑药、在狭窄卫生间发射自己
  而那些论道的家伙
  躲在阴暗角落
  数钱
  只是让我们感到惊讶的是,喻言的诗心还在,批判的眼光还在,文学的良心还在。这比某些名诗人某些学术权威又不知强之多少倍。
  复出的喻言看来要找回当年的感觉还需要一段时间。不过没关系,光凭《鸟》和《情敌》已足以让他在诗歌史上留名。我更欣赏他下海获得财务自由的行为。晋朝的张翰曾经说过,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说得多么透彻,潇洒!在新诗这么个方寸之地,留一个不靠谱的身后名,有什么意思呢?不知喻言以为如何?
其他文献
作为丁玲的故乡,沈从文和周立波的近邻,常德文脉兴旺,能人辈出。新世纪以来,这里激情洋溢,诗情盛开,一批女诗人脱颖而出,谈雅丽、杨亚杰、邓朝晖、唐益红等人都发表了一批高质量的诗歌,形成了中国诗坛特有的“桃花源女性诗群”的现象。  在这批诗人中,谈雅丽出身书香家庭,从小学习古典诗歌。虽然,她是进入新世纪后才开始新诗创作的,但由于起点高、悟性强,很快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近年来在《诗刊》《星星》《花城》等刊
期刊
《沧浪诗话》中所说:“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说诗晬语》中也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由此可见,历代文豪主张的都不是天生自然论,而是建立在学养的基礎上,“涵养即深”,天机才能自会。  可蒋在十多岁时,便出手不凡,却是一个奇迹。  如《易碎的墙》:“我们是什么,他们又是什么,脚印里印着脚印,还是脚跟里印着脚跟”。在这首
期刊
在当代诗人的阅读写作中,胃口的偏好、作品的选择,存在巨大分歧是一种正常现象。而对于中国当代汉语诗歌,还存在一个其它语种所不存在的问题,新体诗与旧体诗——这是指当代写作的文体选择。英语也有古今之分,英语诗也有过格律要求和对应的创作业绩,但现代英语诗歌写作者,显然不可能再写古体英语诗。在当代中国,今人写作古体诗,古体诗与新诗并行,这本来是汉语诗歌生命力旺盛的一种表现。难堪的是这样一种情形,两种写作者之
期刊
半个世纪后,摇晃在异乡枝头的四朵白花,从峻峭的岩石中怯懦地探出头来,用诗歌掩藏他乡的痛苦。他们在纸上歪歪斜斜地走路,在空旷中寻找原乡;他们在辽阔中怀揣梦想,沿着一朵白花的经脉返乡。  ——摘自《白花的白·序》  1  大凡有过诗歌阅读经历和体验的人都会有此感觉,即不同艺术品质的诗歌,它们的内涵和意蕴是如此不同,甚至同一首诗歌,在不同读者或者同一读者的不同阅读场景之中会得出相差甚远的感知、评价和结论
期刊
诗歌写作的审美从本质上说,是诗人在诗学层面上对世间万物的感知、认识、体验和美学价值上的评判。是诗人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审美不仅是诗歌永恒的主题,更是诗歌超越时空维度的生命力的体现。将有限的、简单的、物质的、日常生活审美趣味提升为无限的、博大的、精神的审美情感,是诗歌审美旨趣的最大功能之所在。  诗人通过诗歌向读者、向社会传递审美意蕴。这种审美意蕴,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诗意。诗意除了真善美的丰富内
期刊
史诗传统的匮乏一直以来都被作为一个例证,并以此表明中国特别是汉族诗歌创作在源头上与其他民族的不同。这种不同确实制约了诗歌发展的走向,以状物、抒情为主的短章也一直是汉语诗歌的主流。直到白话诗兴起,真正意义上的长诗仍然并不多见。创作传统的缺失一方面无法为诗人们提供相应的诗歌资源,另一方面又限制了诗人的视野,使诗人们不能对长诗的真正价值提起足够的重视。  这里所说的长诗不单单是指诗歌体式上的长,而是指向
期刊
梁平一直以他沉稳的书写行进在百年中国新诗的进程中。他的写作,既有新诗发展的传统赓续,也不失对文学艺术高端的执着追求,更有着精神性的现实彻照和深邃的内在经验释放,他基于诗歌自觉同时又肩负使命感的写作,在当代诗坛卓有建树。尤其是,当很多诗人在为地域书写而囿于边缘化的晓风残月不能自拔时,他却加载地域以历史的宽阔与厚度,表现出驾驭现实题材的游刃有余。他的诗歌写作最不缺乏的是纵横捭阖的自信。他表达风趣,直入
期刊
“诗言志”到“诗缘情”,中国诗歌自古重抒情,甚至于认为,诗无情而不立。“诗”与“非诗”的界限全在于“情”——“有情”则为“诗”,“人之所以灵者,情也。情之所以通者,言也。其或情之深,思之远,郁积乎中。不可以言尽者,则发为诗”[1];“无情”则“非诗”也,“夫诗者,本发其喜怒哀乐之情,如使人读之无所感动,非诗也”[2]。于是乎,抒情成为了中国诗歌最为重要的一种传统。陈世骧先生说“中国文学的荣耀并不在
期刊
我们的外婆和两个姨妈,是我妈  出嫁时的陪嫁物。大姨妈不久嫁在浙江  二姨妈、外婆跟着我妈再次迁往江西  两个姨妈,都从外婆那里学会了  怎样珍藏一些重要的东西,例如:  我小时候爱吃的花生、米糖、蜜枣、雪梨罐头等  她们将之藏匿在谷仓、黑漆漆的棺材里  等我們长大,她们又把死亡藏好了——  外婆将死亡藏在一堆碳灰里,每晚临睡前  拨弄一下,那些碳灰里的火星子总是明亮地闪一下  然后暗淡下去。她多
期刊
她总是小心地藏起欢喜,怕幸福扎上翅膀  扑楞楞飞了  怕果子早熟  从枝头坠落  她的声音小小的,是蝴蝶与花朵私语时  小心翼翼的,甜蜜与细切  臉儿一定慢慢地红,先是两颊,再是眼皮儿  还有半两朝霞落到唇上……  害羞的女子是稀有的珍珠  她有木质的芳香,木质的柔软,木质的良善  仿佛一株含羞草  有时很爱很爱你,也只是静悄悄卷起了叶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