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聪明始于倾听!”“会听的人才是会学的人!”“请做一个伟大的倾听者!”……课堂上,我们常常用这样的语言来组织教学,提醒学生养成倾听的好习惯。可是,回想我们的课堂,作为老师的我们真的会倾听学生的发言吗?
某老师的公开课《太阳》(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组第一篇课文)课堂回放——
师:课文用“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形象地写出了太阳“远、大、热”的三大特点。那你能用这些说明方法来介绍这棵大树吗?
(大屏幕投射图片:在一个农家小院的院坝里,一棵高大、粗壮、绿荫如伞的黄桷树。图片一旁配有文字:这棵树真高啊!
。这棵树真粗啊! 。这棵树真 ! 。)
生1:这棵树真高啊!足足有三四层楼那么高,大概有十几米吧!
师:他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生齐答:作比较和列数字。
师:把什么和什么作比较?
生齐答:把大树和楼房作比较。
师:对!继续。
生2:这棵树真粗啊!要五六个小朋友手拉手才能围住树干。
师:她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生有的说:举例子。
有的说:作比较。
师:嗯,这里是用我们熟悉的事物——五六个小朋友手拉手来举例说明这棵树很粗!所以,她用了——
生齐答:举例子。
师:好。继续。
生3:这棵大树真大啊!像一把绿色的大伞。
师:这位同学又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呢?
生齐答:打比方。
师:是的,她把大树比成?
生齐答:大伞。
师:有没有同学能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来说说这棵大树呢?
(生面面相觑!无人举手。)
师:这棵树真高啊!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怎样说?
生4:这棵树有十几米高。
师:对了。这棵树还很粗,你们能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来说说吗?
(学生再次沉默)
师:这棵树真粗啊!要用三四米长的绳子才能把树干围起来。老师用到列数字的方法了吗?
生齐答:用到了。
师:哪里?
生齐答:三四米。
老师在引导学生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时耽误了许久。为何?老师心中满满地装着流程,抢着时间,赶着目标,而并未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
生1的发言中,我们不难听出他既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还很明显地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而且该生发言中所用的“三四层楼”“大概”“十几米”这些词语充分体现了说明文“用词准确”的特点。但老师在强调了“作比较”后并领着学生朝前跑了。到了预设的方法都运用后,才蓦然发现最为简单的“列数字”好像还没有涉及,于是非要缠着学生运用。学生面面相觑、沉默不语,他们内心在嘀咕:“之前用到的‘十几米高’‘三四层楼高’‘五六个小朋友’不是都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吗?”他们反而糊涂了!
生2发言后,学生有的说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有的说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这里反映了学生的一个学习状态——“举例子”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容易混淆。老师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没有静心倾听,更没有静心思考结果背后的原因,而错失了及时带领学生重返文本拎出相关语句进行比对的学习契机。学生在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他们依旧会迷惑,因为他们实在是没有搞清二者的区别。
课堂上,老师的心里装着教学流程、时间把握、教学预设……心被塞得满满的,哪里还有静心思考的空隙,哪里还有闲情倾聽学生的发言?于是,被自己的设计牵着鼻子走进一条寻常路,甚至是一条死胡同,错失了一个个精彩。
佐藤学先生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关于教师倾听学生发言有这样一段话:“倾听学生的发言,如果打一形象比喻的话,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准确地接住的话,学生后来就会奋起投出更好的球。这样投球般的快感,我认为应当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基本。然而,多数老师只注意自己教学的进度,并没有去想准确地‘接住’每个学生的发言,未能与那些倾心‘投球’的学生的想法产生共振。”读至此,回想自己的课堂,不觉哑然:自己不就常常为了进度而忽视了每一个“倾心投球”的学生吗?常常抱怨学生不能在课堂上与自己的想法产生共振,而自己何曾倾心静听学生的发言与之产生共振呢?
记得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组第一课《盘古开天地》时,我设定了一个了解排比句特点的教学目标。在课中,我先让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自主发现语句特点,然后在他们发现的基础上,再把本段第三句以诗歌的方式排列,他们一下子就发现了“句式相似”这一特点,而就在我开口总结这一特点时,一生抢道:“老师,有5个分号。”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发现啊!可我当时竟然只是“嗯”了一声,又继续未完的总结陈词。哎,错失了排比句的另一特点“需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并排在一起”。不善听,不善教也!
课堂上,老师的心中应该装着学生而不是教学设计,老师的眼中应该看到的是学生而不是进度,唯有这样,我们的耳中才能听到学生的发言,听到学生发言的内容,听到学生发言中潜在的立场、想法和心情!
做一个会听的老师,我需用一生去修行!
参考文献:
王晓明.教师学会倾听的有效路径[J].课外语文,2015(2).
编辑 薛直艳
某老师的公开课《太阳》(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组第一篇课文)课堂回放——
师:课文用“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形象地写出了太阳“远、大、热”的三大特点。那你能用这些说明方法来介绍这棵大树吗?
(大屏幕投射图片:在一个农家小院的院坝里,一棵高大、粗壮、绿荫如伞的黄桷树。图片一旁配有文字:这棵树真高啊!
。这棵树真粗啊! 。这棵树真 ! 。)
生1:这棵树真高啊!足足有三四层楼那么高,大概有十几米吧!
师:他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生齐答:作比较和列数字。
师:把什么和什么作比较?
生齐答:把大树和楼房作比较。
师:对!继续。
生2:这棵树真粗啊!要五六个小朋友手拉手才能围住树干。
师:她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生有的说:举例子。
有的说:作比较。
师:嗯,这里是用我们熟悉的事物——五六个小朋友手拉手来举例说明这棵树很粗!所以,她用了——
生齐答:举例子。
师:好。继续。
生3:这棵大树真大啊!像一把绿色的大伞。
师:这位同学又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呢?
生齐答:打比方。
师:是的,她把大树比成?
生齐答:大伞。
师:有没有同学能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来说说这棵大树呢?
(生面面相觑!无人举手。)
师:这棵树真高啊!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怎样说?
生4:这棵树有十几米高。
师:对了。这棵树还很粗,你们能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来说说吗?
(学生再次沉默)
师:这棵树真粗啊!要用三四米长的绳子才能把树干围起来。老师用到列数字的方法了吗?
生齐答:用到了。
师:哪里?
生齐答:三四米。
老师在引导学生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时耽误了许久。为何?老师心中满满地装着流程,抢着时间,赶着目标,而并未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
生1的发言中,我们不难听出他既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还很明显地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而且该生发言中所用的“三四层楼”“大概”“十几米”这些词语充分体现了说明文“用词准确”的特点。但老师在强调了“作比较”后并领着学生朝前跑了。到了预设的方法都运用后,才蓦然发现最为简单的“列数字”好像还没有涉及,于是非要缠着学生运用。学生面面相觑、沉默不语,他们内心在嘀咕:“之前用到的‘十几米高’‘三四层楼高’‘五六个小朋友’不是都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吗?”他们反而糊涂了!
生2发言后,学生有的说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有的说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这里反映了学生的一个学习状态——“举例子”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容易混淆。老师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没有静心倾听,更没有静心思考结果背后的原因,而错失了及时带领学生重返文本拎出相关语句进行比对的学习契机。学生在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他们依旧会迷惑,因为他们实在是没有搞清二者的区别。
课堂上,老师的心里装着教学流程、时间把握、教学预设……心被塞得满满的,哪里还有静心思考的空隙,哪里还有闲情倾聽学生的发言?于是,被自己的设计牵着鼻子走进一条寻常路,甚至是一条死胡同,错失了一个个精彩。
佐藤学先生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关于教师倾听学生发言有这样一段话:“倾听学生的发言,如果打一形象比喻的话,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准确地接住的话,学生后来就会奋起投出更好的球。这样投球般的快感,我认为应当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基本。然而,多数老师只注意自己教学的进度,并没有去想准确地‘接住’每个学生的发言,未能与那些倾心‘投球’的学生的想法产生共振。”读至此,回想自己的课堂,不觉哑然:自己不就常常为了进度而忽视了每一个“倾心投球”的学生吗?常常抱怨学生不能在课堂上与自己的想法产生共振,而自己何曾倾心静听学生的发言与之产生共振呢?
记得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组第一课《盘古开天地》时,我设定了一个了解排比句特点的教学目标。在课中,我先让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自主发现语句特点,然后在他们发现的基础上,再把本段第三句以诗歌的方式排列,他们一下子就发现了“句式相似”这一特点,而就在我开口总结这一特点时,一生抢道:“老师,有5个分号。”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发现啊!可我当时竟然只是“嗯”了一声,又继续未完的总结陈词。哎,错失了排比句的另一特点“需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并排在一起”。不善听,不善教也!
课堂上,老师的心中应该装着学生而不是教学设计,老师的眼中应该看到的是学生而不是进度,唯有这样,我们的耳中才能听到学生的发言,听到学生发言的内容,听到学生发言中潜在的立场、想法和心情!
做一个会听的老师,我需用一生去修行!
参考文献:
王晓明.教师学会倾听的有效路径[J].课外语文,2015(2).
编辑 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