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根据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并结合国外的处置方法提出一定的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对策
一、前言
巨额的不良贷款不仅影响着银行体系的稳定,而且削弱了银行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化解不良贷款已成为各国防范金融风险、促进金融深化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我国由于体制和各种政策上的原因,整个金融系统存在巨大规模的不良贷款,已经使得我国银行业隐藏着巨大的经营风险。
二、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
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始—终是困扰我国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改革与发展的主要瓶颈。长期以来我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绝大多数集中在国有商业银行。据中国银监会初步统计,截至2008年12月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5681.8亿元,比年初减少7002.4亿元;不良贷款率2.45%,比年初下降3.71个百分点。虽然不良贷款的总量和比率近年来都呈现出双降的良好态势,但如此高的不良资产对我国银行业仍是十分严峻的威胁。处理现有不良贷款并且控制新生不良贷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我国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三、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到九十年代初期,主要是政府指令性贷款项目失败形成不良贷款;第二个阶段是1992年到1997年左右,主要是市场经济改革开始后,企业改制,不适应市场竞争而破产,以及银行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低形的不良贷款。这部分占比最大,约占不良贷款总额的60%左右;第三个阶段是1998年以后形成的不良贷款。由于政府加强监管,银行加强风险控制与内部管理,不良贷款发生率大大下降。
(一)第一阶段
从八十年代初期开始,市场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提高,出现了银行与企业的信用关系。拨改贷后,企业所需流动资金改由银行贷款,财政不再拨付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也很大一部分由银行贷款解决,导致大量银行信贷资金被迫垫支,这必然造成银行大量短期信贷资金被长期占用,贷款不能按期收回,流动性差。银行贷款不断增加,不良资产相伴出现,据业内人士估计,这段时期内不良贷款率大多在10%以上,到20世纪80年代末达到15%,总额不超过2,000亿元,是不良贷款形成的初期。
(二)第二阶段
1992年至1997年左右是银行不良贷款增加较快的时期,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1992年和1993年经济过热,大量信贷资产用于房地产和股市投机,在1993年下半年,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整顿金融秩序后,一部分信贷资金被套牢在房地产和股市上,形成不良贷款;二是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一部分国有企业不适应新体制的要求,亏损不断增加,停产半停产甚至破产,国有企业是国家银行贷款的主要债务人,其经营好坏直接影响到贷款的偿还能力,这就成了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一个重要的经济根源;三是银行经营管理上的失误。当时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是单一的国有产权。这就很难发挥产权制度本身应有的经济功能,直接导致了国有银行治理结构有效性的低下。
(三)第三阶段
1998年以后形成的不良贷款。由于政府加强监管,银行加强风险控制与内部管理,不良贷款发生率大大下降。
以上是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和商业银行的发展来论述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还与我国法律制度不健全相关。市场经济是法律经济,我国法律制度的确立滞后于经济的发展,之前我国的法律制度还十分薄弱,这种法律环境不利于银行防范不良贷款的形成。
四、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对策研究
(一)国内的处置方法及对其的评价
1.传统手法;上门追债、抵债资产拍卖、法律诉讼这几种常规手段操作简单,牵涉环节少,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最多。
2.成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清理银行不良资产;将不良资产从银行剥离,减轻了银行沉重的负担。但是,在目前社会信用恶化的市场环境下,加快资产处置速度与提高资产回收率形成了一对矛盾,处理起来有很大的困难。
3.债转股;将银行对企业的债权转化为股权,之后通过阶段性的持股后适时转让股权。将企业推向资本市场,引入新的投资者,对企业进行再造,发挥企业整体资源的资本功能,从而为银行的债权资产带来保值、增值的希望。债转股是比较有效的手段。
4.资产重组;资产重组的方式有很多,我国商业银行可采取重新安排贷款、给予流动性支持、停免息、挂帐等措施,还有抵押品、公开拍卖、招商租赁等方式。
5.资产证券化;这是一种很好的处理方法。通过不良资产证券化,可以把本来要日后较长时间才能回收的资金提前收回。建设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项目的成功表明我国金融界对于资产证券化与次贷危机之间的关系有了正确理性的认识。
(二)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解决途径的建议
上述解决途径中传统手法最直接,可以继续采用,成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清理银行不良资产的方式效果并不是很理想,需要政府加强监督管理,而债转股、资产重组和资产证券化的方式都不是很成熟,但是可以预见会是很有效的方式,所以应该加大学习和实践的力度,结合我国国情,调整和完善,以期达到更好的效果。此外,还可以更多的借鉴国外的解决方式和操作方法。以日本为例,日本积极运用多样化和市场化资产处置手段,利用政府鼓励的冲销法预提呆账准备金,通过发行优先股和长期债券来筹集新资本,对不良资产的捆绑式公开拍卖,利用欧美银行二级市场出售不良债权,出售银行不动产抵押品,设立不动产经营公司以及实施不良资产证券化等。
我国商业银行应建立科学的不良贷款管理体系,完善不良贷款相关内部控制。政府应提供市场运行的规则,确保社会体系的正常运行。监管部门应逐步完善监管措施、加强监管力度。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严格控制不良贷款,使银行稳健高效地经营,从而保证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阙方平.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及其处置的制度性再思考[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3,(4)
[2]尚教蔚.国有商业银行.困境、出路与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关键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对策
一、前言
巨额的不良贷款不仅影响着银行体系的稳定,而且削弱了银行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化解不良贷款已成为各国防范金融风险、促进金融深化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我国由于体制和各种政策上的原因,整个金融系统存在巨大规模的不良贷款,已经使得我国银行业隐藏着巨大的经营风险。
二、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
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始—终是困扰我国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改革与发展的主要瓶颈。长期以来我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绝大多数集中在国有商业银行。据中国银监会初步统计,截至2008年12月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5681.8亿元,比年初减少7002.4亿元;不良贷款率2.45%,比年初下降3.71个百分点。虽然不良贷款的总量和比率近年来都呈现出双降的良好态势,但如此高的不良资产对我国银行业仍是十分严峻的威胁。处理现有不良贷款并且控制新生不良贷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我国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三、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到九十年代初期,主要是政府指令性贷款项目失败形成不良贷款;第二个阶段是1992年到1997年左右,主要是市场经济改革开始后,企业改制,不适应市场竞争而破产,以及银行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低形的不良贷款。这部分占比最大,约占不良贷款总额的60%左右;第三个阶段是1998年以后形成的不良贷款。由于政府加强监管,银行加强风险控制与内部管理,不良贷款发生率大大下降。
(一)第一阶段
从八十年代初期开始,市场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提高,出现了银行与企业的信用关系。拨改贷后,企业所需流动资金改由银行贷款,财政不再拨付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也很大一部分由银行贷款解决,导致大量银行信贷资金被迫垫支,这必然造成银行大量短期信贷资金被长期占用,贷款不能按期收回,流动性差。银行贷款不断增加,不良资产相伴出现,据业内人士估计,这段时期内不良贷款率大多在10%以上,到20世纪80年代末达到15%,总额不超过2,000亿元,是不良贷款形成的初期。
(二)第二阶段
1992年至1997年左右是银行不良贷款增加较快的时期,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1992年和1993年经济过热,大量信贷资产用于房地产和股市投机,在1993年下半年,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整顿金融秩序后,一部分信贷资金被套牢在房地产和股市上,形成不良贷款;二是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一部分国有企业不适应新体制的要求,亏损不断增加,停产半停产甚至破产,国有企业是国家银行贷款的主要债务人,其经营好坏直接影响到贷款的偿还能力,这就成了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一个重要的经济根源;三是银行经营管理上的失误。当时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是单一的国有产权。这就很难发挥产权制度本身应有的经济功能,直接导致了国有银行治理结构有效性的低下。
(三)第三阶段
1998年以后形成的不良贷款。由于政府加强监管,银行加强风险控制与内部管理,不良贷款发生率大大下降。
以上是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和商业银行的发展来论述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还与我国法律制度不健全相关。市场经济是法律经济,我国法律制度的确立滞后于经济的发展,之前我国的法律制度还十分薄弱,这种法律环境不利于银行防范不良贷款的形成。
四、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对策研究
(一)国内的处置方法及对其的评价
1.传统手法;上门追债、抵债资产拍卖、法律诉讼这几种常规手段操作简单,牵涉环节少,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最多。
2.成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清理银行不良资产;将不良资产从银行剥离,减轻了银行沉重的负担。但是,在目前社会信用恶化的市场环境下,加快资产处置速度与提高资产回收率形成了一对矛盾,处理起来有很大的困难。
3.债转股;将银行对企业的债权转化为股权,之后通过阶段性的持股后适时转让股权。将企业推向资本市场,引入新的投资者,对企业进行再造,发挥企业整体资源的资本功能,从而为银行的债权资产带来保值、增值的希望。债转股是比较有效的手段。
4.资产重组;资产重组的方式有很多,我国商业银行可采取重新安排贷款、给予流动性支持、停免息、挂帐等措施,还有抵押品、公开拍卖、招商租赁等方式。
5.资产证券化;这是一种很好的处理方法。通过不良资产证券化,可以把本来要日后较长时间才能回收的资金提前收回。建设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项目的成功表明我国金融界对于资产证券化与次贷危机之间的关系有了正确理性的认识。
(二)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解决途径的建议
上述解决途径中传统手法最直接,可以继续采用,成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清理银行不良资产的方式效果并不是很理想,需要政府加强监督管理,而债转股、资产重组和资产证券化的方式都不是很成熟,但是可以预见会是很有效的方式,所以应该加大学习和实践的力度,结合我国国情,调整和完善,以期达到更好的效果。此外,还可以更多的借鉴国外的解决方式和操作方法。以日本为例,日本积极运用多样化和市场化资产处置手段,利用政府鼓励的冲销法预提呆账准备金,通过发行优先股和长期债券来筹集新资本,对不良资产的捆绑式公开拍卖,利用欧美银行二级市场出售不良债权,出售银行不动产抵押品,设立不动产经营公司以及实施不良资产证券化等。
我国商业银行应建立科学的不良贷款管理体系,完善不良贷款相关内部控制。政府应提供市场运行的规则,确保社会体系的正常运行。监管部门应逐步完善监管措施、加强监管力度。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严格控制不良贷款,使银行稳健高效地经营,从而保证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阙方平.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及其处置的制度性再思考[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3,(4)
[2]尚教蔚.国有商业银行.困境、出路与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