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喂养

来源 :家家乐·中优宝贝(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借用最近看到的一句话作为本期的篇首语:“一流的父母做榜样,二流的父母做教练,三流的父母做保姆”。在宝宝的饮食教育上,选择做孩子心中的楷模,还是伺候他们吃喝的人,这将直接决定宝宝未来会独立还是依赖。不仅是关于饮食,这种信念还将渗透到他们人生道路的每一步中。
  首先,家长需要明确:一旦宝宝满周岁了,就务必开始培养并建立他们一日三餐的饮食模式了。虽然奶类的营养价值仍然重要,但受关注度当退居二线了,每天保证 500毫升左右的奶量(固体食物接受能力和进食量明显不达标的宝宝可以适度增加奶量),剩下的营养来源,交给固体食物。培养重点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训练宝宝自己拿学饮杯喝奶喝水,停用奶瓶。1岁后继续使用奶瓶会影响进食固体食物、增加营养不均衡及缺铁的隐患,且不利于牙齿发育。
  从1岁半到2岁开始练习用筷子进食,这对于神经肌肉及视觉发育具有全面的好处。
  继续加强对宝宝自己动手吃饭的动机、能力和技巧的培养,避免被动进餐和环境干扰。
  养成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均衡饭量的饮食习惯。
  慢慢熏陶良好的餐桌礼仪(这是宝宝幼教中礼仪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
  再者,要了解该年龄段宝宝的饮食心理发育特点:
  通过前几个月的辅食添加,此阶段的宝宝已经建立起自己的食物喜恶倾向,开始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饮食心理和饮食习惯。
  他们显得更易挑剔、容易出现偏食和挑食。
  有些宝宝在某一阶段会只吃单一的食物,任何被混合的、或是形状颜色让他们不满意的食物,都会被没理由拒绝。这往往让家长焦虑不安,担心他们会营养不良。
  一些既往他们爱吃的食物,会忽然间完全没了兴趣,无论怎么耐心劝诱,都不起作用。
  家长常苦恼于完全搞不懂小家伙在想些什么,也不知道到底要怎么做才能让他们按照大人的意愿去正常吃喝。那么,请接受我两句忠告:
  1. 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要知道,绝大多数情况下,他们真的不是故意的。
  2. 放轻松
  ——情绪是一种“传染病”,您放松了,宝宝也不会别扭。
  那么,容易导致宝宝“挑食”或“偏食”的最常见问题或误区有哪些呢?怎样才是正确的解决办法呢?
  ◎餐桌斥子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不是打骂出来的。温和耐心宽容的父母,才能培养出内心平和稳定、容易接受正确信息的宝宝。因此,如果餐桌上因为宝宝吃饭未能让大人满意就批评呵斥,宝宝一定也会形成心浮气躁、遇事情绪化的性格,而这种性格势必会影响到日后的学习及为人处事。
  例如:当宝宝对某种食物没有兴趣(可能因为曾有腹
  痛、或咀嚼不善、或只是不喜欢这种形状等),或对于韭菜、苦瓜、菠菜等味道有些特别、或口感有些不适的食物,宝宝在初期有拒绝表现时,如果父母通过训斥来强迫他们进食,宝宝可能会出现长期拒绝这类食物的行为。要知道,当有不愉快情绪时,人体的大脑皮质管理吃饭的部位会出现抑制,让人一下子没有食欲;回想一下我们小时候,是不是也曾因为在饭桌上被大人批评而不想吃饭呢?因此,就餐气氛愉悦与否,会影响宝宝对食物的兴趣和他们的饮食行为习惯。
  正确做法
  温和适度地用对食物积极评价的口吻,引导宝宝去尝
  试,如:“这个菜吃起来感觉还不错”。同时,避免关注宝宝,不去理会他们短期的挑食或偏食行为。当家长将目光聚焦在自己碗里、自己津津有味地进食时,一方面对宝宝是个良好的示范;另一方面,不会增加餐桌上的焦虑情绪,相对更为轻松的气氛反而能让小家伙有试试的想法。在宝宝有改进时,要及时给予鼓励,如简单一句“宝宝今天吃得挺多挺好”,就足以让他们感觉到被尊重和肯定了。
  错误做法
  喋喋不休地哄着吃、追着喂,或责令宝宝必须吃,否则就不让他做他喜欢的事情——这样会让宝宝有被过度关注的焦虑、产生逆反心理、被动吃饭、因心理压力而产生进食恐惧;助长依赖情绪、懒于自己吃。
  小提示:当面强调偏食习惯,会成为“心理暗示”,让他们更挑食。
  ◎无度奖惩
  有些家长采取物质交换刺激法,引诱宝宝进餐。短期内是可以奏效,但长期下去会有严重的负面效应:一离开奖励就不张嘴。而一旦宝宝意识到家长对饮食的关注度后,他们容易把“吃喝”作为争取玩耍、看电视、吃零食等机会的“交换筹码”。得逞后,这种筹码心理会让孩子们从小有
  “投机”和“侥幸”心理,这将影响他们诚实磊落地做人、脚踏实地地做事。
  因为害怕饿着宝宝而在饭后用奶或小零食(饼干、蛋
  糕、糖果等)“补缺”,是变相地奖惩——零食会让宝宝没有饥饿感、更不爱吃正餐。同时,会让他们认为:不吃饭能换来偏爱的食物,进而助长挑食习惯。所以,更科学的做法是告诉宝宝:“现在不想吃没关系,待会儿饿的时候热一热再吃”,决不让零食成为“替补”。
  ◎瞻前顾后
  一部分家长总是担忧:宝宝噎着、把“细菌”吃到肚子
  里、小家伙自己吃不饱、宝宝自己动手吃饭会导致凌乱的残局,并因此不让宝宝自己动手进食,坚持由家长喂饭,甚至动辄就一惊一乍地制止自认为对宝宝“不利”的举动。这样做,不利于培养宝宝的自信及自立,会严重影响心理和行为发育。这些举措实际上是家长为了满足自己权利欲望的自私举动。
  宝宝主动进食的行为有利于他们接受各种食物,呵斥、阻止和批评会增加宝宝对食物和进食的恐惧或反感。使用餐具自己进食,是锻炼精细协调动作,全面促进视觉及肩、臂、手腕、手掌和手指等多关节及肌肉发育的良好机会,也是藉此认知世界的重要途径。因为大人的“担忧”而阻止,其实是剥夺了宝宝与世界交流、自我锻炼成长的机会,同时还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让宝宝以为自己“做错了”,慢慢形成自卑心理,也不利于培养对食物的兴趣。
  健康食育小提示
  1.尽量安排宝宝跟大人同桌、同时间吃饭,大人关注自己碗里的食物、主动进食、津津有味地享受食物的场面,远比一百句劝说的话更能吸引宝宝的兴趣、调动他们的食欲。
  2.篇首提到过,此期的宝宝会经历一段单一食物期,
  即:有可能只吃白米饭,或只吃切成三角形的面包而非各种形状都接受。这是饮食心理发育的必经阶段,参照上面一条的方法,避免过度关注,很快就能过渡。
  3. 食物避免简单重复。隔辈带养最容易出现这种情
  况:宝宝今天爱吃什么,明后天就反复给他做,此阶段的宝贝对食物易“喜新厌旧”,反复出现只会让他厌恶,应当丰富种类、变换形式以吸引宝宝的好奇心。再爱吃的食物,也要安排间隔期,这样才能让他一直爱吃。
  4.不给宝宝吃大人碗里的菜肴——虽然是同桌吃饭,但也要暗藏乾坤(同一盘菜,面对宝宝的那一半是没放调料或先少放一点儿就出锅的——小窍门哟)。毕竟,口味过重会增加消化负担,且让宝宝味蕾阈值增加。
  很多时候,不是宝宝想偏食,而是他们无辜地“被”偏食。真正的爱,是放手,是让宝宝以他们本来的方式自然成长。
其他文献
最近,网上一则新闻引起了网友的热议。一位新娘在婚车刚到新郎家的楼下,准备上楼入洞房的时候,被在楼顶玩耍的几个熊孩子扔下的砖头砸倒在地抢救无效死亡,婚事瞬间变成了丧事。这则新闻让网友们对这位美丽的新娘横遭不幸扼腕叹息的同时,也引发了大家对熊孩子的声讨。网友们纷纷控诉熊孩子的种种不靠谱行径,以及自己遭遇熊孩子的尴尬和无奈。于是,“讨伐熊孩子”一下子成为网络热词。那么,熊孩子是如何练成的?  有多少熊孩
期刊
我们知道夏秋季节是宝宝手足口病的高发期,而幼儿园这样的集中场所又是容易引发病毒大爆发的高危地区。就连幼儿园宝宝常用的玩具、餐具、手帕等都会成为疾病的间接传染源。且病毒传染性极强,病毒流行程度非常大。即便痊愈的宝宝呼吸道和消化道分泌物中仍携带大量病毒。所以,老师和幼儿园的清洁人员就是宝宝在校时的首要健康守卫者!  预防手足口病的大爆发,也是每个幼儿园工作人员的义务。现在我们就给在校的清洁卫生人员普及
期刊
每年的换季时节,便是手足口病的高发季。很多人,包括拥有宝宝的家长对手足口病的认识和了解也微乎其微、少之甚少。直到我国近期陆续发生患有手足口病的宝宝死亡案例,才引起重视。也因此,不少专家开始着手研发相应的疾病疫苗。2008年安徽阜阳爆发手足口病疫情时,一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医学工作者都集中到了阜阳,参与手足口病的调查和研究。目前我国批准手足口病的疫苗上市,也是为了预防和有效控制疾病在人群中的传播和对幼
期刊
春天来了,有些传染病又要开始传播了,特别是近几年较为我们所熟悉的手足口病,那么手足口病来了,我们该怎样来应对呢?特别是在家庭中家长该怎样来应对手足口病呢?  家长们多了解关于手足口病的基本知识是很有必要的。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疾病,好发于6岁以下的学龄前儿童。夏秋为多发季节,家长们应注意防范。手足口病的传播方式多样而且复杂,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
期刊
Q: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是一回事吗?  A: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都是肠道病毒感染所致,肠道病毒是一大类病毒的统称。  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共同特点是咽部出现疱疹。最初咽部出现红点,随后破溃形成溃疡,常伴有流口水,疼痛明显。而手足口病则除了有咽部疱疹表现外,还有手、足、肛门周围红色皮疹,皮疹数目可多可少。少则只有隐蔽的几颗,多则为密集的小疱疹,疱疹周围有红晕。在临床医生眼里,这两种疾病并没有本
期刊
上周五早晨,毛毛起床后就跑过来让我看他的手,我一看手心里竟然都是红红点点的疱,我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手足口病,查看嘴巴,果然也有几个疱,脚心上也有。毫无疑问了,毛毛主要是手上的疱比较明显,也没有发烧的症状。  吃完饭后给老师请了假,带毛毛去医院看了下。一系列检查之后,医生说没什么关系,只要开点药,回家隔离静养就好。开的药是口服含片,消炎作用的,1天3次,每次含1片。可是调皮的毛毛根本就不吃,四岁孩子
期刊
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手足口病?  在幼儿园职教的老师在照顾宝宝和处理手足病之前,先要认识什么是手足口病。首先,引发手足口病的主要因为是肠道病毒。最常见的是柯萨奇病毒,感染途径是通过口腔进入宝宝身体并寄居在宝宝的肠道内然后大量繁殖。高发人群一般是5岁以下的宝宝。特别是到了换季时节,宝宝抵抗力、免疫力降低时容易得病。另一种大家听得比较多的就是口蹄疫病毒,现在称作口疱病毒。传染源来自患有口蹄疫的动物身上,当
期刊
托幼机构是病菌汇集的场所,每个幼儿都能把各自的细菌带到幼托机构,这样就使细菌有了互相交换的场所,一旦有幼儿发病,就对其他的幼儿造成极大威胁,如何切断传播源头,就是我们所要做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开展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工作,使5岁以下儿童家长及托幼机构工作人员等了解手足口病的临床症状,掌握最基本的预防措施,强调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及环境卫生措施对于有效预防手足口病的重要性,动员托幼机构老师和管理
期刊
气温骤暖,季节更替,眼下沉寂了小半年的手足口病又开始蠢蠢欲动。所谓“病”临城下,病毒已经开始对宝宝的身体虎视眈眈。幼儿园内的老师和工作人员们请高举你们手中的消毒武器,和万恶的手足口病拉起防御战吧!  “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光有厉害的武器和满腔的热血是赶不走疾病病毒的,要了解“敌方”身份和攻击方式才能做到事半功倍。据调查,我国幼儿园感染手足口病的宝宝比例高于在家居住的宝宝。因为幼儿园是群居场所,如
期刊
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其以3岁以下儿童发病率高,约占九成。EV71是一种肠道传染病,因为肠道病毒是手足口病的重要病原体,主要通过日常接触传播。儿童平时接触到的毛巾、杯子、玩具等都可能是传染病毒的媒介,手足口病患者咽喉的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也可通过空气传播。  在家庭预防手足口病的工作中,家长一定要让孩子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尤其是喜欢吃手的孩子,更要注意清洁卫生。家中要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