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常规语文课堂缺乏语文味,这是因为课堂上教师没有创设思维的空间,师生过于依赖各类辅导资料,教师不了解学情。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堂是简单而有生命力度的,教师要将落脚点放在阅读上,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适时点拨示范,注重朗读,让学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滋养心灵。
【关键词】语文味 一课一得 海量阅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5A-0008-03
我们见过或自己上过的常规语文课是年复一年,用一本教材,支离破碎地讲解。解析关键词语,分析精彩段落,概括中心思想……教师恨不能掘地三尺,在台上讲得口干舌燥。我们以为这样全部教给学生,他们会变聪明,然而台下学生的状态却是木纳呆滞甚至昏昏欲睡。因为课堂只是教师一人的,学生没有参与,课堂缺乏生命力与语文味。那么语文课的生命力到底从何而来,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才有语文味呢?
一、语文课堂缺乏语文味的原因
(一)课堂上没有思维的点与思维的空间,学生处于懒散状态
我们常在语文课堂上看到这种现象:一节课,学生提不起精神,没有活力,懒洋洋的。究其原因,是因为课堂基本上没有思维的点。例如一名教师在教学四年级《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时,这样提问:“你发现了什么?有了发现,怎么做?”但其实这些问题并不需要学生思考,也没有思考的价值,因为学生都可以在书里找到答案,不用动脑筋。这是催人瞌睡的课堂,让人懒惰的课堂。这个环节的设计要突破,须转变教师的理念: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站在学生的视角,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目标设计教学。这一节课接下来的一个环节是:“说说你感悟到了什么,你是怎么想的,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所想所悟。”此环节的设计在于让学生通过读课文学会表达,学会整理语言信息,提炼观点,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如果顺着这个思路走下去,应该是一节后半段还不错的课。可惜笔者听不到学生的发言,而是教师急着把学生要说的话都说了,一堂课都是教师在自问自答。教师给了学生思考的点,却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与表达的机会。教师不相信学生,担心学生说不出我们要的那个答案。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的突破被教师包办了,学生谈不上参与,更谈不上收获的喜悦。一节课有重难点目标,但重难点的突破一定不是教师告知,而是通过学生联系上下文,揣摩关键词表情达意的作用等方法来悟写法、学法,在悟之中感受文中体现的大自然之美以及人性之美,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如果不依附于语言文字,不依托于文本,不让学生体验与感悟,难点永远是难点,重点也将不是重点。
(二)学生过于依赖各类辅导资料,没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识
笔者听了一节四年级的整体预习课,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生字新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读通读顺课文。学生在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环节中,一个接一个地回答,但奇怪的是学生的答案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这是学生在头天晚上预习时从学习参考书上照抄的。这时教师还没意识到这个问题,也没进行引导调控,反而是等站起来的学生读完答案后,教师点击课件,显示出一模一样的答案,全体学生再齐读课件里显示的答案。这个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环节就过去了。可是,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学生通过读书感悟概括提炼出来的吗?学生掌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了吗?学生在这个环节做到了真正的语文实践了吗?如果给一篇新的文章,没有任何手头资料,学生能概括出主要内容吗?这明显是一个走过场的形式,费时费力,而学生的语文能力并没有得到提升。教师此时应该放手让学生多读课文,而后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当学生说得不恰当时,教师注意渗透学习方法,甚至可以总结出几种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掌握。
(三)教师没有了解学生的学情,平均用力,效率低
一節四年级的《去年的树》,在生字学习的环节中,教师要求学生会读生字共十个,会写生字共四个,整节课,学生按照低年级的方法来读、认、组词,花了大约20分钟认这十个生字。但其实90%的学生早就会认这十个生字了,用3分钟足以解决会认这十个生字的目标。教师应将重点放在会写四个生字的目标上,通过多种形式读、辨析、填空、听写,最多用10分钟做到会认、会写这些生字的目标,而把更多的时间放在阅读、感悟上。这样课堂结构才会清晰明了,重难点才会突出,时间节奏的把握才会分明。可见,我们在课堂上要避免“磨洋工”现象,在做教学设计时要真正考虑学情。“备学生”,眼中有学生,这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基本功。
二、追寻有语文味的语文课
我们理想中的语文课堂是什么样子的呢?真正的语文味是什么味道?语文课有自己的学科规律,是一门语言文字的实践课程,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让他们在阅读中感悟学法与写法,受到情感的熏陶,一课一得,一单元一大得,目标集中而纯粹。笔者认为,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堂是简单而有生命力度的,在课堂上,我们能看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这种交流是深层次的,是师生心灵深处的互动与撞击,能激起一圈圈生命浪花的涟漪。一节简单而有生命力的语文课堂是我们永远追求的目标与行动方向!
(一)语文味在于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思维活跃、动静适宜的状态
在一节三年级的语文课上,学生的整个状态是学得特别带劲,读书有感情,表达有层次、有思想,在同学发言时有倾听的习惯,处于学习的亢奋状态。这样的课堂氛围能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引领学生与课文主人公同喜同悲,一节课在不知不觉中过去。这样的状态与教师的激情分不开。上课的冯老师个子不高,但她的声音抑扬顿挫,表达有力,问题有启发性,一次次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欲望,学生的思维、情感一次次被激发,被一种神奇的魔力紧紧牵引,引领学生在课文情境中体验感悟,得到生命成长。这样的课堂学生有收获、有启迪,为学生的成长打下温暖的底色。学生也会因课堂爱上教师,爱上语文,爱上学习,爱上学校。 (二)语文味在于语文终身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笔者在听一节一年级的课时,看到教师把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自然融合到阅读教学中,如何把书拿起来读课文,如何举手回答问题,写字环节如何写好一个横笔,读书如何读得声音响亮、有感情,一点点耐心地教,不断鼓励学生进步的点,学生一次比一次做得更好。这需要极大的教学智慧与艺术,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都没有机会分神,自然养成良好习惯。当然这种行为习惯的训练是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的,因为小学素质教育的DNA就是养成教育,好的阅读习惯比高分更重要。二年级的语文课堂重在强化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三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基础,二年级课文对于他们来说没有阅读难度。如果说一年级还重在抓学生课堂行为习惯的养成,在二年级的课堂,教师应更注重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品质。其他年级更是如此,教师要追求书香四溢的境界,给学生阅读的时间、思考的空间、交流的平台、提升的阶梯。
(三)语文味在于教师的适时点拨示范,让课堂呈现柳暗花明的另一重境界
一堂五年级语文课上,授课教师发现学生读得不够好时就声情并茂地示范,学生听得认真,教师读得投入,然后教师让学生点评读得怎么样,学生点评到位,点评的过程就是学生吸收感悟的过程。接下来水到渠成,教师让学生再次朗读,这样体现了学生从不会到会、从读不好到读得好这样一个进步的过程,师生均有成就感。
当学生不懂之时,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嵌入恰如其分的示范吗?写字示范、朗读示范、表达示范、吟诵示范等,这些都是教师的基本功,都是我们平常要“练功”的,如果有欠缺,我们可以加强练习。比如吟诵不是笔者擅长的,但笔者愿意去学,通过国学课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吟诵水平。笔者在课堂上带头吟诵,学生跟着吟诵,一次比一次吟诵得好。
(四)语文味在于语用目标明确,一课一得,贯穿始终,逐层深入
一位教师执教三年级的《听听秋的声音》时,明确学会用拟声词、体会拟人句的好处的教学目标,这个目标贯穿这节课。学生在课文中找到拟声词,并想象“拟声词”里传递着什么话语。接下来,教师让学生听一段音频,用上拟声词,说说听到了什么声音,并模仿课文用拟声词说上一小段话。这个模仿有图,有词语提示,学生很容易达成目标,这样一个思维过程是很明显的。最后,教师让学生自由发挥,说一段带擬声词和拟人手法的话,学生积累并能运用,实现了学会运用拟声词和拟人手法的教学目标。
以发展眼光来看,课文不再是“教师和学生进行冷静分析的对象”,而是“为学生提供了挥洒情感,理解人生和社会的情境、场所和空间”。我们要充分发挥好课文的例子作用,不是教课文,而是用课文教,通过语文阅读教学指向人的发展才是最终目标。
(五)语文味在于无须过度分析课文,而要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滋养心灵
一次同课异构课,两位教师执教的是二年级的一篇课文《妈妈睡了》。对于这样一篇美文,教师无须多分析多讲,只须做好一件事,即学生饶有兴趣地去读,在读中感悟,以读代讲,读中识字,读中明意,读中悟理,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美好情感。其中一位教师结合课标把这节课的目标定为:有感情地读课文,并学会积累描写事物带“的”字词语。学生重点品读描写“妈妈美丽”这一节,因为这一节带“的”字词写出了妈妈真实、具体的美,然后把这些词语提出来,展示在课件里,教师示范,学生模仿说类似的词语,如“ 的眼睛”“ 的眉毛”等。说完后又把词语引回课文中去对比读,再次体会妈妈的美。此环节学生读得很过瘾,把妈妈的美深深印在脑海里。其他两个特点,则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完成。好课堂要求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仅是学习方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强调了学习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尽管是二年级,我们也要相信孩子的潜能,合理自然地创设合作学习的环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高效学完课文后,该教师根据本课目标,引导学生拓展学习两篇相关文章《妈妈的心》《妈妈的眼睛》,让学生带着“妈妈是什么样子的”这个问题读书,让学生再次体会带“的”词语的妙处与用法。
学生在一节课堂上学习三篇文章,充分感受了妈妈的爱,这种美好情感无需太多分析与讲解,只需要多形式美美地读书就够了。学生喜欢这种围绕着目标大量阅读的课堂学习方式,课堂上学生的精神状态、思维能力、表达能力都在语文实践中体现与张扬。
无论一节什么味道的语文课的最终落脚点都在阅读上。儿童需要阅读的滋养,需要在大量阅读中丰富自己的思想,需要在讨论中增强自己的自信,需要在畅谈中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需要在合作中磨练自己的心性。正如李希贵校长所言,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语文这一学科的学习必须通过大量的积累,才会有一个提升。语文教师应在课堂里实现一课一得,海量阅读,反三归一,因为这样的课堂才是简单而有生命力的课堂,才具有最浓郁的语文味!
(责编 秦越霞)
【关键词】语文味 一课一得 海量阅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5A-0008-03
我们见过或自己上过的常规语文课是年复一年,用一本教材,支离破碎地讲解。解析关键词语,分析精彩段落,概括中心思想……教师恨不能掘地三尺,在台上讲得口干舌燥。我们以为这样全部教给学生,他们会变聪明,然而台下学生的状态却是木纳呆滞甚至昏昏欲睡。因为课堂只是教师一人的,学生没有参与,课堂缺乏生命力与语文味。那么语文课的生命力到底从何而来,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才有语文味呢?
一、语文课堂缺乏语文味的原因
(一)课堂上没有思维的点与思维的空间,学生处于懒散状态
我们常在语文课堂上看到这种现象:一节课,学生提不起精神,没有活力,懒洋洋的。究其原因,是因为课堂基本上没有思维的点。例如一名教师在教学四年级《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时,这样提问:“你发现了什么?有了发现,怎么做?”但其实这些问题并不需要学生思考,也没有思考的价值,因为学生都可以在书里找到答案,不用动脑筋。这是催人瞌睡的课堂,让人懒惰的课堂。这个环节的设计要突破,须转变教师的理念: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站在学生的视角,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目标设计教学。这一节课接下来的一个环节是:“说说你感悟到了什么,你是怎么想的,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所想所悟。”此环节的设计在于让学生通过读课文学会表达,学会整理语言信息,提炼观点,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如果顺着这个思路走下去,应该是一节后半段还不错的课。可惜笔者听不到学生的发言,而是教师急着把学生要说的话都说了,一堂课都是教师在自问自答。教师给了学生思考的点,却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与表达的机会。教师不相信学生,担心学生说不出我们要的那个答案。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的突破被教师包办了,学生谈不上参与,更谈不上收获的喜悦。一节课有重难点目标,但重难点的突破一定不是教师告知,而是通过学生联系上下文,揣摩关键词表情达意的作用等方法来悟写法、学法,在悟之中感受文中体现的大自然之美以及人性之美,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如果不依附于语言文字,不依托于文本,不让学生体验与感悟,难点永远是难点,重点也将不是重点。
(二)学生过于依赖各类辅导资料,没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识
笔者听了一节四年级的整体预习课,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生字新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读通读顺课文。学生在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环节中,一个接一个地回答,但奇怪的是学生的答案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这是学生在头天晚上预习时从学习参考书上照抄的。这时教师还没意识到这个问题,也没进行引导调控,反而是等站起来的学生读完答案后,教师点击课件,显示出一模一样的答案,全体学生再齐读课件里显示的答案。这个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环节就过去了。可是,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学生通过读书感悟概括提炼出来的吗?学生掌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了吗?学生在这个环节做到了真正的语文实践了吗?如果给一篇新的文章,没有任何手头资料,学生能概括出主要内容吗?这明显是一个走过场的形式,费时费力,而学生的语文能力并没有得到提升。教师此时应该放手让学生多读课文,而后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当学生说得不恰当时,教师注意渗透学习方法,甚至可以总结出几种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掌握。
(三)教师没有了解学生的学情,平均用力,效率低
一節四年级的《去年的树》,在生字学习的环节中,教师要求学生会读生字共十个,会写生字共四个,整节课,学生按照低年级的方法来读、认、组词,花了大约20分钟认这十个生字。但其实90%的学生早就会认这十个生字了,用3分钟足以解决会认这十个生字的目标。教师应将重点放在会写四个生字的目标上,通过多种形式读、辨析、填空、听写,最多用10分钟做到会认、会写这些生字的目标,而把更多的时间放在阅读、感悟上。这样课堂结构才会清晰明了,重难点才会突出,时间节奏的把握才会分明。可见,我们在课堂上要避免“磨洋工”现象,在做教学设计时要真正考虑学情。“备学生”,眼中有学生,这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基本功。
二、追寻有语文味的语文课
我们理想中的语文课堂是什么样子的呢?真正的语文味是什么味道?语文课有自己的学科规律,是一门语言文字的实践课程,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让他们在阅读中感悟学法与写法,受到情感的熏陶,一课一得,一单元一大得,目标集中而纯粹。笔者认为,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堂是简单而有生命力度的,在课堂上,我们能看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这种交流是深层次的,是师生心灵深处的互动与撞击,能激起一圈圈生命浪花的涟漪。一节简单而有生命力的语文课堂是我们永远追求的目标与行动方向!
(一)语文味在于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思维活跃、动静适宜的状态
在一节三年级的语文课上,学生的整个状态是学得特别带劲,读书有感情,表达有层次、有思想,在同学发言时有倾听的习惯,处于学习的亢奋状态。这样的课堂氛围能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引领学生与课文主人公同喜同悲,一节课在不知不觉中过去。这样的状态与教师的激情分不开。上课的冯老师个子不高,但她的声音抑扬顿挫,表达有力,问题有启发性,一次次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欲望,学生的思维、情感一次次被激发,被一种神奇的魔力紧紧牵引,引领学生在课文情境中体验感悟,得到生命成长。这样的课堂学生有收获、有启迪,为学生的成长打下温暖的底色。学生也会因课堂爱上教师,爱上语文,爱上学习,爱上学校。 (二)语文味在于语文终身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笔者在听一节一年级的课时,看到教师把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自然融合到阅读教学中,如何把书拿起来读课文,如何举手回答问题,写字环节如何写好一个横笔,读书如何读得声音响亮、有感情,一点点耐心地教,不断鼓励学生进步的点,学生一次比一次做得更好。这需要极大的教学智慧与艺术,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都没有机会分神,自然养成良好习惯。当然这种行为习惯的训练是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的,因为小学素质教育的DNA就是养成教育,好的阅读习惯比高分更重要。二年级的语文课堂重在强化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三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基础,二年级课文对于他们来说没有阅读难度。如果说一年级还重在抓学生课堂行为习惯的养成,在二年级的课堂,教师应更注重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品质。其他年级更是如此,教师要追求书香四溢的境界,给学生阅读的时间、思考的空间、交流的平台、提升的阶梯。
(三)语文味在于教师的适时点拨示范,让课堂呈现柳暗花明的另一重境界
一堂五年级语文课上,授课教师发现学生读得不够好时就声情并茂地示范,学生听得认真,教师读得投入,然后教师让学生点评读得怎么样,学生点评到位,点评的过程就是学生吸收感悟的过程。接下来水到渠成,教师让学生再次朗读,这样体现了学生从不会到会、从读不好到读得好这样一个进步的过程,师生均有成就感。
当学生不懂之时,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嵌入恰如其分的示范吗?写字示范、朗读示范、表达示范、吟诵示范等,这些都是教师的基本功,都是我们平常要“练功”的,如果有欠缺,我们可以加强练习。比如吟诵不是笔者擅长的,但笔者愿意去学,通过国学课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吟诵水平。笔者在课堂上带头吟诵,学生跟着吟诵,一次比一次吟诵得好。
(四)语文味在于语用目标明确,一课一得,贯穿始终,逐层深入
一位教师执教三年级的《听听秋的声音》时,明确学会用拟声词、体会拟人句的好处的教学目标,这个目标贯穿这节课。学生在课文中找到拟声词,并想象“拟声词”里传递着什么话语。接下来,教师让学生听一段音频,用上拟声词,说说听到了什么声音,并模仿课文用拟声词说上一小段话。这个模仿有图,有词语提示,学生很容易达成目标,这样一个思维过程是很明显的。最后,教师让学生自由发挥,说一段带擬声词和拟人手法的话,学生积累并能运用,实现了学会运用拟声词和拟人手法的教学目标。
以发展眼光来看,课文不再是“教师和学生进行冷静分析的对象”,而是“为学生提供了挥洒情感,理解人生和社会的情境、场所和空间”。我们要充分发挥好课文的例子作用,不是教课文,而是用课文教,通过语文阅读教学指向人的发展才是最终目标。
(五)语文味在于无须过度分析课文,而要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滋养心灵
一次同课异构课,两位教师执教的是二年级的一篇课文《妈妈睡了》。对于这样一篇美文,教师无须多分析多讲,只须做好一件事,即学生饶有兴趣地去读,在读中感悟,以读代讲,读中识字,读中明意,读中悟理,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美好情感。其中一位教师结合课标把这节课的目标定为:有感情地读课文,并学会积累描写事物带“的”字词语。学生重点品读描写“妈妈美丽”这一节,因为这一节带“的”字词写出了妈妈真实、具体的美,然后把这些词语提出来,展示在课件里,教师示范,学生模仿说类似的词语,如“ 的眼睛”“ 的眉毛”等。说完后又把词语引回课文中去对比读,再次体会妈妈的美。此环节学生读得很过瘾,把妈妈的美深深印在脑海里。其他两个特点,则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完成。好课堂要求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仅是学习方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强调了学习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尽管是二年级,我们也要相信孩子的潜能,合理自然地创设合作学习的环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高效学完课文后,该教师根据本课目标,引导学生拓展学习两篇相关文章《妈妈的心》《妈妈的眼睛》,让学生带着“妈妈是什么样子的”这个问题读书,让学生再次体会带“的”词语的妙处与用法。
学生在一节课堂上学习三篇文章,充分感受了妈妈的爱,这种美好情感无需太多分析与讲解,只需要多形式美美地读书就够了。学生喜欢这种围绕着目标大量阅读的课堂学习方式,课堂上学生的精神状态、思维能力、表达能力都在语文实践中体现与张扬。
无论一节什么味道的语文课的最终落脚点都在阅读上。儿童需要阅读的滋养,需要在大量阅读中丰富自己的思想,需要在讨论中增强自己的自信,需要在畅谈中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需要在合作中磨练自己的心性。正如李希贵校长所言,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语文这一学科的学习必须通过大量的积累,才会有一个提升。语文教师应在课堂里实现一课一得,海量阅读,反三归一,因为这样的课堂才是简单而有生命力的课堂,才具有最浓郁的语文味!
(责编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