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网络信息技术给高校学生党员培养教育带来了新机遇,推进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在内容形式、方式方法和模式机制方面发生转变。当前,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深入推进,北京科技大学主动切合大学生“爱网”“用网”的需求,从学生党员不同培养教育阶段的成长目标出发,着力打造学生党员从入党前到入党后、从教育到监督、从培训到实践的“全链条”培养教育体系,推动学生党员培养发展、教育引导和作用发挥的“无缝衔接”,让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的效果更广、更深、更可见。
关键词:信息化;学生党员;培养教育;全链条
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北京科技大学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过程中,主动切合学生对网络平台和信息化教育的学习需求、精神需求和发展需求,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的作用,从学生党员不同培养教育阶段的需求和特点出发,凸显“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正式党员”的阶段性成长目标,科学把握“知、情、意、行”发展规律,着力打造学生党员从入党前到入党后、从教育到监督、从培训到实践的“全链条”培养教育体系,推动学生党员培养发展、教育引导和作用发挥的“无缝衔接”,让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的效果更广、更深、更可见。
标准化开发入党积极分子学习与考试系统,深入实施入党积极分子谱写青春信仰的“启蒙工程”
入党积极分子教育阶段,培养对象虽对党的基本知识有一定了解,但认识理解还不够深刻,处于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共产主义信念还一知半解,需帮助其进一步端正入党动机。
1.强化学习管理,完善培训机制
针对入党积极分子聚焦“明党史、知党情、跟党走”主线,根据《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教学指导大纲》,将意识形态教育有机融入,科学设计36学时理论学习和4学时实践学习。线上提供在线学习、在线考试、在线管理;线下开展实践学习:开展红色“1 1”“助学零距离”、观摩党员发展大会等入党前教育实践教学。
2.丰富教学形式,促进主动学习
系统设计“领导讲政策、专家讲理论、校友讲信念、标兵讲事迹”的“四类四讲”线下授课模式,结合时政现状、党课计划、成长经历和师生关注的热点话题,采取专题讲座、座谈访谈、竞赛互动等方式,增强党课感染力和吸引力,提高入党积极分子的学习热情和学习主动性,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特别是学校党员领导干部和师生员工、教学名师、知名校友、学生典型讲授专题党课,增强党课教育的权威性、生动性和思想性。
3.强化平台支撑,实现以点带面
围绕“如何认识中国共产党”,以政党知识、党的基本知识、争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理论前沿与时事热点等为重点,研发“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在线学习与考试系统”并深度应用。目前,该系统课程定时更新、运行良好,已经成为学校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训的重要载体,营造了“支部活动出新、出彩,网上、网下同频共振”的良好氛围。
课程化研发发展对象集中培训在线学习平台,深入实施发展对象坚定理想信念的“塑造工程”
发展对象阶段经历了入党积极分子阶段的培养教育,对党的基本理论和主张有了一定程度的认知和理解,但与内心情感上的认同还有一定距离。为加深发展对象对党的理解,从内心增强对党的情感,学校党委严格按照“对发展对象进行短期集中培训,一般不少于三天(或不少于二十四个学时)”的新要求,研發了《大学生入党前集中培训教学指导大纲》,并根据大纲开发课程体系。现已开设“党史与国情概论”课程,并编写出版《党史与国情》课程讲义。
1.校院两级联动,加强工作协同
围绕“重思想、讲党性、促进步”,由学校党委主导,各二级党委、党总支协同,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科优势和师资优势,针对学生党员发展对象设计目标更加明确、培训内容更加聚集的课程化学习平台,通过这一平台补足党员发展对象的精神之“钙”。
2.线上线下互动,创新培训模式
学校对标《大学生入党前集中培训教学指导大纲》,开设“党史与国情概论”课程,并将其纳入学校教学系统,科学设计了16学时的理论学习和8学时的实践锻炼。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重点将意识形态教育、中国精神元素等注入大学生入党前集中培训课堂,推行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集中学习两级联动,推动线上集中考勤与互动式讨论,推进线下学习与实践锻炼。
3.理论实践结合,固化八个动作
大学生入党前集中培训在以课程教学为主体、在线学习为补充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学员的实践涵育,精心设计了“八个一”的实践学习环节,学员以班或小组为单位,分别开展“一次社会思想状况调研、一次文本阅读、一次红色观影、一次集中讨论、一次参观、一篇主题征文、‘一站到底’党史竞答以及一次微记录交流分享”。同时,为了增强培训期间的学习效果,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担任各小组班主任,指导各小组进行社会调研和学员实践,培训学习过程的指导与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
规范化打造预备党员在线学习与管理系统,深入实施预备党员锤炼党性意志的“提升工程”
在历经“知”与“情”的教育培养后,着重在增强党员意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方面进行教育。预备党员教育阶段主要采取教育和考察相结合的形式,从规范性入手,锤炼“准党员”党性意志,加强党员权利与义务、组织纪律等教育,强化归属感和身份意识,提高预备党员参与各种志愿服务自觉性,使其成为一名合格的预备党员。
1.强化考察实效性、互动性和便捷性的相统一
开发预备党员学习与培训系统,设立“中国与国际发展前沿”等专题网络课程,要求学员在规定期限进行网上学习,并提交学习心得。此外,学员还须在网络平台上发起红色“1 1”“助学零距离”等实践活动计划,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将实践感想、图文资料、案例等进行网上展示与共享,实现对其考察的可视性和过程的监督性。该平台不仅推动了学员间的深入交流,激发了学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为支部对预备党员进行过程培养、考察监督等提供极大的便捷。 2.突出教育培训的过程性和衔接性
对于预备党员的学习情况,系统生成相应的成绩证明材料,有利于跟踪预备党员参与学习的情况,使得预备党员的学习可计划、效果可监督。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既满足学生预备党员知识学习、能力培养的要求,又将预备党员的教育培训工作进一步规范化、体系化。同时,预备党员处于发展对象和正式党员的中间阶段,预备党员教育培训要求在发展对象教育培训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内容的拓展和实践锻炼的延伸,确保“全链条”的党员培养教育模式前后贯通、成效持久。
示范化推进学生党员网络述责测评,深入实施党员标杆作用发挥的“引领工程”
大学生入党前和入党后,在“知”“情”“意”教育的基础上,重点要突出“行”。学校着力打造实践锻炼和作用发挥平台,让各阶段培养对象深入基层,亮明身份,举旗带路,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开发网络述责测评系统驱动党员培养教育“全链条”体系的集群效应。
1.党性锤炼活动常态化,争当“服务先锋”
一是以“帮扶学业,引領思想”为导向,深入推进“助学零距离”活动。坚持学生党员全参与,重点开展“学风引领活动”和“课程答疑活动”。其中,“学风引领活动”要求本科生党员组建“学风引领团”,对存在学业困难的同学进行“1 1”结对,制定帮扶方案,增强贴心关怀,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寻找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课程答疑活动”要求本科生党员组建“课程答疑团”,设立党员答疑室,针对各类课程开展课程答疑、经验分享交流及学习资料整理发放等活动,并及时将相关活动转化为学生党支部常规活动。二是以“发挥优势,服务基层”为重点,开展学生党支部红色“1 1”共建活动。学校着重实施红色“1 1”质量提升工程,着重凸显“广泛宣传、过程管理、重点培育、突出特色”,采取“活动前动员培训、活动中跟踪监督、活动后答辩交流”的工作方法,督促基层党支部深度参与到共建活动中。学生们将理论学习融入基层服务,以青年优势助力乡村建设,以党性标准不断检验奉献意识,服务社会、投身实践,帮助京郊农村社区基层解决大量问题,用实际行动感召当地群众,更好地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2.述责测评工作网络化,培育“成才表率”
学校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作用,研发大学生党员网络述责测评系统。聚焦“重引领、做贡献、促履责”目标,通过党员述责测评平台将网上学习的功能拓展到网上述责、网上测评,让党员骨干旗帜鲜明“亮出来”,以“亮身份、做承诺、促履责、树形象”为主题,坚持目标牵引、过程引导和反馈提升有机结合,深入开展学生党员“承诺、践诺、评诺”活动。一是公开承诺,“晒一晒”成长愿景。全体学生党员亮明身份,制定“一年成长愿景”,面向支部成员和班级全体同学公开承诺,并在学生党员述责测评系统提交承诺。二是履责践诺,“点对点”接受监督。在“助学零距离”、红色“1 1”等活动以及组织生活中,自觉接受同学“点对点”的时时监督。三是述责、述诺,“背靠背”网络评价。形成学生党员个人述责报告并提交学生党员述责测评系统,接受其他党员和广大同学“背靠背”评价。四是民主评诺,“面对面”交心恳谈。年底,学生党支部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面对面”严肃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制定整改计划和具体措施。五是选树典型,“品一品”履责模范。综合上述环节及现实表现情况,学生党支部民主推荐一名年度学生党员“履责模范”。通过树立先进典型,促进学生党员“行在日常、做在经常”。
实践表明:学校构建的学生党员培养教育“全链条”体系,实现了学生党员培养发展、教育引导和作用发挥的“无缝衔接”,营造了浓郁的校园党建文化氛围,增强了学生党员培养教育实效性。近五年,学校发展的学生党员在中非论坛、“一带一路”峰会、建校65周年等重大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不断涌现出优秀的个人和团体。学生党员李斌获评“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学生党员黄超旭于2014年自愿捐献造血干细胞;学生党员李建地获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并被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专题报道;学生党员刘尚宇、李化洋、杨国庆、巨彪等人的先进事迹先后被《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国家级媒体报道。以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为主体的智能车队荣获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机器人代表队和航模队等连续多年在国家级比赛中取得骄人战绩;在获得北京科技大学学生最高荣誉—校长奖章的学生中90%是党员;腐蚀控制系统工程研究生梯队党支部入选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学校9个学生党支部在红色“1 1”共建活动中连续获评北京市示范一等奖。
参考文献:
[1]武贵龙.勇于创新,积极构建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新体系—基于北京科技大学的实践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7(3):10-14.
[2]王顺顺.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培养一体化路径探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4):19-20.
[3]史立伟.高校学生党员网络述责测评机制的构建与实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8):44-46.
(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
[责任编辑:于 洋]
关键词:信息化;学生党员;培养教育;全链条
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北京科技大学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过程中,主动切合学生对网络平台和信息化教育的学习需求、精神需求和发展需求,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的作用,从学生党员不同培养教育阶段的需求和特点出发,凸显“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正式党员”的阶段性成长目标,科学把握“知、情、意、行”发展规律,着力打造学生党员从入党前到入党后、从教育到监督、从培训到实践的“全链条”培养教育体系,推动学生党员培养发展、教育引导和作用发挥的“无缝衔接”,让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的效果更广、更深、更可见。
标准化开发入党积极分子学习与考试系统,深入实施入党积极分子谱写青春信仰的“启蒙工程”
入党积极分子教育阶段,培养对象虽对党的基本知识有一定了解,但认识理解还不够深刻,处于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共产主义信念还一知半解,需帮助其进一步端正入党动机。
1.强化学习管理,完善培训机制
针对入党积极分子聚焦“明党史、知党情、跟党走”主线,根据《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教学指导大纲》,将意识形态教育有机融入,科学设计36学时理论学习和4学时实践学习。线上提供在线学习、在线考试、在线管理;线下开展实践学习:开展红色“1 1”“助学零距离”、观摩党员发展大会等入党前教育实践教学。
2.丰富教学形式,促进主动学习
系统设计“领导讲政策、专家讲理论、校友讲信念、标兵讲事迹”的“四类四讲”线下授课模式,结合时政现状、党课计划、成长经历和师生关注的热点话题,采取专题讲座、座谈访谈、竞赛互动等方式,增强党课感染力和吸引力,提高入党积极分子的学习热情和学习主动性,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特别是学校党员领导干部和师生员工、教学名师、知名校友、学生典型讲授专题党课,增强党课教育的权威性、生动性和思想性。
3.强化平台支撑,实现以点带面
围绕“如何认识中国共产党”,以政党知识、党的基本知识、争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理论前沿与时事热点等为重点,研发“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在线学习与考试系统”并深度应用。目前,该系统课程定时更新、运行良好,已经成为学校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训的重要载体,营造了“支部活动出新、出彩,网上、网下同频共振”的良好氛围。
课程化研发发展对象集中培训在线学习平台,深入实施发展对象坚定理想信念的“塑造工程”
发展对象阶段经历了入党积极分子阶段的培养教育,对党的基本理论和主张有了一定程度的认知和理解,但与内心情感上的认同还有一定距离。为加深发展对象对党的理解,从内心增强对党的情感,学校党委严格按照“对发展对象进行短期集中培训,一般不少于三天(或不少于二十四个学时)”的新要求,研發了《大学生入党前集中培训教学指导大纲》,并根据大纲开发课程体系。现已开设“党史与国情概论”课程,并编写出版《党史与国情》课程讲义。
1.校院两级联动,加强工作协同
围绕“重思想、讲党性、促进步”,由学校党委主导,各二级党委、党总支协同,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科优势和师资优势,针对学生党员发展对象设计目标更加明确、培训内容更加聚集的课程化学习平台,通过这一平台补足党员发展对象的精神之“钙”。
2.线上线下互动,创新培训模式
学校对标《大学生入党前集中培训教学指导大纲》,开设“党史与国情概论”课程,并将其纳入学校教学系统,科学设计了16学时的理论学习和8学时的实践锻炼。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重点将意识形态教育、中国精神元素等注入大学生入党前集中培训课堂,推行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集中学习两级联动,推动线上集中考勤与互动式讨论,推进线下学习与实践锻炼。
3.理论实践结合,固化八个动作
大学生入党前集中培训在以课程教学为主体、在线学习为补充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学员的实践涵育,精心设计了“八个一”的实践学习环节,学员以班或小组为单位,分别开展“一次社会思想状况调研、一次文本阅读、一次红色观影、一次集中讨论、一次参观、一篇主题征文、‘一站到底’党史竞答以及一次微记录交流分享”。同时,为了增强培训期间的学习效果,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担任各小组班主任,指导各小组进行社会调研和学员实践,培训学习过程的指导与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
规范化打造预备党员在线学习与管理系统,深入实施预备党员锤炼党性意志的“提升工程”
在历经“知”与“情”的教育培养后,着重在增强党员意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方面进行教育。预备党员教育阶段主要采取教育和考察相结合的形式,从规范性入手,锤炼“准党员”党性意志,加强党员权利与义务、组织纪律等教育,强化归属感和身份意识,提高预备党员参与各种志愿服务自觉性,使其成为一名合格的预备党员。
1.强化考察实效性、互动性和便捷性的相统一
开发预备党员学习与培训系统,设立“中国与国际发展前沿”等专题网络课程,要求学员在规定期限进行网上学习,并提交学习心得。此外,学员还须在网络平台上发起红色“1 1”“助学零距离”等实践活动计划,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将实践感想、图文资料、案例等进行网上展示与共享,实现对其考察的可视性和过程的监督性。该平台不仅推动了学员间的深入交流,激发了学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为支部对预备党员进行过程培养、考察监督等提供极大的便捷。 2.突出教育培训的过程性和衔接性
对于预备党员的学习情况,系统生成相应的成绩证明材料,有利于跟踪预备党员参与学习的情况,使得预备党员的学习可计划、效果可监督。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既满足学生预备党员知识学习、能力培养的要求,又将预备党员的教育培训工作进一步规范化、体系化。同时,预备党员处于发展对象和正式党员的中间阶段,预备党员教育培训要求在发展对象教育培训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内容的拓展和实践锻炼的延伸,确保“全链条”的党员培养教育模式前后贯通、成效持久。
示范化推进学生党员网络述责测评,深入实施党员标杆作用发挥的“引领工程”
大学生入党前和入党后,在“知”“情”“意”教育的基础上,重点要突出“行”。学校着力打造实践锻炼和作用发挥平台,让各阶段培养对象深入基层,亮明身份,举旗带路,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开发网络述责测评系统驱动党员培养教育“全链条”体系的集群效应。
1.党性锤炼活动常态化,争当“服务先锋”
一是以“帮扶学业,引領思想”为导向,深入推进“助学零距离”活动。坚持学生党员全参与,重点开展“学风引领活动”和“课程答疑活动”。其中,“学风引领活动”要求本科生党员组建“学风引领团”,对存在学业困难的同学进行“1 1”结对,制定帮扶方案,增强贴心关怀,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寻找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课程答疑活动”要求本科生党员组建“课程答疑团”,设立党员答疑室,针对各类课程开展课程答疑、经验分享交流及学习资料整理发放等活动,并及时将相关活动转化为学生党支部常规活动。二是以“发挥优势,服务基层”为重点,开展学生党支部红色“1 1”共建活动。学校着重实施红色“1 1”质量提升工程,着重凸显“广泛宣传、过程管理、重点培育、突出特色”,采取“活动前动员培训、活动中跟踪监督、活动后答辩交流”的工作方法,督促基层党支部深度参与到共建活动中。学生们将理论学习融入基层服务,以青年优势助力乡村建设,以党性标准不断检验奉献意识,服务社会、投身实践,帮助京郊农村社区基层解决大量问题,用实际行动感召当地群众,更好地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2.述责测评工作网络化,培育“成才表率”
学校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作用,研发大学生党员网络述责测评系统。聚焦“重引领、做贡献、促履责”目标,通过党员述责测评平台将网上学习的功能拓展到网上述责、网上测评,让党员骨干旗帜鲜明“亮出来”,以“亮身份、做承诺、促履责、树形象”为主题,坚持目标牵引、过程引导和反馈提升有机结合,深入开展学生党员“承诺、践诺、评诺”活动。一是公开承诺,“晒一晒”成长愿景。全体学生党员亮明身份,制定“一年成长愿景”,面向支部成员和班级全体同学公开承诺,并在学生党员述责测评系统提交承诺。二是履责践诺,“点对点”接受监督。在“助学零距离”、红色“1 1”等活动以及组织生活中,自觉接受同学“点对点”的时时监督。三是述责、述诺,“背靠背”网络评价。形成学生党员个人述责报告并提交学生党员述责测评系统,接受其他党员和广大同学“背靠背”评价。四是民主评诺,“面对面”交心恳谈。年底,学生党支部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面对面”严肃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制定整改计划和具体措施。五是选树典型,“品一品”履责模范。综合上述环节及现实表现情况,学生党支部民主推荐一名年度学生党员“履责模范”。通过树立先进典型,促进学生党员“行在日常、做在经常”。
实践表明:学校构建的学生党员培养教育“全链条”体系,实现了学生党员培养发展、教育引导和作用发挥的“无缝衔接”,营造了浓郁的校园党建文化氛围,增强了学生党员培养教育实效性。近五年,学校发展的学生党员在中非论坛、“一带一路”峰会、建校65周年等重大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不断涌现出优秀的个人和团体。学生党员李斌获评“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学生党员黄超旭于2014年自愿捐献造血干细胞;学生党员李建地获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并被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专题报道;学生党员刘尚宇、李化洋、杨国庆、巨彪等人的先进事迹先后被《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国家级媒体报道。以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为主体的智能车队荣获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机器人代表队和航模队等连续多年在国家级比赛中取得骄人战绩;在获得北京科技大学学生最高荣誉—校长奖章的学生中90%是党员;腐蚀控制系统工程研究生梯队党支部入选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学校9个学生党支部在红色“1 1”共建活动中连续获评北京市示范一等奖。
参考文献:
[1]武贵龙.勇于创新,积极构建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新体系—基于北京科技大学的实践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7(3):10-14.
[2]王顺顺.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培养一体化路径探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4):19-20.
[3]史立伟.高校学生党员网络述责测评机制的构建与实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8):44-46.
(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
[责任编辑:于 洋]